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疏遠背後的真相:有時也有積極意義

2020-12-20 太平洋電腦網

如今對家庭疏遠現象的討論更勝以往

北京時間7月24日消息,與親戚疏遠常常伴隨著訛傳和恥辱。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疏遠可能會比你想像的更健康。

人們常說食物使人們聚到一起,但其實,食物也會使家庭分崩離析。烹飪圖書作者南蒂塔·戈德博爾(Nandita Godbole)就親身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她生於一個富裕的印度家庭,家裡通常都會僱傭廚師,因此家人不同意她選擇這個職業。與食物打交道的生活使她與家人的期望背道而馳。戈德博爾在新書《一萬種味道:分層廚房的秘密》(Ten Thousand Tongues: Secrets of a Layered Kitchen)中深入探討了家族的歷史,這讓她遇到了更多的阻力。

顯然,這不僅僅是食物的問題。通過改變傳統食譜,並探索其他人自認為擁有所有權的部分家族歷史,使戈德博爾被視為家族等級制度的挑戰者。一些親戚不再和她說話。

戈德博爾的故事可能有其特殊性,但這種與家人不再聯繫的經歷並不罕見。家庭疏遠的定義是:一個家庭內部多年甚至幾十年的疏遠和情感缺失。目前還不清楚這種家庭疏遠的現象是否正在加劇,畢竟這是一個相對年輕的研究領域。

家庭疏遠現象在福利健全的國家更加常見,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應該限制對老年人的經濟支持

不過,這種現象確實很常見。「自力更生」(Stand Alone)是一家為與家庭疏遠者提供幫助的英國慈善機構,該機構的研究表明,疏遠現象至少影響了五分之一的英國家庭。美國一項針對2000多對母子(母女)的研究發現,10%的母親目前至少與一名成年子女關係疏遠。美國的另一項研究發現,超過40%的參與者曾在人生某個節點上與家庭疏遠。這表明,在某些群體(比如美國大學生)中,家庭疏遠現象可能與離婚一樣普遍。

「自力更生」組織的創始人貝卡·布蘭德(Becca Bland)也注意到,現在人們對這個話題的討論比之前(哪怕只是5年前)多得多。她自己也有過與家庭疏遠的經歷,與父母沒有任何聯繫。谷歌趨勢的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人(主要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在搜索與疏遠相關的詞彙,這也證實了布蘭德的觀點。

隨著家庭規模越來越小,越來越原子化,而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家庭疏遠現象很可能越來越普遍

「我認為梅根·馬克爾(Meghan Markle)和王室肯定是讓家庭疏遠現象成為新聞的一大原因,」布蘭德說道。2018年,這位蘇塞克斯公爵夫人是英國被谷歌搜索次數最多的人(在美國排在第二)。由於與父親關係不好,使她成為近來圍繞複雜家庭問題的討論焦點。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等其他名人也面臨同樣的情況,他在2018年的一次採訪中承認,20年來,他幾乎沒有和女兒說過話。對普通人來說,名人八卦是處理和解釋自己生活經歷的一種有用方式。

儘管世界各地都有疏遠的例子,但在某些社會中這種情況更加常見。

家庭疏遠現象通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也反映了長期的關係緊張

其中一個因素似乎是政府是否為居民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在福利制度健全的國家,人們對家庭的需求更少,這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來決定是否與家人保持聯繫。例如,在歐洲,越靠南的國家(社會支持越有限),較年長的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往往有更多的互動,生活聯繫也更加緊密。

經濟因素也與其他因素交織在一起,比如教育和種族。在德國,成年子女的教育水平越高,與父母發生衝突的機率就越大。一種理論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成員在地理上的流動性更高,在經濟上相互需要的可能性更小。

成年子女往往提到父母的精神虐待是造成疏遠的原因,但他們的父母並不這麼認為

梅根?吉利根(Megan Gilligan)及其同事進行了一項關於美國家庭中與看護有關的衝突的研究。結果顯示,成年子女的看護衝突經歷存在種族差異,但是很難區分文化和階級對這種差異的影響。吉利根是愛荷華州立大學的老年病學專家,他指出,在美國,「少數族裔家庭往往傾向於住在一起,通常也更相互依賴」。

