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課外作業在內容及呈現形式上存在一些弊端。在內容上主要表現在機械重複,缺乏針對性、多樣性、趣味性;在作業形式上主要表現在形式單一,枯燥無味。學生消極對待作業現象嚴重。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有必要對課程資源進行有機整合,著力開發「學校課程」作業。
這類作業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研究、挖掘、設計等活動才能完成的作業,學生要完成這類的作業,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綜合運用所學到的各科知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主要包括文學研究、主題設計、傳統文化發掘三大內容板塊。
1.文學研究板塊內容主要包括:
閱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介紹一名書中人物,評價他的優缺點;研究一名作家,為他(她)撰寫一篇傳記。
2.主題設計板塊內容主要包括:
升旗儀式、主題班會、演講比賽、元旦匯演等活動的設計方案,以及「文明鄉村我規劃」等作業。例如老師給學生布置的「文明鄉村我規劃」作業,就要求學生運用1:1000的比例,將自己村的布局製成一副平面圖。並要求觀察一下村裡的布局是否合理、美觀。如果需要改造,要說明改造的理由、如何改造。學生要高質量的完成這次作業,既要用到數學課上所學的比例知識,還要考慮村落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因素。
3.傳統文化發掘板塊內容主要包括:
家鄉抗戰故事彙編、春節文化、漁鄉祭祀文化、海陽大秧歌、庶村報花燈等作業。例如寒假裡,語文老師給學生布置一份這樣的作業:寒假裡,同學們要度過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節日——春節。春節前後人們要搞許多活動:送灶神、掃塵、做年糕、蒸餑餑、貼春聯、祭祖先、守歲、放鞭炮、拜年、看秧歌、報花燈、過元宵等等。每項活動都有其寓意,每項寓意都有一定的載體形式,這期間許多還有傳說故事。請同學們拿起筆和相機,把你從小年到正月十五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或拍攝下來,把這些春節文化整理成冊,把我們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你會感覺這一年的春節過的就是不一樣。這樣的作業,對學生的設計規劃能力、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攝影技能、文學表達能力、傳統文化知識儲備都提出較高的要求。這樣的作業學生是樂於開動腦筋去完成的。有的學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份作業,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這類作業要求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並將活動過程中的見聞、感想、過程性資料整理展示的一種作業。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學生的知識水平,實踐能力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主要包括:參觀遊記、調查訪問、志願服務、動植物養護、家務勞動等內容板塊。
1.參觀遊記板塊內容主要包括:
參觀高校、參觀博物館、遊覽歷史文化古蹟、遊覽名山及春遊等活動。甚至農村最常見的趕集也成了老師的作業題材。一位班主任給學生布置這樣的寒假作業:臘月二十二日的大集最熱鬧,賣年畫、賣鞭炮、賣小吃、賣小玩意的,是應有盡有。利用攝像機,照相機或者手機來記錄下你覺得美得畫面,你覺得感動的畫面,你覺得有意思的畫面,你覺得有意義的畫面,為你精美的畫面配上簡要的文字介紹,開學後與同學們分享吧。我們的作業是讓學生到熱鬧的集市上去尋找素材,他們樂此不倦。
2.調查訪問板塊內容主要包括:
農村環境汙染、留守兒童生活狀況、孝親模範事跡、村集體的發展史、低保戶生活調研等活動。例如,化學老師讓學生在假期對本鎮環境汙染進行調查。通過觀察、了解或者問卷的方式調查自己村裡汙染情況,包括空氣汙染、水源汙染、白色汙染等。各種汙染造成的後果是什麼,村裡採取的措施是什麼,你能給村裡提供的建議是什麼,作為中學生,你應該怎樣做,寫一份調查報告。
3.動植物養護板塊內容主要包括:
普及動植物養護常識、記錄養護過程、展示養護成果。例如生物老師給學生布置的暑假作業是這樣的,請同學們選擇家裡養的花、種的菜,田裡的莊稼中的一種,通過觀察、了解、查詢的方法,記錄它的名稱,屬於植物中哪種分類、其特點是什麼,栽種的時間、出芽的時間、成長過程中的變化,栽種、管理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等,寫一篇調查報告,字數不限。
學生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積累之後,我們通過布置展示類作業,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培養學生的成就感,促使學生能持之以恆的堅持自己愛好。這類作業主要分為攝影、集藏、琴棋書畫等主題。例如,寒假裡,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如下:同學們,你也有自己的愛好吧?比如說集郵、集硬幣、集紙幣、集小畫冊、集電話卡、集遊覽門票等等。同學們一定有自己的個人愛好。當自己的集藏達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就應該將它們整理一下,形成系列。每項集藏活動都需要一定的知識,將你知道的集藏知識向同學們宣講一下、談談自己在收藏中的辛苦與喜悅、將自己的作品以照片的形式曬一曬,你會發現,身邊有不少志同道合者。
學校課程作業將各學科溝通,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作業的布置開放,並且易操作,不僅僅局限在課本中、課堂上,而是縱向廣闊的社會。學生會非常感興趣,不會產生厭惡感。這類作業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相互學習、互相促進、學以致用的目的。另外,有些學校課程作業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協助合作的形式才能完成,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在完作業的過程中得到提升。
「學校課程」作業的設計注意的問題:一是作業要有針對性,要考慮學生的年齡段、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環境等問題,要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形式主義。二是作業在趣味性基礎上要有知識點的滲透,要讓學生明確完成此類作業必須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切忌主觀隨意、茫無邊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檢查學生的知識,並不要求機械地重複學過的東西,而是對事物進行更深入地分析,揭示各種事物間的因果關係……」。「學校課程」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是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鞏固達成度、優化知識、促進學生能力提高和情感培養的一種有效途徑和手段,也是實現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學生與家長、學校與社會溝通、互動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
實踐證明,「學校課程」作業在內容及形式的設置上能夠滿足課程體系對三維目標的要求,作業成為具有學生鮮明的價值追求、理想願望的活動,成為學生課外、校外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能夠不斷激活學生內在的原動力,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也將逐步內化為一種生活態度,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從作業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與教師的思維對話及實踐中拓寬了知識面。「學校課程」作業在實現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方面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
作者:王建波 辛寧(山東省海陽市行村鎮趙疃學校 265100)
採編自《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雜誌,略有刪減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