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什麼樣的教材,就有什麼樣的國民。
」
談談語文新教材
「有什麼樣的教材,就有什麼樣的國民。」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統編,突出德育為魂、能力為重、基礎為先、創新為上,在內容上,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家主權教育和法治教育等重要內容。總的來說,「統編本」語文教材有如下幾個特點:
特點之一是體現多讀書、會讀書、讀整本的書。「 統編本」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名著導讀」等多個版塊,把課外閱讀也納入教學體制。為什麼要重視讀書?我們做過一個調查,中國人的閱讀峰值是在小學,到了初中一二年級還算比較高,到了初三就一路下滑。這值得深思。現在很少人能沉下心來讀書,這樣下去,國民的人文素養如何提升?學生讀書興趣的培養,不能只靠學校,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從一年級開始,就要讓孩子養成多讀課外書的習慣。「統編本」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導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導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導讀」設置的改革方向。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導。多數課後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讓孩子從小「 海量閱讀」,讀些「閒書」,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 似懂非懂地讀」,鼓勵他們「 連滾帶爬地讀」。不要讓孩子背負太多的閱讀任務,如做旁批、做筆記、寫讀後感等。事實證明,管理太細,要求太多,孩子的閱讀興趣就會大大降低。「不動筆墨不讀書」在一定情況下是必要的,但不能到處濫用。語文課不都要精讀精講,不要「摳」得太死,要教給學生各種實用的讀書方法,比如快讀、瀏覽、跳讀、猜讀、群讀,還有非連續文本閱讀、檢索閱讀等。
特點之二是重視經典選文,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4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統編增加55篇,增幅達80%。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約佔所有選篇的51.5%,比原來的也有提高。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古詩詞教學,重在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學生剛開始說不清美在哪裡,但卻會慢慢沉澱。教古詩要讓學生多吟誦,讓孩子多讀多背。吟誦不同於朗誦。吟誦是自主誦讀,特別適合古詩詞,即用自己覺得好的方式讀給自己。而朗誦是眾聲和誦,有利於製造氣氛,往往帶有表演的性質,也容易形成程式化的腔調。要注意這二者的區別。
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也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統編本」語文教材的課文選篇,更加強調4個標準: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適當兼顧時代性。這也是有針對性的。課改之後流行的各種版本語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 很重視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多選「時文」。這不能說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場,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和適宜教學。大家會發現,很多經典課文這次又回來了,尚未沉澱「時文」相對少了。
特點之三是防止反覆操練,不等於不要訓練。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學知識體系被弱化,老師不好把握教學知識點,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教學梯度被打亂。有的課上得很「花哨」,有很多活動,有好看的課件,可就是沒有把得住的「乾貨」。要重視「 一課一得」,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來細化那些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各個單元。有些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則配合課文教學,以補白形式出現。要明晰課程的知識點、能力點,重建語文教材的知識體系。每個年級和各個單元的課程內容目標、教學要點力圖更清晰,讓一線老師備課時了解有哪些「乾貨」。現在不是強調「語文核心素養」嗎?「統編本」語文教材就已經在努力建構適合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但這是「隱在」的,不是「顯在」的,在教材的呈現和教學中並不刻意強調體系,防止過度的操練。
特點之四是加大課型的區分。小學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開始分精讀課和略讀課。初中教材將「精讀」乾脆改為「教讀」,「略讀」改為「自讀」,加上課外閱讀,就構建了「 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精讀課主要是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舉例子、給方法,激發學生讀書的興味。而略讀課主要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試驗,去體會,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課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教師怎樣上好精讀課呢?不要布置太多的作業,主要是以有趣的問題做鋪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重點的是教方法,也教點寫作的方法。課型要搞清楚,要區分。不能所有的課都上成精讀課。另外要注意文體,不同的文體,講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甚至同一文體也要變通。現在很多老師備課,把不同的文體——散文、詩歌、童話、議論文等都講得差不多,這很不好。譬如有的老師講童話,也去分析人物形象,去討論思想背景、思想意義,這是不對的,因為童話不是小說,是關於想像力的東西。
「統編本」語文教材很注意體現課程標準的原則——認寫分流,多認少寫,為學生儘快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造條件。認識字和學會寫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小學低年級認識常用字1600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其中800字左右會寫。注意:我們在教學中不要加碼,不要回到過去「四會」的要求。認、講、用、寫不能齊頭並進,同步發展。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認字」的內容,「拼音認字」只是其中的一種。還可以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去認字。一年級就要儘量照顧到「多元認字」,這樣到二年級下學期,學生一般就掌握多元認字方法了。那時他們就不光會拼音識字,還會根據上下文猜讀,根據形聲字構字規律猜讀等。
