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孤獨的力量》這本書:理解孤獨的新意

2020-12-12 Lucia0到6baby

什麼是孤獨

當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這裡的「孤獨」和我們平時說的孤獨是一個意思嗎?我們平日的孤獨,更多的是孤單,一個人,無所依靠,不合群

然後我就思考,一個不合群的人他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面對這個世界,面對人群,面對萬物呢?

帶著思考,翻了一下書的內容

1.版權資訊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書的版權資訊,書名《孤獨的力量:內心才是一切的答案》,作者:尼採等,出版社是: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從出版時期我們可以看出是2020-01,今年出版的,比較新。

2.畫

後面有幾張比較唯美的畫面,雖然,我不太懂畫,但是看到畫面裡的人物與大自然很和諧,表現出來的也是一種安逸,很溫和的柔美的畫面,感覺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好像忘卻了所有,自己一個人身臨其境的享受著所有的美好!如果時間靜止,在這樣的環境裡,我覺得應該也是一種愜意和幸福吧!

3.獻詞

對具有高度自覺與深邃透徹的心靈的人來說,痛苦與煩惱是他必備的氣質。————陀思妥耶夫斯基

看到獻詞,其實,我也在懷疑,痛苦與煩惱,其實每個人都有,怎麼就是高度自覺與深邃人的必備氣質呢?

4. 目錄

這本書又分了六章,每一章的主題都會讓我們靜下來先思考一下,想一想,為什麼呢?

帶著疑問找答案

因為我對第一章的反思比較多,就簡單談一下我對「孤獨是生命的禮物」這一章印象深刻片段的感悟吧!

1.「空間上的親近並不意味著心靈的親暱」

當我讀到這兒的時候,我想到了婚姻,忘記哪個明星了,我記得曾經聽過,兩個人因為工作都比較忙,自己也各自有自己的朋友,有不同的性格,興趣,結婚了,有時也需要彼此的空間!

兩個人雖然不是經常在一起,但是彼此都很尊重,婚姻也很幸福!

而現在有的人,即便同床也是異夢,其實我覺得這樣的婚姻還可怕,我覺得好的婚姻,不是兩個人天天膩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扶持,相互進步

而不是那種,我需要你了,你就來,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消失!也不是那種,不管你想要什麼,我就把我認為最好的強加給你!

心靈的一起成長,溝通,前進,才能讓好的婚姻一直新鮮,保持長久的關係!

2.「社交的價值並不是人與人之間實質上的觸碰,而是心靈上的交融」

當讀到這兒的時候,我又想到一個故事,曾經一個人,沒有名聲,沒有地位,沒有金錢,然後他就強行去加入各種圈子,當然,最後也是什麼也沒有!

因為,他沒有提升自己,沒有自己的能力,整天說自己跟誰誰在一起過,但是人家也不知道他到底是誰?

只有,當我們沉澱,自己成長,自己壯大了,才有能力與我們相同實力的人一起聊天下,他們也會認同我們的觀點,我們也會去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當我們什麼也沒有的時候,也沒有經歷過什麼,我們又怎麼能知道別人在講什麼,別人此時的感受呢?

可能那些有共同語言的人,不交談,一個眼神就是「你知我心,我知你心」,這是外人千言萬語所不能理解的!

3.「論沉默」

蘇格蘭哲學家託馬斯卡萊爾曾經這樣評價沉默:「人們應該把沉默作為照亮成功之路的祭壇。凡成大事者無不在沉默中醞釀,就好像法國中世紀的偉大英雄,來自奧朗日的紀堯姆那樣,在合適的時機下一鳴驚人,最終在旁人羨慕的目光中享受成功的美果。」

看到這兒,我首先想到的是毛毛蟲,它把自己包在繭裡,自己忍受著孤獨,闖過黑暗,最後變成了會飛的蝴蝶!

在那個繭裡,不能動,黑乎乎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時候我就在想,像不像被關在小黑屋裡,有一種恐懼,無奈,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毛毛蟲是什麼樣的感受,但是我如果被關在小黑屋,我是很不舒服的!

如果我們被關進小黑屋,出來也能一鳴驚人,我覺得在裡面肯定是自己和自己做了很多思想鬥爭的!忍耐,堅持,專注或者說轉移注意力,堅韌等等,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沒有前面的鋪路,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實,這本書裡還有更多的反思,感悟,每一本書裡都含有很多的哲理,在這本書裡我感覺到的更多的是自己一個人的生活,自己與自己的和解,自己與自己的面對,自己與自己的矛盾,成為一個真正的自己,其實真的需要更多的認知自己,而不是人云亦云!

希望《孤獨的力量:內心才是一切的答案》這本書也能給你不一樣的感受!

