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靠打壓中國取勝?這篇文章告訴你為啥不可能…

2021-02-25 人民網

美國前駐華公使、尼克森總統首席中文翻譯傅立民6月13日在布朗大學外交政策協會作了題為《中美脫鉤及其影響》的發言。他強調,美國利益集團和精英階層費盡心思將中國樹為敵人,但並無必勝把握。其觀點可參考,編譯如下:

一、美軍工行業努力幫助美國樹立敵人

美國人正費盡心思製造排外情緒。部分美國民眾間歇性的本土主義情緒爆發,實在令人尷尬。當代美國人對這個世界本來就十分無知,再加上各種社交媒體和非主流小報胡亂揣測、臆想和製造幻覺,使問題更加嚴重。這些編造故事裡的反派主角多半是中國,還有俄羅斯、伊朗和古巴等「邪惡國家」。按其說法,他們的影響力都已進入委內瑞拉這個距美國南海岸僅1600英裡的「社會主義國家」了。但委內瑞拉沒有資格成為美國的敵人。而身患「敵人缺乏症候群」的美國軍工複合體卻找到了解藥——中國,所以才有了上述荒誕的故事。由於蘇聯出人意料地繳械投降,美國軍工複合體不僅失去了「魔鬼般」的對手,也失去了財富來源。如今他們欣喜地看到了中國崛起,就像發現了新寶藏。

值得注意的是,蘇聯在與美國的冷戰中意外出局,並不能為我們預測美中對抗的最終結果提供任何有價值的參考——與蘇聯大為不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卓有成效,其非但沒有解體,反而持續不斷地在經濟和國家實力上提升自己的全球地位。歐洲人、美國人和日本人曾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讓中國人嘗到了屈辱的滋味,但如今中國似乎註定會重新奪回它曾保持了數千年的全球領先地位。美國在制定政策時,似乎只有國防預算隨著中國崛起相應提高,卻沒有考慮美國實體經濟、消費和科技的相應提升。這意味著:美國保持了140年的全球最大經濟體地位,將落入中國手中。失去「第一」光環的美國,將不得不與中國以及其他曾受西方壓迫的國家,一道分享權力。

二、美國既得利益集團欲將矛盾轉嫁到中國身上

中國的確做過一些令美國反感的事,比如他們在智慧財產權領域的一些做法。然而,美國在過去一年裡出現的反華浪潮,更多是由美國人自身的焦慮情緒,而非中國人的所作所為導致的。

退一步說,美國政治中民粹主義對「恐華症」爆發產生的影響,至少與中國「不良行為」的作用是不相上下的。這種民粹主義實際上是精英階層煽動的結果。美國富裕精英階層執掌著能左右經濟命脈的銀行和大公司,許多美國民眾此前感覺自己一直受到精英們的輕侮。隨著當前美國社會階層流動性陷入停滯、貧富差距進入危險區域、民眾生活水平不升反降、企業高管和金融精英們中飽私囊,美國民眾的憤怒情緒已達到失控邊緣。尤其是中下階層白人,成為照顧少數族裔的「政治正確」的犧牲品,甚至淪為「可憐蟲」(譯註:希拉蕊·柯林頓稱川普的支持者一半都是「可憐蟲」),這讓他們怒火中燒,很容易受到輿論蠱惑。

三、美國試圖通過打壓對手而非強大自身來應對挑戰

在上述背景下,美國精英們試圖將責任推給中國,以轉移緩和民眾的這種負面情緒。但顯而易見,這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當前美國國內問題重重,再加上國際威望日益下降,都會重挫美國民眾心理。這種情況是對美國人的韌性、務實精神和意志力的一場考驗。事實上,我們必須著眼國內,改革和調整稅收政策、投資政策、勞資關係和教育政策等,使這個國家重新振作起來。

但很多美國人堅持認為,問題不出在國內,中國崛起才是最大的威脅——中國一定渴望像二戰後的美國那樣去主宰世界。然而,中國人想要的是尊重和威嚴,使自身得以在安寧環境中走向繁榮。因此,隨著中國愈益富強,其不再向美國霸權低頭,也不再認為始終以卑躬屈膝換取悶聲發大財的機會是值得的做法。