對教師使用新教材的幾點建議
如何上好古詩詞課 有無必要讓孩子學「國學」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反覆誦讀,讀得滾瓜爛熟;而不必過度地解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多讀幾篇最重要。小學生學古詩文是比較難的,要降低難度,不必在所謂主題思想、意義價值等方面講太多。現在的語文課堂太「鬧」,多媒體用得多,活動多,唯獨讀得少,自主性的誦讀(吟誦而不是集體朗讀)少,這都會干擾或「定格」孩子的想像。這些年張揚「國學」,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其中精華糟粕糾纏,很複雜。我認為還是提「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為好。「三百千」是古代開蒙的讀物,主要是認字用的。現在讓小學生讀一讀也無妨,但要注意「三百千」不是「 經」,裡面也有許多不適合現代人格發展的糟粕。
為何閱讀教學要提倡「1+X」
現在語文課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讀書,讀書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讀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新教材雖然也往課外閱讀拓展,但閱讀量還是不夠。我主張加大課外閱讀,不能都是為了寫作或考試而讀書,那樣學生不會有長久的讀書興趣。
可以採取「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由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組織編寫、人教社最近出版的《語文素養讀本》,選文的經典性、可讀性都比較好,還注意配合新教材各個年級、學段的教學目標,從小學到高中24冊,每學年兩冊,大家可以參考選用。
怎樣設計「快樂讀書吧」和「名著導讀課」
「快樂讀書吧」小學本是每個學期有一兩次,每次安排一種閱讀類型,比如童話故事、寓言、民間傳說、科普讀物等,讓學生對這一類型文章有一些基本的文體印象,然後激發他們對讀這類 讀物的興趣,掌握些方法。比如二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安排了兒童故事;四年級下冊安排了「十萬個為什麼」科普文章;六年級安排了讀高爾基的《童年》,告訴學生怎樣讀小說。這些文章 不要處理成一般課文的講解,就是讓孩子自由地讀,教師點撥一些知識和讀書方法即可,主要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興趣為王。初中的「名著導讀」一改以前那種介紹作家作品的「賞析體」寫法,改為「一課一得」。以示範讀書方法為主,讓學生每次重點學習一種讀書方法。「名著導讀」每學期兩部是必讀的,另外還有往課外閱讀延伸的3到4部,屬於自主選擇閱讀的。根據學生的普遍閱讀能力,這個量可以靈活安排 處理成「2+2」或者「2+4」。教師設計「快樂讀書吧」和「名著導讀」課的教案, 一定要注意「 激發興趣」和「 拓展閱讀」,只要能讓這八個字有效果就好。
不要濫用多媒體,要祛除繁瑣病
濫用多媒體已成為語文課的「繁瑣病」,這是一種災難。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各種畫面、聲音、文字,使課堂很活躍,但有可能擠壓學生的想像力,特別是擠壓他們對文字的感受力,定格孩子的思維。美國人做過一項實驗, 把一年級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讀白雪公主的童話故事,讀完後畫一個白雪公主;另外一組先讓他們看關於白雪公主的視頻,看完以後再讀故事,讀完後也讓他們畫白雪公主。結果第二組孩子畫出的白雪公主基本上都是一樣的,而第一組孩子畫出的白雪公主則是各種各樣的。因此,多媒體使用一定要適當,否則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而語文是很講究想像力和語感的。現在教師過多依賴多媒體,許多老師得了百度「 依賴症」,整個備課教學離不開百度。什麼都依賴網上給結論,造成只有結論而沒有過程,使思想碎片化、拼貼化。很多老師甚至不會記筆記,不會板書。這些必須引起重視。
對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最後,要專門再說說讀書問題。這和教材的使用顯然關係密切。
這幾天網上又有我的一個關於讀書的言論,題目叫《語文老師要當讀書種子》。我願意在這裡念一下,作為這次講座的結束。
誰都知道,要教好語文,首先語文教師就要多讀書。可是很多教師會說,如今工作繁重,生活壓力大,沒有時間讀。這是事實,現在幾乎所有人都很忙。但是否可以想辦法擠時間讀書?若真的想提升自己素質與業務能力,還是要「充電」,把讀書看作「充電」,再忙也不能不讀書,那麼時間也就會有了。不能等待,別指望等到有一個很悠閒無壓力的時段再來讀書。時間如同海綿裡的水,可以擠出來的,每天少看點微信、電視,用這部分時間來讀書,積少成多, 就會很可觀。
工作和生活越繁忙,壓力越大,越煩躁,就越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讀書就是建構精神空間的辦法之一。如果讀書成為習慣,成了一種良性的生活方式, 可以增添情趣,提升素質,讓生活更充實,更有幸福感,這也可以幫助你對抗壓力,減少「職業性倦怠」。
當讀書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他的氣質風範也會改變,這對教師來說很要緊。做教師,不一定要求知識非常廣博高深,但氣質風範必定是傾向博雅的,因為這會讓教師在孩子們眼中成為值得崇尚的人,教師自己也有人生的成就感和充實感。在當今趨向物質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圍中,提倡「 博雅」是有現實意義的。而化育自己、導向博雅,很大程度上離不開讀書。
其實現在很多教師也在讀書,可惜往往拘泥於「 職業性閱讀」,是目標很實際、很功利的閱讀。
我們已經很少自由地個性化地閱讀。不是說「職業性閱讀」不重要,而是說光有這種閱讀,很不夠。過於功利性的或者娛樂化的閱讀,可能還會降低我們的生活質量,和教師所需要的「博雅」相悖。所以還是要恢復和增加自由閱讀的空間。除了讀實用的書、專業的書,應多讀點歷史、哲學、自然科學及其他領域的書,視野拓展了,口味才純正,也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所長所愛,讓自己重新進入自由的個性化閱讀境地。
當前社會文化有粗鄙化的傾向,「文化快餐」的閱讀,特別是微信等新媒體信息轟炸式閱讀,已經佔去我們本來就很少的閱讀時間。讀書還是要有毅力的。年輕的教師可能在大學期間就未能好好讀書,那麼現在可以自己來「回爐」,我看這比許多培訓更管事。怎麼「回爐」?訂個三年或五年讀書計劃,把大學期間應當讀卻未能讀的書重新讀一遍。這時你已經有了工作經歷,讀起來的感覺和收穫會不一樣的。
希望語文老師中有更多的「讀書種子」,那麼語文課就會好得多。有一篇報導說,統編本語文是「專治少讀書、不讀書的」,我很讚賞這個說法。對於使用新教材,推進教學改革,我說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什麼?我看就是回到原點,請老師帶頭多讀書。
歡迎參與「十三五」教育科研重點課題《素讀經典在中小學立德樹人實踐中的應用研究》的課題研究與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