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選擇成了一名兒科醫生④

2021-01-17 澎湃新聞

原創 黃志恆 兒科黃哥黃醫生 收錄於話題#醫路歷程8個

目錄

前三期推出後,許多粉絲朋友紛紛留言,單位老師、同事說寫的挺好的,我今天繼續更新(4)。

上回提到博士複試結束,我返回鄭州。沒有多久,我就收到了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而且還不用交學雜費,開心。

爸媽說,你和小宋雖然結婚證已經領了,但是按照我們的風俗禮儀,這婚禮是不能少的。父母不在身邊,於是小宋跑前跑後籌備我們倆的婚禮了。我記得婚禮時間是2007年6月10日,風和日麗。

婚禮上,我們兩人的導師,研究生同學都參加了。

那次,我的爺爺也專程從臺灣回到鄭州,參加我的婚禮。

我的爺爺是個國民黨老兵,他的一生也非常坎坷。青年學生時期被迫參加國民黨。由於國民黨的腐敗無能,蔣氏部隊敗逃臺灣。爺爺也被迫與父母、妻兒分離,坐船遠渡臺灣海峽,一分離就是近半個世紀,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得以重返故裡。

婚禮上爺爺告誡我這個新郎2點。第一點,叮囑我一定要疼愛我媳婦,不要讓她生氣,新娘錯也是新郎錯,新郎錯還是新郎錯,總之,新娘永遠都是對的;第二點,他諄諄教導我倆要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由於我倆都是醫生,他再三強調「病患第一,一定要把病患照顧好,這是我倆的使命,也是他的命令」。

爺爺仙逝2年多了,我今天找到這個視頻,再次複習爺爺的教誨,不僅淚流滿面。現在每次面對病患,我都想起爺爺的叮囑,不敢有一絲馬虎。

參加完婚禮,我又來上海一趟,因為導師舉辦了第一屆上海國際新生兒論壇,我想聽聽最新進展。會議結束後,我還有幸和中國新生兒醫學的鼻祖、我陳老師的導師金漢珍教授(1920-2020)合影留念,還有著名新生兒專家邵肖梅教授、曹雲教授。我電腦換了好幾臺,但是這張珍貴照片我保存的很好。

第1屆上海國際新生兒醫學論壇合影

2007年8月底,我來到復旦讀博士研究生,班級同學年齡大小不一,我還算小青年,宿舍裡我年齡最小,不過,小鮮肉算不上。因為我一笑起來,皺紋很明顯。

開學沒有多久,就聽到一個不好的消息,我們醫學類博士研究生畢業首次規定必須以第一作者發表一篇SCI文章。這可是個挑戰,以前博士研究生畢業發表一篇中文的就可以了。

聽說有的同學很焦慮,怕畢業不了,聽說還有退學的。

我碩士研究生期間雖說有些基礎,這都是碩導朱老師指導的好,他屬於科研人員,許多課題設計和完成,在朱老師指導下都是輕車熟路,例如一個抗體的最佳稀釋濃度,他都可以告訴我。雖然實驗順利,我單獨思考的機會並不多,常常有依賴心理。

到了讀博士研究生,博導陳老師以臨床為主,但是陳老師經常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能夠洞悉學科前沿方向,可以掌握科研大體方向,他可以告訴我哪些研究有意義,哪些是重複性勞動。兩個不同風格的導師,兩種不同培養模式,不過後者更容易促進我成長,雖然成長之路比較艱苦。

動物實驗就在醫院後面的幾間簡陋的房間進行,雖說是上海,十幾年前實驗條件比較差。但是和碩士期間瑞典的實驗條件相比差距可謂天壤之別。

我做動物實驗的動物房

訂實驗耗材,訂實驗小鼠,訂氣體,事無巨細,我都親自出馬。又搞科研,又搞採購,忙的不亦樂乎。我有個小本本把每天做的事情都記錄下來。

有一段時間做早產兒缺氧缺血腦損傷研究,實驗一直不順利。我開始氣餒了,我打電話給小宋說,要不我也退學吧,咱們在鄭州過小日子算了。

小宋說,家裡什麼事情都不用你管,好好做科研吧,不要辜負導師的信任。在做科研最艱難的時候,師兄劉江勤也幫我分析了問題所在,又給我許多英文文獻讓我讀。我終於走出迷途。我很感謝我師兄,他現在混的很好,在上海一婦嬰新生兒科當主任,做的風生水起。

