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黃志恆 兒科黃哥黃醫生 收錄於話題#醫路歷程8個
目錄
前三期推出後,許多粉絲朋友紛紛留言,單位老師、同事說寫的挺好的,我今天繼續更新(4)。
上回提到博士複試結束,我返回鄭州。沒有多久,我就收到了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而且還不用交學雜費,開心。
爸媽說,你和小宋雖然結婚證已經領了,但是按照我們的風俗禮儀,這婚禮是不能少的。父母不在身邊,於是小宋跑前跑後籌備我們倆的婚禮了。我記得婚禮時間是2007年6月10日,風和日麗。
婚禮上,我們兩人的導師,研究生同學都參加了。
那次,我的爺爺也專程從臺灣回到鄭州,參加我的婚禮。
我的爺爺是個國民黨老兵,他的一生也非常坎坷。青年學生時期被迫參加國民黨。由於國民黨的腐敗無能,蔣氏部隊敗逃臺灣。爺爺也被迫與父母、妻兒分離,坐船遠渡臺灣海峽,一分離就是近半個世紀,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得以重返故裡。
婚禮上爺爺告誡我這個新郎2點。第一點,叮囑我一定要疼愛我媳婦,不要讓她生氣,新娘錯也是新郎錯,新郎錯還是新郎錯,總之,新娘永遠都是對的;第二點,他諄諄教導我倆要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由於我倆都是醫生,他再三強調「病患第一,一定要把病患照顧好,這是我倆的使命,也是他的命令」。
爺爺仙逝2年多了,我今天找到這個視頻,再次複習爺爺的教誨,不僅淚流滿面。現在每次面對病患,我都想起爺爺的叮囑,不敢有一絲馬虎。
參加完婚禮,我又來上海一趟,因為導師舉辦了第一屆上海國際新生兒論壇,我想聽聽最新進展。會議結束後,我還有幸和中國新生兒醫學的鼻祖、我陳老師的導師金漢珍教授(1920-2020)合影留念,還有著名新生兒專家邵肖梅教授、曹雲教授。我電腦換了好幾臺,但是這張珍貴照片我保存的很好。
第1屆上海國際新生兒醫學論壇合影
2007年8月底,我來到復旦讀博士研究生,班級同學年齡大小不一,我還算小青年,宿舍裡我年齡最小,不過,小鮮肉算不上。因為我一笑起來,皺紋很明顯。
開學沒有多久,就聽到一個不好的消息,我們醫學類博士研究生畢業首次規定必須以第一作者發表一篇SCI文章。這可是個挑戰,以前博士研究生畢業發表一篇中文的就可以了。
聽說有的同學很焦慮,怕畢業不了,聽說還有退學的。
我碩士研究生期間雖說有些基礎,這都是碩導朱老師指導的好,他屬於科研人員,許多課題設計和完成,在朱老師指導下都是輕車熟路,例如一個抗體的最佳稀釋濃度,他都可以告訴我。雖然實驗順利,我單獨思考的機會並不多,常常有依賴心理。
到了讀博士研究生,博導陳老師以臨床為主,但是陳老師經常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能夠洞悉學科前沿方向,可以掌握科研大體方向,他可以告訴我哪些研究有意義,哪些是重複性勞動。兩個不同風格的導師,兩種不同培養模式,不過後者更容易促進我成長,雖然成長之路比較艱苦。
動物實驗就在醫院後面的幾間簡陋的房間進行,雖說是上海,十幾年前實驗條件比較差。但是和碩士期間瑞典的實驗條件相比差距可謂天壤之別。
我做動物實驗的動物房
訂實驗耗材,訂實驗小鼠,訂氣體,事無巨細,我都親自出馬。又搞科研,又搞採購,忙的不亦樂乎。我有個小本本把每天做的事情都記錄下來。
有一段時間做早產兒缺氧缺血腦損傷研究,實驗一直不順利。我開始氣餒了,我打電話給小宋說,要不我也退學吧,咱們在鄭州過小日子算了。
小宋說,家裡什麼事情都不用你管,好好做科研吧,不要辜負導師的信任。在做科研最艱難的時候,師兄劉江勤也幫我分析了問題所在,又給我許多英文文獻讓我讀。我終於走出迷途。我很感謝我師兄,他現在混的很好,在上海一婦嬰新生兒科當主任,做的風生水起。
我博士課題做新生小鼠缺氧缺血腦損傷模型,研究早產兒腦損傷的機理及後果。在一樓做動物模型,在三樓兒研所,做免疫組化或者分子生物實驗。
我每天早上天不明就去實驗室做實驗,到了晚上很晚才回家,真可謂宵衣旰食、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廢寢忘食。實驗雖然累人,但是非常有趣。比如小鼠長到2個月時,相當於人類到成年了,可以做神經發育評估。
