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歷時代該不該保留「農曆年」?

2021-01-09 中國臺灣網

  中央號召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筆者認為,發展中華年俗文化和其他傳統節慶文化,可以促進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自然經濟時代人們的生活周期離不開自然的節律,地球上時序更新的周期大約360天,這也就逐漸成為人類生活的自然周期「年」。中華民族早諳這個周期,在這「天增歲月人增壽」之時,回顧總結往年,規劃祈願來年,年復一年的「過年」積累成年俗文化,其核心是年終歲首辭舊迎新的「年」。

  中華歷史上 過「年」的傳統大約總有三千年了。農曆伴隨中華民族走過漫長的歷史歲月,是廢不了也不應該廢的,農曆年的「年」地位也不應該廢,積累數千年的年俗文化離開這個「年」字,就失去了根源,失去了核心。「年」是統領「節」的,失去這個「年」,中華年節體系也就群龍無首了。

  自從屢被列強的大炮轟開大門後,中國輕賤自己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節日的潮流時起時伏,影響近現代大約近百年。

  1911年辛亥革命後引進西洋曆法,以陽曆為標準紀年,將1912年1月1日定為民國元年元旦。那時還算好,新舊二歷並存。與雙歷制相適應的是兩套節日系統,傳統節日都是按農曆系統。

  袁世凱篡權後,1914年的文件規定:「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由此,延續幾千年的農曆新年被降格為「春節」,「年」、「元旦」的名稱被安在陽曆1月1日頭上。但是 「百姓皆不以為然」,仍然按農曆過自己的年。

  1928年內政部呈文稱:「一般社會,幾不知歷為何事」,決定「廢除舊曆,普用歷」,「將一切舊曆年節」活動,「按照曆日期舉行」,「例如舊曆年元旦日應有之各樣點綴品及正月間一切熱鬧娛樂舉動,可移至歷新年一月內舉行。」而且派警察,強迫已歇業過年的商店開門營業,把一些年貨強行搗毀,「一時間人心惶惶,將一個歡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狀」(文載道《風土小記》)。即便如此,老百姓還是頑強地延續自己的民俗年。到1934年初,國民政府不得不停止強制廢除農曆年的做法,不得不承認「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幹涉。」

  1949年制定的年節放假辦法,春節作為唯一的傳統節日列入法定假日。到「文化大革命」初的1967年,曾有告示:春節不放假,以破除「過年」這種舊風俗、舊習慣。但在老百姓心中口中的「過年」、「拜年」、「年三十」、「大年初一」等等指的仍然是農曆年。

  時至今日,廢除農曆的聲音已難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每天新聞聯播一開始就同時報了雙歷:陽曆和農曆。一般日曆也都雙歷並印,既然承認雙歷制,也就順理成章地要承認雙「年」制,要恢復農曆年「年」的地位。2010年,中宣部等7部門發布了《關於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方案》,明確春節的主題是「辭舊迎新」。正是因為過「年」所以才有「辭舊迎新」。每年外國元首大多數也是在此時祝賀華人過年,其用語翻譯成中文也是中國年。

  鑑於上述種種,筆者建議:因勢利導,通過一定的方式,正式確認雙「年」制;在官方話語系統將傳統的年正名為「中華年」、「農曆年」,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民俗年,共同的精神家園。作為過渡,「春節」暫且並用不悖。(作者系中國節慶研究會會長)

