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糧食,是人類和陸生動植物生存的基礎,如果沒有土壤,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長任何樹木、穀物,就不可能有森林或動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人類。土壤層,是地球陸地表面極薄的一層物質,對於人類和陸生動植物生存極為關鍵。荒漠化,就是指這一層土質的惡化,有機物質下降乃至消失,從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結而成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由於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造成的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都稱為荒漠化。
假如地球表面的土壤惡化,有機物質下降乃至消失,從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結而成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由於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造成的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都稱為荒漠化。
下面,以青海省為例,看看幾種不同的荒漠化類型。
青海省荒漠化土地分布在四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內,外圍區域為溼潤區,不屬於荒漠化土地。東部亞溼潤乾旱區、祁連山地亞溼潤乾旱區和黃河上遊下段兩岸亞溼潤乾旱區主要是水蝕荒漠化;柴達木盆地從外圍山地到山前洪積扇,到湖泊外圍及其平坦、低洼區依次分布有凍融荒漠化、水蝕荒漠化、風蝕荒漠化和鹽漬荒漠化四個類型;可可西裡荒漠化區與柴達木盆地相連,荒漠化類型則是凍融和風蝕混合分布。
德令哈
格爾木
曲麻萊
這幾處被定義為:風蝕荒漠化土地
風蝕荒漠化類型為我省主要荒漠化土地類型,分布在柴達木盆地及其周圍部分山地,東西近800km,南北寬約500km。不包括北至冷湖鎮,西至大風山,東至西達布遜湖的極乾旱三角地帶。風蝕荒漠化土地,主要是由於本區的草原、乾草原經長期乾旱氣候和地表風蝕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地類為降水量不足150mm地區的荒草地、戈壁、裸沙地及沙漠、沙地,沙區耕地、低蓋度草地、裸巖山地等。其中沙地等土地類型是對我省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危害較嚴重的土地類型之一。
化隆
瑪沁
民和
這一組照片反應的是水蝕荒漠化土地。是指土壤因降雨而鬆弛,或者被水流剝離,土壤粒子被衝到斜面下方,衝走的土壤積存到水道或下遊流域。受水蝕影響後,不僅表土層受到影響,還會使土壤失去蓄水能力和養分保持力。青海省域東部黃土丘陵區的民和、樂都、平安、貴南、貴德、尖扎以及黃河上遊下段谷地兩岸的貴德、尖扎、貴南和共和;崑崙山、阿爾金山、黨河南山、祁連山等山地,谷地上也有大面積的分布,常造成耕地、草地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退化。同時每年向黃河、內陸河輸入大量泥沙,填淤庫區、抬高河床,直接威脅著河流庫區的安全。其中東部黃土丘陵區是我省水蝕最嚴重的區域,也是多年來治理強度最大的地區。
茫崖
都蘭
小柴旦湖
都蘭
茫崖
看到土地表面的結晶了嗎?這是鹽漬荒漠化土地。這是指,鹽分不斷向土壤表層聚集形成鹽漬土的自然地質過程。青海省鹽漬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底部的達布遜湖、察爾漢鹽湖、霍魯遜湖、依克柴達木湖、茶卡鹽湖、柯柯鹽湖、冷湖,甘森湖、克魯可湖、尕期庫勒湖等周圍,在烏圖美仁河、格爾木河、柴達木河、香日德河、那稜格勒河、馬海河等兩岸也呈間斷分布,常形成大量鹽沼、鹽池、鹽湖、鹽鹼地等。在格爾木河、那稜格勒河等流量相對較大河流的下遊,植被蓋度在70%以上的天然草地,與鹽漬荒漠化土地相間分布。集中分布區在茫崖的甘森以東至都蘭的香巴,東西長約470km,南北寬40—70km的範圍內,在茫崖尕斯湖和茫崖湖、大柴旦的小柴旦湖、依克柴達木湖和巴倫馬海湖、德令哈的可魯可湖至尕海湖等湖泊外圍有片狀分布。人們不合理的灌溉也形成了較多的次生鹽漬化土地,如都蘭縣的香日德農場、諾木洪農場,格爾木河東和河西農場、馬海農場等。
可可西裡
治多
曲麻萊
這一組照片是三個地區凍融荒漠化的狀況。
凍融荒漠化是在氣候變異以及人為活動的作用下,使高海拔地區多年凍土發生退化,季節融化層厚度增大,地表巖土的凍土地質地貌過程得到強化,造成植被衰退、土壤退化、地表裸露化、破碎化的土地退化過程。凍融荒漠化是中國冷高原所特有的荒漠化類型。
主要分布在崑崙山脈的博卡雷克塔格山、可可西裡山等高原山地上,多數地方常年冰雪覆蓋,年平均溫度在零度左右及其以下。本區土壤常年反覆凍解、崩裂、風化,地表變的疏鬆、粗糙,多巖石裸露,植被蓋度較低。由於近幾十年來的全球氣溫變暖等因素影響,冰雪覆蓋面減少,雪線上升,凍融荒漠化向冰川區域發展。
圖片來源 : 青海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 張勝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