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哪個領域,學習也好,工作也罷,長輩們的建議總是「戒驕戒躁」。雖然把「戒驕」放在前面,但「戒驕」其實是有了一定成績之後的事情。對大多數人來說,首先要「戒躁」,才有機會「戒驕」。
「戒躁」說了千百年,可我們還是很浮躁。我們總在不由自主地想,如果有速成的辦法就好了——可惜,沒有,確實沒有。幾乎人人都想速成,連上帝都不例外。《聖經》裡說上帝僅用6天時間就創造了這個世界,而後就迫不及待地休息去了。事實上,應該是人類創造了上帝才對,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這個上帝擁有人的基本特徵——浮躁,做什麼事都想速成。
期望速成,從微觀層面上看,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馬上得到滿足的天性。一個確定的事實是,幾乎每個人都有無窮無盡的欲望。雖然每個人都知道,不是所有欲望都能被滿足,但人們仍然不會放棄追逐儘可能多的欲望。於是,不勞而獲成了每個人心中的諸多願望之一,甚至可能是其中最大的願望。如果達不到不勞而獲,少勞多獲也可以接受,而且最好是「勞」儘量少,「獲」儘量多,多多益善。從這個角度更進一步地說,大多數人都抱著類似這樣的想法:如果收穫的可能性很大,最好馬上看到成果;如果收穫的可能性很小,最好馬上知道結果。每個人都有這種欲望,差別僅在程度或者表現上。
這種差別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迷戀賭博——因為這些人比另外那些人更想要甚至需要馬上知道結果。
同樣,酗酒瘋狂無度的、嫖娼樂此不疲的、吸毒罔顧死活的,都是這種「希望自己的欲望馬上得到滿足的天性」使然。更要命的是,幾乎整個社會都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刺激人們發揮這種天性,並愈演愈烈。電視上的減肥廣告告訴你,減肥藥都功能神奇,當天見效。報紙上的醫療廣告告訴你,無論得了什麼病都不要怕,找他一準手到病除。公交上的培訓廣告告訴你,不管學什麼都要速成,因為人生苦短。有一個防身術學習班期期火爆,看看它的名字就能夠明白原因——一招制敵!
最善於利用人類這一天性的商業機構也許就是銀行了。想住大房子?好!我給你辦貸款,慢慢還,不著急,30年之內還清就好。想買新轎車?行!我給你辦貸款,慢慢還,不著急,5年之內還清就行。房子有了,車子有了,還想要什麼?說出來,沒關係。沒有錢可以辦信用卡,先透支嘛,給你10萬元信用額度,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吧!這是一個「享受在先」的時代,並且人人如此。至於最終如何對付那些欠債不還的人,銀行可從來不會在廣告上提及,也儘量不對外公開。
第二個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就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階段就是無法跨越」這個道理。因此,他們才那麼不現實地希望找到一個方法,靠其迅速達成目標,完結任務,獲得解脫。可是,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時間,而且可能需要很長時間。舉例來說,誰都沒有辦法今天懷孕、明天生產。從卵子受精到胎兒出生,大約需要40周,這個階段無從跨越。聰明也好,力大也罷,一位母親從懷上孩子到生出孩子,就是需要這麼長時間。
除了上面這兩個微觀上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宏觀上的原因也使人們常常不由自主地奢望速成——哪怕之前已經「醒悟」過。這個宏觀上的原因就是所謂的「現狀使然」。
根據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布蘭奇弗勞爾的調查結論,通常情況下,一個人一生各個階段的滿意程度和其年齡分布可以連成一個U型曲線。
一個人一生各年齡段的滿意程度
圖註:分值為被調查樣本群體生活滿意度評分的平均值。
從這張圖中可以看出,大多數人對其自身的滿意程度從15歲左右開始持續下降,這大抵是不再「無知無畏」造成的。從那時起,一個人慢慢地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是微不足道的,進而開始在所謂的理想和扭曲的現實中拼鬥、掙扎,直到45歲左右才漸出苦海,曲線開始上揚。這就是以一個普通人的心智,觀察、感受、思索、理解、實踐、回顧,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誤入歧途的時間——30年。
在這漫長的30年裡,由自我滿意度持續下降所造成的浮躁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越是浮躁,就越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越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就越是浮躁。
更大的問題在於,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幾乎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相反,現實好像總是提醒我們:有些人過得比我們好多了。
這就是統計學的優勢。它可以排除感情因素,用冷冰冰的數字展示現實。如果它所展示的現實與我們原本以為的並不相同甚至相反,這一優勢就變得更為明顯。掌握統計學常識的人,心智力量顯然要比那些對此毫無了解的人強大——他們可以理解統計學結論的意義,即便那結論並非來自親身經歷,而他們也因此離現實更近一些。
總的來說,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無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滿意度的不斷下降——這就是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
出路肯定存在,但這齣路只有一個起點——接受現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