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林業:政府權力下放 村民參與式管理

2020-12-23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尼泊爾的社區森林管理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值得探索借鑑。

        尼泊爾屬於南亞山區的內陸國家,森林面積363.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5%,低於世界平均水平(31%);森林蓄積量6.47億立方米,單位面積蓄積量178立方米/公頃,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約110立方米/公頃)。從所有權看,全部森林屬於國家;從管理權看,公共管理部門佔66%,社區佔33%,其他佔1%。

        早在20世紀70年代,尼泊爾就開始推行社區林業模式。目前,尼泊爾的社區森林管理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堅持「誰建設、誰受益,誰保護、誰獲利」原則,鼓勵村民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注重森林使用者小組和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聯合會的建設,注重政府「權力下放」或「分權式管理」,注重村民「參與式管理」。

侵佔是尼泊爾森林退化的主要問題。 Rudra Bahadur Raya攝

        1發展社區林業的背景和現狀

        1957年,尼泊爾通過了新法律,要求私有林國有化,具體由林業部門管理。由此導致村民喪失了對森林的管理權與經營權,引發廣大村民的不滿,加劇了當地村民與林業部門之間的矛盾,催生了非法採伐活動。儘管林業部門加大了打擊力度,但受制於人力,亂砍濫伐現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20世紀70年代,孟加拉國暴發的嚴重洪澇災害引起全世界對位於上遊的尼泊爾森林破壞問題的廣泛關注,促使尼泊爾政府反思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政策。1976年,尼泊爾政府開始引入社區林業政策,頒布新的法律,承認村民是保護森林的重要力量。1978年,尼泊爾政府出臺了法律,允許村民參與保護管理森林。政府把林地交給鄉村委員會,鄉村委員會根據政府的要求管理林地;村民有權通過採集薪材和非木質林產品獲得經營收入。1993年,新森林法頒布,正式認可社區林業的法律地位;1995年,森林管理條例出臺,強調將更多的森林權利賦予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

        經過30多年發展,社區林業在尼泊爾林業中已佔據重要位置。根據尼泊爾林業和環境部森林和土壤保護司的統計(2017年),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共有19361個,管理的森林超過100萬公頃;參與社區林業項目的家庭約145萬戶,累計佔全國人口的35%。

        2發展社區林業的目標

        尼泊爾實施社區林業是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將國有林交給當地社區管理。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在管理國有森林資源的同時,有權通過採集薪柴、畜禽飼料與其他非木質林產品等,以滿足鄉村家庭對森林產品的基本需求。社區林業的總目標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具體包括:滿足鄉村家庭對森林產品的基本需求;保護森林生態系統與遺傳資源;加強林地資源保護,防治林地退化;促進社區經濟與國民經濟發展。

        3社區林業利益相關者的相互關係

        1957-1975年,尼泊爾推行森林國有化政策,國有林由林業部門管理。1976年引進社區林業管理模式之後,越來越多的國有林由地區林業局移交給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管理,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聯合會與國際援助機構也在社區林業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林業部門受制於人力與財力,實施單獨管理的難度很大。而當地森林使用者小組擁有大量鄉土知識,熟悉當地森林植被特點與野生動物習性,能有效組織村民家庭參與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聯合會聯合了全國的森林使用者小組,代表他們與政府就社區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問題進行談判,儘可能為森林使用者小組爭取最大的權益。

        4社區林業實施成效

        森林能為當地居民家庭提供直接與間接民生福利。其中,直接福利包括從森林中獲取食物、薪炭材、木材、飼料、建築材料與藥物等;間接福利包括流域保護、侵蝕控制、土壤改良與農田防護等。基於可持續生計視角,社區林業發展的主要成效體現在五大方面。

        自然資本。社區林業管理實踐促進了林地、水、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環境與非木質林產品等自然資源的保護與生產。林地與林木可為村民增加收入,增強幸福感,提供直接福利,同時通過水土保持與防風固沙等方式提供間接福利。森林通過提供薪柴等日常用品滿足社區森林使用者短期需求,也通過提供建築用材等木質林產品滿足長期需求。

        物質資本。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基金用於飲用水、灌溉、環境衛生、能源、交通、通信與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與社區活動開展,改善社區貧民生計。在許多鄉村地區,急需的生活設施較匱乏,森林使用者小組依託社區林業項目,通過修建鄉村公路、橋梁、鄉村建築物、學校和廟宇等,為鄉村社區積累物質資本。

        人力資本。地區林業局和尼泊爾林業高校、科研院所為社區森林使用者舉辦關於健康、信息與技能方面的培訓班,提高村民特別是窮人各方面的素質。社區使用者小組聯合會特別注意吸收女性和貧困人口參與,鍛鍊弱勢群體的組織管理能力。

