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審稿人「強迫引用」,新方法來了!—新聞—科學網

2020-12-19 科學網

 

投稿時,你是否遭遇過審稿人要求引用他的論文?在學術界,大家對這種「強迫引用」行為深惡痛絕,但經常又無可奈何。

近日,兩名來自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醫學研究基金會(OMRF)的生物信息學家開發出一種檢測方法,可發現科學家蓄意操縱論文引用的行為。該方法已發表於預印本平臺bioRxiv。

他們利用PubMed公共資料庫的論文,對2萬名論文作者的引用模式進行了分析,發現約80名科學家「長期反覆地」操縱他人參考文獻列表;還有約16%的作者「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操縱論文引用。」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希臘一名研究人員5年在某期刊發表的71篇論文獲得了近2000次引用。

雖然新方法可發現審稿人的疑似強迫引用行為,但研究人員也表示,科學家往往會因為簡單的計量引用而得到獎勵,「這才是從根本上需要改變的」。

揭開「強迫引用」冰山一角

研究人員經常抱怨審稿人要求在論文中添加不必要的引用,以換取評審意見。這種做法被稱為「強迫引用」。

已有調查表明,約1/5乃至更多的科學家經歷過這種情況。

2019年,荷蘭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對旗下千餘種期刊的論文審稿人展開調查,以了解強迫引用現象。這項調查涉及近55000名學者,最終發現433名學者存在「強迫引用」的明顯證據。

今年2月,全球論文被引量最高的科學家之一、美國華裔生物物理學家周國城被《自然》報導,通過反覆操縱同行評審過程提高自己的論文被引用量。

此後, 周國城被禁止擔任《生物信息學》的審稿人,並被《理論生物學期刊》編委會除名。最近,他又被《資料庫》期刊禁止擔任審稿人。

作為《生物信息學》的一名助理編輯,喬納森·沃倫在周國城事件曝光後,開始收到研究人員的電子郵件,讓他檢查其他學者的引文記錄。他們認為,這些學者可能涉及「引用黑客」行為。

不過,由於大多數同行評審過程是保密的,沃倫希望通過檢查引文記錄發現這些案例,便與同事康斯坦丁·喬治斯庫開始研究引文模式。

兩人考慮了許多潛在危險信號。比如,研究人員經常在其他人的論文中收到大量連續的引用,或是在一本雜誌中被不成比例地大量引用。

他們發現,與許多危險信號相關的一個關鍵指標是,科學家在他人工作中得到的引用分布的總體偏態或不平等:一些研究人員在僅有幾篇論文中被引用的次數異常多。

兩人分析了PubMed資料庫中的公共記錄,並將分析範圍限制到論文中帶有中間首字母的作者,以減少錯誤識別的可能性。

在對約2萬名科學家的引文模式進行分析後,他們發現包括周國城在內的約80人的引文模式與其他危險信號都極為扭曲。

不過,周國城回應稱,這項研究「毫無意義」,因為「引用數量並不重要」。

超高自引:94%的引用來自自己或合作者

沃倫和喬治斯庫還發現,有奇怪引文模式的研究人員也傾向於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章。

為提高論文引用率而過度自引的問題在學術界已經屢見不鮮。

去年8月,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的一項研究分析了約10萬名研究人員。結果顯示,至少250名科學家的被引率有超過50%來自作者自己或他們的合作者,而自引率的中位數為12.7%。

其中,印度私營機構——韋爾技術研發學院計算機學者Sundarapandian Vaidyanatha的自引率更是讓人大跌眼鏡:截至2017年,其94%的引用來自他自己或他的合作者。

沃倫表示,繪製其他科學家引用記錄中的全球偏態分布應該得到一個對稱的曲線,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此基礎上,他指出約有16%的作者曾經或多或少地參與過操縱某種參考列表,即使不能斷定他們的個人記錄是不自然的。

