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心安即是歸處》:處理好這三種關係,人才能活得更好

2020-12-20 舒暢悅讀

季羨林在《心安即是歸處》中,說出了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必須處理好的三種關係,只有處理好這三種關係,我們才能活得更好,生活才會更加愉快,處理不好這3種關係,生活就會有苦惱。

第1種關係,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大自然就是生活的氣息,只有在生活的氣息中,感到覺到身心愉快,才會對生活充滿探索的欲望,才會有欲望揭開生命神秘而美的面紗。

第2種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人情社會,與人打好關係無可厚非的,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能夠清楚表達所思所想,並能夠照顧到別人的感受,並且在同時滿足了別人需求的同時,又能滿足自己需求的,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第3種關係,是個人中心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每個人都有一種說走就走的欲望,但是有欲望是一回事,能夠處理好欲望,處理好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衝突的,才是真正厲害的人,這也才是真正的智者。

01第1種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就像人有喜怒哀樂一樣,天氣也會有陰晴圓缺,能夠處理好與大自然關係的人,不會在下雨的時候,謾罵老天爺讓自己不能出去打籃球;不會在下冰雹的時候,抱怨冰雹太大壓彎了樹枝;也不會在晴天的時候,感嘆為什麼十幾天了還沒下雨。

這是一種對天氣的抱怨,對大自然的抱怨。但人又是身處於大自然之中的,若想活得更痛快一些,難道正確的做法,不應該是順應著大自然的所為,改變我們自己的行為嗎?

用自己的這點力氣抵抗大自然,無異於蚍蜉撼大樹。

用消極的態度去應對大自然的行為,這與其說是在於周圍的環境過不去,不如說是在與自己過不去。

一個人的生長,離不開他周圍環境的影響,就像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讓為了讓兒子喜歡讀書,幾次三番搬家,直到兒子像模像樣地模仿著別人讀書的時候,她才安定下來。

孟母的這個行為,就是與大自然、與環境和諧共處的行為。在以前的舊居中,她沒有抱怨,沒有生氣,而是知道如果環境不能讓自己順心遂意,那就去找一個能讓自己滿意的地方,反正天下之大,總有自己的一處容身之地,總有一個地方,會達到自己內心的要求。

孟母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其實也是在影響著她的兒子,正是因為她的兒子成為了名人,這個故事才會被記錄下來,孟母與其說是在成就兒子,不如說是在成就這一家人,這就是人能夠與大自然、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共處的好處,用不抱怨、不埋怨的態度,積極樂觀地生活。

像孟母一樣,處理好與大自然的關係,人才會過得更舒服。

02第2種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每個人從一出生開始,就不可避免與周圍的人,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關係:與父母是父子母子的關係;與爺爺奶奶是祖孫的關係;與哥哥或妹妹是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人逐漸長大了,還會有同學的關係、朋友的關係、愛人的關係、孩子的關係。

人從一生下來,其實就在不斷地與人發生著各種不同的聯繫,而正是這些不同的聯繫,才組合成了人的一生。

仔細想想,如果不能處理好與周圍人的關係,不管是誰,見了就譏諷嘲笑,只會讓自己與別人的距離越來越遠,把自己推向另外一個深淵,最後被所有人孤立。在這個世間,終於不再有一個交心的好友,甚至連父母都捨棄。

但如果一個人能夠與周圍的人處理好關係,他的世界觀就會不同,他能夠善於藉助自己的人脈,同時還能藉助父母親以及同學好友的人脈,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圈,他認識了更多的人,生活就會給予他更多的機會,會有更多的選擇,成為不同的人,走上不同的路。處理好人際關係,不僅在影響著他人,同時也在影響著自己。

畢竟人不可能一輩子一帆風順,如果遇到難處了,有親朋好友幫助,不管再大的難題,也會化繁為簡,最終解決;但如果沒有周圍人幫助自己,就算只是一個小小的難題,也會演變成一個巨大的難題,一個簡單的問題,一拖再拖反而釀成大禍。

處理好與周圍人之間的關係,利人也利己。

03第3種關係,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

曾經看到過很多新聞,很多人在辭職的時候都說,「世界這麼大,我想去走走」,或者很多人在面對愛人的不蠻不講理時,一天都會有成百上千次想要離婚的念頭。但這個世界並不是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的,制約著你的,還有肩上的重擔。

若是一個人能夠在處理好身上的重擔,同時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這樣既討好了別人,又討好了自己,這樣的生活,雖然不如一開始所想的輕鬆自由,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更好的生活姿態呢?

就像「上班如上墳」,如果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等到上班攢夠了錢之後,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何嘗不是平衡了自己心中的思想與感情的矛盾呢?能夠做到這點的,最後大多都成就了自己的夢想吧,當初無論忍得多辛苦,最終不都是值得的嗎?

