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劉富平:人窮志不窮,勤勞能致富

2021-01-07 視聽慶陽

慶陽廣播電視臺/看清(記者:劉宏濤)西峰區溫泉鎮湫溝村村民劉富平家裡有兩個常年「病號」、孩子又上大學,是村裡的貧困戶。可是,困難並沒有擊倒這個40多歲的漢子,他依靠扶貧政策、扶貧項目的支持以及自己的幹勁兒,如今已成了村裡的「致富能手」。

人勤春來早,2月26日,記者到他家採訪時,劉富平和妻子正在自家果園查看果樹,處理果樹病變、修剪果樹枝條。

處理完果樹,劉富平又來到了今年新承包的另外一片果園,為果樹鬆土、施肥,他得趕在農曆二月前幹完這些農活,然後出去打零工貼補家用。這要是在3年前,劉富平可遠沒有這樣的精氣神兒,家裡85歲的老母親患病需要常年吃藥,妻子也因病幹不了重體力活,兩個兒子相繼考上大學,學費和生活費是一大筆開支,而這些都壓在了這個40歲出頭的男人身上。

沒有產業,沒有技能,劉富平只能靠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2014年他家被確定為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在扶貧幹部的鼓勵下劉富平申請了5萬元精準扶貧貼息貸款,栽植了3畝蘋果樹,開始發展蘋果產業。沒有種果經驗,劉富平就多次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認真學習果園管理技術。從此,在農田裡、在果園裡、在工地上,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過日子的「心勁」有了,果園開始有了收益,家裡的情況也在逐漸變好,新農合也為他家報銷了85%的醫療開支。由於勤勞能幹,孝敬老人,他們家和妻子也分別被推選為全村「最美家庭」和「好媳婦」。

提起2018年的收入帳,劉富平如數家珍:工地務工收入17500元,妻子打零工收入5000元,果園純收入8280元,各類惠農補貼478元,劉富平說這一切的改變都得益於精準扶貧的好政策,這樣下去,他的日子一定會過的越來越紅火。