這讓很多美國人無所適從。當然,他們似乎鐵了心要維持自己的超然地位——不是通過改正問題和強大自身,而是通過給中國下絆子、上銬子,來達到目的。美國一邊要求中國更加開放的同時,自己卻日益走向封閉。這種變化並非吉兆——無論最終是美國放過中國,還是美國通過削弱中國來保全自己的全球主導地位,這兩者成為現實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美國試圖打倒中國的努力,更有可能削弱和拖垮美國經濟,而不會阻止中國前進。

四、美國難以遏制中國

不能單純拿GDP衡量競爭力。拿不同國家的GDP作比較,相當於是把蘋果和橘子放在一起作比較,其結果不足以反映國際競爭力的真實情況。挖溝工人或金融工程師們帶來的GDP增量,與鋼鐵模範工人或諾貝爾獎得主帶來的,顯然不可同日而語。雖然不能說GDP無關緊要,不過一個國家的精神、自豪感、意志和耐力,才是決定經濟總量能發揮出多大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二戰時的日本,GDP僅為美國的1/10,但其仍成功偷襲珍珠港,並牽制美國將近四年時間,最終也只是因為缺乏核反擊能力才投降。

中國工業競爭力比其GDP更為出色。當前中國工業產值佔全球1/4,超過美國、德國、韓國工業產值的總和,這一點比GDP能體現出的要重要得多。此外,在中國從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類工作的勞動者已佔到全球同類勞動者總數的1/4,是美國的8倍,而且增長速度也是美國的3倍以上。

中國意識形態的包容性成為其優勢。與美國和蘇聯不同,中國在意識形態上沒有充當救世主的欲望。若有其他國家試圖模仿中國制度,中國人自然覺得臉上有光,但其並不介意其他國家內部究竟如何治理。中國施行的是一黨執政制度。儘管美國宣稱中國在海外推廣專制、反對民主,但這對中國其實是莫須有之罪。

中國沒有令人忌憚的霸權思維。隨著中國的財富和實力與日俱增,鄰國們無不擔憂自己將不得不順從中國,然而沒有哪個國家真的擔心中國入侵。美國人兜售的誇大的「中國威脅論」,在國內比在國外更受歡迎。即使那些對中國心有戒備的國家,美國這套說辭也沒有產生很強吸引力——那些國家看不到迫於美國壓力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隊能為自己帶來什麼實際好處。美國指望靠危言聳聽來衝淡中國的正面宣傳,這根本算不上什麼外交。

鄰國不會站在美國一邊與中國打擂臺。中國是其所有鄰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並逐漸成為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和投資目的地。中國只要求鄰國以禮相待、互相開放貿易和投資,不與第三方合謀威脅中國安全,除此之外並不索要其他東西。因此,這些國家不想在中國面前惹是生非,也不會跟美國一道挑釁中國。他們之所以尋求美國支持,目的不是為了與中國對抗,而是希望藉助美國力量尋求與中國保持一種平衡的、可持續的和解狀態。這也是為何中國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等國的周邊,不斷構築據點來建立固定存在,但這些國家並不尋求把中國趕走。這也解釋了為何川普試圖聯合其他國家排斥中國的行動難以奏效的原因。這些行動非但沒有削弱中國的影響力,反而破壞了美國的領導地位。

五、與中國脫鉤,美國很可能自食苦果

發動對華貿易戰得不償失。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已讓中國經濟付出了代價。但中國的反擊也同樣對美國造成了影響——美國實體企業和消費者將迎來持續加大的負面衝擊。而中長期負面影響更不容小覷:最典型的或是,供應鏈和貿易模式或遭遇永久性脫節。對中國來說,生產商為規避美國關稅而轉投東南亞、東非和拉丁美洲,一方面,使自身在價值鏈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對外生產性投資加大了中國在當地的影響力。此外,當前俄羅斯、烏克蘭和其他國家農業獲得了蓬勃發展——這都是以犧牲美國農民利益換來的結果。對美國來說,由於其已向中國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善變的、不可靠的貿易夥伴,使中國人有充分理由去購買其他國家的產品。美國正在減弱其在中國市場的份額。

限制中國對美投資產生了巨大機會成本。由於中國公司基本不能用賺來的美元直接在美國投資,中國政府以前一直用這些外匯購買美國國債,從而補貼了美國政府的揮霍行為。15年前中國對美投資約佔其對外投資總額15%,但如今已大幅降至2%,而同期中國對歐洲投資佔比已大幅升逾30%。若沒有美國政府愚蠢的禁令,中國企業本可每年拿出800億美元投資美國基礎設施、工業和農業領域,並創造大量就業和出口——這是巨大機會成本。

