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孩子就有1個可能抑鬱:為什麼乖孩子更容易得抑鬱症

2020-09-17 曉敏青春說

這是曉敏青春說的第389篇原創文章


我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


抑鬱症篩查納入大學、中學學生健康體檢內容。為了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救助,甚至將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檔案。


近年來,青少年抑鬱症越來越普遍。目前,中國有一億抑鬱症患者,而青少年就佔了3000萬,近乎三分之一。在其他年齡段裡,抑鬱症患者佔比僅為2%,但在青少年這個群體裡,幾乎每5-10個人就有1人有抑鬱的風險。

新聞一出,引起了無數網友的熱議。每一條評論都很戳心。

「我的同學就死於抑鬱症,在事發之前家裡人都不重視,以為孩子只是情緒不好。」


「我自己就是抑鬱症患者,每每聽到別人鼓勵我堅強一點,要儘早好起來,心裡就會覺得難受。」


「我女兒以前學習可好了,回回都是班上前2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而且只要排第二,就會生氣地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反覆練習習題。」

最後這位媽媽的問責讓我難以忘懷。

這麼乖,這麼懂事的孩子怎麼就得了抑鬱症?


乖孩子更容易抑鬱

以前,我們總覺得孩子乖,是對孩子最大的褒獎。可是很少有人意識到,「乖」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外界強加的傷害。

知乎上有一個教師寫下了一個關於乖孩子的高贊回答。

在她任教期間,有一類孩子不但上課會極度認真聽講,更是會揣摩老師喜歡哪些形式的課堂反饋,哪些類型的回答更會受到老師的歡迎,哪些類型的文章更容易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與人交朋友也是一樣,他們採取的原則是,誰喜歡和我玩我就和誰交朋友,誰離我最近,我就和誰一起玩。絲毫看不到他們對交友有什麼偏好、喜好。

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幾乎不會去想:


我的真實文風是怎樣的?

我想表達的究竟是怎樣的觀點?

我怎麼聽課才能達到最高的效率?

我喜歡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

我真實的樣子是怎樣的。

他們的喜怒哀樂,大多數會被其他人的喜怒哀樂左右。


為了取悅別人,他們長期壓抑了真實的自我,想哭不敢哭,想笑不敢笑。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的心裡積壓的東西越來越多,慢慢也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行為問題。

中國人對於「乖」的喜好,是有隱藏含義的,當一個孩子表現地聽話、順從時,它會增強我們對生活的掌控感,緩解我們自身對生活、對成長的焦慮。

但是,孩子一旦被貼上了「乖」這個標籤,他們就必然會放棄一部分的自我,陷入迷茫之中。


  • 一個六歲的孩子寫作業磨蹭:很可能是手部肌肉不發達,而不是故意拖延。
  • 一個十歲的孩子愛玩遊戲不寫作業:很可能是因為在其他地方不能獲得成就感,並不是故意想當一個廢人。
  • 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在學校和老師頂嘴:很可能和老師的不當言語有關,也和這個階段的孩子理智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育有關。

如果我們只強調父母、長輩的權威,我們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是正確的,我們就會把所有問題歸結到孩子身上。

久而久之,孩子會把我們的責怪內化成自己的潛意識。他們不再對事情的真實原因好奇,也不再會對外界的生活感到憤怒,他們會把攻擊的準星對準自己,將無處傾瀉的憤怒全部投射到自己身上。


為什麼別人可以你就不行?

為什麼別人能做好你就能失敗?

為什麼你不能更努力一些,更積極陽光一些?

