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以為,好的翻譯,是譯者在充分理解英文原文意義的基礎上,用最貼切最易懂的中文詞語表達出來,讓聽者馬上能明白其中的意思。特別是在口譯的現場,如果用一些冷僻或高深的詞彙,會增加理解的難度,讓聽者感到雲裡霧裡。比如,「leave」最簡單直接的翻譯是「離開」,如果翻譯成「隱退」或「退場觀察」等,聽者總是需要「繞一下」才能去理解。如果一句話裡有好幾個詞語都需要「繞一下」,那麼整句話就會顯得晦澀難懂。
在AMI的培訓裡面,學員一整年反覆聽到同樣的詞彙,就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不太會去深究用詞是否準確。比如我看到過infant community翻譯成「嬰兒社群」或「幼兒社區」,AMI的學員當然是知道IC代表的是15/18個月-2.5/3歲的混齡班,但是在從未接觸過蒙氏的人聽來,「社區」這個詞一定會偏向於理解成小區環境吧!
在中文裡,「教室」一般指物理環境,「班級」通常指教室裡的人的群體,對應的英文community完全沒有問題。Infant community如果翻譯成「託班」,大多數人能理解到:首先這是一個班級,其次年齡通常在3歲以下。當第一次翻譯這個詞的時候,解釋一下蒙氏裡託班指的是15/18個月-2.5/3歲混齡班。之後用簡單的「託班」兩個字,就完全可以讓聽者在大腦裡以最快的速度反應infant community的意思。可能這個例子不是非常恰當,因為大家對IC的接受度已經很高了,但是我們要知道,蒙氏還是非主流教育,大多數沒有接觸過蒙氏教育的人,聽到這些語言會感到非常陌生以及產生理解偏差。在美國,很多蒙氏的學校用toddler class 代稱IC班,用primary class代稱Casa班,也是同樣的道理。從蒙氏推廣來講,翻譯用詞簡單明確,少用生僻詞,也是好的。
我前陣子做了一些翻譯的工作,花了一些時間去研究和思考這些英文詞彙的本來含義,以及如何找到最貼切易懂的對應詞。這完全是個人的思想總結,如果您有不同意的地方,歡迎留言探討。
Montessori蒙臺梭利
Maria Montessori 瑪利亞·蒙臺梭利
Montessori work 蒙氏工作
Education 教育
Educator 教育者
Educationist 教育學家
Parenting 家庭教育
Parenting style 育兒模式
Infant/baby 嬰兒(0-15/18個月)
Toddler 幼兒(15/18個月-2.5歲)
Children 兒童/孩子
Nido / Montessori Infant Class 蒙氏嬰兒班
Infant community(IC)/ MontessoriToddler Class 蒙氏幼兒班(託班,IC班)
Casa /Montessori Primary Class 蒙氏3-6班(Casa班)
Casa dei Bambini 兒童之家(義大利語)
Absorbent Mind 吸收性心智
Sensitive Periods 敏感期
Four planes of development 四大發展階段
Independence 獨立
Concentration 專注力
Work 工作
Presentation 示範
Album 手冊
Love of work 熱愛工作
Materials 教具
Montessori materials 蒙氏教具
Prepared environment 預備好的環境
Practical Life work 日常生活的工作
Sensorial work 感官工作
Language work語言工作
Math work 數學工作
Art 藝術
Music and movement 音樂和動作
Work area 工作區
Physical/tangible environment 物質的/有形的環境
Non-physical/Intangible environment 非物質的/無形的環境
Psychosensory motor development 心理感官動作發展
Manipulates/hand and eye coordination work 手眼協調工作
Three period lesson 三段式教學
Walking on the Line 走線(的工作)
Concentrated work 專注的工作
Purposeful work 有目的的工作
Development of the Hand and the Mind 心智和手的發展
The inner teacher 內在的老師
Virtuous cycle 良性循環
Unity between mind and body 身心的結合
Physical development 生理發展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智力發展
Spatial awareness 空間意識
Equilibrium skill(身體)平衡能力
Hand and eye coordination 手眼協調
Fine motor skill 精細動作能力
Self-control 自我控制
Self-discipline 自律
Self-esteem 自尊
Self-sufficient 自給自足
Self-preparation 自我預備
Sense of order 秩序感
Specialized movements 特定的動作
Stereognostic sense 立體感
Logical thinking 邏輯思維
Persistence 毅力
Sense of efficacy 效能感
Connect the child to the materials 連接兒童和教具
Leave 離開
Normalization 正常化
Deviation 偏離
Myelination/Myelinization 髓鞘化
Incarnation 內化
Sensorial learner 感官學習者
Concrete thinker 具象思維者
Logical thinking 邏輯思維
Mathematical mind 數學性心智
Scientific Mind 科學性心智
Mathematical fluency 數學熟練度
Concrete mathematic materials 具象的數學教具
Materialized abstract 抽象概念具體化
