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庫存催臨儲變革 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新機制出爐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出爐 玉米高庫存催臨儲變革

  ■本報記者 葉青 北京報導

  臨近4月,隨著東北玉米主產區的春耕即將開始,玉米臨儲改革消息也備受業界關注。為便於農戶在對比種植效益後確定今年的種植結構,日前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稱,今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機制。

  玉米臨儲改革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玉米產量4491.6億斤,同比增加178.7億斤,而2015年消費量僅在3500億斤左右。由於國際糧價深度回落,國內糧價已成為全球「高地」。隨著玉米庫存不斷增加,東北等核心產區新糧收儲矛盾和安全儲糧壓力也比較突出。

  「連續8年的臨儲政策,扭曲了國內玉米市場價格,特別在國際糧食供應過剩環境下,政府需要解決天量的玉米庫存。春節後市場不斷傳出玉米臨儲政策發生變化消息,直到國家發改委宣布2016年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 農產品 集購網研究員楊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楊三表示,這進一步確定了玉米臨儲政策轉變格局,參考大豆、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實施效果,未來玉米也將逐步實施目標價格,理順國內玉米價格形成機制,提升玉米下遊相關產品的出口競爭優勢。短期來看,玉米屬於主糧,年產量大,涉及農民眾多,直接實施目標政策概率不大,新政策可能以市場收購價補貼多種政策共同實施。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諮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表示:「玉米不需要政府大量買入,雖然政府已表示會在9月份下調設定的玉米價格,但下調後的價格仍會比全球價格高一些。」

  「類似於玉米這樣的品種的話,實際上如果條件成熟,改革是可以一步到位的,比如說今年中央要出政策的話,我們是主張儘量到位。當然也可以分兩到三年走一步看一步是可以的。但是通過最近幾個月市場反應,我們覺得一步到位條件是成熟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程國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也就是說一步到位退出臨儲,最後中央有一個託底的機制。其中,最核心的是退出以後,究竟怎麼補償農民的利益。程國強表示:「將來對種玉米農民補償的話,不一定是跟玉米的面積產量掛鈎。因為現在玉米的庫存這麼大,如果要去庫存的話,需要採取很多措施,除了需求方面發力外,還要通過深加工消化高庫存。」

  長久以來,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是我國重要的玉米產區,近兩年由於臨儲價格偏高,該地區玉米難於外運,大量的玉米只能流入臨儲庫,這導致玉米深加工企業深受高成本影響,下遊產品難與華北地區競爭。截至3月25日,2015-2016年度玉米累計收儲量10352萬噸,剔除部分的華北轉運糧,整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玉米生產潛力超過1.2億噸,佔全國玉米總產量45%以上。

  「自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收購價格下調後,玉米一降再降,種植玉米的收入較上一年有所下降。此前我們手頭還拿著一些玉米,但近期玉米價格再次出現下滑,很多農戶對於玉米價格仍持觀望態度,到現在玉米市場銷量未出現大幅度上漲的情況。雖說玉米臨儲的政策越來越細化,但心裏面還是不太踏實。」東北農戶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新的政策執行後,國內玉米市場將面臨重新定價。對於補貼則主要是針對玉米種植農戶,保障其種植收益,尤其是要保障優質玉米產區的種植,並且可以使農戶進行隨行就市的玉米銷售,這樣也有利於農戶收益的穩定。中央財政的玉米相關補貼,可以由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兌付給種植者。」神凱投資公司投研總監高豔濱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減少玉米替代物

  在國家去庫存的強大壓力下,此前市場普遍認為5月後政策糧將集中出庫,為避免進口玉米缺乏競爭優勢,相關企業進口玉米船期集中在5月之前。

  程國強表示,對於供給側,我提的建議是要管住進口,那些玉米的替代產品不能讓它進口,採取所有的辦法既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又符合我們國情的辦法。最後要有效調控糧食進口,打擊走私,通過有效管理,管住進口。每年可以減少兩三千萬的進口就等於多消耗兩三千萬的庫存。

  「由於國內玉米種植成本等方面與進口玉米差距較大,完全實現與國際玉米價格一致起碼在短期內難度較大,但中國進口玉米實行配額管理,真正影響國內市場的也是配額內玉米進口,而未來國內玉米價格向配額內玉米進口價格靠攏還是有可能的。」中國玉米網分析師焦陽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焦陽認為,實際上近兩年對國內玉米市場衝擊較大的是高粱、大麥等不受配額管理限制的低價替代品,國內玉米市場化調整、玉米價格合理回落,減少高粱、大麥等低價替代品使用將是方向,在此過程中,更多國內玉米需求將轉回由國內供應實現,利於國內玉米庫存的消化。

  按照目前情況來看,東北地區玉米因臨儲因素,價格偏貴,東北地區澱粉加工企業普遍虧損在200元/噸,而華北地區仍可實現小幅盈利。價格市場化後,東北地區深加工產能利用率將有所回升,下遊產品價格走低,有利於提升產品出口。

