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薦一篇我很喜歡的文章,來自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公眾號:「炒股拌飯」
作者飯爺,這個公眾號以國家經濟和財政問題為主線,結合史實分析了許多近代史和國際政治上出現的問題和現象。
作者認為很多我們看到的社會問題,本質上都是經濟出了問題,矛盾才會一起爆發。
比如很多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一個王朝周期律。數千年來,每個國家都有一個繞不開的大坑,就是王朝維持300年以後就會變得分崩離析。
王朝循環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和財政問題的循環,而造成這種循環的原因,則是帝國開支超過稅收。
所以作者分析問題的角度除了常見的國際政治經濟關係,其中始終穿插的一條主線就是經濟。
如果仔細閱讀很多細節,會發現他的文章很有趣,並且有著一種穿越未來的力量。
比如2020年3月疫情期間到處都一片悲觀,認為金融危機馬上要來的時候。
他結合很多過往歷史事實提出,美聯儲大放水的背景下,現在不會有金融危機。
美股甚至會出現本年度最好的買點,只是恐慌過後美元指數會出現30%左右的貶值,這些都在《美股崩了,大危機要來了麼》有詳細闡述。
再比如早在2017年他判斷了北京樓市因為政策短期見頂,2018年底,根據自己多年研究判斷資本市場已經到了鑽石底的位置。
如果你想了解國際政治經濟,近代史,甚至投資相關的一些東西,掃碼關注他是個很好的選擇。
為啥現在單靠勤勞,是沒法致富的
作者:炒股拌飯
之前我們講過個事兒,說2015年開始,我們和老美在金融戰場上發生了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金融暗戰。
大家知道我們通常是通過經濟這條主線,討論歷史和現實問題的。
我們一直認為多數社會問題本身,都是經濟問題。不管國家和企業的衰敗,還是廣受爭議的男女不平等,其實道理都一樣。
前兩天有讀者問了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說以前總聽說一句話,叫做勤勞致富。
可我和我周圍的人都很勤勞啊,努力賺錢努力攢錢努力工作。可為啥至今都沒有致富?反而感覺越來越窮越來越焦慮了。
本篇我們換個視角,專門講下這個讓很多人困惑已久的問題。
01 很少人可以靠勤勞工作致富
首先我們想說的是:勤勞雖然是致富的必要條件之一,但絕對不是什麼充分條件。
也很少有人可以通過勤勞工作,發家致富。這個問題我們算個帳,大家就明白了。
一個二十三歲正常畢業的大學生,除去少數從事金融網際網路這種高薪行業的群體,基本收入都在一定範圍內浮動。
找一份正常的工作,工資大概平均處在六千到一萬之間,這裡我們按照平均八千來算。
你還別覺得這個數字低,統計數據顯示,本科畢業5年後平均工資最高的大學是清華,平均月薪1萬多點。
因為除了高收入專業,還有很多都是低收入的傳統專業以及文科專業。
在一二線城市每月房租我們算一千五,每月夥食交通電話費等各種開支兩千。
也就是每月花在衣食住行上的費用,大概是三千五,這是一個比較節儉的數字了。
除去衣食住行,還有人情往來和各種娛樂活動,這個錢我們算每個月一千五。
也就是說大學畢業第一年,這個年輕人每個月可以結餘8000-5000=3000元。
算總數的話,第一年這個年輕人到了年底,大概可以結餘不到四萬。
到了第二第三年,年輕人因為跳槽漲工資了,月薪上漲到1.2萬。
我們算他各項其他開支不變,只是因為談了戀愛,每個月需要多支出兩千。
這時候每個月的結餘變成12000-5000-2000=5000,年度結餘變成了六萬。
如果第四年這個年輕人再次跳槽,這次跳槽收入漲了50%,那麼他的月收入就漲到了1.8萬。
如果年輕人所有開支依然不變,那麼每月的結餘應該是18000-5000-2000=11000,這時候年度結餘會增長到12萬左右。
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工作前五年,這個年輕人每年可以留存的結餘。
