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子性味辛、苦,大寒。歸肺、膀胱經。具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洩熱逐邪之功效。用於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脅脹滿,不得平臥,胸腹水腫,小便不利、肺源性心臟病水腫心力衰竭之喘腫。亦治癰疽惡瘡,瘰癧結核。
1、利水消腫
葶藶子能利水消腫,用於水腫、懸飲、胸腹積水、小便不利等。
2、抑制炎性滲出
葶藶子能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滲出。葶藶子還有鎮咳的效果。
3、強心
葶藶子含有強心苷成分,它的含量較少,需要大量服才能起到效果,能使衰竭的心臟增加輸出量,降低靜脈壓。
4、抗菌抗癌
葶藶子中含有苄基芥子油,具有廣譜的抗菌作用。葶藶子對宮頸癌細胞株和腹水癌有抑制的作用。
用藥配伍
《本草經集注》:「榆皮為之使。得酒良。惡僵蠶、石龍芮。」配大棗:瀉肺行水,定喘消水。配大黃:肺腸同治;配杏仁:利水消飲;配防已:清熱降溼、利水消腫。
葶藶子的藥方選錄
1、治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子(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取一升,頓服。(《金匱要略》葶藶大棗瀉肺湯)
2、治腹脹積聚症瘕:葶藶子一升(熬),以酒五升浸七日。服三合,日三。(《千金要方》)
3、治一切癰疽惡瘡:葶藶子15克,木通(銼)15克,川大黃(生銼)15克,莽草15克。上四味,搗羅為細散,以水和如稀膏,塗腫上,幹即更塗,以差為度。(《聖濟總錄》)
4、治小兒白禿:以葶藶子杵末,湯洗去其痂,塗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5、治上氣咳嗽,長引氣不得臥,或水腫,或遍體氣腫,或單面腫,或足腫:葶藶子三升,微熬,搗篩為散,以清酒五升漬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初服如胡桃許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氣力,取微利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滿,亦可以綿細絞即服。(《外臺秘要方》)
6、治陽水暴腫,面赤煩渴,喘急,小便澀:甜葶藶一兩半(炒,研末),漢防己(末)二兩。以綠頭鴨血及頭,合搗萬杵,丸如梧子大,甚者,空腹白湯下十丸,輕者五丸,日三、四服,五日止。小便利為驗。 (《外臺秘要方》)
7、治男女大小頭面手足腫:苦葶藶炒研,棗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湯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則消腫也。忌鹹酸生冷。(《外科精義》)
8、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金匱要賂》已椒藶黃丸)
葶藶子的注意事項
有小毒。葶藶子遇水發粘,不宜用水淘洗。肺虛咳喘,脾虛腫滿,腎虛水腫者慎服,不宜久服。
《別錄》:「久服令人虛。」《本草經疏》:「不利於脾胃虛弱及真陰不足之人。凡腫滿由於脾虛不能制水,水氣泛溢;小便不通由於膀胱虛無氣以化者,法所鹹忌。」《本草便讀》:「寒飲、陰水等證及虛弱者,不可用也。」
葶藶子與白芥子區別
葶藶子是古代治療肺癰和懸飲的主藥。肺癰有黃膿痰,相當於肺部的細菌化膿性感染;懸飲相當於胸膜炎胸腔積液。白芥子辛溫,治療寒痰、泡沫痰;葶藶子苦寒,治療熱痰、黃痰。
對於慢性肺間質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擴等慢性感染黃痰白痰都有的病人,抗生素已經耐藥者,就應發揮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在益氣潤肺的同時,葶藶子、桑白皮是常用的清肺化痰藥。
對於泡沫狀痰,以白芥子、桂枝最好。葶藶子與之同用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