Path towards abstraction 通往抽象之路
Social interactions 社會交往/社交
Sociability社交能力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語言的習得
Imitate 模仿
Guide 主教
Assistant 助教
Role of the guide 主教的角色
Grace and Courtesy 優雅和禮儀
Self-awareness 自我覺察
Positive relationship 積極關係
Role model 榜樣
Attributes 特質/品質
Self-reflective 自省
Inspire children to choose 啟發孩子去選擇
Freedom of choice 選擇的自由
Effective 有效
Shared understanding 共識
Family values 家庭價值觀
Controlled movement 有控制的動作
Destructive way 破壞的方式
Reinforce 強化
Sense of purpose 目標感
Will 意願
Intellect 智慧
Movement 動作
Accountable 有擔當
Freedom and limits 自由和規則
Boundaries 界限
Setting limits 設定規則
Physical limits 客觀規則
Intangible limits 無形的規則
Positive discipline 正面管教
Positive alternative 正面的選擇
Non-compulsory 非強制性的
Physical assist 身體輔助
Natural consequences 自然後果
Logical consequences 邏輯後果
Frame of reference 參考的框架
Rewards and punishment 獎勵和懲罰
Positive phrasing 正面的言辭
Expectation 期望
Limited choices 有限的選擇
Sustainable learning 可持續試學習
Routine 常規
Community guidelines 班級規則
Classroom traditions 班級傳統
Consistent routines 固定的常規
Observe/observation 觀察
Separation anxiety 分離焦慮
Emotion 情緒
Pacifier 安撫奶嘴
Cot 午睡床
Drop off 入園/上學
Working time/period 工作時間/時段
Working cycle 工作循環
Snack time 點心時間
Lunch 午餐
Community lunch 團體午餐
Diaper 紙尿布
Diaper changing 換尿布
Toileting 如廁
Toilet awareness 如廁意識
Outdoor play 戶外活動
Dismissal 放學
After care 晚託
Morning care 早託
Transition time/activities 轉銜時間/活動
Changing table 換洗臺
Weaning meal 輔食餐/斷奶餐
Weaning table輔食桌/斷奶桌
Weaning chair 輔食椅/斷奶椅
Feeding area 哺乳區/餵奶區
Breast feeding 母乳餵養
Bottle feeding 奶瓶餵養
Self-feeding自己吃飯
Self-care 自我照顧
Dressing/undressing 穿衣/脫衣
Survival skill 生存技能
Safe 安全的
Uncluttered 簡潔的
Orderly 有秩序的
Accessible to children 孩子可以拿到
Beautiful materials美觀的教具
Breakable 易碎的
Tray 託盤
Shelf 教具櫃
Rug 地毯
Working mat 工作墊
Placemat 餐墊
Child’s level孩子的高度
Child’s size 孩子的尺寸
Color coding 顏色統一
Curriculum 課程
The Collective Stage 團體階段
Lesson planning 教學計劃
Aggression 攻擊性
Misusing materials 錯誤使用教具
Disrespecting adults 不尊重成人
Wandering 閒逛
Disruption 打擾
Playground behavior 操場上的行為
Observation methodology 觀察方法
Experimentation 實驗
Prejudice 偏見
Hypothesis 假設
Subjective thoughts 主觀想法
Emotional development 情感發展
Cognitive development 認知發展
Communication 溝通
其他相關:
RIE:Resources for Infant Educarers (by Magda Gerber)(好像沒有很官方的中文翻譯,一般就簡稱RIE發音為rai)
Pikler 皮克勒
Reggio 瑞吉歐
Basic styles of parenting defined by DianaBaumrind psychologist
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定義的四種基本的育兒模式
Authoritative 權威型
Authoritarian 專斷型
Permissive 放縱型
Neglectful 忽視型
Positive attention 正面關注
Neutral 中立
Negative 負面
Positive connections 積極的聯結
作者的書
購書連結(複製粘貼至瀏覽器):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3-b.w4011-3117005978.17.1803450eigUWP8&id=522885841991&rn=7265ca1c2bd2a76e37ba328f7e5c4239&abbucke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