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禪話:心安是歸處

2021-12-12 星永遠

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人生之路並非只有坦途,也有不少崎嶇與坎坷,甚至會有一時難以跨越的溝坎兒。在這樣的緊要關頭我們只有一種選擇:再向前跨出一步!儘管可能非常艱難,但請相信:只要堅持下去,你的人生會無比絢麗!



佛說:眼前的一切都是我們過去種因所結下的果。得到了是你該得到的,用不著得意。失去了是你該失去的,用不著懊惱。得失是緣,何不淡定斯然。達摩祖師云:若得榮譽好事等,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定在慈悲,自然吉祥如意。



修行,就是清醒過來,開展我們的清明和覺知,同時還有慈悲和寬容體諒。我們不僅要發願對十方一切眾生慈悲,更要對周遭的人——丈夫或妻子、孩子、工作的同事、對每個人慈悲。我們應該明白,這些人同樣在受苦,多一個微笑、多一點仁慈,可能對他們意義重大。這就是修行。



人生最大的修養是包容。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讓,而是察人之難,補人之短,揚人之長,諒人之過,而不會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諷人之缺,責人之誤。包容是肯定自己也承認他人,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別人的境界。在包容的背後,蘊含的是愛心和堅強,是挺直的脊梁,是博大的胸懷。



世界上,從沒有兩個人真正相遇,所有相遇,只不過是自心和它自創的影像相遇。無論你我,還是佛陀身邊的須菩提,都沒有看見過真正的佛陀。我們見聞覺知,都是心自身的化現,那是「自心見自心」。心外無境,我們從未見過任何外人。在佛菩薩身上看到的一切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等,無不是我們自身品質的投射。



人生沒有捷徑可走,現實也就只有腳踏實地、勤奮學習、努力創造的人,才是可以走出一條光輝的人生之路。所謂的人生捷徑,就是少走一些彎路,就會少一些失敗。最好的方法:一是借鑑歷史;二是借鑑他人;三是一步一個腳印。


(摘自夏一文新浪博客 在此感謝)

