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湖南是國內一個繞不過去的存在,長沙嶽麓書院門口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算是解讀了湖南的崛起。從1850-1950百年湖南可謂群星閃耀,自陶澍曾國藩起,清廷湘籍督撫、民國黃埔學員、開國大將老帥如同海浪拍岸,此起彼伏,更不用說太祖改天換地了。
長沙作為湖南的省會,一直是很低調的。秦時設置長沙郡,漢有長沙國,長沙都是古之重地,可惜有心人士統計關於湖南近代以前的史書記載聊聊數百字而已,更不用說長沙了。長沙低調大概兩個原因:一個是無論是唐以前,還是唐以後,作為楚地的長沙,與關中、中原霸業之地相比,還是略有偏闢。另一個則是長江中遊的武漢的區位優勢非常明顯, 九省通衢,清時更是湖廣總督的駐地。
不過自從湖南廣電騰飛後,長沙已經算是聲名鵲起了。在全國的GDP萬億俱樂部中,長沙也有一席之地。2019年長沙GDP12580億超越青島無錫寧波,僅次於杭州、天津和南京,與武漢差3個位次,排名12。本來依照今年年初武漢的疫情影響,長沙再進一步應該是沒有多大的問題。然而2020前三季度的GD P青島無錫寧波又追上來了,且寧波7.2%增速幾乎形成碾壓式優勢。
其實我們簡單看下,無錫寧波青島長沙,再加上南京算是GDP前二十名城市裡面總人口數千萬以下的城市。南京作為江蘇省內的排名第二的城市,在強省會的戰略支持下,只要穩紮穩打,拿下省內頭名應該只是時間問題。無錫未來的發展高度,高度依賴兄弟城市蘇州,蘇錫常幾乎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青島一直穩居省內頭名,不過在濟南吃下萊蕪後,也是壓力山大,好在作為計劃單列市還是有一定的底氣。儘管杭州幾乎現在形成碾壓式的優勢,不過寧波石化工業和港口優勢等因素結合,未來身處長三角都市圈核心也是機會滿滿。
至於長沙則是和株洲湘潭一起組成省內的都市圈,相較其他二類都市圈整合更加具有優勢。長沙距離株洲和湘潭直線距離都在五六十公裡內,且長沙與省內的兩個城市產業方面不存在大的重複競爭,還具有一定的互補性。早在50年代,三市就有合建的想法,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擱置,而今三市既有相近的語言優勢,再加上地理位置因素,未來融合併不是什麼難事。當然要想依靠行政力量強制整合,肯定不行,只能是逐漸融合發展。單靠長沙自身優勢要在未來的城市大戰中佔據有利地位,恐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國家中心城市落子武漢,就已經證明了城市的差距。但是若是三個城市互惠互助,相互融合,未來可期。
長沙具有51所高校,在校學生63萬,這些人才賦予了長沙充沛的高智勞動力。不過這些人才大多就近取道南下,還有一部分會東渡北上。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算是這些高校的翹楚,還有國防科大,不過軍校一般都是單獨算。湖南師範大學也不錯,雖然說不是教育部直屬六師,但是在湖南還是臨近省份的認可度都非常高。2018年中國企業500強的入圍門檻超過300億,長沙有7家殺入,儘管無法和一線城市相比,但是在中部地區還是非常厲害的。像是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遠大科技、藍思科技等都算是其中的代表。不過就算是這樣,長沙高校畢業生在本地的選擇性也不是太多,這也是中西部城市普遍面臨的人才外流問題。
長沙的最令人稱奇的就是房價,除了受限於當地的收入水平以外,更多則是取決於政府對於土地財政的態度。按照全國土地依賴程度來看,長沙在新一線城市中排名非常靠後。2019年長沙住宅土地成交面積是2671萬平米,相比2018年增長50%,屬於過量供應住宅土地面積。或許正是這樣的態度,導致長沙的中部城市中房價一直處於低位。長沙的住房的均價在1萬左右,相對於其他想等體量的城市,大多在2萬以上,也算是一個奇蹟。相傳,深圳還曾機到長沙取經。
其實,房價一直是一個敏感話題,租得起,買不起,這是大多數人的狀態。居者有其屋,這是幻想,但是過高的房價帶來高企生活成本,企業就會用腳投票。像是華為一部分業務從深圳遷到東莞松山湖就是一個例證。長沙在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方面本來就缺乏底氣,若是人為的推高房價,倚重土地財政那才是和尚念歪了經。
作為長江中遊城市群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株潭一體化是未來的長沙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長沙在中部城市中突破的底氣所在。很多人的對於都市圈的認知是強勢合併成一個城市。其實看看國外的都市圈都是一個主城,周邊圍繞著很多衛星城市,這樣才是都市圈成熟的形態。長株潭也一樣,以後可以在株洲和湘潭居住,在長沙上班。當然最好的形態是三個城市呈多樣化發展,自然而然的融合,並能保留各自的城市特色。
長沙從以前GDP20名開外,走到去年12名,算是屬於彎道超車的城市。湖南作為中部的核心區域,無論是產業轉移還是人口遷移都起著承東啟西的作用。機會只屬於有準備的城市,長沙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