也就是說,一個畢業就處在平均收入水平之上的年輕人,五年之後可能會有40萬存款,這還是在他很能攢錢的情況下。
五年之後他已經28歲了,不光談了戀愛,還有可能要買房結婚。
於是他在父母資助一部分錢的情況下,拿著自己攢的所有積蓄付了首付。
買房結婚以後,年輕人口袋空空如也。
除了一夜回到解放前,每個月還需要拿出部分工資收入還貸。當然後續收入可能也會有一定上漲,但通常漲幅不大。
這種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持續二十年以後,年輕人的孩子長大了,開始繼續重複父輩之前的生活,這就是多數普通人的輪迴。
不過年輕人確實因為買入房子這項資產,從此和所在的城市捆綁,開始分享城市發展的成果。
這期間年輕人如果沒有不斷換房,和各種貸款加槓桿折騰。
可能到死的時候留下的全部資產,除了這套房就是百來萬存款。
只有不斷換房折騰,才能增加自己資產厚度這個道理,我們在之前那篇,《買房自住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專門講過。
因為靠存款增加資產厚度很難,而且工資收入是有天花板的。
現在除了少數高收入行業,多數人工資收入到後面漲幅都會越來越慢,然而每個月開銷卻會越來越大。
每個月除了日常開銷和房貸,偶爾出去旅個遊,每年下來可能就只能剩個十萬八萬的結餘做儲蓄。
再過幾年生小孩了,每個月開銷又增加了,各種營養費教育費培訓費都很貴。
月收入要是不夠的話,之前銀行的儲蓄甚至也要拿出來花,又回到解放前了。正常家庭最後能存下來的,最多也就百來萬存款。
不過要是能這麼維持到退休,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一個不錯的結局了。
因為更可能的是,你辛苦工作十幾年以後,四十多歲的時候卻發現,自己要被公司當成負擔裁了,還得重新開始求職之路。
這故事就像之前我們在《35歲是個坎,為啥到歲數就不想要你了》寫過的一樣。
你能說這個人一生不勤勞麼?非常勤勞。但是他致富了麼?並沒有。
因為單靠勤勞工作,是沒辦法致富的。
很多在一二線城市的中年人,是怎麼富裕起來的?可以說基本都是因為資產價格上漲,躺贏賺來的。
早年因為結婚生子的需要,這批中年人早早買了房子做資產,從此和所在城市的發展捆綁。
後面隨著年紀的增長,可能房子不夠住了,可能孩子要上學了。所以又頂著壓力貸款換了新房,或者買了學區房。
08年以後全球央行大放水,導致資產價格不斷上漲,這個中年人按資產價格衡量也越來越有錢。
錢變多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勤勞工作以後,工資上漲了多少。
而是因為買了資產以後,手裡的資產因為央行印鈔價格漲了,所以躺贏了。
這裡也可以看出,在央行印鈔的時代,單純的想靠著勤勞工作致富,本來就是非常扯淡的事兒。
你存錢的速度不但跑不贏資產價格上漲速度,更跑不贏全球各國央行核動力印鈔機的速度。
單靠勤勞就能致富,不過是全球精英們忽悠吃瓜群眾的話。讓他們以為自己貧窮,只是因為工作不夠勤勞和努力。
不信你看看身邊的農民伯伯,他們日日耕作很勤勞,但一直都不富裕。建築工人日日搬磚很勤勞,也沒有變富裕。
要知道除了少數特殊行業或者擁有特殊技能的金領,基本沒有人能單純靠勤勞工作變的富裕。
關於這個問題,華為的餘承東曾經說過一句話,講的非常好。
社會上收入高的職業,基本集中在金融,IT,醫學和法律,這些都是技能門檻很高的職業。
多數人由於不具備這些技能,不管你在寫字樓還是流水線,本質上只是單純的出賣體力換錢。
體力勞動賺取報酬,人人可行。就像種地和搬磚人人會,所以其勞動價值很小,可替代性很高。
無非是以前人們到農田搬磚,現代人們到寫字樓搬磚,本質上其實也還是體力勞動。
這裡大家最應該明白的兩件事是:
首先寫字樓裡這些所謂的腦力勞動者,因為沒啥不可替代的技能,本質上也只是在寫字樓出賣體力而已。
他們寫字樓的所謂腦力勞動,和農民伯伯種地、流水線組裝,本質沒有任何區別。
無非就是之前在流水線上的組裝,變成了去寫字樓組裝word,ppt,excel。
因為沒啥不可替代的特殊技能,所以技術進步,通貨膨脹和行業變革,分分鐘都能教這批腦力勞動者做人,這也是他們一直焦慮的原因。
其次在過去很多年,很多人一直有個誤區,覺得勤勞工作就要多從事直接生產。
