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xieyi365
兒童任何一項運動技能的發展都是前一段積累的結果,為了培養兒童的感知能力,特別是練習手部對大物體的操作和眼睛辨別物體大小的能力,蒙臺梭利設計了三套幾何立體圖形教具。
1.10個粉紅色的木製立方體。立方體的邊長從10釐米依次遞減到1釐米。
孩子們可以用這些立方體建造一個塔,而塔是自下而上、由大到小依次疊加起來的。
2.10個棕色的稜柱體。稜柱體的長為20釐米,方截面的邊長從10釐米依次遞減到1釐米。
孩子們需要從最厚的開始,或者從最薄的開始,把它們按次序並排擺成一個樓梯。
3.10個綠色或紅藍相間的薄板,方截面相同,邊長為4釐米,但薄板的長度不同,依次從10釐米遞增到1米。
孩子們可以按照薄板的長短順序,依次將它們疊加起來,建造一個長樓梯。
蒙臺梭利解釋到,教具顏色要醒目,以便孩子能夠通過眼力,判斷出教具之間的差別,並對錯誤進行糾正。
幾何立體教具之所以相比立體插孔教具要大,因為它不能控制錯誤的出現,也就是說,孩子只有通過自己的眼力來判斷,是否按次序擺放正確。
大教具的另一個好處是孩子們可以帶著它們走來走去,學會用自己的小手去抓住並控制這些教具,雖然有助於孩子運動能力的發展。
那麼,該如何利用這些教具提高兒童的觀察力呢?老師或父母應該如何進行指導呢?
明確目的
首先,必須清楚,教具的練習是培養孩子感知能力的方式和途徑,而不僅是讓孩子學會正確地擺放。因此,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使用教具的核心所在。
示範觀察
只需為孩子示範一下如何擺放就可以了,隨後是細心的觀察和及時的糾正。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兒童運動技能的水平,對待玩具的態度(是粗暴還是謹慎),以及是否存在安全風險等。
正確糾正
糾正的目的是阻止他們粗暴對待玩具或胡亂操作,防止出現砸傷自己的情況,而不是糾正次序上的錯誤。
常犯問題
然而,父母們常犯的毛病是過於注重孩子是否正確地完成了擺放任務,而錯失了孩子在試誤中練習的機會。其實,任何人完成任何一項工作,只有通過不斷地嘗試,並最終獲得成功,才能體會到發自內心的喜悅感和成就感。
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說過:「嚇阻失敗的感受,會使孩子更難得到掌控的感受;鼓勵廉價的成功,會造就出未來以昂貴的失敗為代價的下一代。」
所以,當父母真正安靜地觀察孩子玩玩具時,才會發現孩子們對一些玩具出現厭煩感,並非玩具他們不喜歡,而是時常遭受到父母強勢的幹預後,使他們無法真正獲得喜悅感和成就感。
因此,必須讓孩子感受過程而不是結果,就如同享受一頓美食,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更是為了感受咀嚼後所帶來我們味覺上的美好。
蒙臺梭利的忠告是:「孩子想要達到其預期目標的信念引導他們不斷地進行自我糾正。不是哪個老師讓他注意到自己的錯誤,而是孩子自己才智的複雜勞動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我在網上看到了這篇文章,講的挺好的,大家也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