我博士課題做新生小鼠缺氧缺血腦損傷模型,研究早產兒腦損傷的機理及後果。在一樓做動物模型,在三樓兒研所,做免疫組化或者分子生物實驗。

我每天早上天不明就去實驗室做實驗,到了晚上很晚才回家,真可謂宵衣旰食、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廢寢忘食。實驗雖然累人,但是非常有趣。比如小鼠長到2個月時,相當於人類到成年了,可以做神經發育評估。

比如下面這個是Morris 水迷宮。池子裡裝滿水,池子中間有個平臺。前4天訓練,聰明老鼠放到水裡,很快就找到平臺避水,腦損傷的老鼠費了很長時間也找不到平臺。第5天測試,把平臺去掉,聰明的老鼠可以找到平臺的位置,腦損傷的老鼠還是傻乎乎的,分不清東西南北。

Morris 水迷宮

當時做這次行為測定實驗,一個人觀察電腦上動物軌跡記錄儀,一個人把老鼠放到水池裡,結束時從水池撈出來。我缺少幫手,我買了一盒香菸,請一個養動物的老師傅幫忙,總算完成了。

我常常想,早產的孩子太可憐了。患兒家長與醫生常常處在兩難之地,放棄治療吧,是一條生命,捨不得;堅持治療吧,容易腦癱,智力障礙等很多後遺症,醫療花費無底洞。特別是懷孕28周以下的孩子更容易有問題,許多地方不建議保留。

汶川大地震和國內手足口病疫情嚴重就發生在我讀博士研究生那個階段。

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下午,我正在兒研所做免疫組化,發現房子晃動了一下。後來才知道,汶川大地震了。小宋當時已經懷孕7個多月了,我媽媽去鄭州陪她。當時許多人跑到了街上,有的樓房在搖擺,我給家裡打電話一直沒有信號。

實驗做的順利了,後面又出事了。

兒科醫院整體從楓林路搬到萬源路,以前的楓林路的地方歸中山醫院所有了。這時候,我們許多在楓林路兒科醫院做實驗的學生們有點像喪家之犬,沒有地方做科研了。

我當時住的宿舍樓

我只得終止實驗,天天悶在宿舍查資料,讀文獻。我喜歡把外文文獻列印出來,拿著筆細細地研讀,幾個月下來,桌上外文文獻竟然有了厚厚一沓了。周圍同學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找其它地方做實驗了。什麼時候能繼續開展實驗?我天天發愁。小宋馬上要生了,我和導師請個假回到鄭州陪她。

關鍵時刻,總有貴人相助!

2009年陳老師舉辦了第二屆上海國際新生兒醫學論壇,我當時是會議秘書,負責聯絡各方英雄豪傑。會議邀請到了美國新澤西州一位研究新生兒腦損傷的Steven Levison教授。當時,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有位楊振綱教授正好是Steven Levison教授的學生。我請陳老師和楊教授打個招呼,楊教授很爽快的同意了。我以前做實驗的瓶瓶罐罐轉移到了楊教授的實驗室。他們那裡實驗條件真的很好!我一邊繼續做實驗,一邊總結以前的科研成果,打算撰寫論文。

我把論文初稿列印出來,請楊教授看,楊教授大體瞄了一眼,說挺有趣的,可以試試Neuroscience letters,這個SCI雜誌影響因子2分多。

3月14日晚上實驗室沒人,網速挺快,我一會兒就遞交了。過了沒有幾天,被拒稿了。

3月17日晚,我挑了一個類似的SCI雜誌Brain research,投過去了。一天、兩天、一周、一月,每天刷幾次投稿的郵箱,看投稿文章的狀態。

突然,有天我打開郵箱,雜誌發給我的信件。我忐忑不安地打開郵箱,3個審稿專家,都說文章內容比較新穎,但是英語太差,有的實驗圖片質量不行,有的數據需要分析,有的說某些句子含糊不清。特別有個專家質疑說,腦損傷後認知障礙,主要是神經元的問題,問我怎麼和腦白質聯繫上了呢?我查閱了許多文獻,回答說,神經傳導是跳躍性的,腦白質為什麼發白,是因為有髓鞘厚厚的包繞著,腦白質損傷了,神經信號傳遞受損了。我臨床經驗不多,於是找博導討論這個話題,他認為我的解釋合情合理。

我認認真真地按照專家意見修改論文,他們的建議給文章質量提高幫助很大。修改後發過去,2個專家沒有意見了,1個專家又提了幾個小問題。我按照要求修改好,又發過去了。我隱隱感覺到,我這篇文章像母腹中騷動的胎兒,馬上就要誕生了。

9月4日那天我五點多起床,上廁所後回來,打開電腦,發現一封郵件。投稿的論文被接受了。

Sep 03, 2009

Dear Dr. Chen:

Thank you for your revised manuscript and close attention to thereviewer's concerns.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manuscript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Brain Research(我們很高興的通知你,你的文章已經接受,可以在腦研究雜誌發表) 。。。。。。

Congratulations!