相關焦點

  • 心安,即是歸處
    1、愛情:心安是陪伴人生這一輩子,其實無論在什麼地方,有一個自己相愛的人與自己相守在一起,與自己喜歡的人此生相隨,其實就是一種安心。這一輩子不會辜負自己,彼此兩人從青絲到白髮。那些心愛的地方,便是自己最好的歸處。人生一輩子,一切終究都是如此。人生本無常,心安即是歸處。自己不會去糾結,那麼自己就不會去尋找那麼多的煩惱。不會去尋找那麼大的擔憂,也不會去自己一個人有那麼多的痛苦。
  • 禪樂《歸》|心安,即歸處
    禪樂《歸》|心安,即歸處 只有到了一定年齡, 經過生活的洗禮, 才懂得心安是福,心安才是歸處。
  • 夜讀|心安即是歸處,隨緣方得自在
    人生本無常,心安即歸處。我們都見證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也曾感受過一個人穿過漆黑的夜,走過泥濘的街。曾經有一句話讓我熱淚盈眶,也陪伴我走過許多孤獨的旅途。如果一顆心總是浮躁、忐忑、起伏不平、或驚或憂或悲,那麼這顆心一定是一顆不安的心;如果一顆心不安,那便沒有自在的心境,幸福感自然無從建立,導致失去外在的福分,或許這就是唐伯虎所說的「心安是福」。但所幸,我們在生活和歲月的洗禮下,終將懂得:心安,即歸處。
  •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人生本無常, 心安即歸處。 沒有什麼如果,只有必然結果,心安則世間所有人事都無可厚非。再多的風雨兼程一腳踩之,再多的滄桑傷感一水洗之,再多的悲歡離合一笑置之,再多的江湖相忘一語休之,再多的緣起緣落一手揮之,再多的榮辱得失一心淡之。以清淨心看世界,用歡喜心過生活,將慈悲心潤歲月。
  • 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你也就會真正的體會到: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只要你的心安了,心靜了。的身心便找到了歸處,也有了歸鄉的感覺。你再次出發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心安神爽,身上的擔子也就輕了許多,腳下的步子也就快了許多。
  • 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白居易最美的一句詩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白居易的一生可以說是顛沛流離,雖然他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但在生活中卻是處處遭受到打擊,一度被貶江州,即為今天的江西九江。因為有著這樣的人生經歷,也讓他對現實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更為深沉。
  • 《心安即是歸處》:願你歷經滄桑,永葆天真模樣!
    看透世事滄桑,人事冷暖,世態炎涼,句句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百年人生的感悟——我生本無鄉,心安即歸處。平淡無華的文字,充滿生活的哲理,用人生經歷的真實感受,與讀者心與心的交流,閒談家常理短中透著人生大智慧。講實話,真性情,看清世事。人生一世,行走世間,為人處事,讓人放心,自己安心,真實可靠,淡泊明志,通透清澈,樸實無華,純粹真實。
  • 心安即是歸處
    無意中翻到季羨林老先生的《心安即是歸處》才明白,或許閨蜜缺的是「心安」。整體在職場和家庭中翻轉,時不時地還要為孩子的學習擔憂暴怒,想要身心俱松,確實難於上青天。季老作為國際上都著名的東方學大師、文學家、教育家,他那通透、樸實、純粹而平淡,一生都不為外物所擾、遵從己心,活在自己世界裡的灑脫不羈,讓很多人既嚮往又羨慕。
  • 《心安即是歸處》:願你歷經滄桑,永葆天真模樣
    文||肆小蟹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季羨林老師的《心安即是歸處》。一句話簡介:【季羨林的百年生命智慧。】看這本書的時候讓小蟹想到了讀書時期,課本也有季老師的文章。因為世事無常,心安即是歸處願你歷經滄桑,永葆天真模樣這本書是由一篇篇文章整合而成的,從談人生的意義到談讀書,處世,行走,當下,孤獨,生死等等。
  • 別故土添離愁麼 白居易淡然對之 我生本無鄉 心安是歸處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這一天早上,朝霞剛出,從紫禁城歸來。傍晚,夕陽西下,從長安城東出門。不要再說城東裡面的小路曲折這些事了,這一次,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江南路。車馬備齊了,揚起鞭兒上路了,揮揮手向親人和故鄉告別。這一場離別,應該是難過的,悲傷的。
  • 《散落的珠子》/瀉水各自流,心安是歸處
    瀉水各自流,心安是歸處——雨蕭短篇小說《散落的珠子》阿探讀罷短篇小說《散落的珠子》,不覺間南朝鮑照《擬行路難·其四》湧上心頭: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瀉水各自流,心安是歸處。雨蕭敘事從容,簡筆寫意,幾個時代的縮影真切呈現。既有青春的熱切,又有歲月的滄桑,既有潛隱的撕心裂肺,又有繁複落盡的平和淡定,全篇聚力蓄勢,凝成了一種古典而具穿透性審美情趣,人性教化,暗隱其中。作為人文主義者的淡淡的傷感,亦是湧動在行文字裡行間。(圖片由雨蕭提供,致謝!)
  • 心安即歸處!成都260m極簡私宅實例賞析
    心安歸處隨意春芳歇,心安是歸處世事瞬息萬變與輪迴,讓人無從預測與猜度。但是,自從人類有了抵禦自然的意識之後,家就成為千百年以來功能變化最少、承載情感與情緒最多,也是最難以琢磨的場域。家,是屬於個人的,是私密的情感,與歷史、風格、形式等標籤無關!
  • 白居易這首詩寫出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蘇軾的這種豁達其實正是來源於內心的堅強,那麼詞中的意境很顯然是化用了白居易的詩句,也就是這首《初出城留別》,我們通過對比就會發現,蘇軾完全是借用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白居易也正是由於在現實生活中遭受到了打擊,為此內心極為痛苦,可是他的這種痛苦與別人有不一樣,並不會表現出來,只是把悲痛化為力量,這一點著實是難得,大概也只有白居易這樣的詩人,才能夠有這樣的一種人生態度,而我們從他這首詩中,同樣也能夠感受到那份從容的態度,只要學會了對於自己也是有幫助。
  • 佛誕日禪話
    更多禪話雨水禪話六則拈提驚蟄說禪清明禪話分享轉發
  • 季羨林《心安即是歸處》:處理好這三種關係,人才能活得更好
    季羨林在《心安即是歸處》中,說出了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必須處理好的三種關係,只有處理好這三種關係,我們才能活得更好,生活才會更加愉快,處理不好這3種關係,生活就會有苦惱。第1種關係,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
  • 走下「神壇」的大潤發,心安才是歸處
    二、心安才是歸處在3月21日2019聯商網大會上,聯商網顧問厲玲與大潤發董事長與高鑫零售CEO黃明端對話環節,黃明端首次表露心安才是歸處。
  • 古訓: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明心寶鑑》裡有一段話:「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我們這個心平常都是相對的,患得患失,心猿意馬,始終沒有停過。白居易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心安是歸處。心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心清了才能照見萬物的本性。人生是一場相逢,又是一場遺忘,最終我們都會成為歲月裡的風景。走,只為給自己找個方向,哪怕失敗一萬次,如果活著,就得往前走。人在路上,夢在心裡,希望在遠方。
  • 歲月因經歷而懂得,生命因懂得而精彩,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出去走走,看看世界,看著別人,思考著自己,旅行會讓人謙卑,你會知道地球之大,永遠有著與你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地球的彼端發生,去陌生的城市認識陌生的自己,只有見的世面廣了才不會把自己局限在小格局裡,不再憤世嫉俗,不與人為敵。旅行為的就是讓身體和心靈修煉。人生最大的修養是包容。
  • 此生多勉強,心安是歸處
    我真應該挽救這些蘋果,至少可以稍使心安。秋月的鐮刀在西天出現,鋒利而巨大,它忙於自己的事。這是幽暗大地上一束丟失的光。此心安處是吾鄉留言:讓你心安的事/人﹀﹀﹀在北緯61°種植果樹,聽上去是一件美事。
  • 易經提醒你:人到中年才明白,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
    易經提醒你:人到中年才明白,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人到中年,我們才明白:人生無常,落魄落難識人心。當我們人到中年的時候,我們已經進入了人生的下半場。這時候,即使他們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富,我想,他們也是願意以此來換來自己的後半生的健康,和心安的生活的吧。人到中年,我們才明白:人生無常,轉眼生死兩茫茫。當我們人到中年的時候,我們猛然會發現,自己身邊親友,會越來越少。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