相關焦點

  • 膽囊結石,膽囊該不該保留?
    1867年,Bobbos醫生在切除患者腹部腫瘤時,順便將膽囊剖開並取出結石,短期內取得良好效果,開啟了手術治療膽囊結石的時代。但非常遺憾的是,隨之出現的高達80%結石復發率使得該手術方式被摒棄。1882年,德國著名外科醫生Langenbuch完成世界首例開腹膽囊切除術。該手術方式雖然使人喪失了膽囊,但有效解決了膽石症狀,不存在結石復發的顧慮,並一直沿用至今。
  • 幹支歷與農曆年、月劃分規則有何不同?
    我們知道幹支歷和農曆是兩套不同的曆法。當代農曆借用幹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起點。幹支紀年法,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由於60幹支以甲子為首,所以幹支歷又稱為甲子歷。從甲子到癸亥,循環更替,以至無窮。
  • 八字算命是按公曆還是農曆?陽曆還是陰曆?其實用的是幹支歷!
    生辰八字算命是按公曆還是農曆?生辰八字算命是按陽曆還是陰曆?其實用的是幹支歷!今天風水大觀園的李易謙老師,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1、什麼是陽曆?也即以月亮運動周期為主,同時利用19年7閏法兼顧了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重點來了,農曆其實是陰陽曆的一種。4、什麼是公曆?公曆,也叫西曆。顧名思義,是西方社會的一種曆法體系,它是1912年被我國採用作為國曆的,並非是我國傳統曆法體系。
  • 幹支歷與民俗 農曆中的陽曆成分
    幹支歷,很少有人知道這種叫法,但是幹支歷的骨架——二十四節氣和用天幹地支搭配紀年、紀月、紀日、紀時,許多人都知曉一二。幹支歷,是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兩兩搭配組成六十組不同的天幹地支(參見本人在本欄目已發文章《天幹地支及六十甲子的應用習俗》,為節省篇幅,這裡不再重複相關基礎內容)組合,用以標記年月日的曆法。幹支歷的核心內容是二十四節氣(參見本人在本欄目已發文章《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
  • 2017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模擬:農曆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7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模擬:農曆 2017-04-19 09:30 來源:
  • 科普:2020年為什麼是雙閏年
    為什麼說2020年是雙閏年?接下來我們來解答這些答案。農曆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幹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間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是以華歷(明歷)為基礎,融合陽曆成分而成的一種曆法。所以我國的農曆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曆,而是陰陽合曆。農曆一年按12個朔望月計算,只有354.4天,比陽曆回歸年少10.9天。
  • 農曆=陰曆?2019年己亥豬年竟然少了11天!這是什麼情況?
    豬年福這也實屬正常,因為農曆實際是農事之曆法,現在工業文明好多生活在城市都是好幾代人了,自然對農曆不太熟悉了。己亥不是農曆的紀年法嗎?但是我真沒有,你看完就明白我真沒瞎說。這是幹支歷的紀年法,實際幹支歷是中國的陽曆,就是太陽曆的一種,其實說起來挺複雜的。用比較易懂但不嚴謹的話來說:就是把地球的繞太陽軌道轉當成一個圓,(這個大家在初中地理甚至小學自然就都學到了,就不普及這些簡單知識了。)
  • 2018年是農曆戊戌狗年,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是怎麼排序的?
    曆法是人類用來記錄時間的方法,其基本構成有年、月、日等基本單位,曆法的出現是人類對於天象研究的結果,在古代人們對於月相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地球的自轉現象進行研究,制定了不同的曆法。古代曆法中相對比較知名的有:中國農曆、印度歷、猶太歷、伊斯蘭曆、瑪雅歷等等。
  • 漲知識 | 陽曆和農曆
    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是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裡利烏斯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陽曆是太陽曆的簡稱,這種曆法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年運動有關,與月相無關。格里高利曆為西方的曆法,並非中國所創,故又名「西曆」(是相對於中歷而言)。公曆於1912年開始在中國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曆法農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規定公曆紀年。
  • 國內天文專家集體呼籲廢除不科學「農曆」稱呼
    【搜狐科學12月22日消息】(文/馬偉宏)「數千年來指導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屬於太陽曆性質,陽曆才是真正的農曆!」 長期從事曆法改革研究數位天文專家呼籲:廢除不科學的「農曆」稱呼,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將我國傳統曆法改稱「夏曆」!
  • 中國人到底該過陽曆生日還是農曆生日?
