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長輩常常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有頭有尾,萬不可虎頭蛇尾。一篇文章也是如此,不僅要有一個絕妙的開頭,還要有一個最牛的結尾。
如果你說文章結尾還不簡單,那你就錯了。好的結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們常見的結尾,比如抒情性結尾、升華性結尾,首尾呼應性結尾,在筆者看來這都是司空見慣的結尾,其實沒啥意思。那麼什麼才是比較牛的結尾呢?筆者在教統編教材時遇到一篇文章,結尾還是比較牛的。請看:
車廂裡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奧萊爾微型小說《在柏林》
這是一篇關於戰爭的小說。文章沒有描寫戰爭是如何殘酷、血腥。它主要通過車廂裡一對老夫妻和乘客的對話展開。開始時,大家還有點感覺這對老夫妻有點問題,沒想到他們一樣都是戰爭的受害者。最後真相揭開了,作者沒有把眾人的表現具體寫出來,而是只留下了一句話:車廂裡一篇寂靜,靜得可怕。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作者什麼都沒交代,卻什麼都交代了,而且交代的更加豐富。根據作者剛才的敘述,讀者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去暢想。這樣的結尾看似很簡單,卻非常有力量。
接下來,筆者就和大家來聊聊文章的結尾那些事。
一.中國名著結尾
1.古典小說與古典散文的首尾:大圓滿,常常落入窠臼
古典小說有名的有很多,下面就以四大名著為例。
(1)《三國演義》開篇: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結尾詩詞: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三國演義》在藝術上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典範,全書通篇講述的就是一個「義」字,有謀略、也智慧在其中。書中多次講到「天意是人所不能違抗的,人只能順天而行。比如諸葛亮設七星燈續命之事。全文所發生的事情其實已經在掌握之中了。所以,結尾只是對開頭的回答。
(2)《紅樓夢》開篇: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結尾詩云:
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
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痴!
「夢」者,一切皆虛幻也;「紅樓夢」者,紅塵夢幻也。首尾也是如此。
(3)《水滸傳》開篇:
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
虛名薄利不關愁,裁冰及剪雪,談笑看吳鉤。
七雄繞繞亂春秋。
見成名無數,圖形無數,更有那逃名無數。
剎時新月下長川,江湖桑田變古路。
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恐傷,弓遠之曲木,
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
結尾有詩云:
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
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
《水滸傳》講述了朝代更替中興衰與變亂,洪太尉誤走妖邪,放出了鎮壓於伏魔殿的待罪天罡與地煞星君,紛紛轉生成人出世,這也是梁山一百單八將的來歷。它反映了人無論身處何境,都要遵循做人的道德規範,替天行道,懲奸肅貪,如此才會首尾如一。
四大名著雖然偉大,但在筆者看來單從結構來講還是簡單了點,落入了古典小說大圓滿的窠臼。
2. 古典散文同樣跳不出首尾呼應的窠臼。
在中國古代燦若群星的文章中,除了詩詞意外,還有很多經典的散文。雖是經典,卻也脫離不了模式老套的形式。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宋】蘇軾.《前赤壁賦》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翩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 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宋】蘇軾.《後赤壁賦》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宋代】歐陽修《秋聲賦》
蘇軾、歐陽修皆是古代散文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們的文章也避免不了對前文總結性窠臼。
3. 現當代小說與散文
到了近現代中國小說結尾形式有了很大的改變。沈從文就是一位,請看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選段。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從文《邊城》
沈從文的這個結尾被汪曾祺稱為「七萬字一齊收在這一句話上」。不過在我看來,這段話最牛的是在結尾的兩個「也許」上。它充滿了不確定性,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散文結尾的發展經過多次形式的變化。比如楊朔散文模式:從寫景入手,然後引出在風景中活動著的平凡人物,最後通過比興、象徵將景物和人物聯繫起來,升華出人民性的歌頌這一主題。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讚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
——楊朔《白楊禮讚》
楊朔散文喜歡在最後一定要把文章的主題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這樣的模式到最後顯得生硬、無趣。後來又出現餘秋雨大文化散文結尾模式等等。
這也不是最好的結尾。
二.西方名著結尾
西方名著結尾形式較中國小說和散文來講要多變一些。
1.歐.亨利式結尾
什麼是「歐·亨利式結尾」呢,通常指短篇小說大師們在文章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人物命運突然轉變,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種結尾藝術,在歐·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故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萊克威爾島,三個月。」
——歐.亨利《警擦與讚美詩》
主人公蘇比曾幾次惹事生非,想進監獄得以安身,可他總是不走運。當蘇比受到讚美詩的感化,欲改變時,警察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了起來。在大家都認為蘇比將要平安度過一生之時,警察將他帶上了法庭。歐·亨利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並藉此深刻地反映社會善惡不分的現實。
看看窗外,親愛的,看看牆上最後的一片葉子。你不是覺得納悶,它為什麼在風中不飄不動嗎?啊,親愛的,那是貝爾曼的傑作——那晚最後的一片葉子掉落時,他畫在牆上的。」
——歐.亨利《最後一片常春藤葉》
在這篇小說中中,老畫家要畫一副傳世之作,面對鄰居請求時冷漠無比。然後當病人數著落葉等死時,一夜風雨過後仍然挺立的枯葉,讓她重燃了生活的希望,逐漸開始康復。就在大家以為這是奇蹟時,女主角幾句話告知那片救了人的枯葉就是令人討厭的老畫家半夜冒風雨畫上去的。可是老畫家卻感染了肺結核。老畫家在感染了肺結核後沒有挺過來。突然整個充滿寒意的社會關係變得暖暖的讓人感動。這幅畫更是一開始提到的絕世之畫。
2.留白式結尾
有些名著結尾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
他的喉結吞咽著上下蠕動。風掠起他的頭髮。我想我看到他點頭。
「為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說。
然後我轉過身,我追。
它只是一個微笑,沒有。
……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阿富汗】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結尾「我追」我追的到嗎?即使追到又可以恢復到從前嗎?
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
——【法】大仲馬《基督山伯爵》
他安息了。儘管命運多舛。
——【法】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
西方小說的結尾,有很大一部分是留白。小說結束了,但是故事並沒有結束。這就是偉大小說的魅力所在。
三. 我們需要怎樣的結尾
經典、有魅力的結尾有很多多,不一而定。筆者以為,除了留白式結尾、歐亨利式結尾以外,以下結尾也很不錯。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史鐵生《秋天的懷念》
看似無意所寫的秋天之景也是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和對妹妹相依為命的溫暖。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看似不經意之間的一句環境描寫,卻表達出歸有軒對妻子的撕心裂肺地思念。
——歸有軒《項脊軒志》
「多少年過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圖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梅花魂:梅花那不屈的靈魂 和他的寒梅傲雪堅定的意志」
——《梅花魂》
作者行文某篇都是在表達對祖國的思念之情。結尾還不過癮,還不足以表達內心之情,看似無意其實有意再來一筆。表達思念情誼,意猶未盡。
說到底,選擇哪種結尾,就看哪一種結尾適合你。正所謂:世界上本沒有垃圾,而是好東西放錯了地方罷了。
我的作品:
請你寫一篇以《畢業那年》為題的校園小說,要求歐亨利式結尾。
名師推薦:
1.【阿富汗】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2.【法】大仲馬《基督山伯爵》
3.【法】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