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侯帥
按照一般規律,當前正是玉米青黃不接之際——舊玉米消耗殆盡,新玉米需9月份之後方能上市。如此供不應求,理應利好玉米價格。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在5月短暫衝高之後,玉米價格在這個夏季一直很「蔫」。
庫存影響供給
市場監測顯示,截至8月7日的一周,周初三等黃玉米均價為2332.67元/噸,周末均價為2323.33元/噸,跌幅為0.40%。
「2015年6月初到7月中旬前,玉米購銷清淡,一直小幅下行。」易達研究院院長焦善偉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價格下滑最早從山東顯現,7月份,整個國產玉米開始凸顯。截至7月30日,山東深加工企業玉米收購價格仍然以下跌為主:壽光金玉米掛牌2386元/噸,新豐澱粉2390元/噸,周環比下調6元/噸;諸城興貿2350元/噸,周環比下跌10元/噸,盛泰藥業收購2386元/噸,周環比下跌14元/噸。
截至8月7日,山東濟寧地區二等玉米收購價已經下調到2250~2270元/噸,「河北石家莊二等玉米收購價2200~2220元/噸,河南鄭州地區二等玉米收購價2180~2200元/噸。整個華北地區玉米價格下滑明顯。」焦善偉表示。
據他介紹,截至8月7日,玉米主產區東北,局部地區玉米價格周比下跌10~20元/噸,也在走低。「華北與東北價格走低,主要因糧源充足。」
民間有句谷話:玉米開花——頂上見,這說的是玉米產量起伏多少還有點看天碰運氣。7月份,遼寧、內蒙、黑龍江西部以及吉林局部出現旱情,8月初,降水又將大部地區旱情逐漸緩解。降水多寡雖是一直以來的焦點,但焦善偉認為,這次玉米價格能否擺脫困境,還得往下看,從「根」上找原因。而這根上的原因便是庫存壓力——「1.5億噸的庫存壓力,影響了供需。」
2008年之後,隨著國內玉米供應緊張,玉米價格在2011年一度暴漲,我國被迫在2011/2012年度從國際市場進口523萬噸玉米用於補充庫存。隨後,在2013/2014年度和2014/2015年度,國家連續兩個年度在東北四省區分別收購6919萬噸和8329萬噸玉米。據國家糧食局統計,截至2014年2月28日,僅黑龍江、吉林等11個主產區累計收購玉米9504萬噸,同比增加3314萬噸;2015年4月30日,玉米主產區累計收購新產玉米13046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444萬噸。
「當前國儲庫存保守估計在1.5億噸左右,導致供大於需。」吉林省玉米行業協會工作人員劉量同樣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玉米因此一度出現「拋儲難」。
今年,我國臨儲玉米拍賣態勢低迷,目前臨儲玉米每周總投放量在530萬噸左右。據焦善偉統計,截至7月24日,累計拍賣16周臨儲玉米總成交量僅350萬噸,而去年同期累計拍賣10周總成交量為1621萬噸,同比下滑78%。去年7~8月平均每周成交量達到201萬噸,而今年7月以來平均每周成交量僅9萬噸。
他認為,在臨儲玉米庫存中,不僅今年近半數的糧源黴變率超過2%,而且,2013年臨儲玉米收購時也有大量低品質玉米流入國儲。加之存放時間較長,這些玉米大多更適用於深加工企業,而非飼料企業。「隨著大暑節氣來臨,南方玉米保管要求更趨嚴格,這意味著南方飼料企業需要更多的低黴變優質玉米。為此拍賣消耗主要通過深加工企業,需求和價格自然難與現貨市場接軌。」
替代產品價格優勢明顯,削弱玉米市場需求
從玉米產業鏈的需求端看,近況又如何呢?