        社會資本。社區福利的增加與減少,取決於個人能力、參與組織活動頻次以及對涉及生計的權利與義務的了解情況。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通過在地區與國家層面創建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聯合會,增強森林使用者的凝聚力,謀劃社區林業發展方向。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聯合會通過加強與政府、非政府組織等不同利益主體溝通與協調,通過舉辦關於反對性別歧視與種族歧視研討會,維護森林使用者小組的權利。據統計,在尼泊爾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聯合會中,女性人數已經達到1072名。

        金融資本。絕大多數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都會建立社區基金。社區基金融資渠道主要包括出售林產品、接受各類捐助以及開展森林旅遊。依託社區基金,森林使用者小組經常開展小額貸款業務,並優先照顧女性和窮人。

        5社區林業實踐經驗

        兌現政治承諾。社區林業在尼泊爾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政府兌現政治承諾。政府將社區林業作為森林治理的重要手段,在國家林業發展規劃中給予優先發展地位。地區林業局積極幫助森林使用者小組發展社區林業。

        鼓勵利益相關者參與政策制定。政府積極鼓勵利益相關者參與社區林業政策制定。政府邀請非政府組織、私營部門組織研討會,研究制定社區林業治理相關政策法規。1987年首輪研討會就促成了林業部門總體規劃出臺。隨後的研討會催生了森林法與森林管理條例,推動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聯合會成立。

        發揮民間團體作用。許多民間團體支持社區林業發展。他們在提高社區林業認知、指導能力建設、促進經驗分享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並支持社區參與國家層面林業政策制定。

        重視邊緣群體的參與。社區林業的成功還與邊緣群體利益保護有關。全國由女性牽頭的社區森林使用者小組數量已經超過千個,且數量仍在不斷增長。在制定社區林業章程與森林經營方案過程中,尊重邊緣群體利益訴求,甚至特意制定親貧的具體條款,保護邊緣群體的權益。

        6尼泊爾實踐的啟示

        發揮基層民主,鼓勵村民參與森林管理。尼泊爾社區林業注重基層民主,積極推行「自下而上」的參與式決策方式,尊重村民的意願,改變了傳統林業扶貧中單純強調「自上而下」決策的習慣做法。發揮基層民主,允許村民自主選擇森林資源利用措施,提高了村民參與森林管理的積極性,增強了減貧脫貧的信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激發林地生產力與發揮林業扶貧作用的重要政策。發揮基層民主,能從兩方面影響產權改革的扶貧效果,一方面通過下放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保障村民林業投資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村民通過參與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等民主決策活動,了解林權改革和明晰產權的意義,進而增強林業投資的信心。

        還權於民,保障村民的森林權益。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林權制度改革,國有林改革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為此,必須對傳統的林業管理理念進行改造。過去提「讓利於民」,是指把一部分森林權益讓給村民,屬於「德政」範疇;而如今「還權於民」,是指把原本屬於村民的森林權益歸還給村民,屬於「糾錯」範疇。堅持「還權於民」的新理念意味著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和維護村民的森林權益。當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體現了保護村民的森林權益,但國有林改革如何保證周邊村民森林權益目前仍處於探索之中。可供探討的路徑包括:一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聘用當地村民參與國有林管理;二是允許村民從國有林中採集非木質林產品。

        發揮鄉村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鄉村合作組織既是開展參與式培訓的有效紐帶,又是村民自我學習、自我提高與自我管理的有效平臺,也是促進村民與政府之間溝通的機制。我國鄉村可借鑑國外森林使用者小組和森林聯合會經驗,加強各類鄉村專業組織建設。

        保護鄉村弱勢群體的權益。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在鄉村社區,相對於男性與主體民族,女性與少數民族通常處於弱勢地位。在我國一些鄉村,「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文化意識仍然很強烈,男性扮演戶主角色,女性更多處於從屬地位;而一些少數民族由於語言溝通與文化教育等原因,參與集體管理的能力不足,也陷於弱勢地位。在林業支持鄉村發展過程中,應主動聽取鄉村弱勢群體呼聲,引導他們參與相關決策,從機制上保障鄉村弱勢群體的權益,提高他們在鄉村社會中的地位。

