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繪本的開始,是2016年11月29日,編輯翟琳聯繫我說希望我可以為梅子涵先生的故事《藍馬與蒼鷹》創作繪本。拜讀文章之後,被故事裡那個每天奔跑著護送剛學會騎自行車的媽媽上下班的13歲男孩打動了。梅子涵先生的文筆生動洗鍊,還藏著一份幽默感。於是,我決定接下這個故事。
在我看來,繪本畫家的創作比較接近動畫導演。要在充分理解故事的基礎上,通過創作者個性化的繪畫語言,和一幅幅巧妙銜接的畫面,引領著讀者走進這個故事中去。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所有的畫面都是無中生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細細打磨。卻也充滿了無可取代的創作樂趣。
在繪本中,一幅幅畫面就像一個個鏡頭,牽引著讀者的視線進去到這個故事的世界。分鏡頭腳本是繪本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承載著整本繪本的節奏。而繪本的節奏直接決定了讀者能不能有滋有味的順暢閱讀。
給故事分段,憑藉直覺和經驗快速畫出第一版分鏡,是我展開創作的第一件事。這一版分鏡出來,我對故事算是做到心中有譜了。
(舊時公交車)
之後,尋找繪畫風格。這個故事發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上海。我覺得可以通我的繪畫還原那個年代的一些情境,把讀者們帶入到當時歲月,會是一件有趣的事。
(好不容易找到一張舊時教室的照片,我為它填滿了哄堂大笑的學生。在創作這張畫時,我的心也是愉悅的,因為我也想到了自己的舊時光)
我認為相對寫實的畫風和多一些的細節可以更好的展現當時的那個年代。我花了將近一個月搜集素材,六七十年代的影像素材並不多,我只能盡力。
(素材與畫面,這是第一頁,主角亮相)
期間最重要的一個素材一棟老樓,它是演繹故事所需要的重要場景。13歲的梅子涵每天把媽媽的自行車在這棟樓裡扛上扛下。很幸運的,我找到了。這棟老樓的樓梯裸露於樓體之外,非常適合演繹上下樓梯。
於是,我時常的過去拍照,我拍下了它在陽光下的樣子,也拍下了它傍晚時亮起燈的姿態。也踏上了它的樓梯,一層樓一層樓的攀上去,找適合繪畫的角度。
(畫面表達的是聽見勝利的歡呼聲)
在場景素材搜集工作結束之後,心中的畫卷更加清晰了。我開始了角色設定的工作。在我閱讀故事時,腦海中翻騰起的主角的模樣千變萬化。作為畫面創作者,我希望自己的感情也可以更深的投射進這個故事。思量再三,我向我的兒子求助了。他叫毛豆,今年八歲。我讓他像故事裡那樣奔跑,用鏡頭捕捉他的動態和表情,進一步充實了我的素材庫。
在這些採風工作全部完成之後,更加具象的畫面在我的腦海中建立起來。於是,我繼續打磨鏡頭,有一些頁面,多了一些鋪陳,有一些頁面調整到對稱,也有的加快了節奏。
幾次三番之後,我對自己的分鏡節奏感到滿意,正式進入繪畫創作的環境。
「媽媽騎車的路線是延吉路,隆昌路,控江路,軍工路。」梅子涵先生在文章中詳細記錄了路名,我和翟編輯都不約而同覺得如果用長卷表述會非常有趣。也許,當這張大長卷展開時,讀者會想像著自己也跟著13歲的梅子涵在當時的街道上奔跑。
大約半年時間,我完成了全部的畫稿,進入細節調整階段。
我一直覺得繪本畫家的架構是需要非常豐富的層次的,為一個故事準備一缸水,最終呈現給讀者一瓢飲。有些細節,也許只有創作者自己會在意。可就是這一點點的考究累積起來,才能呈現出一本合格的繪本。
比如這張畫,表現的情節是「我」每天樓上樓下搬自行車。我設計成了細小的特寫分格,藉此加強節奏感。在排版之後,我刪掉了最後一格。因為少了這麼一格,使畫面更透氣了一些。同時也增加了讀者可能產生的猜測:為何缺了這一格?如果畫上了,會畫什麼?從而增加參與感。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感謝作家、編輯們給了我創作它的機會,也感謝每一位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