烏幹達馬凱雷雷大學的人口學家史蒂芬·旺德拉(Stephen Wandera)表示,在烏幹達,家庭疏遠現象也在增多。傳統的烏幹達家庭是大家族,家庭成員眾多。這種模式在最近幾十年被證明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那些因內戰或愛滋病而成為孤兒或遭受創傷的人非常需要其他家庭成員介入照顧。

不同年代的人對家庭的觀念截然不同

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旺德拉及其同事發現,50歲以上的烏幹達人中有9%的人獨居,這個比例高得驚人。當然,獨居並不等同於家庭疏遠。但旺德拉表示,隨著家庭規模越來越小,越來越原子化,而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家庭疏遠現象很可能越來越普遍。

這種情況不會馬上發生。「文化傳統仍然很強勢,它們需要時間來慢慢衰退,」旺德拉說道。他預計這種變化會在20年左右的時間裡發生。

這並不意味著政府應該為了鼓勵家庭增強聯繫而限制對老年人的財政支持。例如,通常認為西班牙的家庭文化要比挪威的家庭文化「更具強迫性」,後者的代際關係通常更友好,因為是家庭成員自己選擇了這種關係,而且經濟壓力更小。

一項研究發現,對80%以上受家庭關係影響的人來說,選擇結束與家庭聯繫至少都會帶來一些積極的結果,比如自由和獨立

為什麼會這樣?

離婚會導致家庭關係的破裂,尤其是子女與父親的關係。隱私的暴露也會導致類似的後果。身份邊緣化的親屬遭到遺棄也是一個常見因素,比如越南的家庭對性少數群體的排斥。

不過,家庭疏遠往往是安靜和平淡無奇的。吉利根解釋說,家庭疏遠通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場劇烈的大事件。她採訪過的人經常表示,「我不太清楚這是怎麼發生的」,而不是指向某個具體的事件。

不過,即使這些誘因看起來微不足道,它們也反映了長期存在的緊張關係。正在尋求和解的家庭應該認識到,衝突不太可能僅僅關於孤立事件本身,因此,對過去的經歷進行更多的反思可能會有所幫助。

對於那些尋求和解——或者從一開始就想要避免家庭疏遠的人——來說,克制主觀判斷的衝動可能也有幫助。吉利根對年長母親(其中10%與成年子女疏遠)進行的研究發現,造成這種疏遠的最重要因素是價值觀的不匹配。她舉例說,如果母親非常重視宗教信仰和習俗,而孩子卻違背了這些,那麼母親就會認為這是一種冒犯。

還有一些超越宗教的因素。一位非常重視誠實的母親因兒子說謊而與之斷絕聯繫,另一位非常重視自力更生的母親因為覺得女兒依賴男人生活而不再與她說話。

事實上,這些違反母親們所認為的個人價值觀的行為,甚至比違反社會規範(比如犯罪)更可能造成家庭疏遠。相比父親,這種價值觀的一致性對母親來說更為重要。

這些母親「有點像是在描述那些她們無法釋懷的事情——那些讓母親苦惱的事情,」吉利根表示,「這些事情總是不斷地出現在人際關係中,所以她們怎麼都放不下。」

就像在日本經典電影《羅生門》或電視劇《婚外情事》(The Affair)中一樣,兩個人對同一段經歷有著截然不同的記憶,就好像根本不是同一段經歷一樣。

例如,在英國,成年子女最常提到的家庭疏遠原因是來自父母的精神虐待。但是,父母很少提及精神虐待——指通過羞辱、批評或其他一些傷害行為來不斷試圖控制孩子。相反,他們更多地提到離婚或子女與自己期望不符合等原因。

由于吉利根的研究集中在母親身上,她沒有和她們的孩子交談,因此很難知道同樣的趨勢是否也適用於子女。但無論如何,這種脫節現象非常普遍。吉利根說:「疏遠的成年子女和父母沒有就令他們不快的事情進行溝通,所以我認為他們根本沒有達成共識。」當然,如果一方充滿防禦心理,或者不願意傾聽,那麼即使這兩個人開口 交談,也不是真正的交流。

