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最近應該在各大媒體都看到過有一篇關於雲南昆明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靈石研究結直腸癌的論文在第34屆青創賽獲獎的新聞,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個新聞的第一感想是什麼,可能有的觀眾認為這個孩子是天才是神童。但是這個結論經得起一番推敲嗎?這篇獲獎論文的題目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這個題目相信絕大多數人一看都覺得滿頭霧水,我們看不懂並不是我們太笨,而是這個研究的課題的確太專業,太深奧。這個課題就是連非常優秀的碩士研究生都不一定完成了的,一般來說這是博士水平才能完成的課題研究,這個小學生是如何完成的呢?
經過相關部門調查,原來這位小學生的父母都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其父陳某彬為該所腫瘤信號轉導研究組負責人。
其母楊某萍也是研究腫瘤信號轉導研究組的成員,研究員。
其中其父陳某彬與其母楊某萍的課題組曾經發表過關於上述課題的論文。其父陳某彬研究方向與孩子的論文題目高度一致。
由此吃瓜群眾不難看出,這一出博士父母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嫁接到自己孩子身上,為自己孩子的未來鋪路。儘管現在大學招生中取消了自主招生,嚴控加分項目,但是在不少地方,獲得全國大賽獎項的初中生和小學生在中考時可以加分。我們可以假想一下,如果這件事情沒有去深究,沒有被媒體曝光,這個孩子會不會在以後的中考時以此獲獎為加分項目呢?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對自己的孩子的愛是不是有點過?據最新消息,這個小學生的獲獎資格被取消,其父也在媒體上公開道歉。這好像有種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境遇。在此次大賽中,不難看出有很多獲獎作品,也都不是孩子們自己獨立完成,因為這些課題相對來說是非常專業和高深,不是學業繁忙的小學生和中學生能有時間完成的研究課題。這就折射出一個社會現象-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是太偏執?在國外是不是這樣,有沒有類似的事情我不知道,但是在中國不會太少。
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前幾年我們鄰居在城裡買了一套房,他逢人便說這是孩子自己的錢買的房子。其實周圍人都知道,他家孩子剛剛工作一年,月工資才3000 元,付個50萬的首付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明明是父母自己的積蓄為孩子購買的房子,卻偏偏說是孩子自己購買的。這似乎在誇孩子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臉上添光彩。任何事情都是一把雙刃劍,做父母的怎麼不想一想,這樣的事情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好事還是壞事?我想根本原因應該父母對孩子愛得太過,絕對有溺愛的副作用會產生。上面提到的那個雲南獲獎的小學生,現在狀況如何呢?具相關媒體報導,這個小學生現在精神壓力很大,都不敢出門,我想說這個孩子沒有錯,孩子的天性是純真的,造成這種不可收拾的局面,完全是父母鬼迷心竅,是父母對孩子愛的方式不太恰當,是父母的虛榮心在作祟。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可是愛孩子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不溺愛不偏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父母作為孩子的人生第一教師,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要反思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恰不恰當。我身邊有個女同事,是做財務的,內心相當的脆弱,經常和同事有點小的不愉快就大哭大鬧,工作上有點難度的事情,有推給別人做。這也是源於父母的溺愛。記得剛來公司時,作為財務第一次去銀行辦理業務,需要做公交車,可是他的母親不放心,擔心她不會坐車,竟然陪著她一起坐公交車去銀行,到了銀行還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會和銀行工作人員打交道,居然與她的女兒一起和銀行工作人員交流。這真是讓人無語,30多歲的成年人居然被父母當做小孩對待,這是孩子的無能還是父母的過度的愛造成的呢?大家應該可以分析到,這是父母從小溺愛的歪果,說再確切點,這種愛不是愛,而是父母很難體會到的傷害。
父母愛孩子,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為孩子創造儘可能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同時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和孩子的行為。首先作為父母,是孩子的家庭教師,為人處世,應該光明磊落,實事求是,不應該為了所謂的面子,做出虛偽的事情,更不能做出違紀犯法,有悖道德倫理的出格事件。孩子的成長不僅是身體的成長,更是思想和品格的成長。孩子成長過程就是雕塑的過程,這個雕塑師除了學校老師,作為家長也是孩子人格的雕塑師,是孩子成長的一面鏡子,我們家長不要做哈哈鏡,而要做真實的平面鏡。
孩子的成長可塑的,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在品行和道德方面我們要為孩子設限。培養孩子獨立,有愛心的品行,培養孩子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毅力和勇氣,只有這樣,等孩子走進了社會,才能飛得更穩更高。請您切記,對孩子的愛不能過度,過分的溺愛是一種軟傷害,是一種慢性且深度的傷害。願天下父母心愛孩子的方式都是正確的,都是大愛和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