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B :山東山旺中新世豆科葛屬莢果化石首次報導

2020-12-23 生物谷

北京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祺博士在最近的研究中,基於中國、日本、喬治亞阿布哈茲和克羅埃西亞的小葉、葉和莢果化石材料的發現與研究,進一步確認了中國和日本過去產自中新世(Miocene)至上新世(Pliocene)的葛藤屬葉化石Pueraria miothunberginana,並首次報導了產自中國山東山旺中新世的葛屬莢果化石Pueraria shanwangensis。

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植物學雜誌》上(Wang Q, Manchester SR, Dilcher DL, 2010. Fruits and foliage of Pueraria (Leguminosae, Papilionoideae) from the Neogene of Eurasia and their 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97 (12): 1982-1998)。

圖:山東中中新世山旺組中的豆科莢果化石——山旺葛藤Pueraria shanwangensis。比例尺2釐米。中新世(Miocene)為地質年代新近紀的第一個時期,距今2300萬年前到533萬年前。

王祺和他的同事在該論文中還描述了產自阿布哈茲和克羅埃西亞中新世的葛屬小葉化石Pueraria maxima。

化石記錄表明,葛屬在中新世就已經散布到東亞(中國和日本)、高加索山區以及巴爾幹半島等地的溫帶和亞熱帶植物群中,葛屬目前在熱帶亞洲和大洋洲的高度多樣性可能反映了次生散布的結果。

王祺等人提出,歐洲東南部和高加索地區葛屬居群的消失是與中、上新世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隆起和古地中海的退卻、亞洲內陸荒漠化、亞洲季風系統的形成以及地中海的乾旱化密切相關的。(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doi:10.3732/ajb.1000167

Fruits and foliage of Pueraria (Leguminosae, Papilionoideae) from the Neogene of Eurasia and their 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1

Qi Wang2,3,6, Steven R. Manchester3,5 and David L. Dilcher4

ABSTRACT

 Premise of the study: Pueraria (Leguminosae, Papilionoideae) is native in East Asia, South Asia, Southeast Asia, and Oceania and is well known as a rampant invasive weed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P. montana; better known as kudzu), but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early evolution and biogeographic origin.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he fruit and leaflet architecture of closely related extant and fossil taxa, we studied the fossil history and biogeography of Pueraria.

Key results: Fossil Pueraria is recognized on the basis of distinctive fruit and foliage from the Mio-Pliocene of middle latitudes in China, Japan, Abkhazia, and Croatia. Recognition of P. miothunbergiana from the Mio-Pliocene of China and Japan is reinforced by a trifoliolate leaf as well as isolated lateral and terminal leaflets. Pueraria shanwangensis sp. nov. represents the first recognition of fossil Pueraria fruits. This fruit species co-occurs with P. miothunbergiana in the Middle Miocene Shanwang flora and possibly represents the same population. Pueraria maxima (Unger) comb. nov., previously named as Dolichites maximus or Desmodium maximum, is recognized on the basis of leaflets from the Miocene of Croatia and Abkhazia. Other prior fossil reports of Pueraria and Dolichites are reevaluated.

Conclusions: Pueraria had begun to diversify by at least the Middle Miocene and had spread into the Mio-Pliocene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floras of the Balkan Peninsula, the Caucasus, and eastern Asia, which suggests the present diversity of this genus in tropical Asia and Oceania might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mid-latitudes of Eurasia.

Key Words: biogeography ? Dolichites ? kudzu ? Leguminosae ? Miocene ? Neogene ? paleobotany ? Pueraria