相關焦點

  • 《孤獨的力量》從第一章來看,真的是在寫孤獨嗎?
    蒂巴薩的婚禮「人們常常抱怨這世界一成不變,沒有新意,實際上應該從自身找原因,問問自己,一切變得乏味是不是因為自己從未有任何改變。」其實這一章,我並沒有感覺到孤獨,更多的是體會到自己與自然的融合,放下自己煩躁的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人生,哪有那麼多孤獨,我還沒有來得及好好享受大自然,享受生活,怎麼就變得孤獨了呢?
  •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四句精華,寫盡孤獨,說透人生
    1982年,馬爾克斯因為《百年孤獨》這本書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本書一面世就震驚了整個拉丁美洲的文壇,後來傳到了中國,更是影響了咱們國家一整代作家的寫作風格,莫言把這本書讀了20遍,某著名時報更說這本書是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 《十一種孤獨》丨世上孤獨萬千,而你屬於這十一
    如果你沒有類似上述的經歷,那麼,《十一種孤獨》這本書很可能會讓你不屑一顧。因為這是一部關於失敗者的小說集。十一個迥然不同的故事,為我們講述了人類最為古老的情感——孤獨。《喬迪撞大運》因對工作一向認真嚴謹,恪盡職守,遵循原則,嚴己律人,卻被現實辜負和排擠,那種不被理解認同的孤獨。
  • 「孤獨」的力量
    從小到大,與其他父母的「貼身撫養」不同,我的父親一直致力於讓我成為一位「孤獨的漫步者」。首先,是時間上的「孤獨」。其次,父親喜歡給我空間上的「孤獨」。小時候去溱湖,乘船來到湖心島,父親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走開。我一開始慌亂、恐懼,可當我漸漸沉醉於那一兩隻劃破暗紫天空的白鷗,那一湖像被撒上金粉的波光,我收起渴望群居的本性,將整個身體融化在紫紅色的晚霞之下。
  • 因為孤獨的緣故——簡談《孤獨六講》
    那天我坐在桌前,看到書架上放了一本《孤獨六講》,突然覺得,自己這種狀態,應該稱得上是孤獨吧,那就回顧下蔣勳怎麼講孤獨吧!這本書是大學時候買的,我記得是因為聽蔣勳的同主題音頻,深有感觸,便買書來讀。當時就很喜歡裡面的內容,也把書借給好友讀。孤獨是太常見的狀態了。
  • 《百年孤獨》:經典永不褪色!真正讀懂這四句話,便再也不怕孤獨
    《百年孤獨》:經典永不褪色!真正讀懂這四句話,便再也不怕孤獨1984年,當莫言在王府井看到盜版《百年孤獨》的時候,他說:「像被雷電擊中一樣,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李誕說:「看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自己就一個字也不想寫了」。而看過這本書的人都自覺分為了兩類:一類是看完了幾頁就覺得通篇實在胡說八道,連名字都記不住。另一類則深陷魔幻之中不能自拔。
  • 《百年孤獨》這本書的第一句,是我讀過最好的開場白,影響至今
    《百年孤獨》這本書的第一句,是我讀過最好的開場白在讀過的所有作品的開場白中,我最喜歡這個精巧神奇的開場白,《百年孤獨》的開頭第一句話就夠我琢磨了好久,它說:「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 《孤獨的價值》:孤獨,並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不隨波逐流
    最近看到一本書叫《孤獨的價值》,是由日本的作者森博嗣所著,而在這本書中,作者說到:其實孤獨並沒有那麼悲慘,甚至孤獨是有著無法捨棄的價值。就像作者,他是一個比較喜歡隱居的人,長年隱居在一個很偏僻的地方。他在三十多歲的時候一直在拼命工作,後來到了四十多歲,也在不情不願地工作,可是後來就從這樣生活中解放了出來,在這之後大約有五年的時間,他把家搬到了一個很偏遠的地方,不公開住址,連編輯也不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而這樣的生活並沒有讓作者覺得不好,反而還讓自己平靜下來了,有了更多的時間提升自己。
  • 豆瓣評分9.2的《百年孤獨》:趨行在人生中,除了孤獨,一無所有
    而作者馬爾克斯憑藉《百年孤獨》,從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窮。」——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這本書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是9.2。很多人表示《百年孤獨》是一本大多數人都看不懂的書。要讀懂這本書絕非易事,人物關係複雜,人物姓名錯綜,再加上書中的怪誕現象常常讓人無法理解。
  • 每一個孤獨的人,都能在這本書當中看見自己
    孤獨,是所有偉大詩人的共性,同時,也是我們普通人需要面對的生活常態。只有學會與自己相處,學會享受孤獨,才能更好地進行生活。今天小據要推薦的這本書就是由伊莉莎白·畢肖普而寫的《唯有孤獨恆常如新》。@雨國留聲 一個全世界最孤獨的人,必須成為詩人。每晚在英語學習後間斷讀完的詩集。翻譯非常漂亮。
  • 深度閱讀《百年孤獨》:無孤獨不浪漫
