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新民健康大講堂暨新民科學咖啡館特別專場——「抗疫時期的心理援助」系列大直播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徐易飛 攝
本次疫情中,除醫護人員外,有一批特殊人群同樣受人關注。他們就是即將面臨大考的初三、高三學生。一邊是升學的壓力,一邊是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少學生覺得網課不能讓自己產生安全感,也缺乏了和同學並肩作戰的熱情。
專家認為,這是因為缺少校園的環境,學生沒有了參照和比較,難以定位自己的學習程度進而產生不確定感。「這是一個培養孩子建立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階段,家長應當避免手把手的具體指導,而是可以和孩子一同商量計劃分析利弊,讓孩子學會取捨。」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主任醫師徐一峰說。他建議家長藉此讓孩子掌握學習的主動性,為家長將來的放手做準備。徐一峰說:「通訊工具發達,年輕人不玩微信也喜歡QQ交流。即使不見面,同學之間也有交流感情的手段。」
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研究辦公室主任、主任醫師陳俊自稱家中有「兩隻神獸」,儘管家中孩子尚未到升學年齡,但他也觀察到線上課堂讓學生說悄悄話更容易了。因此,他同樣強調,家長可以在這段時間的學習中,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與此同時,專家提出了他們基於臨床經驗的擔憂,即近年來部分心理疾病有年齡段下沉的趨勢。「提醒大家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目前我最小的一個患者13歲,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擔心的一個情況。」專家說。
他們認為,這背後的原因非常複雜,既有孩子自身的,也有來自學業壓力、社會環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各方面的。「現在的家長,往往比孩子更緊張還焦慮。在青少年網癮這個問題上,打電話諮詢的幾乎全是家長,沒有一個是孩子自己打的。」專家說,「亞洲人對教育的投入極大,這和歐美獨立、放任的教學理念有很大不同。正是因為時間、精力、金錢的投入大,家長的期望也隨之提升,但有時候並不能收穫相等的回報。」
在青少年心理問題背後,專家強調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們認為對於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治療要還原到家庭的環境中去,比如家長和孩子的互動,家長雙方之間的互動等,不能單獨觀察孩子個體的行為。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 見習記者 張澤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