  除了臨儲政策的改變之外,需適當補貼深加工企業,而補貼金額和時限有待確定,給企業補貼,可以保證企業在採購玉米進行生產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利潤空間,否則玉米的去庫存將較難完成。

  「由於臨儲政策變化,國家大的方向上是使劣勢地區的玉米改種,而相關改種政策的指導意見和建議,以及改種品種等關係到種植戶切身利益的補貼和收益等問題,仍有待明確;此外,去除玉米庫存,必須要進行必要的拍賣和輪儲,那麼明確的拍賣、輪儲價格和時間,將有可能在後期公布和確認。」高豔濱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責任編輯:曹元水)

相關焦點

  • 2021年玉米市場展望:臨儲庫存壓力解除玉米價格強勢上揚
    玉米臨儲庫存大量回流市場,原有的蓄水池功能消失,中國年玉米生產量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巨大的供應缺口預期成為推動玉米價格持續走強的內在動力。在新季玉米即將上市階段,東北主產區在短期內的三次颱風造成玉米大面積倒伏。各路資本聞風而動,推動玉米價格創下歷史新高。
  • 玉米生產者補貼從每畝百十元調整到25元 玉米市場究竟怎麼了
    玉米補貼調至25元/畝 從喜洋洋變成灰太狼在2017年,黑龍江玉米生產者補貼是133.46元畝,隨後,由於玉米市場需求旺盛,市場收購價格也是一路上漲,不少種玉米對農民都覺得「種對了」。產需數據看 國內玉米供應形勢緊張如果是兩年前,國內玉米供應寬鬆是毫無疑問的事,誰都知道國家手裡有2.6億噸左右的庫存,其中僅僅在2015年就收購了超過1億噸的玉米。然而,經歷了兩年的去庫存之後,沒人敢再說玉米供應充足了。
  • 今年東北玉米深加工企業緣何要控制玉米庫存水平?
    2020年第10周,在國儲收購和北方深加工企業連續提價收購的背景下,國內玉米市場價格相繼反彈,最終傳導到南方銷區。其中,南北港口周內價格分別上調20元/噸和35元/噸,分別較2月下旬低位累計反彈20元/噸和65元/噸。
  • 每日糧油:2019年小麥託市收購或成最後一屆
    據悉,目前我國對小麥、稻穀等相關糧食品種的支撐政策主要為託市、臨儲收購等價格支持政策,但在2016年,美國就我國的糧食相關補貼政策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認為我國對稻穀、小麥和玉米生產所提供的補貼超過了當初我國對WTO的承諾。隨後,在今年2月,WTO對我國農業補貼問題做出的不利裁決。
  • 後臨儲時代開啟玉米長牛之路
    5月中旬之後,伴隨賣糧周期臨近,尤其是在5月20號政策拍賣靴子落地之後,拍賣底價維持去年不變的信息公布之後,市場售糧意願增強,對玉米市場形成打壓。第三階段:(2020年6月上旬-9月上旬),玉米價格大幅上漲後有小幅回調。玉米臨儲拍賣自5月28日啟動,從賣結果來看市場看漲情緒被全面激活,100%成交、高溢價成為競拍標配。
  • 2019年小麥政策性收購及庫存分析
    2015-2019年小麥託市收購量高低不齊,2016年收購量最高,達到2800多萬噸,2018年收購量不足300萬噸,是收購量最低年份,2019年收購量止跌回升。由於託市小麥「收多出少」,小麥臨儲庫存逐年在升高。
  • 年後玉米開市暴漲250元/噸,但是有傳言說……
    2020年/2021年度的玉米市場走出與眾不同的路線。在臨儲玉米去庫存結束的基礎上,國家實行玉米市場改革。全民進入小康的社會主義時代,國家大力推廣惠農政策,扶持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意圖明顯。現在看已經成為歷史,而今天的玉米價格也還只是玉米市場變革中的一個裡程碑。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內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已經走過了六個階段:一是1978年到1984年在統購統銷制度下穩步放活糧食經營二是1985年到1992年取消糧食統購、實行合同定購。
  • 臨儲玉米三拍更豪橫 均價創新高
    從往年的拍賣情況來看,第三拍仍能維持如此高的成交率和成交價是罕見的,拍賣連續保持高成交率對市場價格底部形成有力支撐,預計後期玉米市場仍將保持高位運行。截止到6月11日,臨儲玉米三周累計成交1191萬噸。
  • 玉米澱粉:臨儲定向投放,政策調控對玉米市場施壓
    另外,臨儲增加玉米定向投放約57萬噸,深加工企業原料到貨量增加,企業玉米庫存快速回升。同時,北方港口的玉米庫存大幅堆積,南北港價格倒掛,短期內預計囤糧需求依然旺盛,北方港口及深加工庫存將不斷上升。進口玉米方面,10月份進口玉米同比大增,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約89%均從美國進口,後續應關注進口美玉米集中到港對下遊企業備貨節奏的影響。
  • 最新:東北大糧倉到華北採購玉米 市場收購價格暴漲80元/噸