近來,豬肉價格一路走高。據農業部監測顯示,7月最後一周,豬肉價格每公斤26.76元,連續上漲18周,同比上漲20.9%。隨著豬價上漲,目前豬糧比價超過7:1。同時,隨著氣溫逐漸升高,蛋雞進入「歇伏」期,供給發生變化,價格上漲,部分地區進入4元/斤以上區域。
面對豬肉價格上漲,禽蛋類價格走高,養殖戶熱情不言而喻。加之正值玉米供給緊缺季節,作為蛋白飼料的玉米本應銷路暢通,身價「竄一竄」。但從價格走勢來看,這只是一廂情願。
「由於DDGS價格優勢明顯,近一兩年很多飼料加工企業都用進口DDGS來替代傳統的玉米蛋白飼料。」劉量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從他走訪到的企業來看,各種渠道進來的DDGS對玉米需求量有著一定衝擊。
據了解,DDGS是國際市場上流行的的玉米酒糟蛋白飼料產品,是將濾清液乾燥濃縮後再與濾渣混合乾燥而獲得的飼料。DDGS的蛋白質含量在26%以上,在畜禽及水產配合飼料中通常用來替代豆粕、魚粉,添加比例最高可達30%,且可以直接飼餵反芻動物。據劉量介紹,由於DDGS是生產乙醇的副產物,與其他蛋白飼料比較價格優勢明顯。
「由於玉米在進口方面存在配額限制,下遊企業為減少成本,性價比高的進口產品成為了『替代品』。」焦善偉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除DDGS之外,進口高粱、大麥等同樣備受下遊企歡迎。「飼料企業對國產玉米的依賴度大大下降,反而對於進口玉米需求一直很大,尤其南方銷區,國內玉米價格必定因此受制。」
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6月份我國進口高粱為108.7萬噸,上月為100.4萬噸,去年同期58.17萬噸。2014/15年度迄今為止累計進口高粱達742萬噸,同比增長199%。6月進口DDGS為95.99萬噸,上月48.57萬噸,上年同期59.83萬噸。6月進口大麥97.47萬噸,上月72.62萬噸,上年同期32.69萬噸。2014/15年度(10月至次年9月)累計進口大麥650萬噸,同比增長113%。
「6月玉米替代品進口量出現井噴,尤其高粱和DDGS進口數量均創下月度最高紀錄。」焦善偉對此表示。
「即使是進口玉米,它的價格也比當前國內玉米價格便宜,我們食用酒精企業大多會考慮這一成本。」吉林省新天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孔慶軍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進口玉米雖有配額,但它的價格優勢依然明顯,對無法使用替代品的加工企業吸引力十足。
「進口到港價格一般每噸一千七八,我們企業地方收購每噸兩千三四。」劉量表示,當前國內玉米價格不僅沒有吸引力,還對企業造成了一定成本壓力。據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6月份,中國進口玉米87.29萬噸,遠高於5月份的40.39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31倍。
亟需去庫存,調政策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預計今年糧食產量保持在5.5億噸,相對於2014年實際產量來說下調了預期。有聲音指出,此舉一方面是考慮到2015年厄爾尼諾現象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或許來自糧食託市收購價同比持平帶來的生產壓力。
目前來看,託市收購對於玉米最大的影響,莫過於高庫存。面對龐大的玉米庫存,農業部曾表示,利用當前豬肉利好形勢,「抓緊研究庫存玉米降價銷售措施。現在玉米庫存高、銷售進度慢,建議抓住市場行情,儘快向飼料企業降價銷售庫存玉米,既降低飼料成本、保持生豬養殖合理利潤空間,又能加快庫存消化,為秋糧收購騰出倉容。」
「消化庫存,還是要定向銷售,如果依然按照順價銷售原則,按當前玉米質量,難有企業響應。」焦善偉表示,去庫存有兩種模式,一是定向銷售,即質量好的給飼料企業,稍差的給深加工企業;另一種是庫存南移銷區,「但這其中產生的費用就需要國家財政解決。」
「我們企業也希望政策能夠有所調整,當前白酒、酒精企業需求與產品價格雙下滑,一噸酒精價格同比下降1000多元,酒精行業近幾年開工率不足50%,吉林省內很多大企業,生產線僅工作一兩條。」孔慶軍對記者表示,雖然自己的企業通過管理、升級依然滿負荷運轉,但整個行業不容樂觀,「畢竟抗打擊的企業是少數」。「現在需求不好,無論澱粉、酒精還是其他初加工產品價格都是疲軟的。」劉量告訴記者,原料價格和市場需求,擠壓造成現在加工企業的困境。「現在所有企業,去除各種補貼,基本都是虧損的。」
他表示,依靠補貼畢竟不是市場行為,最終還應靠市場行為調節。「我們建議放開價格,比如大豆、棉花那樣的目標價格。以一種更靈活的方式保護農民利益,價格應該隨行就市。現在的政策使得玉米價格過死:國儲價格2240元/噸,對於初加工企業而言已很高,無論是飼料還是酒精或制醇企業,隨著石油價格走低,醇的比價優勢已弱。」
同時他認為,對於1.5億的庫存壓力而言,種植面積亦顯得「過大」。2014年中國玉米產量超過2.1億噸,相比2000年翻了一倍。即使是在2000~2004年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的階段,玉米仍然沒有出現大幅減產。「這也是因為託市收儲。」
「其實,我們企業很願意承擔儲備任務,這樣我們既可以減輕國儲壓力、節約拍賣成本,還可以就地轉化生產,節省短途運輸費用。」孔慶軍認為,打破現有儲備制度,企業參與到儲備,是一條雙贏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