封鎖中國科技進步將損及美國自身創新能力。科技進步需要各國間加強合作,沒有國家能閉門造車。美國每年大約有65萬從事科學和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國人。若排擠他們,美國將損失大量科技人才。預計到2025年,中國擁有的熟練技術工人的數量,將超過經合組織所有成員國總和。若與中國脫鉤,意味著美國疏遠的是世界上科學家、技術專家、工程師和數學家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支出,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遠超其他任何國家。若切斷美中科技交流,與其說會阻礙中國的技術進步,倒不如說將損害美國自身的創新力。美國還試圖通過「斷供」摧毀中國大型科技企業。但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使這些企業具備強大生存能力,並鞭策它們加快自主研發速度,使中國科技巨頭更早地主宰世界。

六、美國正在將中國逼成一個無法戰勝的對手

目前在中國南海問題上,美中無異於在玩「誰是懦夫」的遊戲。在美方支持下,日本在釣魚島正發起類似挑釁。在中國臺灣地區問題上,美國的政策似乎促使臺灣一些政客認為,他們手持的是一張美國背書的空白支票,有底氣與中國一戰。這使我們距離與中國爆發海戰僅一步之遙。若戰爭爆發,這將是美國自1945年來第一次遭遇海上衝突,也是第一次與擁核國家發生衝突——然而,我們並無必勝把握。更糟糕的是,當前美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並未建立類似美蘇冷戰期間的那種危機管控機制。

美國還在與中國展開軍備競賽。中國最近測試了航母殺手彈道飛彈、電磁炮、高超音速滑翔彈頭、量子衛星通信系統、反隱身雷達以及射程空前的遠程反艦飛彈和空地飛彈等,其中一些武器已經部署——我們未必能夠在這樣一場軍備競賽中取勝。美國在太空領域與中國的競爭也在加碼。當美國夢想著在火星上進行華麗冒險時,中國正務實地為開採月球和小行星上的資源有條不紊地做準備,以便能夠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引力平衡的拉格朗日點建造駐留地和工廠——最終中國或才是這場龜兔賽跑的勝利者。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數十年前就提出,若美國將中國視為敵人,那麼中國就會變成美國的敵人。當前美國正不斷把中國逼成一個自己可能無法戰勝的對手。中國是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崛起中大國,美國最大的失敗在於沒有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川普政府當前的做法,不但不能說服中國為了共同利益改變我們不喜歡的政策和做法,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棘手。即便把中國視為大國競爭對手,美國的取勝之要也並非打壓中國,而是改變正在分裂和削弱美國競爭力的國內政策,使自身真正強大起來。

責編:翟巧紅 | 編輯:蔡靜

來源:《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24日 03 版) 原標題:《美國正造就一個可能無法戰勝的敵人》作者:傅立民

