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一顆種子計劃」一鍵關注公眾號
作者:馮瓊瓊
責編:徐陽 Emily黃螢雪
美編:Emily黃螢雪
北京寒意漸濃,我們在冬日的暖陽裡讀著詩,也讀著散文。
和十幾位少年一起感受文學帶給我們的啟迪,暖陽光影,美好的教學生活,再一次激起了我分享的熱情。
高中最後兩年的文學教學,我和孩子們以「詩歌」開啟,以「長篇小說」結束。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位詩人,而每一個孩子,都將在未來的兩三年,跨越花季和雨季,由少年蛻變為青年,以青年的姿態進入更為開闊寬廣的人生,譜寫他們人生的長篇小說。
而我,作為極其有幸陪伴他們走過這一程,牽著他們的手送他們去更廣闊世界的那位文學老師,能夠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便是這兩年的文學課程。
在這兩年的文學之旅中,我希望能帶領他們由感性閱讀進入理性思考,在保護好他們對世界的豐沛想像和情感的基礎上,發掘出他們理性的力量,希冀他們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築建好自己堅固而開放的精神空間,最終以好奇、積極、開朗、自信、堅韌的姿態走出我的文學課堂。
這個課程是孩子們和我的一趟幸福旅程,也是孩子們、我、作家們、文學書籍、批評論文、文學理論專著一起合奏兩年、聆聽兩年的交響曲。
對你而言,文學是什麼?
你和文學之間,有什麼故事嗎?
我用這兩個感性的問題,借「文學」這個詞的力量,去啟動我們向內思考和向外分享。我們啟用感性的力量,來探究文學課程和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生命之間的關聯。
分享完各自與文學的故事後,我們開始閱讀大家們與文學的故事。
我選取了魯迅在1922年12月寫下的《吶喊》自序其中「我的夢很美滿」那兩段,讓孩子們分3~4人的小組討論兩個問題:
文學對於魯迅而言,是什麼?
你們認同或者不認可?理由是什麼?
孩子們需要將討論出的結果列出思路填在一張電子海報頁面上,佔這張海報的1/4,建議放在左上,然後分享他們的思考和討論。示意圖如下:
這兩個問題,和前面的感性問題是一致的,但回答兩個問題需要運用到理性的分析技能:需要與文本和作者交流,需要讀取信息,需要理解文本、運用批判性思考技能,也需要與同學交流和商討思想觀點和知識,還需要組織信息並呈現和表達出來。
魯迅是現代的文學大家,甚至可以稱得上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孩子們出於對魯迅的崇敬,以及對文字中的信息的解讀,回答第一個問題」文學對於魯迅而言,是什麼?」非常容易。
而第二個問題「你們認同或者不認可?理由是什麼?」自然引發了爭辯,爭辯的焦點,主要是來自由跨時空的時代背景差異帶來的文學觀念上。十年級(高一)的孩子,早已經會根據時代背景來理解不同觀點的產生和合理性,也能夠從多重視角考慮思想觀點。
在回答這個問題呈現的多元角度上,在發展對立或者相反的觀點上,孩子們的能力都不容小覷,完全不輸訓練有素的成人。
令我驚喜地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當下時代帶給這一代孩子們的對平等的主張,對個體生命的尊重。
其中一組同學(白朗行、陳馮旭)在表達「認可不認可」的時候,他們說:
「我們認可魯迅先生對於文學在特殊背景下是改變國民精神工具的觀點,但是我們不認可這個觀點之前魯迅先生對於普通個體生命的評價,魯迅先生文中說: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我們不認同這一點。」
在他們看來,每一個個體的生命,無論是啟蒙的精英,還是未被啟蒙的民眾,在生命價值上是平等的,一個人無論如何愚弱,他/她的病死或者悲慘的命運都是不幸的,他們的生命都有價值。
這一組孩子反對的是「精英生命價值高於普通民眾」的觀點,他們表達的是生命平等的價值觀。
在「現代大家」魯迅之後,我安排的是孩子們閱讀「當代大家」莫言在2012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發言,問題還是那同樣的兩個:
文學對於莫言而言,是什麼?
你們認同或者不認可?理由是什麼?
孩子們把這個文本的討論要點列在問答海報的右上1/4,並且分享和表達。示意圖如下:
兩個同樣的問題,既喚起了孩子們對文學與自身的意義的思考,又藉由兩位跨時空的中國文學大家的文字,讓孩子們看到了文學對於不同人的不同意義。
為了進一步激發和完善孩子們對於文學本質的思考,我讓孩子們做了一個小小的情境創設表演。
在一個虛擬的跨時空「大師論壇」上,孩子們演繹著魯迅與莫言兩位作家,向對方表達自己關於文學之於自身、之於國民、之於時代、之於人類的意義。
孩子們在虛擬的情境中,做真實的思考和思辯,在溫和的表達和激烈的爭辯中,孩子們由對文學模糊的感性認知上升到了文學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審美性的理性分析,對文學的本質產生了更深層的理解、更審辨的反思。
對完成文學本質的理性思考後,我們再去體會文學給予我們的感性享受。孩子們欣賞了兩首表達愛情的詩歌,戴望舒的《雨巷》和舒婷的《致橡樹》,對同一個問題進行了討論,並分別將兩首詩表達的要點列在了同一張海報的左右下角:
這兩首詩中對愛情觀的不同表達,是下面一個虛構故事的基石和出發點。孩子們需要發揮想像來創作一個故事:《雨巷》裡的戴望舒遇見了《致橡樹》中的舒婷,會發生一個什麼故事呢?
故事演繹完,海報也完成了。這裡把張雨格、呂佳駿、王俊楊小組所做的海報分享給大家。
如果把這四個人物放在一個時空,一個社區,將他們關聯起來,會有什麼衝突?會有什麼故事?
這張海報上承載了文學四種文學體裁的形式,在這張海報串起的故事裡,有詩歌、有散文、有小說,也有戲劇。
孩子們在完成這張海報的過程中,閱讀和分析了兩首詩歌、兩個散文片斷、討論並創造了一個戲劇片斷,一個小說故事。
最重要的是,海報上的這四張圖所代表的文學觀、人生觀、愛情觀,在一個時代,相互關聯。這就是與孩子們悉悉相關的生活,就是他們要感受和思考的人生。
孩子們感受到了文學與他們的生命、他們人生的緊密關聯,我們文學交響曲的序曲也到了尾聲。
在序曲尾聲處,孩子們在他們的筆記本下記錄下「開啟文學旅程」的初步思考: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學?我們要怎樣學習文學?
我們是如何以各種方式受到文學文本的影響的?
[1] IBO國際文憑組織出版物:《語言A:文學指南》(2021年首次評估)29頁。
序曲過後的第一章奏鳴曲,是我們隨秋而來的詩歌單元,期待下次與您分享。
圖片選擇網絡或教案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