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寶寶去體檢,醫生讓媽媽給孩子做個小手術,過來人卻說沒必要

2020-12-23 牛小姐的育兒頻道

昨天,寶媽阿麗說她帶1歲的孩子到社區去給孩子做體檢,結果醫生看了孩子的嘴巴之後,說孩子的舌系帶有點短,最好把舌系帶割了,不然將來孩子長大之後很可能會吐字不清,影響孩子的人際交流。

醫生這一說,讓阿麗很擔心。她怕將來孩子大了真的像老公一樣,變成個大舌頭,讓大家笑話。但是對於醫生說要動手術的事又覺得擔心,因此就問我這個過來人。小編想說,真的是問對了。因為,小編的孩子在小時候體檢的時候醫生也這樣說過,當時我也是同樣的擔心。

醫生說了之後,小編當時回家就趕緊上網查閱資料,並且也看了一本育兒書《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上面對此也有描述。

一般來說,新生兒的舌系帶幾乎延伸到舌尖,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舌系帶會逐漸往根部退化,一般在孩子兩歲之後舌尖和舌系帶的距離才會正常。因此說,在2歲之前,如果發現孩子的舌系帶短的話家長根本不必擔心。大可等到孩子兩歲之後再做處理。舌系帶的處理其實就是把舌系帶的薄膜的地方剪開,這個過程很快,是不需要麻醉的。但是如果舌系帶已經纖維化的話,那就有可能需要手術。

一般正常的舌頭舌尖能伸到嘴巴外面,伸出的舌尖形狀為V形,或者是向上能填到自己的上牙齦,而舌系帶太短的話伸出的舌尖就是W型。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孩子舌系帶斷都要處理或者是做手術,,它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會影響孩子的說話。因此說,父母可以等到孩子兩歲之後看孩子講話的狀況再來決定是否要做這個手術。

小編當時在查閱資料後就決定先不做這個手術,等到孩子兩歲以後再說。之所以敢這樣做,除了查閱的資料的因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小編自己。在醫生說了之後,我也仔細觀察了自己的舌系帶,和老公的相比也是很短,但是我覺得自己說話很清晰,並沒有大舌頭現象,比老公講話還清楚。因此,我覺得舌系帶和講話是否流利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就像阿麗的老公,他的舌系帶不短,舌頭也能伸出嘴巴蠻長,但是就是個吐字不清的大舌頭。大舌頭的成因有很多例如遺傳、例如舌頭的大小不對,例如舌系帶的長度,例如發音的方式,例如發言等等。因此說,大家不要以為只要舌系帶短就必然會大舌頭,只要大舌頭肯定是舌系帶短,二者之間並無必然聯繫。

過了這麼多年後的事實也證明,舌系帶短根本就不用處理,因為小編的兒子現在說話不知道有多流利。親愛的寶媽,你家孩子的舌系帶有沒有問題?以後就不要再擔心了!還有什麼問題,也歡迎留言交流!

關注我,育兒知識共分享!