喜歡本文,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美國加碼打壓華為的背後,是看到中國在重複自己的成功
    截止19日,美國的新冠患者已經突破150萬,死亡9萬人(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數字可能又漲了),你說它怎麼還有這閒功夫來搞華為啊?」英國皇家海軍世界第一,英國倫敦還是國際金融中心,有錢有技術,怎麼造船還要靠美國呢?因為美國工廠,5天就能給你造出一艘鋼鐵戰船,想想美國一旦開動可怕的工業能力,戰場上你今天損毀多少,明天我就給你造多少,怎麼打都打不完。
  • 美國為啥挑起貿易戰?這篇文章講到點子上了
    是和幾位同學約好的,要討論一次這篇備受關注的大文。說來也是平生所愛:帶一點可讀之物,在真實世界裡走走、看看、讀讀、想想。「行萬裡路,破萬卷書」是太高的要求,但是出差一趟讀上篇把文章,還是可以做到的。該文發表在美國著名學報JPE的2004年夏季號。薩翁本來就是世界級名家,加上論點似乎與支持全球化的流行看法大相逕庭,要不轟動也難。同學查過的,自薩翁這篇大文發表到今天,國際上的辯論不斷。
  • 美國打壓中國的「清潔網絡行動」到底是啥,一篇文章給你講清楚
    自從美國發布禁令,禁止在政府網絡中採購來自中國設備商如華為,中興的網絡設備,禁止中國廠商參與5G競標之後,對中國的科技和相關公司進行的污衊和打壓從未中斷,並於近期對打壓進行全面升級,又提出了「清潔網絡行動」,宣稱要在運營商,應用商店,軟體App,雲計算和伺服器和海底光纜等5個信息技術基礎設施中全面清除來自中國的產品和服務
  • 潘維:美國打壓中國其實在加速霸權崩潰,這是美國的致命誤判
    再次,中國的主體民族不使用字母文字,這是世界的唯一。中國不變成英漢雙語國家,沒法稱霸世界。中國人寫文章,用字母文字的人看不懂。用字母文字的人寫文章,中國人也看不懂。哪怕像我這種在美國讀了近10年博士的學人,回國後也逐漸不習慣看英文作品,更別說花好多倍的功夫用英文寫作了。14億普通中國百姓如何?這語言障礙是天然的、巨大的。讓中國成為漢英雙語國家?
  • 美國為啥一直強調華為「不安全」,藉此打壓?答案幾年前就曝光了
    那麼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美國老是揪著安全問題不放,以多次強調華為「不安全」為由來封鎖、打壓華為呢?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華為做得太好太安全了,對美國的某些計劃產生了嚴重的阻撓,進而威脅其霸主地位。故而美國就以安全為由,不斷強加罪名來指控華為。而且這一原因其實早在幾年前已經公布於世了。
  • 美國挑起貿易戰的實質是什麼?這篇文章說透了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發展成果進入井噴期,擁有世界四分之一的工業能力,創新科技水平正快速追趕美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關係更加密切,對世界其他國家也充滿吸引力……自鴉片戰爭以後,經過100多年努力,中國重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這是我們觀察中美貿易摩擦必須清楚的基礎性事實。如此大的體量、如此重的分量,不是「低調」就能隱藏的,就像一頭大象不可能隱身於小樹之後。
  • 中國「打壓」聖誕節?這鍋不背
    【編譯/觀察者網 王愷雯】 每到12月下旬,一些西方媒體就會開始炒作中國「打壓」聖誕節的消息,更有甚者,還會貼上「宗教控制」的標籤。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12月25日,新加坡亞洲新聞臺(Channel NewsAsia)刊登了其亞太事務評論員湯姆·麥格雷戈(Tom McGregor)的文章,題為「不該讓中國背負壓制聖誕的壞名聲」。 文章指出,聖誕節在中國並非國定假日,但與西方媒體的說法相反,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禁止聖誕節。許多國家也不把聖誕節列入公共假日,中國卻時常被單列出來,這背後有毫無根據的政治動機。
  • 為啥現在單靠勤勞,是沒法致富的
    因為更可能的是,你辛苦工作十幾年以後,四十多歲的時候卻發現,自己要被公司當成負擔裁了,還得重新開始求職之路。這故事就像之前我們在《35歲是個坎,為啥到歲數就不想要你了》寫過的一樣。你能說這個人一生不勤勞麼?非常勤勞。但是他致富了麼?並沒有。因為單靠勤勞工作,是沒辦法致富的。
  • 打壓中國留學生,美國「又補一刀」
    8月26日,美國一大學下達「驅逐令」,要求受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CSC)資助的公派訪問學者和留學生在一個月內離境。一封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的官方郵件內容顯示,該校決定於8月26日中止受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公派訪問學生學者的學習資格。不僅如此,學校還剝奪了他們繼續使用學校伺服器、電子郵箱等學習資料的權利,僅允許返校取回個人物品。