對此,荷蘭萊頓大學文獻計量學家盧多·沃爾特曼表示,引用他人的論文有很多複雜的原因,該分析得出「被操縱」和「非被操縱」之間的二元區別讓他感到不舒服。

沃倫則希望編輯和審稿人能開發一個資料庫,明確同行評審過程中增加了哪些參考資料。

他進一步表示,導致「引用黑客」行為的一個潛在問題是,科學家往往會因為簡單的計量引用而得到獎勵。「這才是從根本上需要改變的。」他說。

相關參考文章: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378-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479-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7-08404-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639-9

https://www.sohu.com/a/341224725_773043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濫用權力強迫作者引用自己的文章!這些難纏的審稿人遭調查
    審稿人強制作者引用自己的文章今年 9 月份,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在出版行業激起千層浪。Nature 曾發布了一個網上調查結果,4300 個讀者回答的問卷結果顯示大多數研究者受到過同行的引用壓力,而被引用的文獻並不必要。讀者被問道:你是否曾經受到同行評審者的壓力,在你的文章中引用多餘的文章?
  • Nature揭露同行評審潛規則,審稿人操縱引用,愛思唯爾開始嚴查
    時隔一個月,《Nature》再次發文,揭露了被引率驅使下的另一亂象:部分審稿人被質疑操縱審稿過程以提高自身被引率。這項調查是由荷蘭出版商愛思唯爾的分析師著手進行的。他們發現,可能有部分審稿人會鼓勵被審論文作者引用審稿人的研究,作為交換,審稿人會為論文帶來更為正面的評審意見。這種做法被稱為「強制引用」(coercive citation)。
  • 剛剛,審稿人要求我引用他的文章
    相信經常發文章的童鞋,有很高的概率會遇到期刊編輯或審稿人直接或暗示引用所投期刊或審稿人指定的某些文獻。甚至有期刊編輯會讓引用近2年的文獻,毫無疑問,目的就是為了操縱影響因子。而審稿人這麼做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自己已發表論文的被引頻次。
  • 1400餘篇論文引用數據免費獲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Dan4th Nicholas/Flickr 想一想這個:一名科學家發表的一項研究引用了其他的論文。那些被引論文反過來則會引用它們之前的研究。 目前,有些引文數據可向其提供者繳納一定費用後免費獲取,包括Clarivate Analytics的科學網和出版巨頭愛思唯爾的斯高帕斯(Scopus)檢索庫。谷歌學術允許用戶了解引用信息,但卻不允許再利用它們。與此相對,I4OC則可讓用戶免費在最自由的版權許可CC0的框架之下,獲取及再利用引文數據。 I4OC創始人說,免費獲取引文有很多益處。
  • 中國科學家攻克20餘年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攻克20餘年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
  • 讓我瞧一瞧是哪位審稿人先給了我反饋 | In Review
  • 強制他人一次性引用自己50篇論文,高被引學者被期刊編委會開除
    自去年愛思唯爾宣布調查期刊審稿人的「強迫引用」行為後,輝瑞製藥前高級研究員、曾登上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學者榜單的美籍華人科學家周國城,成為了首個被揭露的案例。
  • 專家發現胺基酸混合物高效分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聚離子液體膜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對胺基酸的分離效果好且具有優良的抗菌性和抗汙染性,該研究為胺基酸混合物分離工業應用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膠體與界面科學》上。 麻類所研究員譚志堅介紹,胺基酸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飼料和醫藥等領域,蛋白質水解和微生物發酵是獲得胺基酸的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往往獲得的是胺基酸混合物。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活細胞內編碼基因的標記技術,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研究基因的功能,但該方法往往對lncRNAs等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基因束手無策。但非編碼基因並不翻譯為蛋白,因此無法用傳統的共表達螢光蛋白的方法來實現;同時,對於低表達的基因,共表達的螢光蛋白量也很低,導致螢光信號很弱甚至根本監測不到。 「建立適用範圍更廣,能增強內源信號,並且信噪比更低的新型活細胞標記技術,是該研究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楊輝說。 研究人員注意到,SPH—OminiCMV螢光報告系統有放大信號的作用。