相關焦點

  • 權力下放後,如何接得住? ——地方政府簡政放權巡禮之二
    隨著地方簡政放權的深入推進,清理、取消和下放行政權力是重中之重。不僅中央政府率先垂範,大刀闊斧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各級地方政府也紛紛按照中央要求將原本屬於省級部門的權力逐步下放到基層,發揮基層政府就近管理的優勢,方便企業和百姓辦事。大量權力接踵下沉,基層政府如何接權成為關注焦點。
  • 民進中央:改進基層社區治理,對政府權力進行必要的限制
    職能行政化,居委會仍然承擔大量由政府職能部門交辦或街道辦事處下派的行政事務,在城市管理體制改革中,隨著「管理重心下移」「權力下放」「費隨事轉」等原則的提出,大量行政事務和社會管理任務名正言順地被轉移至社區居委會;權力行使行政化,城市基層政府職能部門壟斷著大部分資源和權力,基於自身經濟理性與工作便利出發,自上而下地在社區建立起排他性的行政系統,造成一些本應由社區居委會自主決定的事務必須得到基層政府的批准與認可
  • 英國 政府下放權力,扮好扶持角色(國際視野·關注國外文化產業管理...
    英國創意產業的管理體制分為中央政府的縱向管理與地方政府和非政府部門的橫向管理,國家文化、傳媒和體育部是創意產業管理的核心部門,非政府公共文化機構和地方行政部門也承擔了重要的管理職能。政府專門成立的「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由首相親自擔任工作組主席。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還成立了「促進創意產業出口諮詢委員會」。
  • 「放管服」改革系列推送二 | 權力下放中改革效能提升的邏輯、難點與路徑優化—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例
    1.爭取試點與權力下放階段: 效率與行動者邏輯影響權力下放的第一階段是中央與地方互相回應的過程,中央釋放政策導向,地方政府積極響應爭取試點,中央與地方在反覆互動和學習中明晰實施方案與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效率邏輯和行動者邏輯作用強烈。
  • 宅基地審批權下放,申請更容易了?這3點仍是紅線!
    宅基地問題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之一,大家也知道,由於以前監管不嚴,農村宅基地建房出現了各種亂象,亂搭亂建的現象並不少,嚴重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後來國家也在一直加強對宅基地的管理。不僅明確規定宅基地只能"一戶一宅",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面積不得超過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準,還在今年一號文件中也再次強調,要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加強對鄉鎮審批宅基地監管,防止土地佔用失控,這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對農村宅基地管理將會越來越嚴格。一、宅基地審批權下放!
  • 【社會治理案例】獅山鎮:鏈條式培育高校社團,下沉式參與社區治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通過高校社團五年來參與獅山社會治理的發展,實現了「社區需求與服務設計雙匹配」的良好狀況。圍繞獅山鎮黨委、政府在「老齡化日益嚴峻、非戶籍人口人口管理與融入困難、弱勢群體關愛、能力提升、社區基礎社會服務缺乏、環境保護、社會治安問題」等社會治理方面的難題,在五屆創投活動高校社團實施的106個項目中,有近65%的項目是結合社會治理的難題而設立的。
  • 彭州村(社區)全面推行「微權力」治理——清單之外再無權力
    彭州村(社區)全面推行「微權力」治理——清單之外再無權力 彭州市天彭街道翠湖社區宣傳欄讓村民更清楚「微權力」是如何治理的。
  • 社區公共管理互動機制探析
    (一)管理主體是擁有公共權力和公共權威的社區組織 一般來講,社區組織包括政府基層政權組織、社區自治組織以及社區中介組織。政府基層政權組織在社區公共管理中發揮著方向性的主導作用,主要包括城市社區的街道辦事處及其他職能部門。
  • 萬科集團區域公司變身事業部制 權力下放業務變陣
    此次人事調整,在考慮到公司業務經營的需要,以及充分尊重了個人意願的基礎上,鬱亮最終做出了決定,涉及的管理人員中也沒有一個人因此而離開。   人事調整之後,萬科新三大業務將進一步展開,尤其是在消費體驗商業和產業地產領域。21世紀經濟報導獲悉,萬科將與國內最大的投資基金合作,共同打造一個社區商業金融平臺,這是萬科和凱雷輕資產合作之後的又一個商業方面的大動作。
  • 法制日報:以權力清單推進行政組織法
    權力清單制度的實質是給行政權打造一個透明的制度籠子,為企業、公民和其他組織辦事提供便利條件,也為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規範提供基本依據。 由於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的廣泛性、複雜性,權力範圍的模糊性和多變性,政府管理和執法中濫用或超越職權、失職、缺位、錯位等問題,仍難以消除。建立權力清單制度,明確政府可以幹什麼,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防止公權濫用和亂作為,減少尋租現象。
  • 鄉村學堂、幸福食堂、社區花園 從化推出眾多項目引導鼓勵村民共建...
