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烈競爭令人不寒而慄
韓國的教育制度既鼓舞人心,又令人生畏。美國《紐約時報》稱,韓國學生平均每天學習13個小時,普通高中生每晚只睡5.5小時,確保有足夠的時間學習。正規課堂外,私人補習班通常會持續至午夜甚至凌晨1點。越來越多的寄宿學校,為一整天集中強化學習後筋疲力盡的學生免去了路途奔波之苦。
如今,已成「企業化規模」的補習班被《紐約時報》稱為「韓國教育體系的支柱」,75%的學生就讀於全國10萬個補習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表明,韓國是家庭在教育上花費最多的國家,許多韓國家庭近一半的收入花在補習班和著名補習班附近的「學區房」上。
在首爾,大批無法進入名牌大學的學生在高考後花一整年的時間參加補習班,一些著名的高考補習班甚至根據成績高低錄取前14%的學生。不過,經過一年的刻苦攻讀,這裡有70%的學生可以考入全國排名前三的大學。
「在韓國,教育從一開始就是頭等大事,父母通常願意不惜一切代價確保孩子取得好成績,並進入韓國的頂尖大學。」自2009年開始在韓國教書的肖娜·布朗恩說。他們的終極目標是進入「SKY大學」,或包括美國「常春藤盟校」在內的國外名牌大學。延世大學教授金惠淑告訴美國彭博社,進入頂尖大學意味著獲得政府、銀行、大企業等年輕人夢寐以求的高薪工作。
教育成就風光的另一面
韓國學生在經合組織「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閱讀、科學和數學測試中表現突出。2011年,韓國25-34歲的人口中,64%擁有大學學位,遠高於經合組織國家39%的平均水平。15-29歲未就業的韓國人中,11%正在準備專業考試。這樣的教育成果令其他國家的教育部長又羨又妒。美國總統歐巴馬就盛讚韓國父母教育孩子的熱情,並哀嘆美國學生的落後。
用狂熱來形容韓國人對教育的熱情並不為過。正如美國《時代》周刊所說,沒有對教育的痴迷,韓國不可能成為今天的經濟強國。自1962年以來,韓國從民眾普遍文盲發展到識字率近98%,國內生產總值(GDP)也增長了4000倍,一躍成為世界第十三大經濟體,比歐盟平均水平更富有。驚人的經濟增長速度得益於巨大的教育投資。
但韓國教育有嚴重的問題。2013年時任韓國教育科技部長李周浩對美國《時代》周刊說:「你們美國人看到了韓國教育體系的光明一面。但韓國人並不快樂。」韓國《朝鮮日報》記者蘇·金對英國《每日電訊報》說:「韓國教育無法生產天才。我們有很多三星中層經理,但我們沒有諾貝爾獎得主。」不僅如此,爭強好勝的「虎媽」和為成績不惜一切代價的教育模式也給學生的生活蒙上了陰影,甚至讓他們付出了健康的代價。
政府試圖冷卻對教育的狂熱
多年來,韓國一直感嘆他們的學習效率低下,政府也曾多次試圖讓教育體系人性化——簡化入學考試、限制補習學費,甚至在上世紀80年代一度徹底取締補習班。為了抑制補習班,韓國教育部努力推廣教育廣播系統(EBS),讓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通過電視講座或網際網路學習。但每次嘗試後,對補習班的投入都以更狂熱的方式歸來。2008年,首爾市政府規定,補習班必須在晚上10點停課。但無論補習學校還是學生、家長,都想盡一切辦法抵制這一法規。
目前,韓國政府正試圖再次為民眾對教育的狂熱「降溫」,停止以瘋狂的速度建學校、招聘教師,廢除中學入學考試,以更嚴厲的措施禁止補習班。美國「商業內參」網站稱,2013年韓國私人教育支出減少了3.5%;高中生上大學的比例從2008年的84%下降到2012年的72%;與此同時,大學生與高中生的薪酬差距也正在縮小。
隨著這幾年韓國大學畢業生失業率的上升和學生對教育滿意度的下降,許多韓國人開始質疑國家的教育體系。韓國教育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