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愛不要過度--由雲南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而感

2020-08-06 相望於江湖之上

相信大家最近應該在各大媒體都看到過有一篇關於雲南昆明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靈石研究結直腸癌的論文在第34屆青創賽獲獎的新聞,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個新聞的第一感想是什麼,可能有的觀眾認為這個孩子是天才是神童。但是這個結論經得起一番推敲嗎?這篇獲獎論文的題目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這個題目相信絕大多數人一看都覺得滿頭霧水,我們看不懂並不是我們太笨,而是這個研究的課題的確太專業,太深奧。這個課題就是連非常優秀的碩士研究生都不一定完成了的,一般來說這是博士水平才能完成的課題研究,這個小學生是如何完成的呢?

經過相關部門調查,原來這位小學生的父母都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其父陳某彬為該所腫瘤信號轉導研究組負責人。

給孩子的愛不要過度--由雲南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而感

其母楊某萍也是研究腫瘤信號轉導研究組的成員,研究員。

給孩子的愛不要過度--由雲南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而感

其中其父陳某彬與其母楊某萍的課題組曾經發表過關於上述課題的論文。其父陳某彬研究方向與孩子的論文題目高度一致。

給孩子的愛不要過度--由雲南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而感

由此吃瓜群眾不難看出,這一出博士父母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嫁接到自己孩子身上,為自己孩子的未來鋪路。儘管現在大學招生中取消了自主招生,嚴控加分項目,但是在不少地方,獲得全國大賽獎項的初中生和小學生在中考時可以加分。我們可以假想一下,如果這件事情沒有去深究,沒有被媒體曝光,這個孩子會不會在以後的中考時以此獲獎為加分項目呢?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對自己的孩子的愛是不是有點過?據最新消息,這個小學生的獲獎資格被取消,其父也在媒體上公開道歉。這好像有種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境遇。在此次大賽中,不難看出有很多獲獎作品,也都不是孩子們自己獨立完成,因為這些課題相對來說是非常專業和高深,不是學業繁忙的小學生和中學生能有時間完成的研究課題。這就折射出一個社會現象-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是太偏執?在國外是不是這樣,有沒有類似的事情我不知道,但是在中國不會太少。

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前幾年我們鄰居在城裡買了一套房,他逢人便說這是孩子自己的錢買的房子。其實周圍人都知道,他家孩子剛剛工作一年,月工資才3000 元,付個50萬的首付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明明是父母自己的積蓄為孩子購買的房子,卻偏偏說是孩子自己購買的。這似乎在誇孩子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臉上添光彩。任何事情都是一把雙刃劍,做父母的怎麼不想一想,這樣的事情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好事還是壞事?我想根本原因應該父母對孩子愛得太過,絕對有溺愛的副作用會產生。上面提到的那個雲南獲獎的小學生,現在狀況如何呢?具相關媒體報導,這個小學生現在精神壓力很大,都不敢出門,我想說這個孩子沒有錯,孩子的天性是純真的,造成這種不可收拾的局面,完全是父母鬼迷心竅,是父母對孩子愛的方式不太恰當,是父母的虛榮心在作祟。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可是愛孩子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不溺愛不偏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父母作為孩子的人生第一教師,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要反思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恰不恰當。我身邊有個女同事,是做財務的,內心相當的脆弱,經常和同事有點小的不愉快就大哭大鬧,工作上有點難度的事情,有推給別人做。這也是源於父母的溺愛。記得剛來公司時,作為財務第一次去銀行辦理業務,需要做公交車,可是他的母親不放心,擔心她不會坐車,竟然陪著她一起坐公交車去銀行,到了銀行還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會和銀行工作人員打交道,居然與她的女兒一起和銀行工作人員交流。這真是讓人無語,30多歲的成年人居然被父母當做小孩對待,這是孩子的無能還是父母的過度的愛造成的呢?大家應該可以分析到,這是父母從小溺愛的歪果,說再確切點,這種愛不是愛,而是父母很難體會到的傷害。

父母愛孩子,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為孩子創造儘可能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同時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和孩子的行為。首先作為父母,是孩子的家庭教師,為人處世,應該光明磊落,實事求是,不應該為了所謂的面子,做出虛偽的事情,更不能做出違紀犯法,有悖道德倫理的出格事件。孩子的成長不僅是身體的成長,更是思想和品格的成長。孩子成長過程就是雕塑的過程,這個雕塑師除了學校老師,作為家長也是孩子人格的雕塑師,是孩子成長的一面鏡子,我們家長不要做哈哈鏡,而要做真實的平面鏡。

孩子的成長可塑的,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在品行和道德方面我們要為孩子設限。培養孩子獨立,有愛心的品行,培養孩子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毅力和勇氣,只有這樣,等孩子走進了社會,才能飛得更穩更高。請您切記,對孩子的愛不能過度,過分的溺愛是一種軟傷害,是一種慢性且深度的傷害。願天下父母心愛孩子的方式都是正確的,都是大愛和真愛。