    今年,從化區民政局推出眾多推動村民共建的項目,引導和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到鄉村建設中,讓村民從過去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助力全區形成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鄉村治理體系。目前,部分試點項目初見成效。
  • 關於國營南田農場下放地方管理的建議
    關於國營南田農場下放地方管理的建議(C類)     關於海南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    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第532084號辦理情況的答覆      藍文良代表:    您在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關於國營南田農場下放地方管理
  •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麗萍:社區與公共服務的語境分析框架
    在寬泛意義上,社區可能包括地方公共權力部門(地方政府)、市場、非營利組織(NPOs)以及個人。這些都是社區公共領域的重要行動者,而在不同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背景中其重要性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是,作為公共服務接受者,社區所獲得的公共服務的數量、質量以及公共服務在不同個體和家庭之間的分配是否公正等,直接影響著社區在公共服務領域其他角色如生產者和分配者的扮演。使用公共管理(服務)領域的流行話語,這種關係可以表述為,社區是公共服務的使用者,不同的用戶體驗影響著社區(用戶)在公共服務生產與分配過程中的參與。在這種意義上,社區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參與就形成了一個參與梯度。
  • 職稱評審權力下放到學校,老師們驚喜不驚喜?
    原來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掌握在上級教育管理部門中,像農村評一級職稱需要經過學校、鎮中心學校、區(縣)教育局,最後到市級人事教育管理部門。這樣層層篩選,程序複雜,環節又多,中間難免出現各種問題。而浙江省採取將職稱評審權力直接下放到學校,減少中間程序環節,賦予學校更大的自主權。權力既然下放到學校,那麼學校怎樣評審老師呢?與之前的評審條件是不是一樣的呢?這些是大家關注的問題。
  • 當村民成為親密夥伴——海鹽沈蕩鎮農村社區觀察
    歷經十年農村社區建設,沈蕩的外觀並沒有大變樣,這與想像中別墅小樓式的「新農村」相去甚遠,至少在外人看來顯得很平常。  「大家對農村社區有理解上的誤區,以為就是把農村變成城市,這不是沈蕩的方向。農村還是農村,但應是有鄉愁、有活力、村民點讚的。」海鹽縣民政局社會工作(社會組織管理)科科長周玲告訴記者,沈蕩正在創建全國農村社區示範鎮。
  • 江西婺源李坑景區仍關閉 專家建議村民參與管理
    一位當地幹部說,「風波暫時過去了,但政府、企業、村民之間應該加強溝通,根本問題不處理好,以後難免還會出現類似事件。」按照通票,婺源景區包含了14個小的景區。在李坑景區,由於新的門票分成協議遲遲未能籤訂,今年上半年的分成款也沒有到位,引起部分村民不滿,最終導致了阻攔遊客進景區遊覽的情況發生。李坑景區的分紅之爭產生了連鎖反應。
  • 浙江紹興 「五權」下放 激活辦學
    近年來,紹興市教育局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共下放教師錄用權、崗位設置權、崗位聘用權、職稱評聘權、績效考核權等5項權力。改革背後,紹興究竟為何「放權」,怎樣「放權」,又是如何處理好「放」和「管」的關係?近日,記者專訪了紹興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姚國海。
  • 參與式設計:一種自然而然的保護地景觀 /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通過借鑑起源於森林、溼地等自然資源領域的「生態系統管理」理論,結合風景園林學科特點與規劃設計屬性,提出了一個更為綜合的參與式設計理念——「參與自然過程的設計」,這個「參與」不單指利益相關方的參與,也指作為自然個體的人這個群體的參與。該理念強調尊重、謙遜的參與態度,強調設計過程中的自然而然,旨在為場地植物的生長、材料的腐蝕以及人的行為活動預留時間與空間,讓人自覺而主動地參與自然過程。
  • 權力濫用、窩案頻發:小微權力任性傷農還需狠治
    小微權力緣何任性?《法制日報》記者近日採訪湖北省沙洋縣人民檢察院,通過總結該院近幾年案件辦理情況,梳理出小微權力犯罪類型及特點。  權力濫用  忍了近10年,村民陳凱(化名)決定舉報村支書丁某。  1997年8月,沙洋縣原蛟尾鎮政府與本鎮下轄的原大廟村村委會籤訂合同,將由蛟尾鎮經管的赤眼湖使用權下放給大廟村,使用時間為1998年起至2013年,為期15年。當年12月底,時任大廟村黨支部書記丁某、村主任梁某決定將赤眼湖使用權發包給村民陳凱,承包期15年。  2000年,丁某與他人合夥從陳凱手中反租赤眼湖水面養殖螃蟹,不曾想年底竟虧了本。
  • 內蒙古呼和浩特賽罕區大臺什社區:黨建引領村民舒心「上樓」
    2011年,大臺什村適應城市發展需要,開始實施整村改造,更名為大臺什社區,村民逐步轉為城市居民,村莊逐步轉為城市社區。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居民對於失去土地後重新就業、集中居住後小區管理等方面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小區內私搭亂建、寵物隨處便溺的現象屢禁不止,拿到拆遷款的居民沉迷於打麻將、泡酒吧的情況屢見不鮮,居民缺乏對社區的歸屬感和參與度,對社區管理服務提出了很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