事實上真正的勤勞工作,是要多做自身積累。不管是資金,資源,技能還是人脈的積累。
回看歷史上任何時期,從事直接生產都只是出賣體力,用生產換取生存資金而已,完全談不上啥資源積累。
多數從事直接生產的群體,只能在行業興旺,並且同層次勞動者少的時候喝點紅利的湯,大多數時候就是人形機器。
明白了這一點就應該知道,勤勞工作只是你積累資本和人脈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不要用這個自己感動自己。
02 小老闆們日子也很難
這裡有人要說了,既然勤勤懇懇工作很難致富。那我去創業做個小老闆,是不是會容易點。
說實話,也不是那麼容易。從2008年全球央行搞大規模量化寬鬆開始,時代就已經變了。
不少人應該知道,這幾年除了整天擔心35歲問題的上班族,感覺越來越迷茫的,還有各行各業的小老闆們。
尤其製造業和商貿流通業的小老闆們,對此應該感受最深。
我們在前文《為啥現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內捲化》裡面講過,08年是大家感覺生意是否好做的分水嶺。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海外潮水般的訂單湧入消化了過剩產能。
那時候是小老闆們的黃金時代,訂單多到根本做不完,小老闆們數錢數到手發軟。
之前在這篇《為啥現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內捲化》,我們講過一個產能利用率的指標。
所謂產能利用率,指的是現有的實際生產能力有多少在正常運轉,發揮生產作用。
國際通用標準認為,產能利用率低於80%的時候就是產能過剩,低於75%就是嚴重過剩。
可以看出中國2001年入世以後,企業產能利用率不斷提升。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都是不斷在上升的。
這個階段也是製造業企業日子最好過,賺錢最容易的時候。
訂單不斷增多,導致現有產能不足以滿足海外需求。所以企業主們不斷投資擴大廠房,增加設備和產能。
大量的利潤流向製造業,也導致了沿海外貿發達地區工人工資顯著高於平均水平。
以前看過個統計數據說,2001年左右的深圳東莞工人工資算上加班,大概是在一千塊不到,餐廳服務員大概是八九百。
當時上海的最低工資標準是四百多,江浙地區老師的工資也不過七八百。
由於廣東地區收入那時候顯著高於其他地區,吸引了大批外來勞動力的不斷湧入。
當時有句很流行的話叫「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80後熟悉的那本現象級小說《花季雨季》,就描述過這個事兒。
書裡上海人唐豔豔,想盡辦法把戶口遷到深圳,反應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製造業和商貿流通業這種利潤大幅流入好日子的轉折點,發生在08年。
為應對美國次貸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我們啟動了四萬億投資計劃,全球央行也都開始大規模搞量化寬鬆。
也就是從08年開始,全球都已經從靠勞動和勤奮就有機會致富的時代,過渡到必須依靠資本和金融,才有機會致富的時代。
至於為啥發生了轉折,這裡又要拿出以前那張我們經常用到的美國貧富分化圖了。
我們知道經濟是由生產和消費兩部分組成的,想消費就要手裡有錢啊。
總是拿這個圖說事兒,是因為從一戰以後,美國通過發戰爭財,拿走了世界大部分財富,所以至今一直是世界消費的中心。
東亞地區在千禧年之後,則變成了世界的生產中心,主要承接西方來的訂單。
然而消費這玩意,尤其是日常用品消費,是個邊際效應遞減的東西。
你再有錢,也不會去趟廁所用兩卷手紙。多數日常消費品,只能是靠普羅大眾消費。普通人想要消費,需要手裡有錢啊。
貧富分化水平不斷上升,帶來的結果是西方底層購買力越來越差。大量財富又像29年大蕭條之前一樣,集中在老美富人手裡。
這意味著來自歐美的外部訂單已經見頂,很難再繼續增長了。這個事兒我們之前在《我們為啥要提出重視經濟內循環》講過。
從統計上看,這個趨勢非常明顯。
98年因為亞洲金融危機,我國對歐美地區外貿增速觸底以後,開始反彈。