Best wishes,

Christina L. Williams

Associate Editor

Editorial Office for Brain Research Journals

我高興的跳了起來,前後修改半年,我的處女作終於發表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給導師打電話,但是時間太早。好不容易,等到6點過了,我打通了導師電話。陳老師剛起床,聽到我的好消息後,非常開心,這也是他作為通訊作者的第一篇SCI文章。

我跑到外面,給小宋、給我爸媽都打了一圈電話。現在我已經發表好多論文,再也找不到當年高興的勁頭了。

宿舍兄弟們聽說我論文發表了,立馬鴨梨山大,說老黃,你厲害啊。宿舍立馬空了,都去實驗室做實驗了。哈哈!

對於許多以前沒有做過科研的博士研究生,3年時間能發表1篇SCI文章已經不錯了,我2年級就搞定了。下午,我又買了一包水果,感謝楊教授實驗室裡師弟師妹的幫忙。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人幫。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喝水不忘挖井人。

有次開組會時,當著許多師姐師弟師妹的面,陳老師表揚了我,我心裡像吃了蜂蜜一樣,樂開了花。我畢業壓力驟減,有點思想放鬆了。

導師看出了苗頭。有天晚上開組會,他叫住我,笑著說,發表論文還不夠,作為一名博士研究生,學術論文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繼續努力。又說某研究生,當年文章發表了,還是沒有畢業。

我聽到了嚇了一跳,我可不想做這樣的悲劇人物。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於是,繼續做課題,進一步挖掘早產兒腦損傷的機制。過了一年,竟然又發表了一篇SCI論文,講的是炎症因子在早產兒腦損傷中的作用機制。我經常嚮導師匯報課題進展,他聽了笑著點頭稱讚,不時提些建議。

過了2010年春節就開始寫畢業大論文了,我課題進展的順利,大論文寫的也很快。畢業論文寫到最後《致謝》那頁時,有一段我寫著寫著突然哭了「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嶽父嶽母、我的妻子小宋,你們默默地為我付出,照看我的寶貝女兒媛媛,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當我第一次離開家時,孩子還沒滿月,當以後再回家時,她已經能呀呀學語了……」

讀博士研究生考驗的不僅是智力、體力、還有毅力。家人分離,背井離鄉,科研困境,都需要自己克服,不僅需要自身強大,還需要導師、家人、朋友們的支持。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經歷的人才能體會。

記得2010年春節,我回河南老家過年。女兒見到我,親熱的拉著我的手,一直偎著我,喊我「舅舅」,讓我坐她的小凳子,吃她的東西。我的心裡悲喜交加,五味俱全。

2007年3月份,我的博士大論文順利通過了盲審。5月份我也順利通過論文答辯。

6月份順利拿到了復旦大學的博士學位,黃哥順利的畢業了。記得當時,我還拿到了復旦大學一等獎學金和光華獎學金 ,好漢不提當年勇。

博士畢業前夕,導師找我談話,問我畢業後的打算,問我願不願意在兒科醫院工作,當個新生兒醫生。我當時很猶豫不決。因為,小宋還在鄭州,那時候我女兒也一歲多了。鄭州的醫院也給我招手,問我願不願意回去。家鄉的一個醫院說我如果回去,還給房子呢。

關鍵時候,還是要聽小宋的,因為我爺爺叮囑過「媳婦永遠是對的」。

小宋說,你很有科研天賦,哪裡都沒有上海這個地方好,哪裡都沒有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這個平臺更適合你。我於是決定留下來發展。那時候,多虧導師幫忙,小宋也在上海某醫院新生兒科找到了工作,辭掉了鄭州某醫院的工作,我女兒暫時放到了老家寄養。打算穩定下來了,再接過來一起團聚。

留在上海,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要想在這個繁華的大都市紮根,後面還有很長的路等著我呢。首先第一關就是要參加當年轟動全國的「上海市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我們這批人是第一屆,我要想留在上海需要參加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三年碩士三年博,

三年規培等著我。

《無間道》中梁朝偉:「明明說好是三年,可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就快十年了老大!」