一旦孩子建立起了負面的自動化問責反應,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可能引發孩子的焦慮和恐慌。它們會把孩子帶入無邊的深淵,吞噬思考能力,讓孩子看不見事情的全貌而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自己身上。


讓孩子表達憤怒

抑鬱症的早期症狀容易被人忽略,我們會以為他是青春期的叛逆、不愛學習、偷懶......而實質是「他病了」。

抑鬱症三大典型症狀——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意志力下降。


你會看到孩子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

經常發呆,成天悶悶不樂,無精打採,不願意和你多交流;

不願意外出,不願意見朋友,過去的興趣點都蕩然無存;

甚至有的孩子都不想玩遊戲。

他們的動作明顯變慢,似乎身上背了一個沉重的沙袋,其實是他的心上掛了一個沙袋。每次明明想好要寫完作業,但是就是一拖再拖,經常以「完不成」而告終,心中對自己更加的自責。

曾經,面對這些,我們依舊會歇斯底裡地指責他為何完不成作業,依舊會不斷地給他貼上「懶」的標籤,只想讓他出去運動。


依舊會著重學習結果,卻忽略精神健康。

抑鬱症的成因複雜,我不能說完全是家庭所導致的,但是身為家長的我們,需要真真切切的看到我們的自負和焦慮,反思自己的言行,從家庭層面儘可能減少可能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


允許孩子表達


家長會下意識的認為,孩子如果表達反抗,是一種對權威的藐視。你如何看待這樣的想法?


當孩子的意見、想法、感受與自己不同的時候,正是孩子的自我開始茁壯成長的時候。


它起源孩子內心的想法,發芽於孩子對世界產生獨有的看法。


當孩子有機會在生活中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做出不一樣的選擇,進行不一樣的嘗試時,孩子的自我就能會漸漸清晰起來,最終變得既強大又穩定。

一個能表達自我感受,做出自我選擇的孩子,不一定是符合世俗定義的乖孩子。但是,他一定是一個會為自我負責,內心更有韌性的孩子。


注重溝通


抑鬱的孩子,會遭遇迷茫,會遭遇困惑,他們可能會長期陷入困境,懷疑自我存在於世界的價值。


而你的愛,是消散陰霾的那束光。



在一段好的關係中,不止有權力,紛爭,也有愛的存在。溝通中,如果帶著理解和慈悲,那就是「愛」。


當孩子的行為和我們的預期不一樣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用平和的溝通的方式,去表明自己的觀點。


我們依然可以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用實際行動給孩子展示自己的想法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但是,它一定不是強制的,它是孩子成長的補充,而不是既定的人生的選項。