不管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個人的中心思想與矛盾感情的平衡之間的關係,如果矛盾尖銳,人身處其中也會如坐針氈,仿佛身上每一個細胞都在叫囂著痛苦。

而如果能夠像大海一樣包容世間萬物,與大自然、人類、內心的渴求與希望和平共處,用更溫柔、更平和的態度,坦然面對生活的時候,生活也會返還給人一個更接近於生命本身的真相。

不管你曾經是否經歷過人生的大苦大悲,亦或是曾經感受到生命的跌宕起伏,還是當下正處於困境之中,只要你記得,你的心是平靜的,你知道自己當前在做什麼,以後會用怎樣的方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即《心安即是歸處》,就會活得更肆意、更瀟灑、更從容。

用從容不迫的態度,在喧囂熱鬧的城市中獨處,利用自己的特長與大自然和平共處,與人平和相待,正確看待內心對夢想的渴求和對現實的責任,平衡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你會看到一個充滿精氣神的自己。

執著於自己的執著,便能成就自己想要的成就--心安就是生命的歸處。

一鍵三連,下期稿件更精彩哦!

相關焦點

  • 《心安即是歸處》:願你歷經滄桑,永葆天真模樣!
    思想豁達,光明磊落,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字如其人,心存美善,萬物皆詩。看透世事滄桑,人事冷暖,世態炎涼,句句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百年人生的感悟——我生本無鄉,心安即歸處。平淡無華的文字,充滿生活的哲理,用人生經歷的真實感受,與讀者心與心的交流,閒談家常理短中透著人生大智慧。講實話,真性情,看清世事。
  • 心安,即是歸處
    1、愛情:心安是陪伴人生這一輩子,其實無論在什麼地方,有一個自己相愛的人與自己相守在一起,與自己喜歡的人此生相隨,其實就是一種安心。這一輩子不會辜負自己,彼此兩人從青絲到白髮。那些心愛的地方,便是自己最好的歸處。人生一輩子,一切終究都是如此。人生本無常,心安即是歸處。自己不會去糾結,那麼自己就不會去尋找那麼多的煩惱。不會去尋找那麼大的擔憂,也不會去自己一個人有那麼多的痛苦。
  • 季羨林《心安即是歸處》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
    01  喜歡好名聲,這是人之常情,無可非議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能夠擁有好的名聲,這是人對美的認知,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所以對毀壞我們名聲的人,我們可以進行種種分析:為什麼對方要這麼做?對方這麼做,有什麼好處?怎樣才能停止讓對方這麼做?如果這是一個沒有欲望的社會,人們就不會因為資源、金錢、土地等原因而打架 。而為什麼有人鍾情於毀人名譽?多數是因為這些資源有限,分布不均勻,有人心生不滿,所以心有嫉妒,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手段。
  • 禪樂《歸》|心安,即歸處
    禪樂《歸》|心安,即歸處 只有到了一定年齡, 經過生活的洗禮, 才懂得心安是福,心安才是歸處。
  • 心安即是歸處
    一直以為有了房子便有了家,有了愛的人便有了家,但現實卻並非如此。閨蜜最近總是覺得自己很累,身心俱疲,問起原因,居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搞得大家也愛莫能助。無意中翻到季羨林老先生的《心安即是歸處》才明白,或許閨蜜缺的是「心安」。
  • 《心安即是歸處》:願你歷經滄桑,永葆天真模樣
    文||肆小蟹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季羨林老師的《心安即是歸處》。一句話簡介:【季羨林的百年生命智慧。】看這本書的時候讓小蟹想到了讀書時期,課本也有季老師的文章。而今越長大越浮躁,心不靜的時候都看不進這一類文學作品了。書中第一章名就是「生命本來沒有名字」,關於人生的意義。這也是小蟹時常會思考的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看了季老師的文字也能讓我更加清楚這一點。
  • 夜讀|心安即是歸處,隨緣方得自在
    人生本無常,心安即歸處。我們都見證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也曾感受過一個人穿過漆黑的夜,走過泥濘的街。曾經有一句話讓我熱淚盈眶,也陪伴我走過許多孤獨的旅途。如果一顆心總是浮躁、忐忑、起伏不平、或驚或憂或悲,那麼這顆心一定是一顆不安的心;如果一顆心不安,那便沒有自在的心境,幸福感自然無從建立,導致失去外在的福分,或許這就是唐伯虎所說的「心安是福」。但所幸,我們在生活和歲月的洗禮下,終將懂得:心安,即歸處。
  •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人生本無常, 心安即歸處。 一直深信,心靈純淨清澈,才能寧靜致遠;生活嫻靜簡單,才能清香韻長;生命 平和淡泊,才能優雅知性;人生懂得禪悟,才能溫暖快樂。
  • 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白居易最美的一句詩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白居易的一生可以說是顛沛流離,雖然他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但在生活中卻是處處遭受到打擊,一度被貶江州,即為今天的江西九江。因為有著這樣的人生經歷,也讓他對現實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更為深沉。
  • 十句很有哲理的人生感悟說說,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