總監製:繆中發

監 制:慕彬 王儉

責 編:邵勇瑊編 輯:劉文娜

相關焦點

  • 第一書記劉富平:走好「三步棋」 帶富眾鄉親
    北照村第一書記劉富平卻無暇欣賞眼前的美景,他還是跟往常一樣放棄了假日休息,在村委會忙碌不停。談起北照村從「地緣上的「邊村」、發展上的貧困村到如今翻天覆地的變化時,正在埋頭整理扶貧檔案的劉富平還未開口,旁邊的村支部書記丁軍民搶著答道「要我說,北照村能有如今的變化,要緣於富平書記走的『三步棋』。」
  • 在過去,農民常說勤勞致富,那現在通過勤勞還能致富嗎?
    以前農民愛說勤勞致富,現在通過勤勞還能致富嗎?文/農夫也瘋狂勤勞致富這句老話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在過去適用,在今天依然是適用的。老話還說「勤能補拙」、「笨鳥先飛」,這些都說明了,勤勞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也說通往成功之路必不可少的品質。在過去,農民還沒有大量外出打工的年代,基本上勤勞的人日子過得都不差,在村子裡也是那些相對勤勞的人,經濟方面會更加富足一些,很少聽到那個勤勞的人吃不飽飯。而那些懶惰的人,家庭條件就要差一些。在當時,勤勞的人在娶媳婦方面也有優勢。
  • 很多人都說「勤勞致富」這是最好笑的一句話,對此你怎麼看?
    勤勞致富到了這裡,就成了一句讓父輩傷心落淚的空話,謊言。靠智慧勤勞創造出的文明國度,在這一撥經濟大潮中,人們的一切行為準則都發生了變換,勤勞成了老實的傻瓜代名詞。勤勞致富是激勵,是誘導,是人之本性的發育邏輯,適用於自勉和教育。現實中的勤勞與致富不可能成正比,因為影響結果的社會複雜因素太多。
  • 勤勞致富為什麼不在被新一輩重視?古話都是有道理的!
    勤奮致富是從古至今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幾個字,用到當今社會的話,那麼最富有的應該是幹農活的人民了。 不管務農種植的是什麼,最多也僅僅是維持一下家用,解決三餐的溫飽問題。若想要走上小康的社會,還需要另闢捷徑。
  • 為啥現在單靠勤勞,是沒法致富的
    前兩天有讀者問了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說以前總聽說一句話,叫做勤勞致富。可我和我周圍的人都很勤勞啊,努力賺錢努力攢錢努力工作。可為啥至今都沒有致富?反而感覺越來越窮越來越焦慮了。本篇我們換個視角,專門講下這個讓很多人困惑已久的問題。
  • 十二生肖都靠什麼致富?屬鼠人靠聰明致富,屬牛人靠勤勞致富!
    生肖牛人——靠勤勞致富在中國傳統道德觀念裡,只有勤勞致富的人才是最值得推崇的,並且這種財富在命理學上也是最有後福的表現,而牛年出生的人就是十二生肖中勤勉努力的那一個,可能他們賺錢的天賦真的不是很高,卻也最心安理得。
  • 黃靜:堅定信心勤勞致富未來會更好
    在心裡,她時刻惦記著官營村的每一名百姓。因為,她還擔任著官營村的扶貧書記。「黃書記你好!我是官營村的莊中傑,假肢已經裝好了。謝謝您對我們家的幫助,我們會更加努力改善現在的生活條件,不讓您再為我們家而煩惱。」 不久前,她收到貧困群眾發來的一條信息,廖廖話語充盈著滿滿的感激感謝之情。「堅定信心,勤勞致富,未來會更好。」黃靜很快回復,鼓勵他戰勝困難。
  • 老話說勤勞能致富,農民表示:為何勤勞了一輩子還是生活拮据?
    很多老話都是富含哲學道理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很多過去富有哲理性的老話逐漸的站不住腳,比如勤勞致富這句話現在很多人都不認可。甚至有農民站出來表示,為何很多農村人勤勤懇懇的幹了一輩子到頭來生活還是很拮据呢?別說致富了,就連保證一輩子吃飽飯都有些困難。
  • 【百姓宣講】特呈島致富能手黃雪珠:我也想做一名百姓宣講員
    百姓故事百姓講 理論「飛」入百姓家特呈島上家戶喻曉的「女中豪傑」,也是特呈島村委會婦女主任,先後被評為全國、省、市「雙學雙比」活動先進工作者、致富女能手和建設新農村巾幗帶頭人——黃雪珠。
  • 朱改蘭:脫貧入黨 勤勞致富奔小康
    冒著酷暑,頂著嚴寒,不分黑夜和白天,但天道酬勤,靠著政府的借貸資金、產業培訓,2017年她實現了脫貧,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她的孩子靠著政府的教育補助順利完成了學業,現在在廣東一家企業就業,月薪1萬元左右。
  • 閩寧鎮村民海國寶:勤勞致富再不能等、靠、要
    院落敞亮、飯菜飄香,政府給每戶移民分了54平方米住房,同時在一旁留出空地,讓他們靠雙手勤勞致富。閻夢婕攝 人民網銀川7月27日電(閻夢婕)7月19日一早,閩寧鎮的村民海國寶就開始起床收拾自家屋子,「18號晚上,閩寧鎮上的領導告訴我第二天上午家裡要來個領導慰問,讓我們準備一下,看他神神秘秘的樣子,我尋思著應該會是個大人物。」
  • 百姓故事 郭家莊村的好當家——李忠賢!
    一位有著30年黨齡的村幹部,從上任之初起就把如何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放在自己的心上。
  • 濉溪縣五溝鎮:夫妻同心勤勞致富 努力摘掉「貧困帽」
    濉溪縣五溝鎮:夫妻同心勤勞致富 努力摘掉"貧困帽"走進五溝鎮北湖南村村口的服裝加工廠,縫紉機踏板聲此起彼伏。周小文是北湖南村低保貧困戶,一家3口人,妻子李芳芳有輕度智力障礙,一個孩子正在上學,周小文本身就因意外腿部落下肢體二級殘疾,走路不利索,並且無法外出打工,收入緊緊靠家裡的2畝地,平日裡只能利用零散的時間在本鎮內打個零工,但是常常因為缺技術、缺體力掙不到錢還經常遇"冷臉"。面對家裡的困境,讓這個三尺男兒犯了難。
  • 啥日子出生的人,哪怕出身窮,志氣也不窮,總能排除萬難翻身致富
    人窮志不窮,這才能創造不一樣的人生成就,因為出身是不可選擇的,但未來時刻都掌握在每個人自己的手上,要有志氣,就能創造成功,這一點可以說是人人平等,像下面幾個日子出生的人,他們哪怕出身非常不好,但是志氣也絲毫不差,能夠排除萬難,做大做強,人生有的是進步空間,致富和翻身,都會在未來實現!
  • 瓢井鎮:冬蓀種植給百姓帶來致富希望
    瓢井鎮:冬蓀種植給百姓帶來致富希望 發布時間:2018-11-02 18:23:03   作者:鄭永揚 鄭春華   來源:大方縣新聞信息中心
  • 365百姓故事匯走進河北唐山高校
    11月27日,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365百姓故事匯專場宣講活動」走進唐山師範學院,來自基層一線的8名優秀宣講選手,與唐山青年學生一同分享他們的小康故事、扶貧故事、奮鬥故事、發展故事,用精彩故事生動展示「十三五」偉大成就,從群眾視角共同展望「十四五
  • 勤勞致富的王生明——大通縣遜讓鄉遜布村脫貧戶王生明事跡
    家中有4口人,本人一級聽力殘疾。妻子郭喜花是二級智力殘疾,長女王存兄智力二級殘疾。兒子王金全因無特殊手藝及照顧家庭原因,初中畢業後一直縣城附近打零工。家庭耕地面積二十畝,除去自用口糧外,每畝收益甚微。王生明在豬場勞動2015年以前,王生明依靠著二十畝薄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清貧而平凡的小日子。
  • 一個被中國人理解錯誤5000年的詞:勤勞真的能致富!
    為什麼有的人辛辛苦苦一輩子,仍舊熬不出頭?為什麼有的人勤勞又敬業,但就是勞而無果?為什麼中國一直很強大,到了近代卻落後挨打?我們先看這樣一個寓言故事翠蓮是明代中國農村的一個婦女,家中有一臺織布機,但是翠蓮織完一匹布之後,她就停下來不再織了,她走出門外,逗逗孩子、曬曬太陽、聊聊家常,一蹲就是一整天。為什麼翠蓮只織了一匹布就不再織了呢?
  • 【你笑起來真好看】弄橋村委弄沌屯脫貧戶蘭克山:不等不靠,勤勞致富
    【你笑起來真好看】弄橋村委弄沌屯脫貧戶蘭克山:不等不靠,勤勞致富 2020-12-15 15: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和村民親如一家人|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駐村隊員...
    同時,積極教育引導當地群眾不因貧困而氣餒、退縮、自卑,用行動詮釋「人窮志不窮」的真正內涵,努力消除「等靠要」的思想,牢固樹立自立自強、脫貧摘帽、勤勞致富光榮的濃厚氛圍。  村民劉忠興、劉忠順以前靠泥水工、建房子掙了些零散錢。為了讓他們能將生活過得更好,走向小康大道,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就業創業幫扶下,他們積極外出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