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
最近一部爆紅的日劇《凪的新生活》,在豆瓣上頗受好評,不少網友感慨:從這部劇女主的經歷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女主凪的是一名28歲的普通上班族,她就是標準的「討好型人格」:每天花一個小時拉直發;每天都一個人加班到夜裡,完成本來不屬於自己的工作;為了不起衝突,只需別人一個眼神,她就主動幫同事背黑鍋...
她的性格膽怯、懦弱、畏畏縮縮,太在意別人的感受後忽略自己,女主原以為迎合別人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卻沒想到得到的是同事的奚落和男友的嫌棄。
看破真相後的凪,決定走出「討好型人格」的誤區,辭掉城市裡的工作,甩掉以為是真愛的男友,丟掉無用的人際關係。回到小鎮休假,她不再迎合任何人。任由自然卷的頭髮野蠻生長、享受省錢生活的小確幸、不再害怕與人起衝突……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我們通常所說的「討好型人格」是指某個人具有討好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多數是潛意識的。
比如工作中討好領導、同事,家庭中討好親人,親密關係中討好愛人,哪怕是虛擬的社交網絡中也試著要去討好陌生人。
在討好他人的過程中,討好者會將注意力向外投注,緊密而小心的關注對方的需求並快速準確地滿足對方,從而被別人所喜歡接納。
這樣會導致自我存在感的虛弱,自我需求的壓抑或忽視,最終這些討好者會逐漸喪失自我,走向意想不到的深淵。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情緒,歡迎找我交流,輸入「我愛你眷好"的全拼,佳窩薇。
討好型人格通常特點:
1:內心很敏感
對別人的感受與想法能很快洞察,這種敏銳和細膩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2: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看法,敏感的背後是脆弱
討好者不止對別人的需求很敏感,對別人如何評價自己也非常敏感,他們很害怕別人的否定、指責、不滿、抱怨。
如果別人不開心了,哪怕不是因自己而起,他們也很容易感到受傷和委屈。有時為了獲得別人的喜歡,委屈或壓抑自己的需求去滿足對方。
3:害怕衝突,不敢拒絕和提要求
一旦關係中出現矛盾衝突,他們寧願自我犧牲,也不會表達自己的訴求。
拒絕別人是很艱難的事,會覺得自己不該、不對。很多合理的要求不敢提出,總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不確定對方會不會願意給予。
4:容易憤怒,在討好的過程中,討好者壓抑了很多自我,委屈積累久了,就容易憤怒。
在別人眼裡看到莫名的暴怒,在討好的行為裡是很深的委屈和不甘,「我已經為你做得那麼多了,你怎麼可以這樣」。
但討好模式帶來的憤怒表達只會把關係推遠,反而不能一致地得到對方的關愛回應,反而會將自己帶入要更加討好才會被愛的惡性循環。
討好型的由來:
1:當父母控制欲過強的時候有可能會出現「討好型的孩子」。在這種專制型的家庭裡,一旦孩子違背父母的需求或要求,就會被指責、批評、被打罵。因此,孩子覺得自己必須「討好父母」才會有好日子過,久而久之,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2:父母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那孩子也有可能「被教育」和「習得」討好模式。在這類家庭中,孩子經常被父母要求「,去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滿足別人家的孩子、照顧別人家父母的臉色」,因此孩子經常從小就是自我委屈和自我犧牲中成長的。從小就用"討好"來換取對父母、別人的滿意和好評;慢慢地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教養方式,去看看自己的家庭、父母在自己成長中的影響,這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覺察和改變。
改變討好型人格:
1.停止討好任何人
從現在起,不再討好你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不討好別人的意思是說你要用一種正常的方式去和別人交往。該笑還是笑,該幫忙還是幫忙,只不過是你該表達憤怒的時候就表達憤怒,該拒絕的時候就拒絕。你只是不再像以往那樣再擺出低姿態討好別人了而已。
你不妨帶著清醒的覺知嘗試著進入到討好的反面,擺出高姿態,冰冷,拒絕,強硬,不妥協,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和感受。很多討好型人格都是從這種方法逐漸從討好者的狀態中擺脫出來的。
當你是一個「討好者」時你所建立的一切人際關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無效的,因為你是一個討好者,別人都不會把你當回事,這種人際關係根本不會在未來帶給你什麼實質性的利益或幫助。
你首先得擁有放棄無用社交的勇氣,你才能獲得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果斷和能力。
2:培養內心的充實感與富足感
討好者一切討好行為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內心的空虛與匱乏,他們無法自給自足,所以不得不不停地從外界尋求關注和讚賞來填補。
如果我們能夠擁有一顆強大的,溫暖的內心,我們能夠時時刻刻獲得來自自己內心深處的力量的滋養和支持,我們就不會在外部世界中迷惘,我們就不會被別人的評價和看法影響。
3:培養能給你帶來成就感的事
培養一件能帶給你成就感的愛好/努力的做好你的工作/發展你的興趣/學一個新技能等...
雖然理論上來講我們只要擁有了強大的內心力量就不會再去討好別人了,但是在你還沒到達那個狀態之前,你的內心還會一直是空虛和匱乏的。
為了防止你因為忍受不了這種空虛而又忍不住的會想討好別人,所以能夠從一個你「可以控制」的事物中獲得力量是令你度過這段過渡期的一個比較理智的選擇。
無論是一個愛好,興趣,學一個技能,還是做好工作等等,這些都能夠帶給你成就感,自我滿足感,自我確認感。
這時候別人對你的關注和讚美卻不是你通過「討好」得來的,而是因為你為你的工作,愛好,技能等付出了努力,你在這些地方證明了你的價值與能力,所以別人自然而然的給予你關注和讚美。
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就已經形成的人格。」
先天的氣質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修正」過去,完善自身人格。令人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都搞不懂自己的「人格」,更別說找到「整合」「修復」「完善」自己人格的方法。
我們能做的是:認識了解自己的人格,突破自我的人格局限,過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找到真正解決自己人格障礙的方法。
只希望你能夠真正的理解並願意付出行動,希望你不要再追逐別人的認同,希望你停止對自我的貶低,希望你學會更多的關注於自身,希望你學會真正的愛自己。
不要讓本該屬於你自己的燦爛的一生,卻在對別人的「討好」中被埋葬和虛耗。
---END---
請在下方留下您的寶貴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