布蘭德認為,這種脫節源自兩代人對家庭的看法截然不同。

她表示,英國「戰後出生的一代人家庭觀念比較僵化」。人們用責任和自我犧牲的觀念來看待家庭關係,這有時意味著人們要忍受精神或身體上的虐待——有時可能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對於兄弟姐妹之間的疏遠現象,不匹配的價值觀和期望也起了作用,但父母的偏袒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疏遠的好處

儘管人們很容易將家庭疏遠視為完全負面的事情,但真實情況要複雜得多。正如反對離婚的傳統禁忌會使婦女受束縛在飽受虐待和剝削的婚姻裡一樣,對家庭神聖的教條主義信仰也會使人們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一些臨床文獻認為,實際上,疏遠可能是處理這類關係的最好方法,」吉利根說,「如果(家庭關係)緊張到這種地步,如果這些關係造成了這麼多痛苦……或許(疏遠)就是父母和成年子女應對這種情況的最健康方式。」

人們會覺得斷絕有害的關係是正確的選擇。「自力更生」組織的報告發現,對80%以上受家庭關係影響的人來說,選擇結束與家庭聯繫至少都會帶來一些積極的結果,比如自由和獨立。這可能是擺脫家庭虐待並防止自己成為虐待者的關鍵一步。

同樣重要的是,家庭疏遠並不是永久性的。人們的關係總是會在親密和疏遠之間來回反覆。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之間並不總是充滿衝突。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研究員Trang Nguyen評論稱,在父母排斥LGBT女性或跨性別男性的越南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通常更親密,有個支持他們的兄弟姐妹會幫上很大的忙。」

家庭疏遠是痛苦的,部分是因為這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損失,沒有終點也不知何時結束。這也是許多人不理解的原因。

吉利根說:「心理上的疏離似乎確實會帶來一些後果,但或許這種後果就是恥辱。」換句話說,切斷與家庭成員的聯繫最讓人痛苦的,可能就是社會對這種行為的誤解和隨之而來的汙名化。

一篇關於退休老人的在線文章將家庭疏遠歸咎於個人主義、離婚文化、心理治療以及「孩子的不成熟」。甚至心理治療師也經常會責備、拒絕或不相信那些傾訴家庭疏遠的病人。女性尤其容易受到歧視。有些人會限制自己的社交活動,以避免討論到家庭。

不過,專家表示,我們不應該讓那些已經與家人隔絕的人因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更加疏離。他們可能對此無能為力,或者這對他們來說不是一個能夠輕易做出的決定。從學術的角度看,這種汙名化也讓人們很難確切地知道有多少人與家人疏遠。在社會不接受討論家庭衝突的文化中,這種情況得不到充分報導。

戈德博爾對這種汙名化很熟悉。「人們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改變看法,有些人可能永遠不會,我已經習以為常,」她說,「這不會影響我。」

家庭關係的疏遠似乎並不總是需要「修復」,但是和其他會帶來痛苦的體驗一樣,對家庭疏遠現象的汙名化需要得到糾正。(任天)