  • 寫作標題工具篇:4w1h幫助你更好寫出閱讀10萬+的文章
    4W1h是who(誰講,給誰看)、what(講的是什麼)、when(什麼時間,哪個時間段)、where(在哪)、how(如何做)的英文單詞的縮寫,根據這5個要素分析你的文章,我們可以把文章寫成一件商品,根據5要素提煉你文章的賣點,然後再整理。
  • 這篇所有女性必看的文章!
    我現在只記得個大概,但如果我現在看到那篇文章,毫無疑問我會反駁ta!我贊同打造自己真實的人設,但不贊同打造虛假的人設。虛假的人設的確可以騙人,讓人覺得你很優秀,但是這種欺騙是無法持久的,當然利用虛假的人設也不可能會成功。而這裡的PUA學習者就是利用虛假的人設和高價值來誘騙你的!這裡的高價值展示和正規教我們談戀愛的展示價值還不同。
  • 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大家都知道清華和北大是我們國家最高等級的學府了,而清華和北大每年也會為國家輸出一大批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能培養出這麼多精英人才的學校的校長,自然也必須是在專業領域說得上話的專家學者了。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這兩所學校校長中的一位——「清華大學」校長,那麼「清華大學」校長是什麼級別呢?帶著這個疑問,這篇文章會告訴你答案。
  • 肆意打壓中國媒體,徹底暴露美國"雙重標準"
    此前,美國在今年2月和6月先後兩次共將中國9家媒體在美分支機構列為「外國使團」。不僅如此,美國今年3月還要求2月被列為「外國使團」的中國5家媒體縮減在美員工人數,5月則將中國在美記者的籤證期限壓縮至90天。可以說,為了打壓和限制中國媒體在美活動,美國真的是絞盡了腦汁,用盡了壞招。可以想像,除了上述招數,美國下步還可能採取其他更惡劣的舉動來打壓中國媒體。
  • 美國打壓華為,為什麼卻對北鬥無動於衷?事實讓人慶幸
    從去年開始,美方就對華為展開了一系列的打壓手段,而打壓華為的真實原因就是因為華為在5G領域的發展過於迅速,讓美方感受到了一定的危機感。其實要說危機感,我國的北鬥衛星更讓美方忌憚,但是為什麼美方卻無動於衷呢?
  • 美媒說了總統不想聽的話:美國必須接受中國崛起
    儘管拜登已經宣布自己取得了勝利,但美國大選的結果還未得到官方公布和承認,川普也尚未承認失敗。無論下一任的總統是誰,美國總統以及美國政府都必須面對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如何面對中國崛起的問題。目前華盛頓似乎已經形成了共識,那便是要遏制中國的發展,但這真的是可行的嗎?
  • 美前財長勞倫斯:美國不可能一邊打壓中國一邊實現好的發展
    「美國最終會理解到,美國不可能一邊打壓中國,一邊自己還實現好的發展,這點美國一定會意識到的。」3月24日,哈佛大學教授、前校長,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經濟峰會上表示。中美貿易戰靴子落下。
  • 這篇關於「社會主義」的文章,引爆了美國網絡
    這篇文章宣稱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之下,受損嚴重的美國80後和90後這代年輕人正快速地倒向「社會主義」,然後提出了一番化解這一趨勢的辦法。然而,不少美國網民卻並不買帳。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Andreas Kluth,曾是德國商報國際版的主編,目前給多家西方媒體做專欄作家,評論各種經濟方面的話題。
  • 車主快看,為什麼美國買車相對比較便宜?這篇文章來給你答案!
    車主快看,為什麼美國買車相對比較便宜?這篇文章來給你答案!原因之一是稅收不同。比如美國並不是按照汽車排量來收取消費稅的,所以在美國的汽車售價中自然也不包括消費稅,這也是為啥美國大排量汽車居多的原因。這跟我們中國不一樣,我們這是按照汽車排量徵收消費稅的,排量大稅就高,排量小稅就相對較低,為了降低購車成本小排量汽車也成為家庭用戶首選車型。稅收政策的不同,也讓汽車廠家在給汽車定價的時候針對不同市場有所不同。
  • 「直覺告訴我,取勝的是中國」
    在中國和澳大利亞1/4決賽即將開戰的緊要關頭,這位幸運球童也做出了自己的預測。有意思的是,他心中的那桿秤偏向了國足。亞洲杯首戰,國足1:0小勝沙特,王大雷成功撲出對手點球,離不開澳洲球童史蒂芬·懷特的幫忙。這位幸運球童一戰成名後也在國內一炮走紅,立即成為了國人心目中的小英雄。在國足與烏茲別克斯坦一役,史蒂芬被邀請成為了主席臺上的「座上賓」。在布裡斯班,他與國足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 《華盛頓郵報》:對美國來說,對抗、打壓中國將是一場災難
    專欄作家卡特莉娜·范登·霍伊維爾認為,在進一步陷入新一輪冷戰前,美國需要緊急評估走向。面對災難性的氣候變化和全球大流行病,美國需要的是更多的國際合作。一味對抗、打壓中國並阻礙中美間的交流,將是一場災難。文章開篇指出,近一段時間,美國政府頻頻攻擊中國,發表好戰且帶有冷戰思維的言論,包括打壓中國企業、試圖與中國經濟「脫鉤」、將疫情責任「甩鍋」給中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