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爸媽在後臺私信,諮詢如何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兒子6歲半,明年要上小學一年級,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挺上心的,也知道注意力對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很重要,所以想提早給兒子培養起來。
但是我們發現,兒子很好動,很喜歡跑來跑去,想讓他安靜坐著看一會書,特別難,只有看電視的時候眼睛一眨也不眨的。
請問孩子不喜歡看書,通過看電視節目或者用手機閱讀等方法來保持專注,效果一樣嗎?
認知神經學博士王老師曾說:「6歲以前是注意力培養的一個關鍵期,如果孩子能夠在小時候培養了很好的注意力,那麼對他以後的學習,以及跟環境進行有效的信息互動,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少家長在培養孩子注意力方面,常常碰到這3個誤區,今天小競為大家整理總結,希望對爸媽帶來幫助,儘量避開,為孩子的注意力提升創造更科學的環境和支持!
常有家長說,孩子學習看書不認真,看電視玩手機專心的不得了,看一兩個小時更是小菜一碟,是不是說明孩子注意力沒問題?只不過對學習不感興趣?能不能通過看動畫片來鍛鍊注意力?
當然不是,我們所說的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指的是主動注意,不是被動注意。
動畫片以每秒24幀的方式呈現畫面內容,這麼快速的畫面切換,讓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不可能主動關注一些內容,而基本上屬於被動的狀態——被那些鮮豔的圖片吸引。
當孩子學習、看書、閱讀時,課本書本的內容並會不像電視一樣快速跳動、色彩豐富,需要孩子付出主動注意,對內容進行組織和學習。
經常看電視的孩子,因為習慣了跳動的畫面,反而很難靜下來專心讀書。
關於這一點,腦科學家也早有實驗證明。華盛頓大學對1700個孩子做了大型而且是長期性的實驗,發現孩子從10個月大的時候,每增加一個小時看電視的時間,他到七歲的時候,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衝動的風險就增加10%。
這個研究結論在當時是非常轟動的,甚至有一款電子遊戲請了律師團告華盛頓大學,最終因實驗證據充足而敗訴。
當然在現代社會,完全禁止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是不現實的,但是建議父母先培養孩子閱讀紙質書、繪本畫冊等習慣,再讓他接觸到電子屏這種動態的東西。
有些家長喜歡給孩子買一些高級電動玩具,非常智能,也很上檔次,孩子都喜歡玩。
其實孩子更需要的是通過遊戲,開發思維,而自動化程度高的電動玩具,不需要孩子去設計遊戲、探索未知,更多是跟著玩具的引導走,被調動的依然是被動注意力。
相比之下能夠讓孩子的多種感官通道共同參與的玩具,才更具有價值和意義。哪怕是很簡單的玩沙子、搭積木、運輸材料等等,可以讓孩子的眼睛、手腳、大腦互相配合,同時參與到遊戲裡,積極思考,鍛鍊注意力、控制力、創造力等等。
如開頭家長所說,孩子活潑好動,他們就擔心孩子坐不住、不能安靜學習。
其實好動的孩子會通過動覺來學習、獲取信息,並且在運動中能夠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反而能讓活動後的孩子,紓解壓力、保持更充沛的腦力和更專注的精神。
所以,孩子好動,非要把他們按在椅子上認真看書,不是最好的辦法,也很難見效,家長倒不如順其自然,引導孩子有規律的運動、掌握更複雜多樣的運動技巧,一舉兩得。
除了家長平時可以注意的3個點,來保護孩子的注意力不受破壞,我們當然還可以選擇適當的專業訓練,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提升。
鍛鍊和提升主動注意力
上面我們在提到電子產品也好,高智能化的玩具也好,都說到了「主動注意力」這個非常關鍵的要素。
電子產品之所以會給孩子的創造力、聯想能力、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等造成危害,很大一個原因是大腦很多部位被動接受信息,得不到鍛鍊和開發。
那麼競思的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就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鍛鍊大腦、開發功能,多點位的訓練方式可以讓大腦整體的神經元網絡得到全面的發展。
通過這樣的科學訓練,孩子大腦對於注意力、自控力、記憶力、反應力等都能得到磨練和提升!
合理規劃娛樂和學習時間
電子產品並非一無是處,它們也可以讓孩子獲得知識和成長,壞就壞在長時間接觸、過度沉迷。
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規劃時間,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學會安排和計劃,合理使用。
競思的心理認知訓練就是基於專業的心理認知行為學知識,幫助孩子學會規劃時間、分配任務、高效執行。
孩子當然能玩手機看電視,也當然需要完成作業,這是對等的,競思會一步步引導孩子,通過習題、作業管理、時間管理等多方面訓練,綜合提升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糾正不良習慣。
此外,孩子在接觸電子產品時,家長可以有意為他們篩選一些更加益智的、引發主動思考的內容,避免孩子單一的、被動的接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