比如下面這個是Morris 水迷宮。池子裡裝滿水,池子中間有個平臺。前4天訓練,聰明老鼠放到水裡,很快就找到平臺避水,腦損傷的老鼠費了很長時間也找不到平臺。第5天測試,把平臺去掉,聰明的老鼠可以找到平臺的位置,腦損傷的老鼠還是傻乎乎的,分不清東西南北。
Morris 水迷宮
當時做這次行為測定實驗,一個人觀察電腦上動物軌跡記錄儀,一個人把老鼠放到水池裡,結束時從水池撈出來。我缺少幫手,我買了一盒香菸,請一個養動物的老師傅幫忙,總算完成了。
我常常想,早產的孩子太可憐了。患兒家長與醫生常常處在兩難之地,放棄治療吧,是一條生命,捨不得;堅持治療吧,容易腦癱,智力障礙等很多後遺症,醫療花費無底洞。特別是懷孕28周以下的孩子更容易有問題,許多地方不建議保留。
汶川大地震和國內手足口病疫情嚴重就發生在我讀博士研究生那個階段。
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下午,我正在兒研所做免疫組化,發現房子晃動了一下。後來才知道,汶川大地震了。小宋當時已經懷孕7個多月了,我媽媽去鄭州陪她。當時許多人跑到了街上,有的樓房在搖擺,我給家裡打電話一直沒有信號。
實驗做的順利了,後面又出事了。
兒科醫院整體從楓林路搬到萬源路,以前的楓林路的地方歸中山醫院所有了。這時候,我們許多在楓林路兒科醫院做實驗的學生們有點像喪家之犬,沒有地方做科研了。
我當時住的宿舍樓
我只得終止實驗,天天悶在宿舍查資料,讀文獻。我喜歡把外文文獻列印出來,拿著筆細細地研讀,幾個月下來,桌上外文文獻竟然有了厚厚一沓了。周圍同學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找其它地方做實驗了。什麼時候能繼續開展實驗?我天天發愁。小宋馬上要生了,我和導師請個假回到鄭州陪她。
關鍵時刻,總有貴人相助!
2009年陳老師舉辦了第二屆上海國際新生兒醫學論壇,我當時是會議秘書,負責聯絡各方英雄豪傑。會議邀請到了美國新澤西州一位研究新生兒腦損傷的Steven Levison教授。當時,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有位楊振綱教授正好是Steven Levison教授的學生。我請陳老師和楊教授打個招呼,楊教授很爽快的同意了。我以前做實驗的瓶瓶罐罐轉移到了楊教授的實驗室。他們那裡實驗條件真的很好!我一邊繼續做實驗,一邊總結以前的科研成果,打算撰寫論文。
我把論文初稿列印出來,請楊教授看,楊教授大體瞄了一眼,說挺有趣的,可以試試Neuroscience letters,這個SCI雜誌影響因子2分多。
3月14日晚上實驗室沒人,網速挺快,我一會兒就遞交了。過了沒有幾天,被拒稿了。
3月17日晚,我挑了一個類似的SCI雜誌Brain research,投過去了。一天、兩天、一周、一月,每天刷幾次投稿的郵箱,看投稿文章的狀態。
突然,有天我打開郵箱,雜誌發給我的信件。我忐忑不安地打開郵箱,3個審稿專家,都說文章內容比較新穎,但是英語太差,有的實驗圖片質量不行,有的數據需要分析,有的說某些句子含糊不清。特別有個專家質疑說,腦損傷後認知障礙,主要是神經元的問題,問我怎麼和腦白質聯繫上了呢?我查閱了許多文獻,回答說,神經傳導是跳躍性的,腦白質為什麼發白,是因為有髓鞘厚厚的包繞著,腦白質損傷了,神經信號傳遞受損了。我臨床經驗不多,於是找博導討論這個話題,他認為我的解釋合情合理。
我認認真真地按照專家意見修改論文,他們的建議給文章質量提高幫助很大。修改後發過去,2個專家沒有意見了,1個專家又提了幾個小問題。我按照要求修改好,又發過去了。我隱隱感覺到,我這篇文章像母腹中騷動的胎兒,馬上就要誕生了。
9月4日那天我五點多起床,上廁所後回來,打開電腦,發現一封郵件。投稿的論文被接受了。
Sep 03, 2009
Dear Dr. Chen:
Thank you for your revised manuscript and close attention to thereviewer's concerns.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manuscript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Brain Research(我們很高興的通知你,你的文章已經接受,可以在腦研究雜誌發表) 。。。。。。
Congratulations!