【來源:新浪科技】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親子關係疏遠的徵兆?如何讓家庭變得溫暖?
    晚飯後,孩子繼續看電視,爸爸約了同事外出……這個家庭的媽媽說:「在家裡,有時感覺周圍的人很熟悉,有時又感覺很陌生,家庭的親密感似乎越來越遠了。」,下班後總是朋友聚會,很晚才回家」,「下班後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看手機,我們幾乎沒交流」;有丈夫說,「妻子圍著孩子轉,我扭傷了腳,她叫我自己看醫生」,「她周末帶大寶上武術課,我帶小寶學遊泳,我們的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了」……什麼是家庭關係疏遠的徵兆?
  • 家庭失和的積極意義
    但隨著歲數漸長我們往往會發現,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有其他人可能會有的缺點,他們的不完美之處,對於這個事實的接受過程也是我們人格的斷奶過程。這可能很早就會發生,也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徹底結束。親情是所有關係紐帶中唯一一個「必須如此」的關係,這一特性使得大部分人的生活得以穩定,也使得部分人的生活陷入痛苦的困境。
  • 《熱鍋上的家庭》:三個角度解讀家庭矛盾背後的心理真相
    ,他們通過生動細膩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布萊斯一家從四分五裂,到接受家庭治療後獲得新生的過程,本書借真實的案例向我們揭開了家庭治療的面紗,也讓我們從中深入了解到家庭矛盾背後的真相和改善親密關係的方法。今天我會從新生家庭、原生家庭、如何改善家庭關係等三個角度去解讀家庭矛盾背後的真相,分析矛盾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和發展過程,以及該如何化解矛盾,最後結合布萊斯和謝爾頓兩個不同類型的家庭,談談我們從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
  • 家庭衝突不斷如何破?探尋每個成員的心理真相,建立良好親密關係
    16女兒和媽媽關係緊張,爭吵不斷,動不動就離家出走,還有自殺的想法,弄得一家人焦慮無助,寢食難安。你以為這又是一個典型的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故事吧?可真相卻是,女兒只是父母婚姻問題關係的「替罪羊」,父母之間表面看起來相安無事,其實問題重重。
  • 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不幸的家庭背後,有著相似的故事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是心理學家庭治療領域的經典著作,兩位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Augustus Y. Napier)和卡爾·惠特克(Carl A.
  • 家庭治療大師筆下的家庭關係素描
    從案例本身來看,卡羅琳和大衛夫婦所面臨的家庭困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來自標準的美國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家庭主婦,丈夫是收入豐厚的律師。一家人最初接受家庭治療的原因,是16歲的女兒克勞迪婭十分叛逆,和父母的關係緊張,一言不合就吵架,有時還表現出強烈的自殺傾向。
  • 別為親戚關係疏遠而苦惱
    當前許多人為親戚相互間關係疏遠而嘆息,覺得社會倒退了,一代親,二代疏,三代就認不出了。整個社會上人與人的關係,可分為親緣關係(血緣關係)、職業關係(業緣關係)、志向關係(意志關係)、興趣關係(愛好關係)、情感關係(信賴關係)。所有人際關係的濃鬱親密,分散疏遠的程度,都會隨著各種願望需求,以及心理感受而變化。
  • 從什麼時候人與人之間就開始變味兒了呢有時真的想把疏遠的人拖來...
    從什麼時候人與人之間就開始變味兒了呢有時真的想把疏遠的人拖來問句為什麼 真正的失望不是怒罵 不是嚎啕大哭 也不是衝你發脾氣 而是沉默不語 是你做什麼 我都覺得和我再也沒有任何關係
  • 福慧智心館丨探索情緒背後的真相
    通過孫靜老師的講解,大家初步了解:觀念的定義,情緒與健康的關係,情緒、智慧與能量的關係,中安民生福慧智心館等內容。能夠更開心的來看待兒子玩遊戲這件事,兒子玩遊戲的時候,用積極互動方式代替往常的發牢騷抱怨生氣。此外,李女士在家庭中還有很多其他的課題,兒子課題一疏通,其他課題也釋然了。兒子放學回家後,媽媽學會改變自己,快樂度過和兒子相聚的時間。為李女士的智慧點個讚!
  • 孩子愛玩「躲貓貓」:具體分析背後心理成因,父母要積極參與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在《我與你》一書中指出:關係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而之所以孩子對「躲貓貓」遊戲從喜歡變成不喜歡,是由於「躲貓貓」遊戲本身失去了尋找真相的意義:在不斷成長過程中,孩子心理上的「客體穩定性」意識慢慢建立起來了,這種「一會兒消失一會兒又出現」的現象已經構不成迷惑真相的趣味性。
  • 農村親戚關係越來越疏遠,出現斷親的現象,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農村親戚關係越來越疏遠,出現斷親的現象,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也有村裡的農民說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也確實反映了農村現在的情況,雖然上一輩是比較親近的關係,但是對於孩子們來講,關係肯定是不如上一輩那麼親近的,要是姑姑或者舅舅去世了,那麼兩家的往來肯定有所減少。