關於孩子的成長,我認為,我們可以少一些想當然,當我們越是能去理解孩子,孩子的自我發展就能越順利。

願我們的愛,能陪伴著孩子茁壯成長,讓他最後成長為一顆無懼風雨的蒼天大樹。



作者/ 諸曉敏

部分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青少年頻發跳樓: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怎麼能讓他們快樂起來?
    2、患病比例高 2012年中國香港1萬名初中生中,大約有57%的學生有抑鬱情況,其中15.3%為輕度抑鬱,14.3%為中度抑鬱,27.4%為重度抑鬱。 2012年,中國大陸25個地區2679名10-25歲青少年抑鬱比例為20.3%。也就是說大約5個孩子中有1個有抑鬱傾向。
  • 青少年頻發跳樓: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怎麼能讓他們快樂起來?
    2012年,中國大陸25個地區2679名10-25歲青少年抑鬱比例為20.3%。也就是說大約5個孩子中有1個有抑鬱傾向。2005年,美國12-17歲的孩子中8.7%有抑鬱症狀,2014年該比例上升到了11.3%;德國2014年在1001名12-17歲的青少年做抽樣調查,抑鬱比例在8.2%。
  • 青少年跳樓事件頻發: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怎麼能讓他們快樂起來?
    也就是說大約5個孩子中有1個有抑鬱傾向。 2005年,美國12-17歲的孩子中8.7%有抑鬱症狀,2014年該比例上升到了11.3%;德國2014年在1001名12-17歲的青少年做抽樣調查,抑鬱比例在8.2%。也就是說我們的數據和西方國家比,比他們高了2-3倍。
  • 每5個孩子就有1個抑鬱!: 青少年抑鬱,真的不是「戲多」
    」的短片火了,片名叫《燈火之下》,借一個患抑鬱症的高中女孩純子之口,表達抑鬱患者的心聲,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截至目前,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也就是說大約5個孩子中有1個有抑鬱傾向。雖然孩子導致孩子抑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與孩子天生的性格氣質有關、與一些創傷性事件有關、與學業壓力有關等。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得抑鬱症?
    很多家長覺得自家孩子得抑鬱症就是精神病,不願說出去;或者覺得孩子只是矯情,沒必要。但實際上抑鬱症,顧名思義就是抑鬱障礙,心境低落與本身的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有自殺企圖或行為,嚴重的還會出現幻覺。
  • 每5個孩子就有1個抑鬱!0 青少年抑鬱,真的不是「戲多」
    截至目前,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3千萬兒童和青少年(小於17歲)有抑鬱情況。也就是說大約5個孩子中有1個有抑鬱傾向。可以說,我國青少年抑鬱問題已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雖然孩子導致孩子抑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與孩子天生的性格氣質有關、與一些創傷性事件有關、與學業壓力有關等。
  • 兒童也會「抑鬱」,這類孩子尤其需注意,建立支持環境是關鍵
    於是我很鄭重其事的對親戚說:「桃子可能是抑鬱症,你最好帶她看看。」誰知親戚停頓了一下說:「要什麼有什麼?她有什麼可以抑鬱的?」又一次聽說身邊有孩子因為抑鬱症輕生的時候,我心裡想:「為什麼總是要等到人已經不再了,才肯直面抑鬱症。」
  • 每5個孩子就有1個抑鬱!青少年抑鬱,真的不是「戲多」
    最近,B站一則關於「抑鬱症患者」的短片火了,片名叫《燈火之下》,借一個患抑鬱症的高中女孩純子之口,表達抑鬱患者的心聲,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 深入了解後,溢米君發現短片由3個人大附中的00後製作完成。為了搞清楚青少年患抑鬱症的現狀,他們仨不僅拍了短片,還做了一系列研究:走訪抑鬱症患者、諮詢心理專家、發放問卷、分析數據......
  • 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作為家長,我們能做什麼?
    21.4%,有抑鬱高風險的比例為8.1%,也就是說,每10個青少年中就有3個是抑鬱症或是有抑鬱傾向,概率相當驚人。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症?說起來,它的病理病因和發病機制很複雜,迄今尚未明確。但根據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它普遍被認為是受生物遺傳與社會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1.
  • 為什麼我的孩子突然抑鬱了?||謹防兒童抑鬱症
    近日來,瑞即心理的心理諮詢老師們接待了很多跟爸爸媽媽一起過來的「小訪客」,「小訪客」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檢查出或輕或重的抑鬱傾向。而他們的爸爸媽媽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小小年紀,突然就抑鬱了?媽媽:老師,我家孩子才九歲怎麼就突然抑鬱了?是不是這個檢查結果搞錯了啊,他平常很聽話的。