    而為了搞懂何為人的真正生日,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下面的幾個基本概念——陽曆,學名格里高利曆,由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頒布。它描述了太陽公轉的軌跡以及地球上與之對應的溫差氣候。而農曆,準確地來說,應該叫陰陽合曆,是中國先祖們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實踐發明出來的一種三合一曆法:即陽曆(太陽)、陰曆(月亮)和氣歷(天曆)。
  • 中國農曆「山寨」西方?錯!中國農曆中國智造
    壹參與≠奠基中國農曆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中國農曆指的是我國的傳統曆法。我國有文獻記載的曆法至少可以上溯至殷商時期(約公元前1600—1046),當時就已經確定了陰陽合曆的基本規則,設置二十四節氣、閏月等。這些規則在後世的曆法修訂中不斷完善,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見所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曆。
  • 2020年是「雙閏年」,鼠年有384天?……
    最近關於雙閏年的話題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公曆2020年為雙閏年。農曆庚子鼠年有個『閏四月』,全年共384天。」「終於輪到我過生日了,2月29日!」「一年384天?太棒了,我賺了19天!」……針對「雙閏年」的話題,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工程師胡方浩告訴記者,今年陽曆和農曆碰巧了,都是閏年。專家說,陽曆是以回歸年為主要依據制定的曆法。陽曆閏年,是因為回歸年長度為365.2422天,但曆法的年是以整日數為單位計量的,所以在制定時需要設置增加閏日的方法來使得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
  • 你不知道的農曆冷知識-古人的智慧
    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不單單觀察月亮或星星作為計算單位,對於太陽周期的掌握也相當先進。例如,農曆的閏月與節氣便是對純陰曆的修正,因此比陰曆更為精密,所以中國古歷不能只用陰曆一語蓋之,正確的說法應是「陰陽曆」。
  • 2020年是個神奇的年份,多上一個月的班,有人終於能過生日了
    公曆是一種西方歐洲國家的紀年,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曆法,它的名字叫《格里曆》,一直到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成為當時歐洲較為流行的一種曆法,本來《格里曆》只是歐洲區域的曆法,但是在新大陸發現以後,地球進入了地球村時代,歐洲各國進入殖民時代,尤其進入工業革命以後,歐洲各國的殖民地已經擴張到全球
  • 2020年是「雙閏年」,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這樣?
    最近關於雙閏年的話題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公曆2020年為雙閏年。農曆庚子鼠年有個『閏四月』,全年共384天。」……針對「雙閏年」的話題,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工程師胡方浩告訴記者,今年陽曆和農曆碰巧了,都是閏年。專家說,陽曆是以回歸年為主要依據制定的曆法。陽曆閏年,是因為回歸年長度為365.2422天,但曆法的年是以整日數為單位計量的,所以在制定時需要設置增加閏日的方法來使得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
  • 今年農曆全年有384天 省天文學會專家詳解農曆閏月
    福州新聞網2月29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馬麗清)今天是2月29日,一般每4年即閏年才能碰到一次。就農曆閏月的一些知識,昨日,記者採訪了福建省天文學會新聞發言人潘小清。據介紹,在我們現在使用的曆法之前還有一種曆法,被稱為儒略曆。儒略曆每隔4年在2月底增加1個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比回歸年多了0.0078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曆法的誤差越來越大,到1582年的時候,差了10天。所以,1582年後,改為施行格里高利曆,也就是現在通行全球的公曆。
  • 陰曆陽曆農曆傻傻分不清?這要從《易經》說起
    傻傻分不清楚?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古希臘由於受希帕克斯(天文學之父,活躍於希臘化時期)的影響,堅持使用陰曆作為自己曆法。
  • 「農曆」到底怎麼來的?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是傳統計年的最後一天,過了這天就是新年,所以稱為「過年」也名副其實。   說來慚愧,身為中國人,我卻總對農曆、陽曆、節氣三者之間的關係始終搞不清。懂些常識,卻僅僅是一知半解,少數概念則完全不清楚。   不僅僅是我,許多人也如此。   比如我母親85歲了,總是查某節氣是什麼日子。前幾天,她拿出皇曆問我:「冬至是幾號,『三九』是什麼時候?」
  • 幹支紀年曆
    2、幹支紀年法(幹支歷)將幹支裡面的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得到60個幹支紀年。將這60個幹支排序,60一個循環即為農曆中的一個紀年,也是農曆中的一甲子。圖片來自百度3、幹支紀年與公元紀年之間的換算方法在中國,幹支紀年的不間斷使用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那麼怎麼將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