相關焦點

  • 「景區」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被稱為「世界化石寶庫」,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地質遺蹟保護區、3A級旅遊景區。山旺化石形成於距今1800萬年的第三紀中新世時期。目前已發現的動、植物化石有12個門類700多屬種,其中大部分是已絕滅的物種。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類。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特別是山旺山東鳥、齊魯泰山鳥等鳥類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新世時期的空白,成為我國鳥化石豐富的產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鹿類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產地。
  • 三水盆地首次發現奇蹄目動物化石
    該物種大約在距今4800萬至5000萬年之間生存,在三水盆地乃至廣東省尚屬首次發現。   前日,記者跟隨地質和古生物專家張顯球一行來到化石新發現的地點考察。   三水盆地再現哺乳類化石   去年9月下旬,在連續的大雨之後,化石愛好者趙燦輝又前往南海獅山,尋找化石遺蹟。
  • 「博物館」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位於縣城山旺路1167號,佔地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博物館藏品總量98091件(套),目前設有民俗文化,山旺動物、植物化石,佛教造像,石刻文物,歷史文化六大展覽和山旺化石AR數位化互動體驗區,是一個集陳列、教育、收藏、研究和利用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 ...據悉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金龍魚化石最完整骨骼標本
    最完整金龍魚化石 據悉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金龍魚化石最完整骨骼標本時間:2017-11-07 17:11   來源:騰訊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最完整金龍魚化石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金龍魚化石最完整骨骼標本 6日獲悉,繼松滋古猴之後,松滋化石標本再獲重大發現,古生物學家在當地發現迄今世界上最完整的金龍魚化石骨骼標本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層:中中新世早期的山旺組硅藻土層代表生物:玄武蛙、臨胸蟾蜍、中新原螈、中新蛇、魯鈍吻鱷、山旺鳥、山旺蝙蝠、硅藻鼠、孔氏半熊、三角原佔鹿、柄杯鹿、犀類等簡介:進入新生代以來,哺乳類逐漸佔據了主要地位,在山東省臨朐縣這裡1800萬年前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水資源豐富,
  • 科學家揭秘歐亞大陸最晚中新世古猿倖存原因
    該研究從粘土礦物學、元素地球化學分析為主,並綜合前人研究,探討了歐亞大陸其他地區古猿都滅絕後,昭通盆地作為歐亞大陸中新世古猿最後避難所的形成原因和機制。  中新世古猿在中中新世氣候適宜期(距今1700-1500萬年)曾經在歐亞大陸和非洲繁盛一時,中新世晚期後數量開始急劇減少。
  • 陽光中燦爛微笑的植物圖庫 D豆科 山螞蝗屬
    本記錄的科、屬以中國植物志為準D組豆科約650屬,18000種。我國有172屬,1485種,13亞種,153變種,16變型 。目前我記錄到55屬,106種。山螞蝗屬約350種, 我國有27種5變種。圓錐山螞蝗  Desmodium elegans DC. var. elegans 形態特徵:多分枝灌木,高1-2米。葉為羽狀三出複葉,小葉3;小葉紙質,形狀、大小變化較大,卵狀橢圓形、寬卵形、菱形或圓菱形。花序頂生或腋生,頂生者多為圓錐花序,腋生者為總狀花序。莢果扁平線形。花、果期6-10月。
  • 溼熱環境為歐亞大陸最晚中新世古猿倖存提供最後避難所
    該論文從粘土礦物學、元素地球化學分析為主,並綜合前人研究,探討了歐亞大陸其他地區古猿都滅絕後,昭通盆地作為歐亞大陸中新世古猿最後避難所的形成原因和機制。中新世氣候適宜期(距今1700-1500萬年),中新世古猿曾經在歐亞大陸和非洲繁盛一時,中新世晚期後數量開始急劇減少。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水生生物真蝦
    這枚「蝦琥珀」是墨西哥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真蝦類化石 本文圖片均來自北京日報客戶端10月28日,國際頂級雜誌《科學》旗下子刊《科學報導》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一塊「蝦琥珀」的研究論文,這枚「蝦琥珀」是墨西哥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真蝦類化石,也是世界上現存報導的唯一一枚真蝦類琥珀化石
  •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多措並舉讓文物「活起來」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藏品總量98050件(套),設有民俗文化、山旺動物化石、山旺植物化石、佛教造像、石刻文物、歷史文化六大展覽廳和山旺化石AR數位化互動體驗區,是一座集陳列、教育、收藏、研究和利用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 犀牛、鱷魚化石現身三門峽澠池
    當地發掘出包括曙猿化石、斯氏黃河猴化石、任村猴及任村猴新屬新種化石等大量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化石以及其他哺乳動物化石。眾多科學家稱,曙猿化石的發現,對研究靈長類的演化、類人猿的起源及其向人類的演化發展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與意義,為類人猿起源於亞洲提供了重要證據,否定了一些科學家提出的類人猿起源於非洲的觀點。
  • 甘肅104件恐龍和古動物哺乳化石將首赴臺灣展出
    圖為大唇犀正立面。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攝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準備,代表甘肅古生物學研究方面最新成果的104件恐龍和古動物哺乳化石展品將於12月啟程分批運赴臺灣,為明年三月在臺灣開幕的「從龍到獸」古生物化石展做準備。  記者29日從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獲悉,目前,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工作人員正在將參展的化石標本進行拆卸、清理並打包裝箱。
  • 陽光中燦爛微笑的植物圖庫 D豆科 長柄山螞蝗屬
    本記錄的科、屬以中國植物志為準D組豆科約650屬,18000種。我國有172屬,1485種,13亞種,153變種,16變型 。目前我記錄到55屬,106種。長柄山螞蝗屬約8種。我國有7種和4變種。羽葉長柄山螞蝗 Podocarpium oldhamii (Oliv.)
  • 「中國龍城」山東諸城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新華社訊 (記者吳書光)中國古生物專家近期在山東諸城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化石猿暗示了直立行走是從樹上演化而來的
    但是,古代的人猿Ardipithecus ramidus的化石表明,與它們的早期祖先相比,現在活著的猿猴可能進化出了非常專業的運動。自下而上的方法將重點放在早於我們最後一個共同祖先的古代猿類化石上,例如Nacholapithecus或Sivapithecus屬。但是,從這些化石中發現的線索可能難以解釋。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1500萬年前的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姿晰、副研究員史恭樂和舒軍武、碩士研究生尹素心與美國芝加哥植物園合作,利用Micro-CT掃描和包埋切片等實驗方法,研究我國東南沿海福建漳浦中新世佛曇植物群中的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 雲南發現600萬年前古猿頭骨化石
    原標題:雲南發現600萬年前古猿頭骨化石  科技日報昆明9月5日電 (記者馬波 通訊員呂金平)記者從今天上午雲南省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雲南省昭通市水塘壩發現600萬年前古猿頭骨化石,經研究表明,昭通古猿可能是人類最早祖先類型的候選代表之一。
  • 山東省山旺村發現了大量完好的化石,專家一看,原來是這樣!
    山東省山旺村附近有一種特別的石頭,石頭中保存著大量精美的化石,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又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呢?自此一場曠日持久、轟轟烈烈的科學研究在山旺拉開了序幕。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又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呢?帶著重重的疑問,我們首先來到山旺地質博物館,在山旺發現的化石几乎都被保存在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