  • 關於抑鬱症的4個真相:樂觀的人,一樣可能得抑鬱,不可忽視
    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有一個人他每天都過得很不開心,他感覺到自己精神出現了問題,於是便去看心理醫生,他對醫生說,我過得很不快樂,怎麼樣才能讓我快樂呢?醫生給他建議,城東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小丑,他的表演給人們來帶了很多的歡樂,不妨去看看他的表演吧。他沉默了,然後說,我就是那個小丑。
  • 《燈火之下》:每5個孩子就有1個抑鬱!真的不是孩子矯情
    短片的最後純子表示:精神疾病更多的是一種無形的較量,在這一個艱辛的過程中,患者、醫生、親人、同事、朋友,都可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希望大家能夠給予這個群體更多的關注,同時少一點質疑,多一分陪伴。而純子的表達也正是三個00後想傳遞給大眾的心聲。
  • 一文讀懂:為什么女性更容易患抑鬱症?(內附抑鬱自評量表)
    一文讀懂:為什么女性更容易患抑鬱症?據悉,雪莉生前患有嚴重抑鬱症。隨後11月24日,韓國女藝人具荷拉在家中突然離世的消息又讓外界十分震驚。有人透露,雪莉與具荷拉生前都患有抑鬱症,並承受巨大網絡暴力,精神壓力。到底什麼是抑鬱症?為什么女性更容易患抑鬱症?患抑鬱症的女性該如何「自救」?
  • 「誰能救救我」,每5個孩子就有1個抑鬱,青少年抑鬱真不是矯情
    3.5億抑鬱症患者,近十年來患者增長速度約為18%。,中國大陸地區2679名10-25歲的青少年抑鬱比例為20.3%,這也就是說大約5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抑鬱傾向,青少年抑鬱真不是矯情。是啊,有多少孩子在有抑鬱症傾向的時候,卻被父母,親人,朋友以矯情為由,不僅不安慰反而還訓斥,每一個抑鬱症的孩子眼中都在表達「誰能救救我」,但卻沒有人在意。
  • 「誰能救救我」,每5個孩子就有1個抑鬱,青少年抑鬱真不是矯情
    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數據表明,全球有超過3.5億抑鬱症患者,近十年來患者增長速度約為18%。 「抑鬱症」在近年來頻繁出現在各種社交軟體的搜索欄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抑鬱症,雖然是好事,但這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患有抑鬱症。
  • 抑鬱症患者為什麼經常有自殺的念頭?可能是這4個原因
    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思維的反芻有人經常把抑鬱症比喻成心理的感冒,但是卻比感冒嚴重的多,因為很多的抑鬱症患者有自殺的念頭。之所以這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抑鬱症患者的心理特徵就是思維反芻。所謂思維反芻就是反覆的沉浸在消極的思維中無法自拔,經常有自責感,負罪感,認為自己沒用,並且反覆在腦子裡思考。
  • 抑鬱症患者為什麼經常有自殺的念頭?可能是這4個原因
    可能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1、思維的反芻 有人經常把抑鬱症比喻成心理的感冒,但是卻比感冒嚴重的多,因為很多的抑鬱症患者有自殺的念頭。之所以這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抑鬱症患者的心理特徵就是思維反芻。
  • 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症?這些家長有了解嗎?
    青少年中至少有20%會經歷抑鬱狀態,而據調查顯示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患抑鬱症。,很「憤怒」,會發脾氣,像小嬰兒一樣得不到滿足整個人會暴怒,崩潰,這可能是隱藏的抑鬱症。成人抑鬱症,可能剛開始很抑鬱,治療了一段時間後,他突然開始發脾氣了。這種憤怒是好起來的徵兆,是慢慢康復起來的階段性狀態。但是對青少年抑鬱患者來說,他們有時看起來並不抑鬱,而是非常暴躁。這可能是一種提示,他是青少年抑鬱症。另一種,更接近於我們所理解的非常低落的,死氣沉沉的抑鬱。它很多指向自己,把很多內疚、羞恥有關的情緒都指向自己。
  • 為什麼現在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醫生說出5個原因,引人深思
    生活條件好了,科技與醫療水平也都在進步,但是抑鬱的人卻越來越多了,甚至有的人還很年輕卻因為抑鬱症選擇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近些年來,抑鬱症患者人數在不斷上升,除了身體健康,大家也應該多關注一下心理健康了。為什麼現在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醫生說出5個原因,因人深思,看看你中招了嗎?
  • 談談為什麼喜劇演員會更容易得抑鬱症?
    還有個演員叫何廣智,他將自己坐地鐵的經歷講得妙趣橫生,「在地鐵上只要離的足夠近,就是這個座位的第一繼承人」,有一次一個人誤會他要下地鐵,早早站到他面前,他卻還有好幾站,那人每次到站,都用審視地鐵流浪漢的眼神瞅他。他們說的是生活中再細小尋常不過的事情,只是用自己敏銳的洞察力,把其中荒誕好玩的地方精準地提煉出來,然後單獨拎到了聽眾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