2001年加入WTO後迅速增長,到2004年增速就已經見頂,之後外貿增速開始逐年下滑
08年金融危機以後劇烈下滑,2009年因為全球央行刺激迅速反彈。
2010年在央行放水效應刺激效應下,外貿增速反彈至高位以後,後面的趨勢基本就是一路下滑至今。
這意味著外部需求雖然還在緩慢增長,但是增速已經是越來越慢了。因為西方整體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導致老百姓購買力越發低下。
外部需求增長緩慢,但是供給卻上升了。
這個階段因為應對美國次貸危機推出四萬億的刺激,我們的產能和供給擴大了不少。
很多人看到08年之前投身製造業的小老闆們賺錢,也紛紛殺進來擴張產能,想分一杯羹。
08年之前的情況是,外部需求增多的同時,產能供給也在增多。
現在的情況卻變成了,需求增速放緩的同時,產能供給在大幅增長。
需求的蛋糕沒有快速做大,供應端來吃蛋糕的人卻越來越多,自然生意也就越來越難做了。
大家現在經常聽到的產能過剩這個詞,也是在08年以後第二次浮出水面,第一次是在98年前後。
後面大家看到的供給側改革,就是為解決這個產能過剩問題而來的。
大家知道資金是逐利的。如果發現投資製造業產能過剩去投資沒錢賺,自然就會轉換思路,投向利潤更高的其他行業。
之前咱們在《為啥現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內捲化》裡也講過,當時驅動我們經濟的除了製造業投資,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城鎮化和房地產。
所以08年四萬億出現產能過剩以後,我們看到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資金開始脫離投資實體和製造業,轉向炒作房地產和其他各類資產。
這一點在全球範圍體現的也很明顯,全球各大央行寬鬆放出來的錢,都被富人拿去炒作資產。
全球開始從08年之前的按勞分配,逐步轉向了08年之後的按資分配。
在按資分配的狀態下,不持有資產,單靠勤勞一個因素是很難致富的。
再加上整體產能過剩,和網際網路去中介化的趨勢,小老闆們覺得生意越來越難做,也就變成了常態。
03 資產價格炒作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
投機資金不斷湧入資產炒作,有一個明顯的現象,很多人可能體會很深。
08年以後手握100萬現金的人,和手握100萬資產的人,距離可以說是急速拉開。
後者只是在08年,把手裡的100萬現金變成了房產,就賺到了前者幾輩子賺不到的收入。
這道理就是我們前面說的
08年開始,全球都已經變成從靠勞動和勤奮就有機會致富,過渡到必須依靠資本和金融,才有機會致富的時代。
因為資金已經從08年之前的不斷投資製造業獲取利潤,變成了不斷湧入到炒作資產價格獲取利潤,就像美國咆哮的二十年代發生的那樣。
雖然名義通脹這些年看起來每年變化不大,但用資產價格衡量,貨幣的購買力貶值卻十分驚人。
以前我們講過一個費雪公式叫MV=PT,可以用來清楚的說明這件事。
公式左邊M是貨幣總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公式右邊P是商品和服務價格,T是商品和服務總量。
大家知道08年之後全球央行都在不斷印鈔,這導致了全球貨幣總量M,在不斷增大。
前段時間在投資群,有人發了一個全球央行資產的統計圖,可以看出全球央行資產規模增大了多少,也可以看出貨幣總量增大了多少。
2008年的時候,一場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全球幾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到9萬億美元的峰值。
所有人當時都覺得,這個數字已經高的嚇人。
沒想到12年後的今天,全球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已經膨脹到29萬億美元,而且還在加速上升。
不過這些錢最終沒有多少流入窮人的口袋,多數都流入富人手裡。
道理也非常簡單,離錢最近的人最容易得到錢。就連銀行貸款也總是會貸給有錢人,而不是窮人。