相關焦點

  • 1歲寶寶摔下床,媽媽的做法奶奶直呼冷血,醫生卻說做的對
    小可樂是個只有1歲的男寶寶,出生之後剛開始由媽媽照顧,但是自己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就把婆婆接了過來一起照顧孩子,雖然很多思想跟婆婆不合拍,但是媽媽也儘量跟婆婆宣傳科學育兒的重要性。這一天下午,小可樂剛睡醒,媽媽坐在床上跟寶寶逗著玩,可是孩子突然往右一倒,媽媽沒拉住,寶寶就一下子摔下了床。這一下寶寶的頭著地,磕的「哇」的一聲就哭了。
  • 寶寶1歲不會說話,奶奶懷疑是沒剪舌根,醫生:回去吧,治不了
    寶寶1歲還不開口說話,奶奶怪沒「剪舌根」,醫生攤手:回家去吧同事王蘭的寶寶已經一歲多了,現在只會說寥寥幾句話,經常還模糊不清,說話的能力,比同齡的小朋友差了一大截。看著這種情況,王蘭決定帶孩子去看醫生,不放心她一個人帶著孩子,奶奶跟著也一起去了醫院,到了醫院,醫生問清楚孩子的說話情況之後,檢查了一下孩子的舌頭等發育情況。
  • 1歲寶寶脊椎受傷,醫生的話讓媽媽如夢初醒,再也不這樣做了
    阿麗的寶寶今年1歲多了,她帶寶寶去找朋友的時候,朋友看了一下寶寶就問阿麗為什麼寶寶總是低著頭慫著肩,阿麗這時候才發現寶寶好像駝背了,並且寶寶的背部放鬆的時候後背也不是平直的。 情急之下阿麗帶寶寶去醫院看醫生,醫生確診是脊椎受傷。
  • 1歲孩子摔下床,寶媽的做法讓奶奶直呼冷血,醫生卻說:做法正確
    下床,寶媽的做法讓奶奶直呼冷血,醫生卻說:做法正確小夏結婚後不久生了一個可愛的寶寶,為了給寶寶更好的照顧,小夏決定在家全職帶娃,小夏認為孩子的健康和教育是最重要的,小夏的婆婆從小夏懷孕的時候就搬過來一起住,孩子出生後和小下一起照顧孩子。
  • 1歲寶寶還不會說話,奶奶說因為沒剪舌根,醫生的話給出解釋
    想到自己要上班,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於是就把一直住在農村的婆婆接了過來照顧孩子。看到婆婆對關於孩子的事情都特別耐心而且自己與婆婆也相處得不錯,小露也就放心把孩子交給婆婆帶。很快,孩子就已經一歲了,小露的婆婆看到其他孩子在學說話了,但是自己的孫女卻連基本的"爸爸"、"媽媽"都還不會叫。
  • 一歲小兒做了小手術,霰粒腫這下我可認識你的真面目了
    作者:寶寶知道 小招財貓媽咪小貓兒前幾天做個小手術,快把我心疼死了,一歲多的小傢伙就承受了這麼大的痛苦。很覺的對不起孩子。但是沒辦法,我要同孩子一起堅強的面對。謝謝身邊的朋友對孩子的祝福。今天我整理一下貓兒因為霰粒腫手術的經歷,希望能給其他的寶媽提供到幫助。同時也告訴各位親,自己拿不準的病情就要及時就醫面診。
  • 最強體檢時間表:3歲前寶寶應做8次體檢!娃的健康就看它!收藏
    說到寶寶的常規體檢,有些家長會覺得沒必要做,認為自家寶寶能吃能喝、能玩能睡,健康得很。其實,寶寶的健康與否,光「看」是不夠的。即年月齡越小,體檢越密集。1歲之內至少需要4次體檢。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將寶寶的體檢、疫苗手冊,醫生的指導意見手冊等裝入一個固定的文件袋內,體檢時隨身攜帶。體檢之前為寶寶換上寬鬆的衣服,便於體檢時穿脫。其次,我們要明白:不同年齡段的寶寶,體檢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 武漢兒保中心:0-1歲寶寶體檢,四個細節千萬不要忽視
    ,四個細節千萬不要忽視  體檢是寶寶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難忘的經歷。不過,醫生這裡敲敲、那裡拍拍,可把爸爸媽媽看懵了,醫生到底是在幹嘛呢?這樣子拍對寶寶好還是不好呢?會把寶寶拍壞嗎?今天,就給眾爸媽掃掃盲,解讀一下寶寶體檢的時候的那些事兒。
  • 新手媽媽要注意,1歲內的寶寶不要錯過這些體檢,讓寶寶健康成長
    那究竟什麼時候體檢最為恰當呢,而每次體檢又有哪些細節需要我們特別關注呢?新手媽媽要注意,1歲內的寶寶不要錯過這些體檢,讓寶寶健康成長! 1、滿月體檢 寶寶出生後醫生就會給準媽媽建議在寶寶42天的時候進行一次返院體檢,這次體檢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檢查,項目也非常齊全。
  • 3歲寶寶醫院體檢拒絕答題 智力被醫生判零分
    苦惱的果果媽,昨天給早報打來諮詢電話:寶寶真的是智力有問題嗎?正規的智力測評到底有哪些選項,如何評判?  寶寶不說話,智力被判零分  果果是上周做的體檢,做體檢時,醫生還會問她問題。不過對於醫生的問題,果果一概以沉默來回答,無奈的醫生只好在智力這一項,給果果評了一個零分。  這個評分在果果家掀起了軒然大波,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6個大人都愁死了:這孩子平時看起來很聰明,智力怎麼會是零分呢?  不過一回到家,果果就流利地回答了不開口的原因,這個原因令所有人大跌眼鏡:「因為社區阿姨長得不漂亮,我不高興回答她問題。」