相關焦點

  • 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官方回應來了
    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官方回應來了 2020-07-13 2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有家長參與 其父親承認過度參與材料編撰
    來源標題: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有家長參與 近日,雲南昆明的一名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得全國獎項,湖北武漢的兩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接連引發了社會的關注。
  • 研究癌症獲獎小學生之父道歉:「過度參與項目,鄭重道歉」
    來源:中國新聞網昆明一小學生因研究結直腸癌基因敲除獲獎一事,引發熱議。獲獎小學生父親陳勇彬15日就相關情況作出說明,承認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對此向社會鄭重道歉。陳勇彬稱,兒子受家庭環境影響,自幼接觸相關科學知識,並形成了濃厚的科研興趣。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靠的是拼爹,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自己努力
    最近屢屢能看到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的消息傳來,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憑藉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有兩名小學生憑藉《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項目獲得小學組三等獎,兩名參賽學生當時分別就讀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
  • 醫居—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又被撤銷?
    眾所周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以下簡稱創新大賽),便是這樣一個活動,然而這兩天六年級學生《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獎作品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醫療研究絕非易事,其中涉及到的很多專業技術也具有很高的複雜性。
  • 又有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武漢科學技術館回應
    近日,繼昆明六年級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全國獎項,武漢又有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爆料稱,兩人為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她們主要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抗腫瘤效果。延伸閱讀雲南「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其父親發表聲明近日,2019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一項獲獎作品引發人們關注。有網友質疑,這項研究工作的水平已經達到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準,但該項目競賽組別是小學組,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某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某,相關展示頁面中配有陳某某進行實驗的照片。
  • 小學生研究獲獎被撤銷,其父道歉稱過度參與!
    據人民日報消息 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憑藉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引發網絡爭議。涉事小學生父親發聲明致歉:「給大賽組委會、工作單位和家人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造成了不好的社會影響。在此,我鄭重道歉」。
  • 「小學生基因研究獲獎」帶來的聯想
    來源:羊城晚報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靈石,憑藉一個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據了解,陳靈石的父母均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領域與陳靈石獲獎課題所屬領域相同。目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被撤,但仍有這幾個疑問待解
    雲南小學生黃了雲南六年級小學生研究抗癌獲創新大獎的事,又有了新的進展。由網絡關注引發的輿論熱議,迫使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成立了調查組,最終,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
  • 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獲獎心引發質疑,他英文過關嗎?
    小學生研究基因抗癌獲獎據大賽官網顯示,該小學生來自雲南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發表實驗作品時,才小學六年級。研究的項目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被定為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其父親回應:我過度參與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
    針對孩子陳某某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項目「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一事,當事人父親陳勇彬在科學網(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發表書面情況說明,全文如下:
  • 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獲獎引質疑:先不談實驗難度...
    小學生研究基因抗癌獲獎 據大賽官網顯示,該小學生來自雲南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發表實驗作品時,才小學六年級。研究的項目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被定為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 李蓬國:三年級小學生研究腫瘤獲獎,真能激發科學興趣?
    雲南昆明一名6年級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的作品參加全國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7月14日《東方今報》)「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餘波未了,又爆出「三年級小學生研究腫瘤獲獎」事件,令人「驚嚇」不已。我以為,這些論文、科學實驗不僅不可能是小學生「獨立完成」的,參加這個「創新大賽」也不能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
  • 李蓬國:三年級小學生研究腫瘤獲獎,真能激發科學興趣?
    雲南昆明一名6年級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的作品參加全國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無獨有偶,7月14日,有網友發現,來自湖北代表隊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兩名小學生因為研究「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榮獲小學組三等獎。
  • 「神童」的跌落: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事件始末
    7月13日,昆明一小學生陳某在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時,因研究直腸癌基因敲除獲獎迅速在網上傳播,刷爆朋友圈,也因此引起了網友的質疑。7月14日,雲南科協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7月15日,研究癌症獲獎小學生的父親在網上發表公開道歉,隨後該小學生所獲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一個六年級小學生,從神童到走下神壇,只用了三天的時間, 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奇蹟。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造假,也如此理直氣壯
    文 | 難得君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我前兩天寫過一篇文章「孩子親自實驗操作,獲得了該項目主要實驗數據」,「掌握了研究方法」。意思就是說自家娃就是厲害,不過在實驗室搬了幾天磚,照樣可以秒殺你本科,碩士生。「我未充分掌握及領會「項目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關鍵信息,過度參與了項目材料的編撰。」
  • 「神童」不斷: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16歲女孩日寫2000首詩?
    前兩天出了一則新聞,人民日報連續三天報導,引起了大家的一陣矚目:「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憑藉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經過調查後,該獎項被撤回。小學生研究直腸癌獲獎被撤回 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人造神童」何時休?
    獲獎小學生科研水平過高遭質疑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各類專業名詞和研究方法出現在六年級小學生的研究項目中,不禁讓網友感到驚訝與疑惑:該項研究的水平可以達到碩士甚至博士水準;且在實驗記錄中,該學生曾寫道:「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不太了解基因」…社會上不乏天賦異稟的小學生出現,但就該項目而言
  • 「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家長致歉,論文一等獎被撤銷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雲南網「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家長致歉:過度參與編撰過程 服從大賽組委會處理意見近日,「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遭網友質疑,引發熱議。7月15日,該獲獎小學生陳某某家長對外發布一封公開信,對該事件來龍去脈給與說明回覆:關於本人孩子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項目的情況說明本人針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項目「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情況作出如下說明:1.
  • 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背後的真相
    武漢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癌獲獎又有進展:孩子父親、武大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所說的實驗室,否認曾允許孩子進入實驗,更不認識孩子指導老師。知情人和北大博士後趙可心指出,小學生研究動物項目3年前就不能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