富人們拿到這些錢以後,拿去炒房炒地炒資產,導致這些錢根本就沒有進入流通領域。
這些錢都被固化在各種資產裡面,這使得貨幣流通速度V出現持續緩慢的下降。
這裡我們再回到費雪公式,然後把公式MV=PT拆解一下做個變形。
變形以後的公式變成了,MV=P1T1+ P2T2。
這裡P1是資產價格,T1是資產總量,P2就是日常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T2是日常消費品和服務的總量。
公式左邊M持續擴大的同時,雖然貨幣流通速度V是在緩慢下降的,但MV乘積依然是增大的。
資金不斷進入資產價格炒作牟利,在資產總量T1一定的情況下,資產價格P1就在不斷增長。
帶來的結果是P1×T1不斷變大的情況下,日常消費品部分的P2×T2保持穩定。
現在統計的通脹數據,基本都是盯著P2的價格,所以每年看起來都很平穩。
然而大家的卻覺得,自己手裡的貨幣購買力貶值速度越來越快,根本不止貶值了通脹數據那點兒。
原因就是P1的增長根本就沒統計進去,你看到的通脹數據一直只是P2,大家都被數據騙了
這也是為啥川行前段時間說,資產價格不納入通脹的統計,是不行了。
之前很多依靠勤勞致富的製造業小老闆們,到了08年以後越來越迷茫,也一直想不明白的是
自己辛辛苦苦做產品,每天擔驚受怕賣貨,各種擔心銷路回款問題。
回頭一看最後賺的錢,還趕不上隔壁老王貸款買套房,然而人家幾乎是躺贏。
其實本質原因,就是因為時代變了。從美國那邊的數據看,也非常明顯。
看看藍線標註的這個創記錄的家庭金融資產,佔可支配個人收入的百分比吧。
可以說現在全球央行持續的超量貨幣刺激,很大程度是在獎勵富人、機構和企業這些資產持有者,懲罰絕大多數缺乏資產的人。
要知道持有資產的基本沒啥窮人,這條藍線佔比不斷提升,意味著央行放水以後,窮人在變得越來越窮。
法國人皮凱蒂寫過本《21世紀資本論》,把這個道理也講的非常清楚。
在各國央行大印鈔的21世紀,靠勤勞發財基本不可能,你需要靠的是資本獲益。
從某種意義上說,資產價格上漲的幅度,代表的是全球央行的印鈔速度。
你工作再勤勞,賺錢的速度能趕上全球央行的印鈔機速度快麼?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為啥這個階段單靠勤勞發家致富,基本變得完全不可能。
因為你辛辛苦苦賺錢的速度,完全跟不上全球央行印鈔機驅動下,資產價格上漲的速度。
04 普通人厭惡槓桿和風險
想跟上資產價格的漲幅,需要的是你手裡有資產,資產這玩意從哪兒來呢?
普通人要麼是從父輩繼承,要麼是手裡有一定的本金,自己再加槓桿去買啊。
兩樣都不沾的普通人,是沒資格參與這種資產炒作遊戲的。
這就導致了用資產價格來衡量的貧富差距,正在變得越來越大,而且這個趨勢不可逆。
以前總聽很多人說,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回到08年,一定會多買房。
事實上再給他一次機會也很難做到。
大部分遊戲的結果,都和初始條件有關。那時候有錢投資房產的,基本是之前就有財富積累的。
簡單說08年想投資買房,要麼是之前你自己就賺到點錢了,要麼08年之前你爹就有點錢了。
要是兩頭都不靠,那時候你就不得不借錢買房,這在當時是非常需要勇氣的事兒。
因為你首付是借來的,等於已經給自己加槓桿了。首付以後還要再從銀行貸款,等於槓上加槓
當時工資收入並不高,這時候除了首付的錢想辦法要還,還要承擔巨大的月供壓力。
那時候你也並不確定,自己的工資收入未來一定會上漲,更不確定房價會漲成現在這樣,所以多數人當時並沒有勇氣做這件事。
因此即使這個遊戲再來一次,很多人依然是輸家,因為巨大的不確定性和槓桿壓力讓他們不敢下注。
這裡也可以看出,多數普通人是非常厭惡風險和槓桿的。然而這些東西,恰恰是加速貧富分化的利器。
買過房子的人應該都知道槓桿意味著啥。普通人買房貸款,通常需要首付30%,也就是三倍多槓桿。
這通常是絕大多數人一生之中能用到的最高的槓桿率了。
當然有些炒房客會通過信用卡套現做首付,把槓桿做到十倍以上。不過這不是常規操作,也不再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之內。
這裡我們可以看看,一個人拿著正常的槓桿買房,對收益率的提升可以有多大。
