羊城晚報綜合 2018-05-16
《家III》則是羅大佑現在的狀態:活成一個幸福的普通人,用音樂將這樣的人生狀態記錄下來
主播/羊城派記者 姜雪媛
「羅大佑這已經不是中年危機,而是要頤養天年了吧。」一位朋友聽完《家III》之後,給我發來這麼一句話。
這是羅大佑第三次以「家」為歌名了——前兩次是1984年的《家I》和《家II》。三首歌,代表了家的三種形態:《家I》唱的是年輕時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家II》唱的是成年後對獨立成家的渴望,《家III》則是羅大佑現在的狀態了:有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提起5歲的女兒就一臉寵溺。
家對人的改變有多大?它直接讓羅大佑從教父變成慈父。
一開始聽《家III》的時候是不適應的。前半張專輯聽起來就像一個老大爺跟你在飯桌上嘮嗑話當年。在旋律上,《同學會》的校園民謠味道、《致觀音山》的三拍子、同名歌曲《家III》的童聲合唱以及臺味十足的《人生愛繼續》,分分鐘讓你夢回上世紀80年代。
在歌曲的主題上,羅大佑也早已不再憤怒。
《致觀音山》裡,他悠悠地唱著「尋找在西門町的遊客,招牌身上隱匿去閒蕩」,你很難想像這跟幾十年前唱「臺北不是我的家」的是同一個人;同名歌曲《家III》則是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給我個溫暖的,滿懷著溫暖的,彼此關照的家庭」;聽《同學會》的時候,你甚至能想像到,一群30年不見的老同學在聚會上肩搭著肩合唱這首歌眼眶溼潤的場景。
但我們印象中的羅大佑不是這樣子的。他可是寫出了《亞細亞的孤兒》的人啊,黑衣加墨鏡,用犀利的歌詞刺破現實。馬世芳曾經評價羅大佑「以一人之力,把臺灣流行音樂從天真帶向世故」。而多年之後,羅大佑脫下黑衣,成為別人的父親。
羅大佑老了?是的。他63歲了,換成其他普通男人,已經是在家喝早茶帶孫子的年紀了。但對於像他這種以人文關懷見長的音樂人,一定會遭遇質疑:當你不再青春也不再憤怒,你已經沒有辦法做出聽者期待的音樂了,那為什麼還要繼續做音樂呢?
羅大佑用《家III》給出了他的答案:音樂的意義在於誠實地記錄自己的生活。現在的羅大佑不再憤世嫉俗,寫詞也沒那麼積極了——專輯10首歌中,他只寫了5首詞。
但《家III》依然是一張不錯的專輯。藝術不就是生活的反映嗎?當羅大佑活成了一個幸福的普通人,他用音樂將這樣的人生狀態記錄下來,又有何不可?
來源|羊城晚報綜合
責編|樊美玲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