Best wishes,
Christina L. Williams
Associate Editor
Editorial Office for Brain Research Journals
我高興的跳了起來,前後修改半年,我的處女作終於發表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給導師打電話,但是時間太早。好不容易,等到6點過了,我打通了導師電話。陳老師剛起床,聽到我的好消息後,非常開心,這也是他作為通訊作者的第一篇SCI文章。
我跑到外面,給小宋、給我爸媽都打了一圈電話。現在我已經發表好多論文,再也找不到當年高興的勁頭了。
宿舍兄弟們聽說我論文發表了,立馬鴨梨山大,說老黃,你厲害啊。宿舍立馬空了,都去實驗室做實驗了。哈哈!
對於許多以前沒有做過科研的博士研究生,3年時間能發表1篇SCI文章已經不錯了,我2年級就搞定了。下午,我又買了一包水果,感謝楊教授實驗室裡師弟師妹的幫忙。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人幫。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喝水不忘挖井人。
有次開組會時,當著許多師姐師弟師妹的面,陳老師表揚了我,我心裡像吃了蜂蜜一樣,樂開了花。我畢業壓力驟減,有點思想放鬆了。
導師看出了苗頭。有天晚上開組會,他叫住我,笑著說,發表論文還不夠,作為一名博士研究生,學術論文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繼續努力。又說某研究生,當年文章發表了,還是沒有畢業。
我聽到了嚇了一跳,我可不想做這樣的悲劇人物。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於是,繼續做課題,進一步挖掘早產兒腦損傷的機制。過了一年,竟然又發表了一篇SCI論文,講的是炎症因子在早產兒腦損傷中的作用機制。我經常嚮導師匯報課題進展,他聽了笑著點頭稱讚,不時提些建議。
過了2010年春節就開始寫畢業大論文了,我課題進展的順利,大論文寫的也很快。畢業論文寫到最後《致謝》那頁時,有一段我寫著寫著突然哭了「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嶽父嶽母、我的妻子小宋,你們默默地為我付出,照看我的寶貝女兒媛媛,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當我第一次離開家時,孩子還沒滿月,當以後再回家時,她已經能呀呀學語了……」
讀博士研究生考驗的不僅是智力、體力、還有毅力。家人分離,背井離鄉,科研困境,都需要自己克服,不僅需要自身強大,還需要導師、家人、朋友們的支持。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經歷的人才能體會。
記得2010年春節,我回河南老家過年。女兒見到我,親熱的拉著我的手,一直偎著我,喊我「舅舅」,讓我坐她的小凳子,吃她的東西。我的心裡悲喜交加,五味俱全。
2007年3月份,我的博士大論文順利通過了盲審。5月份我也順利通過論文答辯。
6月份順利拿到了復旦大學的博士學位,黃哥順利的畢業了。記得當時,我還拿到了復旦大學一等獎學金和光華獎學金 ,好漢不提當年勇。
博士畢業前夕,導師找我談話,問我畢業後的打算,問我願不願意在兒科醫院工作,當個新生兒醫生。我當時很猶豫不決。因為,小宋還在鄭州,那時候我女兒也一歲多了。鄭州的醫院也給我招手,問我願不願意回去。家鄉的一個醫院說我如果回去,還給房子呢。
關鍵時候,還是要聽小宋的,因為我爺爺叮囑過「媳婦永遠是對的」。
小宋說,你很有科研天賦,哪裡都沒有上海這個地方好,哪裡都沒有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這個平臺更適合你。我於是決定留下來發展。那時候,多虧導師幫忙,小宋也在上海某醫院新生兒科找到了工作,辭掉了鄭州某醫院的工作,我女兒暫時放到了老家寄養。打算穩定下來了,再接過來一起團聚。
留在上海,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要想在這個繁華的大都市紮根,後面還有很長的路等著我呢。首先第一關就是要參加當年轟動全國的「上海市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我們這批人是第一屆,我要想留在上海需要參加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三年碩士三年博,
三年規培等著我。
《無間道》中梁朝偉:「明明說好是三年,可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就快十年了老大!」
黃志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國家兒童醫學中心)消化科副主任醫師,兒科學博士。兒科醫院進食障礙與炎症性腸病MDT專家組成員,擅長小兒腹痛、腹瀉、便秘、牛奶蛋白過敏、消化不良、腸胃炎、炎症性腸病等消化系統疾病。由於對自身醫療水平的精益求精,對患兒及家屬熱情、耐心,深受廣大患兒家屬的信賴好評,目前已經診治病人數上萬人次,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門診時間:周一上午,周二、周三全天,周日特需全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