假如你在一線城市付了三成首付,買了套1000萬的房。恰好買在16年房價剛準備起飛的時候。
兩年以後房價翻倍了,這意味著你付出了300萬首付成本,和700萬房貸兩年的利息,就擁有了2000萬的資產。
這時候如果賣掉,那麼你兩年的收益率是多少呢?大概是2000-700/300=4.33倍。
這裡你投入的本金越少,意味著槓桿越大,遇到上漲你的收益倍數就會越大。
如果只有一成首付的話,那你的收益率就會迅速放大到2000-700/100=13倍。
這還只是炒房而已,就這個收益你勤勞工作一輩子,都已經很難辦到了。
從資金逐利的角度來說,必定是希望槓桿越高越好。槓桿從哪裡來呢?銀行貸款和各種融資啊。
然而富人們用槓桿折騰的可不止是炒房,炒房對他們來說實在太小兒科了。
很多人應該記得,前幾年小燕子想用30億資金,收購萬家文化的事兒。
當時收購需要30億資金,使用的本金只有6000萬,這等於說是放了50倍的槓桿。
這意味著股價每上漲2%,這六千萬本金就會翻番。當然了,跌2%也意味著六千萬本金沒有了。
可以看出,這些年多數發大財的富人都非常依賴槓桿,也就是需要借別人的錢給自己賺錢。
對槓桿的依賴,也導致了這批高槓桿的富人們對貸款和利息非常敏感。基本上「首富」和「首負」的轉換,就在一夜之間。
只要銀行收貸或者加息,很多高槓桿的人遊戲馬上就玩不下去了。因為這涉及到一個借錢難易程度,和利息高低的問題。
這也是為啥每次國家通過加息搞調控和去槓桿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到處都在暴雷。
最典型的就是2018年開始去槓桿以後,直到2019年,還到處聽到高槓桿企業爆雷的事兒。
以前我們寫過篇文章叫《為啥你總做接盤俠》,裡面講過一段話是關於槓桿的,個人覺得非常經典。
去槓桿,加槓桿,都是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前行的,從來沒有一直加的槓桿,也沒有不停在去的槓桿,你的使命就是在加槓桿到來之前上車,在去槓桿的時候下車。
這個原則不但適用於大戶,而且適用於普通人。因為多數時候我們賺的,不過是央行放水的錢。
不過槓桿這玩意通常窮人沒啥感覺,因為窮人非常討厭借錢。
就連房貸這種一生一次能佔國家便宜的機會,都總是想著早點還。
尾聲
講了這麼多,很多人可能要說了,既然勞動收入永遠趕不上資本收入,我們勤勞工作還有什麼意義?
還不如就此躺平做個鹹魚,該吃吃該喝喝,也難怪現在年輕人都躺平不想努力了。
勤勞工作當然是有意義的,首先是勤勞工作可以增加收入,改善你的生活質量,保證你的下限。
其次是對多數父輩沒有積累的人來說,必須依靠勤勞和節儉,積攢投資需要的本金。
要知道投資的前提是有資可投,手裡沒有本金,你又靠什麼東西來買進資產,只能是一輩子靠勞動時間換錢。
不過單靠勤勞工資是不能致富的,想致富需要的是你自身的積累和投資,還有能駕馭的槓桿。
這裡的積累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本金的積累,一方面知識和人脈的積累。
有了起步的本金和相應的知識,遇到機會的時候你才能把握住,並且從容出手。
就像我們以前在《消費主義陷阱》說的一樣
對於多數剛起步積蓄不多的中產和年輕小白,除了努力提高收入,開始階段唯一的理財就是減少沒必要的花費,控制好自己的消費欲望。
有了一定資本積累以後,才有學理財投資技能的基礎。不然沒錢模擬理財麼?
理財投資本身是智力的遊戲,有了資本以後試著去觸探自己智力的邊界。
在這個過程中與人爭鬥,和時機爭跑,不但能緩解焦慮感和不安全感,預期或超預期的實現也帶來了很多樂趣。
到了這個階段,你會發覺人生豁然開朗。
和積攢本金同樣重要的是知識的積累。
如果只是積攢了點本金,自身知識卻不具備,機會來了多數也是白搭。
這道理就像我們在之前那篇《美元指數新低》裡講過的
金融市場最大的魅力在於,只要你認知到位,就永遠不缺賺錢的機會。
金融市場最大的遺憾就在於,即使別人把機會告訴你,認知不到位也賺不到錢。
不信你可以回頭看看,從2019到2020年,每年的開頭我們都寫過展望。
《寫在2019的開始》和《寫在2020的開始》這兩篇展望,每次都告訴大家本年度最大機會,在資本市場。
這兩年確實也是這樣,隨便買個公募基金中位數收益也有40%,問問你自己做到了麼?