  • 《天倫之旅》有感:被排擠的親密關係,道盡了親情的疏遠與反思
    3、 影片中親情關係遭遇的疏遠困境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點,就在於弗蘭克對孩子的親情關愛只是遭到了孩子們的刻意保持距離以及隱瞞。所有的親情關係遭到困境,都可以歸根於時間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個家庭間的親情關係更可能會變淡。沒有比巴格達城更美麗,沒有比母親更可信賴。
  • 二胎家庭,父母經常對大寶說的這句話,長大後關係越來越疏遠
    如今開放二胎,對許多家庭來說,不得不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人,實實在在的體會到現在的生活壓力和養老壓力,相對於成年後的壓力,童年的孤獨也過得並沒有那麼開心。大女兒和小兒子的年齡相差了兩歲,原本姐弟的關係也很親密,但孩子越長越大,關係越來越遠。女兒比兒子大,自己外出打工,從小就幫忙照顧著弟弟,有什麼好的東西都讓著弟弟。
  • 小時候和父母親近,長大後變得疏遠,親子關係的疏離是怎麼來的?
    當父母成了孩子最想要逃避和疏遠的人時,一句簡單的「這孩子太叛逆了」是對此無法恰當給予的。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要疏遠父母的?」在網友的留言中一位叫靜靜的網友很耐心地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經歷。小時候家裡經濟條件不是很好,而父母們還要照顧靜靜和哥哥兩個孩子,這著實讓她的童年過得有些苦。
  • 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一、《陽光普照》關於親情的解析1、中國式傳統家庭中被「綁架」了的親情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傳統的母愛中,妻子,聽從丈夫,任勞任怨,對兒子不甚了解,百般溺愛,最後只能在破裂的家庭關係中縫縫補補。2、家庭中的偏愛和嫌棄在中國式傳統家庭背後,最可悲的就是這偏愛和冷落。
  • 《別告訴她》:在死亡真相的背後,探討親情和生命的意義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華人家庭的奶奶被診斷罹癌,但家人選擇隱瞞奶奶,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讓所有家人回家見奶奶最後一面。但在紐約長大的碧莉認為知道自己病況是奶奶的人權,因此在華人家庭中上演一場中西文化衝突,中西文化的博弈不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探討的主題,在電影的細節之處,除了探討東西方文化差異之外,更多的還是向對親情對生命的思考。
  • 這三種類型的媽媽,將來很容易讓孩子疏遠,對照看看其中有你嗎?
    導讀:這三種類型的媽媽,將來很容易讓孩子疏遠,對照看看其中有你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三種類型的媽媽,將來很容易讓孩子疏遠,對照看看其中有你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親戚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不外乎這4個原因!
    而現在就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濃濃的親情,而都是在客套於表面,所以這樣只會讓親戚疏遠,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沒有時間本來現在的人平時都很忙,自己有自己的事做,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跟親戚在一起聚,就算聚在一起也沒有多少話說,少不了的就是客套話,談論小孩跟大人,談話期間自然少不了個種的攀比炫耀,受得了的還好受不了的估計直接就走人了,去了也是沒有意義的飯局又何必去參加
  • 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真相揭秘
    但在跟兒女關係上依然有很多困惑,有些家長抱怨跟兒女關係非常差,兒女不聽話,脾氣很倔,也不愛搭理人,變得越來越叛逆,本來親子關係難修補已夠讓人揪心,夫妻關係也深受其影響,夫妻經常因為兒女教育問題爭吵不斷。當然,也有見到不少幸福家庭:夫妻恩愛,親子關係融洽,家庭和睦,這正是我們所羨慕的別人家的家庭。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你家庭經得起挑戰嗎
    這本書是由美國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聯合著作,被尊稱為會講故事的家庭治療師!是以一個家庭的治療為案例,通過對一個家庭的不斷分析,來讓讀者們了解探究整個家庭之間的能量流動和關係的變化。這個系統影響著家庭中的每位成員。在開展心理治療中,家庭人際關係出了問題,往往不僅僅是由家庭中的某一個人造成的。而其中有人出了問題,和整個家庭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簡而言之就是:沒有人可以脫離系統來談論幸福感。因此,家庭治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應用也愈漸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