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曉敏青春說的第389篇原創文章
我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
抑鬱症篩查納入大學、中學學生健康體檢內容。為了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救助,甚至將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檔案。
近年來,青少年抑鬱症越來越普遍。目前,中國有一億抑鬱症患者,而青少年就佔了3000萬,近乎三分之一。在其他年齡段裡,抑鬱症患者佔比僅為2%,但在青少年這個群體裡,幾乎每5-10個人就有1人有抑鬱的風險。
新聞一出,引起了無數網友的熱議。每一條評論都很戳心。
「我的同學就死於抑鬱症,在事發之前家裡人都不重視,以為孩子只是情緒不好。」
「我自己就是抑鬱症患者,每每聽到別人鼓勵我堅強一點,要儘早好起來,心裡就會覺得難受。」
「我女兒以前學習可好了,回回都是班上前2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而且只要排第二,就會生氣地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反覆練習習題。」
最後這位媽媽的問責讓我難以忘懷。
這麼乖,這麼懂事的孩子怎麼就得了抑鬱症?
以前,我們總覺得孩子乖,是對孩子最大的褒獎。可是很少有人意識到,「乖」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外界強加的傷害。
知乎上有一個教師寫下了一個關於乖孩子的高贊回答。
在她任教期間,有一類孩子不但上課會極度認真聽講,更是會揣摩老師喜歡哪些形式的課堂反饋,哪些類型的回答更會受到老師的歡迎,哪些類型的文章更容易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與人交朋友也是一樣,他們採取的原則是,誰喜歡和我玩我就和誰交朋友,誰離我最近,我就和誰一起玩。絲毫看不到他們對交友有什麼偏好、喜好。
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幾乎不會去想:
我的真實文風是怎樣的?
我想表達的究竟是怎樣的觀點?
我怎麼聽課才能達到最高的效率?
我喜歡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
我真實的樣子是怎樣的。
他們的喜怒哀樂,大多數會被其他人的喜怒哀樂左右。
為了取悅別人,他們長期壓抑了真實的自我,想哭不敢哭,想笑不敢笑。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的心裡積壓的東西越來越多,慢慢也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行為問題。
中國人對於「乖」的喜好,是有隱藏含義的,當一個孩子表現地聽話、順從時,它會增強我們對生活的掌控感,緩解我們自身對生活、對成長的焦慮。
但是,孩子一旦被貼上了「乖」這個標籤,他們就必然會放棄一部分的自我,陷入迷茫之中。
如果我們只強調父母、長輩的權威,我們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是正確的,我們就會把所有問題歸結到孩子身上。
久而久之,孩子會把我們的責怪內化成自己的潛意識。他們不再對事情的真實原因好奇,也不再會對外界的生活感到憤怒,他們會把攻擊的準星對準自己,將無處傾瀉的憤怒全部投射到自己身上。
為什麼別人可以你就不行?
為什麼別人能做好你就能失敗?
為什麼你不能更努力一些,更積極陽光一些?
一旦孩子建立起了負面的自動化問責反應,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可能引發孩子的焦慮和恐慌。它們會把孩子帶入無邊的深淵,吞噬思考能力,讓孩子看不見事情的全貌而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自己身上。
抑鬱症的早期症狀容易被人忽略,我們會以為他是青春期的叛逆、不愛學習、偷懶......而實質是「他病了」。
抑鬱症三大典型症狀——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意志力下降。
你會看到孩子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
經常發呆,成天悶悶不樂,無精打採,不願意和你多交流;
不願意外出,不願意見朋友,過去的興趣點都蕩然無存;
甚至有的孩子都不想玩遊戲。
他們的動作明顯變慢,似乎身上背了一個沉重的沙袋,其實是他的心上掛了一個沙袋。每次明明想好要寫完作業,但是就是一拖再拖,經常以「完不成」而告終,心中對自己更加的自責。
曾經,面對這些,我們依舊會歇斯底裡地指責他為何完不成作業,依舊會不斷地給他貼上「懶」的標籤,只想讓他出去運動。
依舊會著重學習結果,卻忽略精神健康。
抑鬱症的成因複雜,我不能說完全是家庭所導致的,但是身為家長的我們,需要真真切切的看到我們的自負和焦慮,反思自己的言行,從家庭層面儘可能減少可能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
家長會下意識的認為,孩子如果表達反抗,是一種對權威的藐視。你如何看待這樣的想法?
當孩子的意見、想法、感受與自己不同的時候,正是孩子的自我開始茁壯成長的時候。
它起源孩子內心的想法,發芽於孩子對世界產生獨有的看法。
當孩子有機會在生活中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做出不一樣的選擇,進行不一樣的嘗試時,孩子的自我就能會漸漸清晰起來,最終變得既強大又穩定。
一個能表達自我感受,做出自我選擇的孩子,不一定是符合世俗定義的乖孩子。但是,他一定是一個會為自我負責,內心更有韌性的孩子。
抑鬱的孩子,會遭遇迷茫,會遭遇困惑,他們可能會長期陷入困境,懷疑自我存在於世界的價值。
而你的愛,是消散陰霾的那束光。
在一段好的關係中,不止有權力,紛爭,也有愛的存在。溝通中,如果帶著理解和慈悲,那就是「愛」。
當孩子的行為和我們的預期不一樣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用平和的溝通的方式,去表明自己的觀點。
我們依然可以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用實際行動給孩子展示自己的想法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但是,它一定不是強制的,它是孩子成長的補充,而不是既定的人生的選項。
關於孩子的成長,我認為,我們可以少一些想當然,當我們越是能去理解孩子,孩子的自我發展就能越順利。
願我們的愛,能陪伴著孩子茁壯成長,讓他最後成長為一顆無懼風雨的蒼天大樹。
作者/ 諸曉敏
部分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