  • 審稿人越多 話語權越大
    近日,第二軍醫大學海軍醫學系教授孫學軍就此在科學網發表博文,引發研究人員熱議。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學者不參與國際同行評議,這相當於在國際比賽中放棄當裁判。」其他幾位具有多年審稿經歷的採訪對象也都表達了類似觀點。  為什麼我們參與國際同行評議積極性這麼低?學術共同體是否需要更多中國學者參與其中?
  • 《動物學研究》:跨過不惑之年的與時俱進—新聞—科學網
    1983年,81歲的美國植物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Barbara McClintock)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她在頒獎演說中引用了昆明動物所研究員施立明描繪的動物染色體串聯易位現象,該現象的一個核心證據——貢山麂新核型及新種的描記工作分別在1988年和1990年發表於《動物學研究》。
  • 學術分享|審稿人談審稿與投稿:從2篇拒稿說起
    審稿更像是在打量這篇稿件與期刊是否匹配,怎麼通過提出審稿意見來幫助這篇稿件更好的去提升、作者通過閱讀審稿意見可以有更深入的思考。 反之,審理的這兩份期刊都是本行業認可度較高的期刊,那麼看上去「水平」較差的稿件就會被直接拒稿。審稿,在這時也在守護著自己與這本期刊的質量線。期刊很好,而審稿人放水,降低的是自己的個人信譽。
  • —新聞—科學網
    結果表明,儘管很多文章被撤回是由於道德不當、數據造假和虛假報告,但絕大多數(198篇,83%)對它們的引用都是正面的,只有12篇(5%)為負面性的引用。 「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
  • 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新聞專題-科學網
    博主們紛紛撰文發表文獻計量指標評價方法與同行評議體制相關觀點,以探討科研評價指標問題。確實,發文章越多、引用數越高並不是研究貢獻越大的充要條件, 但它一定是一個必要條件。在當今和未來,如果一個研究人員沒有發表足夠的高質量文章、所發的文章沒有足夠的引用,要獲得同行承認幾乎沒有可能,因為理性的同行評議和合理的計量指標並無矛盾。單純靠撥弄撥弄設備、拍拍腦袋,突然來一個靈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時代已經過去。
  • 從審稿人的角度談SCI寫作細節
    從審稿人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命運往往在審稿人打開它的一瞬間就決定了。一個熟練的審稿人會在接到文章後用幾分鐘的時間通讀一遍,從而對作者和文章的情況有一個初步的判斷。在這裡,審稿人最喜歡兩個極端:一是通篇充滿了細節上的小錯誤,可以直接reject的那種,再就是所謂的well written,提幾條不痛不癢的意見就可以放過的那種。為什麼呢?
  • Science手把手教你,如何打動審稿人!
    但是如何把實驗結果和實驗思路整理成能夠打動審稿人的文章,把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研究成果「賣個好價錢」,有時候甚至比辛苦做實驗更重要。 Science雜誌採訪了11位審稿人,提出了5個我們在寫SCI論文時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 1.
  • 同行評審以權謀私,讓投稿人多引用自己文章,愛思唯爾將徹查此事
    他們會在投稿人的在審稿意見中加入一句提醒:「請參考XXX文獻」,而這篇文獻往往是審稿人自己的文章。雖不是強迫,但一些投稿人為了提升中選的機率,通常選擇默默採用編輯部的意見。這種違規操作已經被愛思唯爾盯上。
  • 鍾南山等領銜回顧72篇新冠論文,得出這些結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鍾南山,深圳大學過敏反應和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劉志剛等人,在預印本伺服器medRxiv發表綜述文章,綜合分析了新冠肺炎
  • 同濟大學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他長期從事功能材料的非線性光學及光電功能研究,提出了功能簇骨架調控優化及次級分子修飾、光活性單元共價修飾二維碳材料以增強材料光限制性能的新方法,揭示了功能有機共軛基元對簇材料光學非線性的調製規律,被評價為「光功能材料光譜學和衍射方法實驗研究代表了該領域的最高研究水平」、「創製的有機—無機共軛材料極具成為光子或光電子器件的可能,推進了納米尺度學術前沿」;至今已發表SCI論文330餘篇,被引用8000餘次
  • 扒一扒我和論文審稿人之間不得不說的明爭暗鬥
    1.痛斥極不靠譜的審稿人 前段時間,投了一個不錯的新期刊,看中的是其光明前景,想像將來會有一個好的收成。拒信很快就回來了,讓大夥大跌眼鏡。我們做的是聲子晶體,調控聲波傳輸。評審報告卻說文章所做光子晶體調控電磁傳輸,了無新意。這實在讓我們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