黃志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國家兒童醫學中心)消化科副主任醫師,兒科學博士。兒科醫院進食障礙與炎症性腸病MDT專家組成員,擅長小兒腹痛、腹瀉、便秘、牛奶蛋白過敏、消化不良、腸胃炎、炎症性腸病等消化系統疾病。由於對自身醫療水平的精益求精,對患兒及家屬熱情、耐心,深受廣大患兒家屬的信賴好評,目前已經診治病人數上萬人次,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門診時間:周一上午,周二、周三全天,周日特需全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我為什麼選擇成了一名兒科醫生(5)
    原創 黃志恆 兒科黃哥黃醫生 收錄於話題#醫路歷程9個目錄許多朋友讀了《我為什麼選擇成了一名兒科醫生》系列,紛紛留言說寫的不錯,催我繼續寫。2010年7月,全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下簡稱規培)首次在上海試點。
  • 我為什麼選擇成了一名兒科醫生①
    有時,會有人問我,你一個大男人,1米8的個子,怎麼從事小兒科?小孩沒娘,說來話長。我從小體弱多病,經常醫院去的多。看著醫生們穿著白大褂、帶著聽診器,還會治病救人,我打心裡非常崇拜,想當醫生,希望能在我們縣的醫院上班。記得有次我上小學的時候,奶奶生病在縣公療醫院住院。我沒事幹,就把病房外面的地掃的乾乾淨淨。
  • 我為什麼選擇成了一名兒科醫生⑥
    許多醫院兒科很缺人,自己的科室的醫生不停的規培、專培;有的醫院還要把自己醫院的兒科醫生送到其它基地去培訓。對此,許多醫院領導、科室主任也很著急。最後,大家想到一個折中的辦法。有的綜合醫院普兒科醫生可以不用專培,專科醫院兒科醫生專培的話,算做科室成員。
  • 我為什麼選擇當一名醫生
    我為什麼選擇當一名醫生 2020-04-23 0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兒科醫生 「守護是我無悔的選擇」
    診療難度大、工作壓力大、醫患風險高於其他專業;但是與之不匹配的是,收入不高、缺乏尊重等原因,使得很多醫生逃離兒科,遠離兒科。  20多年前,潘偉華毅然選擇了兒科專業,不為其他,只是覺得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比起很多人所知的『兒科煩惱』,我更嚮往與可愛的孩子們打交道,他們那清澈得不帶一絲塵埃的眼神,有著無限生機活力,比成年人或有更多的奇蹟。」
  • 為什麼兒科醫生越來越少?
    早上剛剛到達重症觀察室,便聽到領導在緊張地調派人手,因為一名醫生生病請假了。但是在急診,尤其是兒科急診,幾乎是一人一檔班,序貫上班,一旦有人請假,急診當即便不可能調出多餘的人手,只能從其他科室調派人員。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
    「做醫生的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講述了新一代年輕人在「兒科醫生」這個特殊崗位上成長與奮鬥的故事。
  • 圍城中的兒科醫生
    但兒科醫生往往又是最有耐心、最累的一群人。孩子們的配合度低、總愛用大哭來宣洩自己的情緒。這使得診治一名兒童要比一名成人要花費更多精力。他們不僅是兒科醫生,也是安撫孩子的幼師、從蛛絲馬跡中推理病情的偵探。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孩子,還有那些焦慮的孩子家長——很少有人能在自己親生骨肉患病的情況下保持理智。
  • 「兒科醫生荒」調查
    工作了兩年的範珍,成為一名母親。是做一名好媽媽,還是堅持在醫院崗位上?範珍陷入兩難。公立醫院夜班臨床醫生緊缺,範珍在公立醫院期間每天的工作就是值夜班、查病房、坐門診看病。醫院兒科的工作量非常大,範珍每4天就要值一個大夜班,整個通宵不能睡覺,住院總醫師每周只有一天假期。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熱播,現實中為什麼沒有人願意當?
    最近又有一部醫療劇正在熱播,那就是反映兒科醫生工作狀況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在劇中有很多認真負責、醫術高超的兒科醫生,但在現實生活中,兒科醫生是非常稀缺的。明明醫學類專業一直都是熱門專業,但為什麼偏偏兒科人才這麼少呢?大家為什麼不願意學兒科呢?
  • 兒科醫生集體換崗,我選擇當兒科醫生。
    雖然我自身是中醫大夫但那時處理兒科病例相對較少,心中略有慌張。用去針頭注射器給孩子餵了了10ml左右,孩子睡過去了實在餵不了了,我在床邊觀察了30分鐘,仍然高燒40℃。心中又出現了恐慌,反思自己辯證錯誤了嗎?請教了三位老師:我的傷寒論啟蒙老師、河中醫王付教授、一位民間中醫高手。最後又選定連個方子:小柴胡合白虎湯加蜀漆、大柴胡湯加乾薑、黃連和焦三仙。
  • 圍城中的兒科醫生:被家長揪頭髮,我還要留下來嗎?
    原創 顯微故事編輯部 顯微故事 收錄於話題#醫生1#兒科1#職場4醫生圈裡有這樣一句話:「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兒科醫生收入低、累、醫鬧概率高,已成了全行業公認的事實。但兒科醫生往往又是最有耐心、最累的一群人。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兩位佳人緣歸何處?鄧子昂究竟會選擇誰