  • 12個月大的寶寶摔下床,奶奶立馬拉下臉,醫生卻說:媽媽做得對
    12個月大的孩子從床上摔下,奶奶不滿媽媽舉動,醫生:媽媽沒毛病案例:小李今年有個12個月大的寶寶,平時由於自己工作繁忙,也沒有時間顧及到寶寶,就將奶奶請到家裡來,讓奶奶照顧寶寶,奶奶超級願意來照顧寶寶,將寶寶照顧的無微不至,平時特別的寵溺寶寶,不讓寶寶受一點委屈,甚至平時連寶寶吃飯都是奶奶一手餵大的,只要聽見寶寶的哭聲立馬就跑過來哄著寶寶。
  • 孩子沒吃飽?1歲寶寶差點被撐死
    前陣子刷到一條新聞,浙江一位15個月大的女寶寶樂樂,就因為媽媽擔心孩子餓著,餵了孩子一大碗排骨燉玉米,險些讓孩子沒了命。樂樂被立即送往了上級醫院,一檢查,醫生都驚呆了,因為餵得玉米太多,1歲多的樂樂,胃竟然被撐破了,大量未消化的玉米粒,擠到腹腔裡。
  • 1歲寶寶總「摸頭」,媽媽發覺不對勁帶去檢查,醫生:還好來得早
    作者/青青編輯/青青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完善,即便身體不適也沒辦法告訴爸爸媽媽,因此只能通過哭鬧和一些奇怪的動作來緩解這種不適感。金女士的兒子剛滿1歲,最近她發現寶寶有一個很奇怪的動作,那就是總喜歡&34;。
  • 4歲孩子飽飯後午睡,誰知再沒醒過來,醫生的話壓倒媽媽
    案例欣欣是個4歲的小女孩,吃飯時總不乖乖的坐在飯桌前,愛玩玩鬧鬧的。這天欣欣媽媽如往常一樣跟在她屁股後哄她吃飯,但欣欣說她在飯前就吃了一堆零食現在還不餓吃不下飯,欣欣媽媽想光吃零食哪裡行,不僅晚些會餓,一天的營養也沒到位啊。
  • 兒子15歲身高1米5,媽媽還沒來得及高興,體檢醫生:你家娃太低了
    雖然孩子身高受遺傳因素影響,但可以通過科學幹預幫助孩子增高。另外,如果錯過了增長的階段,想再讓孩子長高就難了。兒子15歲身高1米5,媽媽還沒來得及高興,醫生:你家娃太低了其實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身高的標準是什麼,每個階段長多高才算是正常?
  • 媽媽高興寶寶囟門閉合早,醫生診斷後卻說這種元素補多了!
    有的媽媽認為寶寶囟門閉合早,就代表寶寶更聰明,發育更好,事實是這樣的嗎?有些時候寶寶剛出世的時候會有一些體質的變化,例如囟門的閉合。6個月的寶寶小軍(化名),媽媽無意間摸了摸,孩子的囟門好像閉合了!這件事兒讓媽媽很開心,覺得寶寶長得快,發育好。但當半歲體檢時,醫生診斷後說出的話,卻讓小軍媽媽非常擔心!
  • 盤點寶寶體檢中那些沒必要的檢查:健康寶寶用不到
    從孩子出生開始,新生兒體檢,滿月體檢,三個月體檢,半歲體檢……貌似每隔幾個月就會要求去兒保科報導,孩子這些體檢真的有必要嗎?今天跟大家說五項健康寶寶無需過多關注的檢查,讓家長少花冤枉錢。1.骨密度檢查目前寶寶的骨密度沒有一個專門的衡量標準,一直使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這本就是不準確的。如果通過骨密度檢查去推斷孩子是否缺鈣,那麼大部分孩子都要補鈣了。實際上我國日常的飲食習慣來說,孩子需要補的是維生素D而不是鈣。孩子在迅速生長期,骨密度大多是低的,家長無需擔心。
  • 1歲寶寶摔下床,媽媽的做法奶奶怒斥「沒人性」,醫生卻說做的對
    元寶剛滿一歲,媽媽上班比較忙,於是就讓元寶奶奶來照顧孩子。雖然兩個人在育兒方面有些小矛盾,可是畢竟都是為了孩子好,媽媽也在盡力給婆婆普及科學育兒的知識。元寶特別喜歡和媽媽在床上玩,兩個人玩遊戲特別瘋狂,正玩得開心呢,元寶一下子踩空了,媽媽趕忙去拉孩子,還是沒有拉住,元寶一下子跌在了地上,孩子哇哇大哭,婆婆匆忙從外面跑進臥室,看到孩子躺在地上大哭,就想把孩子抱起來,還沒有起來,就被兒媳給阻止了。
  • 5歲孩子檢測視力1.0,醫生卻說「一年後可能會近視」
    雖然,孩子的視力問題一直是爸爸媽媽的關注重點,但對於視力保護,許多家長仍存在很多誤區。0-6歲,別揮霍孩子的「遠視儲備」最近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家長帶5歲的孩子去檢查視力,結果顯示孩子視力1.0。家長本來很高興,可沒想到醫生卻說:「要多注意,孩子可能一年後會近視。」為什麼會這樣?原來,醫生是根據孩子眼睛的「遠視儲備」消失來判斷的。其實,視力和屈光狀態是不成比例的。視力1.0時,孩子的屈光狀態可能是50度近視,可能是50度遠視,所以視光醫生更重視屈光狀態,根據它來診斷孩子是否會近視。
  • 5歲孩子檢測視力1.0,醫生卻說「一年後可能會近視」
    家長本來很高興,可沒想到醫生卻說:「要多注意,孩子可能一年後會近視。」為什麼會這樣?如果視力篩查懷疑有問題,需要3個月後複查;如果連續幾次檢查的結果都不理想,保健醫生會建議直接去正規醫院的兒童眼科做進一步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