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新形勢下基礎教育階段給語文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也就是在傳統的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教學任務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創新訓練,無論何種形式的新課改,無一不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創新精神。
很多語文教師說:語文課改的形式太多樣了,看了這家的課改模式,聽了那家的課改經驗分享,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麼上課了,不知道語文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了?其實只要把握住語文教學新時代的任務和目標,無論怎樣的課改,我們都能牢牢駕馭自己的課堂。那麼,怎麼在自己的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呢?如何把這項任務體現在教學各環節上呢?
一.複習環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指導學生預習課文時,要鼓勵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大膽質疑,積極合作交流,對於文段字詞、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等方面都應該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語文教學不是教師把自己積累的知識和思想認識強加給學生的過程,而是引導學生對文本閱讀後,通過發現問題、探究思考、提出觀點看法、討論交流等環節逐步把知識吸收、內化的過程。所以課堂上要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見解,讓學生多提問題、大膽質疑,實際上是在訓練學生的思維深度。老師能夠從預習階段時學生提出了多少問題以及問題的角度上看出學生的思維達到了什麼深度和廣度。
二.課堂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對文本進行分析時,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文本中優美的句子、恰當的寫法、正確的觀點已經高尚的思想情操,還要通過對文本的分析,培養學生大膽的創新精神,熱愛祖國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欲望等等,這些都屬於思維訓練的範疇。比如講《「飛天」凌空》時,要引導學生能夠生發出民族自豪感,從而引發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感;講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蟬》時,要引導學生關愛生物、熱愛生命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總之,每一篇文章都是較好的對於學生這種思維訓練的課例,都可以對學生進行思維拓展和思想教育,訓練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學生的文本閱讀體驗,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自己體會課文的思想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順勢加以引導、拔高。不要脫離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而把教師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強加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