    本圖片來源於網絡《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已經更新了一半,估計已經有很多觀眾,開始為男女主角」牽紅線「了。那麼該劇會出現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嗎?因為這是一部描寫兒科醫生的電視劇,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愛情劇。為什麼將焦點轉移到兩位佳人的感情生活上?話雖如此,但大家不要忘記了,無論是任何職業,都離不開感情糾葛,尤其是在電視劇中,有情人終成眷屬是電視劇的傳統套路,也是電視劇是否能夠畫上」句號「的關鍵。所以,兩位佳人的感情歸屬是一個躲不開的話題。
  • 當兒科醫生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是一名從醫十餘年的兒科醫生。這些年,國內各大醫院兒科醫生緊缺現象十分普遍。兒科醫生的艱難,同行們是有目共睹的,要不然為什麼那麼多同事選擇了逃離呢,而這客觀上又加劇了兒科醫生荒,那麼留守下來的同事們就更加辛苦了。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兒科醫生不足的現狀,更加嚴峻。在中國,大部分的兒科醫生,平均每天需要看一百個甚至更多的病人。
  • 將來,當沒有了兒科醫生,我們會吞下醫鬧的苦果!
    ,可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景象?因為兒科醫生實在是太少了,而且正在越來越少。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一句話:被「熊家長」和「醫鬧們」逼的。中國人就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惡習,那就是以「鬧」取勝,人們把「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句話奉為至理名言,認為只有病人「鬧」了醫生才會好好治病,只要旅客「鬧了」高鐵就會停下來等人,這群人深信:四海之內皆我媽。
  • 一個復旦兒科醫生與腹瀉病的不解之緣
    二、那個孩子腹瀉放棄治療了或許正是因兒時這段難忘經歷,讓我對醫學非常憧憬,讀書時我立志長大當一名醫生。清清的爸媽為了孩子四處求醫,可惜當時所有醫生,包括兒科主任在內,施用了各種方法,卻仍然未能找出孩子腹瀉的問題,更不要說有效的治療。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兒科醫生了不起,電視劇卻不行!
    「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假如身邊有當醫生的,你應該聽過這句話,這是中國200多萬執業醫生面臨的就業困境。為什麼?為什麼小兒科這麼不受待見?多苦多累,咱先不說。這不僅讓大人們抓瞎,兒科醫生也冒冷汗,因為「望聞問切」之中很重要的「問」,沒有「答」。這還不算,誰家的孩子不是寶貝疙瘩,醫治不好、或者處理不當,首先家長不願意,本來我國的隱患關係就挺緊張的,誰還願意往前衝?長此以往,醫生不願當兒科醫生,使兒科醫生的壓力更大。
  • 中國兒科醫生之困
    在安徽宿松縣人民醫院,今年9月,兒科醫護績效不足後勤崗的1/5,整個科室要求集體轉崗。兒科醫生易流失、工作強度工作壓力和收入不匹配,是兒科的「頑疾」。中國兒科醫生的缺口一度達到20萬。隨著近幾年國家、政府層面的關注,問題已經有所緩解,截至2018年每千名兒童擁有的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92名,不過這與發達國家1.5名的配比尚有差距。年輕醫師為什麼離開兒科?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鄧子昂為什麼選擇平凡的她?谷佳人間接當紅娘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谷佳人跟著鄧子昂來到一個漆黑的房間,她鼓足勇氣再次表白,情急之下還使出了擁抱大招。谷佳人當「紅娘」《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鄧子昂避之不及,連連後退,慌亂中碰到了燈的開關。亮燈的同時,房間裡發出「嘭」的一聲巨響。躲在桌子下邊的同事們尷尬起身,他們本來是想給谷佳人驚喜的,結果驚喜變驚嚇。
  • 1.5萬名兒科醫生消失,北上廣兒科門診關停,生病的寶寶誰在乎
    「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越來越多的醫學生不願選擇兒科,在某些三甲醫院的兒童專科,連續多年招不到人都是非常常見的。據相關數據統計,從1999年到2015年,我國每年畢業的醫學生大約有80多萬人,但是這15年間兒科醫生只增加了5000人,平均每年只有300多人選擇成為一名兒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