    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百年孤獨這本書呢?我不記得自己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特別興奮或者特別悲痛的心情,我覺得文字象水一樣在我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這些那些打亂我讀書節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地看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麼我並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放暑假剛剛睡醒的午後,我躺在地上看著牆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
  • 《百年孤獨》這本書的開場白,是我讀過最燒腦的,莫言琢磨了30年
    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被加西亞馬爾克斯摘得,他憑藉《百年孤獨》這一巨著,直接奠定了世界文學大師的地位。它的「偉大」究竟有多大呢?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百年孤獨》僅僅是開頭的開場白,就影響了中國一整代的作家。
  •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經典話語,僅15字,卻說透人生孤獨
    這本書我至少讀了5遍,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僅15個字,卻說透了人生孤獨,顛覆了我的認知,讓我開始懂得享受孤獨,如果你對人生感到迷茫,對孤獨感到厭惡,這句話能給你帶來很大的啟發。方法便是習慣的力量,習慣是一種能夠超越本能的力量,合群之所以是我們的本能,也是因為經過長時間的習慣所造成的。我們要做到享受孤獨,其實也只要把享受孤獨、寂寞這件事變成習慣就好了。
  • 《孤獨的價值》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仔細想想也許大家都會有那麼一個瞬間覺得孤獨吧,特別是從「熱鬧」轉身為「孤身一人」的時候最為強烈。那種缺失感讓人像掉進黑洞一樣,讓人無處訴說。最近疫情又呈現出一種去年的現象,「減少不必要聚集,帶口罩,勤洗手」,這些口號想必在這一年多以來都沒少看到或聽到,這也是2020年的一種生活常態,畢竟不給社會添麻煩人人有責。
  • 接受孤獨的存在:因為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但這些書的確撥雲見日,讓我能夠正確認識孤獨,走出困境。其中一本書是《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這本書的作者是劉同,書籍發表於2014年。現在已經是2020年,算起來這時間真的有點久,但是,書中傳達的理念是一直延續的。正是因為 ,這種精神層面去剖析孤獨的文章不會受限於時間。孤獨是什麼?
  • 如何做到孤獨但不沮喪——理解孤獨和抑鬱之間的區別
    內心如此孤獨,外在卻如此忙碌而你想要的只是一個關心你的人。——米歇爾·布蘭奇 孤獨和抑鬱 要理解孤獨和抑鬱的區別,必須首先認識到它們都是情感。我堅定地相信斯賓諾莎的格言:「情感是痛苦的,一旦我們對它有了清晰而準確的認識,它就不再痛苦了。」
  • 這3本書,帶你成長,找到正確打開孤獨的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作為孩子來說,最信任的是父母,可能這就是命,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我們的父母,我們認為父母應該是溫柔的,懂得用愛和理解對待我們,被捧在心尖上……這樣的家庭給孩子的童年乃至以後的未來人生造成的影響,在這本書裡已經活生生的體現了,你可能不會喜歡的這樣的姑娘,但是這是她的問題麼?當然不是。
  • 孤獨並快樂著——人生如蕩鞦韆,向前是快樂,向後是孤獨
    「孤獨」這個詞,是2020年聽到的最多的詞彙之一。「感覺自己好孤獨。」「感覺自己孤獨又寂寞。」「感覺自己好無助,孤獨的感覺真的好可怕。」乍一聽,這些負面的情緒和言論,都跟「孤獨」有關,真的是「孤獨」惹的禍嗎?「孤獨」卻說:這個「鍋」,我不背。通常,我們都會把孤獨和寂寞混在一起,「孤獨是寂寞的一種感覺」,也普遍得到大家在心理上的默認。
  • 《孤獨的150個信念》松浦彌太郎:與孤獨共生的3個方法
    被譽為「全日本最會生活的男人」的松浦彌太郎,擅長把自己生活哲學寫進小書中,例如這本《孤獨的150個信念》,直擊人心。「孤獨」人人具有,但並非人人都會處理得當。日本的書本設計總是以簡潔、小巧而精緻實用為主。
  • 我有孤獨症,但我不只有孤獨症
    》,很遺憾該書未在國內發行,所以我們會陸續翻譯、解讀本書內容分享給大家。但別忘了,他是個孩子,這意味著他在學習和成長,誰都無法斷言,他能夠成長為什麼樣。如果這個期望值過高也並非好事,確實有一些孤獨症孩子有過人的天賦——數學、畫畫或是音樂——但大多數沒有;就和普通人一樣,有一些人有過人的天賦,但大多數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