    而上一次出現華北玉米倒流東北市場還是在2015年國家臨儲收購時期——只不過,那時候的玉米是沒人要! 但令市場想不到的是,隨著臨儲收購的開展,由於國內外玉米價差逐漸擴大,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國儲收購量越來越大,而玉米及其替代品的進口量也越來越大,這一現象在2015年達到頂峰。 當年國家在東北三省一區繼續實施玉米臨儲收購,結果總計收購了1.25億噸——這相當於整個東北地區的玉米產量。
  • 玉米價格走弱:需去庫存,更需調政策
    據國家糧食局統計,截至2014年2月28日,僅黑龍江、吉林等11個主產區累計收購玉米9504萬噸,同比增加3314萬噸;2015年4月30日,玉米主產區累計收購新產玉米13046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444萬噸。    「當前國儲庫存保守估計在1.5億噸左右,導致供大於需。」吉林省玉米行業協會工作人員劉量同樣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玉米因此一度出現「拋儲難」。
  • 臨儲玉米三拍對各市場參與者的影響
    6月11日,臨儲玉米進行了第三次拍賣,延續了前兩次的高成交成交量,並且溢價幅度較前兩次拍賣有一定程度擴大,對玉米市場參與主體心態上起到了明顯的支撐作用。而針對此次拍賣結果各地區玉米市場參與者的反應也有所不同,下面分別來看一下。
  • 玉米去庫存實質推進 吉林飼料企業收購玉米每噸補200元
    15日,吉林省財政廳和糧食局聯合印發《吉林省飼料加工企業財政補貼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對納入補貼範圍的36家飼料企業收購加工省內2016年新產玉米給予每噸200元補貼。  《辦法》提出,自該辦法印發之日至2017年4月30日期間配合飼料企業收購入庫且2017年6月底前加工2016年新產玉米,每噸給予200元補貼。
  • 庫存沒有了怎麼辦?玉米市場的「故事」該這樣講了!
    來源:期貨日報過去一年裡,玉米市場發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臨儲玉米拍賣成交量突破一億大關。從去年的拍賣成交量5700萬噸,到今年的10014萬噸。兩年之內臨儲玉米的庫存從原來的23000萬噸降至目前的7700萬噸。
  • 進口配額管理來了 玉米進入價值投資區
    來源:期貨日報隨著玉米振蕩築底完成,大連玉米長期仍將維持牛市。玉米供需缺口繼續擴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玉米產量為2.6077億噸,比上年增加360萬噸,增幅1.4%。預計2019/2020年度我國進口玉米400萬噸,比上年度下降10.7%。
  • 北方港口玉米下海量明顯下滑 南方港口庫存繼續增加 麩皮供應充裕
    截至上周五,北方四港玉米庫存共計348.2萬噸,其中北良、大窯灣、錦州及鮁魚圈港口庫存分別為44.5萬噸、17.7萬噸、143萬噸和143萬噸,合計與上周基本持平。該周北方四港下海量21.5萬噸,比前一周減少4.8萬噸。貿易商在東北產區收購玉米轉臨儲貿易利潤較好,南北港口玉米價格倒掛,春節臨近購銷活動減少,均導致北方港口到貨量和下海量下滑。
  • 盤點2018玉米行業十大熱點事件
    3 制種保險被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目錄 2018年7月30日,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聯合發文,正式將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目錄,推動建立市場化的種業生產風險分散機制。
  • 臨儲玉米再投放,「中字頭」卻提價收糧!3大利好來襲,抓緊賣!
    眾所周知,玉米價格的漲跌很大程度受供需影響,在生豬產能逐漸恢復的背景下,市場對於玉米的需求遠遠超出預期,這也是2020年玉米行情上漲的一大主因。與諸多商品不同,糧價高低受國家管控,為了使玉米價格回歸正常,臨儲玉米的投放似乎從未停止。
  • 東北華北玉米價格繼續下跌 黑龍江臨儲定向拍賣卻未公開
    來源:九哥財經今日,玉米市場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華北、東北玉米價格繼續下跌,一是黑龍江臨儲定向拍賣非公開進行。我們先來看看主產區的玉米價格。當然,從價格上我們也能感受到,在強大的政策調控下,整個玉米市場的價格下跌幅度目前依舊不大,說明市場還存有一定的分歧。值得注意的是,今日舉行的黑龍江臨儲玉米定向拍賣未在網上公開進行,一種久違的市場調控模式再度出現,不知道會對市場構成那種影響。
  • 定調:小麥稻穀託市不變 稻穀玉米大豆種植補貼繼續發放
    日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式公布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意見指出,未來我國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的種植面積,同時,完善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實施稻穀補貼和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