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出現了社交恐懼症,這是一種社交障礙,尤其是如今的一些90後,感覺他們對於人際交往,以及與人相處時,所表現出來的「怯弱、無力感」要更強。
而在社交恐懼症中,「討好型人格」往往更存在於大多數人中;什麼是討好型人格?換句話說,也可以理解為「老好人」。
委屈了自己,卻並不一定能夠討好別人。
這些討好型人格,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都會有下面這4個特點,看一看你「中槍」了沒?
一、內心十分敏感,說話猶豫吞吞吐吐,害怕得罪別人。
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體現於他們的談話,日常與人交流往往都深陷於一種「自我掙扎」的困境。無論是和朋友、陌生人、同事說話,都要在心裡想好多遍,組織很多遍語言,生怕一不小心說錯話而得罪了對方。
而且,內心十分的敏感,很多時候對方一句不經意的話,他們都要在心裡掙紮好久:她這麼說,是不是在生我氣?是不是在嫌棄我?我是不是又做錯了什麼事情?
累嗎?累啊。
累為什麼還不改?
沒辦法改,改不過來啊,每次在心裡勸自己,不要在乎被人的眼光,做好自己就行,可是依舊慫啊。
以上,典型的討好型人格與人交流的樣子。
二、不敢表現出來自己的情緒,不敢當著眾人面前發洩自己的不滿,更不敢當眾職責對方。
比如工作的時候,因為壓力太大,因為受了委屈,忍不住了想要哭泣,卻又不敢當眾哭泣;只好跑去衛生間偷偷地抹眼淚,但實際上呢?根本沒有人願意在意你的情緒。
當有人做錯了事情,卻怪罪到你的頭上,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都會選擇退縮,不敢正面反駁對方:這就不是我的錯誤,憑什麼怪罪我?
他們不敢,他們只會獨自承受這冤枉和委屈。
而在與人交往時,對方的一些行為如果令他感到了不滿,不舒服,他更是不敢去當面職責對方,擔心讓對方下不來臺,也擔心對方會記恨自己。
討好型人格,往往都是委屈了自己,卻又得不到別人對他的好。
三、不懂得拒絕別人,對自己有過一次恩惠的人,恨不得十倍奉還給對方;如果對方有求於自己,那自己會立馬去幫對方完成。
這種討好型人格,很傻,很天真,但卻也傻的可愛,人們常說「吃虧是福」,但在如今,好像這句話並沒有什麼作用。你吃苦10次,100次,好像都不如為自己爭取一次權益有用。
而對於討好型人格來說,往往都不懂的如何去拒絕對方的請求,哪怕是一些無理請求,因為「討好型人格」的內心想法往往是:我不能拒絕對方吧,要是她不開心了,不理我了怎麼辦?還是幫吧,就幫這一次。
而對方如果請他吃了一頓飯,他會恨不得多請回去幾次,一點也不想欠別人的。
其實,有恩惠必回報,是一件好事;但有求必應,或者不懂得拒絕別人,卻會讓你越來越委屈,越來越吃虧。
學會拒絕,人生才會快樂。
四、討好型人格,面對借自己錢的人往往不知所措,明明自己缺錢花了,卻不忍心催促對方還錢。
其實這樣的行為,很委屈,也很無奈,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吧?
對方借了你的錢,說好的一個月還,卻拖了三個月還沒有還錢;你自己沒錢花了,又不好意思管對方要帳,甚至是自己又去找朋友借錢花。
就算是向對方追債了,還要低聲下氣,好像你主動借他錢一樣。這樣的行為舉止,其實也是討好型人格的一種體現。
今日禪悟:
其實,歸根結底,討好型人格還是因為自己把你與對方的關係想得太好,太密切,太複雜;其實說白了,真正在乎你感受的人,並沒有幾個。
與其委屈自己,討好別人,還不一定讓對方喜歡;倒不如維護自己的權益,做回你自己。
上面這4個「討好型人格」的特點,你中了幾個?
(文中圖片選自網絡,文中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