最後還有個槓桿問題,這裡說的槓桿,不止是資金槓桿,包含多重的意思。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怎麼給自己加槓桿。
首先是勞動的槓桿,因為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通過給勞動加槓桿,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你可以選擇通過僱傭勞動產生槓桿,也可以選擇團隊管理給自己加槓桿。
僱傭勞動就是自己創業做老闆,團隊管理就是在你到公司上班,選擇做技術,還是做管理的問題。
做技術穩定風險小,出多少力賺多少錢。轉管理就有槓桿加成了,團隊的業績也是你的業績。
等於你不是單打獨鬥,佔有了別人的勞動做自己的業績,但團隊的鍋你也要背。
其次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資本加槓桿,比如房子貸款,股票融資都是資本的槓桿。
認真努力工作,穩定提升自己的現金流。除此之外學會做權益或者房產類投資。
低位下重注的同時,控制好現金流和槓桿率,爭取幾年上一個臺階。
最後是網際網路的槓桿,之前我們在《35歲是個坎,為啥到歲數就不想要你了》講過
大家要學會滾自己的的雪球,多做投入小,邊際槓桿大的東西,這點在網際網路時代尤為重要。
因為網際網路時代很多邏輯完全變了,隨著通信基礎設施的普及和流量越來越便宜,手機已經變成最大的銷售渠道。
連接手機和消費者的,則是中間的各種平臺和網紅們。你不需要水平高,也不需要文採好,只需要四個字「打動人心」。
只要能打動人心,就能和人群建立連接。連接的人越多口碑越好,你的價值就越大,隨便做什麼都很容易。
而且連接本身還會自我裂變,比如你會把認可的東西推薦給朋友,朋友又會推薦朋友。
這個過程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如果這麼說還不明白,那就看看李子柒吧。
文章的最後,想用《寫在2020的開始》裡面寫過的一段話做結尾。
一個人能承載的財富總量是認知決定的,認知則是由讀書和積累決定的。
你永遠賺不到超過你認知的錢。即使賺了,也會很快吐出去。過去的拆遷戶,突然中彩票的,無一不證明了這點。
如果你常讀歷史,會發覺很多事情不過是個輪迴,加速這個輪迴的通常是政策驅動。
學會理解政策驅動,並從中獲益,這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我們不能改變方向,但是可以知道每次都是蛋糕的再分配。
尤其在gdp增速慢下來以後,看懂蛋糕再分配怎麼切,並從中受益是一項不錯的能力。
如果現行政策持續,未來擺在面前最大的機會依然在資本市場,全球資本市場的主要窪地則是復甦驅動的中國。
因為我們賺的不過是政策的錢,賺的是央行放水收水的錢,而且是重複又重複。
馬上就是元旦了,文章的結尾,祝大家2021年身體健康,家庭美滿。
正如我們在《通脹以後就是債務崩塌》裡講的一樣,這輪經濟轉蕭條之前的最後一次繁榮,就是2022年之前這段時間。
與之伴隨的,是資本市場和大宗商品的瘋狂。希望在未來一年財富再分配之中,大家都能收穫自己的那一份。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覺得寫的不錯,那就點個「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吧。
如果你想讀到有深度,有前瞻性的好文章,推薦關注:炒股拌飯。
這裡不僅有嚴謹的歷史,還有犀利有前瞻性的經濟投資評論,作者在這裡試圖通過對照歷史,結合人性,展望未來預測很多事情的走向。
推薦掃碼關注他的原創公眾號,閱讀更多有價值的文章。
掃碼關注後回復「經濟史」,可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文章。
延伸閱讀:
美元的末日狂奔
通脹以後就是債務崩塌
史詩級大放水和大洗劫
美股崩了,大危機要來了麼
兩次大危機之前到底發生了啥?
為啥下次危機後可能會步入大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