    有人相伴也罷,一人獨行也罷,人這一輩子,總有些事情需要你去面對,總有些無奈需要你去承受。無論怎樣,都要守住自己的心。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2.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對於所擁有的一切,都視之為理所當然,然後拼命向外尋找幸福。所以上天為了使我們有看見幸福的能力,就經常會安排各種失去,藉由失去,讓我們看見自己曾經擁有的幸福。
  • 易經提醒你:人到中年才明白,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
    世間都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何況《易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此就有人說,讀懂了《易經》,便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人生在世,世事難料!
  • 贈書 | 季羨林住過「鬼屋」 滿院石棺 朋友嚇軟腿:不是不怕死 是不再怕!
    其實,他是一個死過一次的人。十年浩劫中,他曾下定決心「自絕於人民」。在「文革」中,季羨林不幸被抄家,被批鬥。這期間,打人,罵人,脖子上掛大木牌子,任意汙辱人,放膽造謠言,以致發展到用長矛殺人,不用說人性,連獸性都沒有了。
  • 心安即歸處!成都260m極簡私宅實例賞析
    心安歸處隨意春芳歇,心安是歸處世事瞬息萬變與輪迴,讓人無從預測與猜度。但是,自從人類有了抵禦自然的意識之後,家就成為千百年以來功能變化最少、承載情感與情緒最多,也是最難以琢磨的場域。家,是屬於個人的,是私密的情感,與歷史、風格、形式等標籤無關!
  • 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面對著一切社會的種種人和事,工作的壓力,生活的重擔,無時不催促著我們加緊腳步大步向前。世間凡塵無一不困擾著我們每一個匆匆在奮力打拼的人。靜靜的長思,崇尚的過上幾天簡單的日子,返璞歸真的安頓好一日三餐,珍惜每一盞生活的閒情,你就會感到這個世界接近了許多。心境,心情都會隨著你的改變而時過境遷,你就會感到你所走過的路都只是人生中的記憶罷了。你也就會真正的體會到: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只要你的心安了,心靜了。
  • 歲月因經歷而懂得,生命因懂得而精彩,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對你百依百順的人,能讓你如願以償的事都很少。你若非要計較,沒有一個人、一件事能讓你滿意。人活一世,求個心的安穩,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心寬一寸,路寬一丈。若不是心寬似海,哪有人生風平浪靜?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
  • 願平安喜樂,勿忘心安,祝你也祝我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山山水水,皆是一來一去,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年少求異,長大求同,後來求己,但求心安。心安處處安,何處不自在;心寬天地寬,無人成敵對。生活皆成長,成長即人生;懂得皆放下,放下即心安。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
  • 佛說:隨緣放下,心安即是家!(收藏經典)
    隨緣兩個字,是很多人的口頭禪。尤其是遇到困難,無法做好某件事情,不想管或管不了之時,脫口而出說:「隨緣吧!」其實,隨緣並不容易做到,要有真智慧的人,才能辦得到。生活,求的心安,快樂。一生美麗過便是不枉,蝶來蝶去隨蝶意,靜守一方天空,安度一春歲月。隨緣,不是給平庸找藉口,而是為生活覓出口。
  • 心寬,心淨,心安(頓悟)
    來源: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盧梭說: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長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深以為然。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經歷開心與失落,經歷愜意與難過,經歷挫敗與成長。只有學會了淚中含笑,順從內心,才能活出一份恬淡和坦然的生活,才能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
  • 白居易這首詩寫出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蘇軾的這種豁達其實正是來源於內心的堅強,那麼詞中的意境很顯然是化用了白居易的詩句,也就是這首《初出城留別》,我們通過對比就會發現,蘇軾完全是借用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白居易也正是由於在現實生活中遭受到了打擊,為此內心極為痛苦,可是他的這種痛苦與別人有不一樣,並不會表現出來,只是把悲痛化為力量,這一點著實是難得,大概也只有白居易這樣的詩人,才能夠有這樣的一種人生態度,而我們從他這首詩中,同樣也能夠感受到那份從容的態度,只要學會了對於自己也是有幫助。
  • 別故土添離愁麼 白居易淡然對之 我生本無鄉 心安是歸處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這一天早上,朝霞剛出,從紫禁城歸來。傍晚,夕陽西下,從長安城東出門。不要再說城東裡面的小路曲折這些事了,這一次,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江南路。車馬備齊了,揚起鞭兒上路了,揮揮手向親人和故鄉告別。這一場離別,應該是難過的,悲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