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心安即是歸處》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

2020-12-20 舒暢悅讀

每一個人都喜歡追求完美:總是覺得自己的成績不夠好,所以費心費力追求更高的成績;總是覺得自己的技能不足,所以總是願意花費金錢學習技能;總是覺得自己賺得不夠多,所以總是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研究什麼工作最賺錢……

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縱觀我們此生,又有哪件事情,是真正完美的呢?或者說,不完美的,才是人生,這才是一個「平凡的道理」。

01  喜歡好名聲,這是人之常情,無可非議

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能夠擁有好的名聲,這是人對美的認知,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所以對毀壞我們名聲的人,我們可以進行種種分析:為什麼對方要這麼做?對方這麼做,有什麼好處?怎樣才能停止讓對方這麼做?

如果這是一個沒有欲望的社會,人們就不會因為資源、金錢、土地等原因而打架 。而為什麼有人鍾情於毀人名譽?多數是因為這些資源有限,分布不均勻,有人心生不滿,所以心有嫉妒,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手段。  

如果我們能夠分析到這個地步,就知道是因為自己佔用了別人想要的資源,所以別人才會毀壞自己的名譽,那我們進一步可以分析:我們哪些地方佔用了別人的資源?還是說這些資源本身就是有限的,是優秀者得,對方只是嫉妒自己優秀呢?

我們往往可以分析出兩個結果:一個是確實是我們自己佔用了別人的資源,所以別人心生不滿,這個時候,如果東西不是自己的,是我們無意佔用的,那麼還回去就是了。

另一個結果:我們不是佔用了別人的資源,只是這是公共的資源,優秀的能得到,那麼對於別人嫉妒我們,就不怕了,如果他有本事,來搶就是,否則,只能當第二,老大還是你。 

02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完滿才是人生

總是事事要求最完美,但是世上哪有什麼最完美,能做到儘可能好已經了不得了。

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要知道不完美的才是人生,那些一直追求完美,追求不到就不會進行下一步的人,一般對自己的要求都太嚴苛。

這一類人,優秀起來自己都害怕,但是也有可能沒有優秀的機會,因為他一直在準備的過程中。一直沒有準備好,一直不開始,沒有開始,就沒有經過,沒有經過,就沒有結果,而沒有結果的最後結局就是,從來不曾優秀,就算是真正的優秀,也從來不曾為人所知。

一件事情,準備到八九分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不用等到萬事俱備。畢竟就連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諸葛亮,東風來臨之前,也只是準備了十分之九而已。

機會往往隱藏在一件事情進行的過程之中,而往往只有開始,只有從前頭的經驗中總結出教訓,才會有後來的機會,也才會有後來的更好的開始。

03對已,不煩不躁,對人,可以相互諒解

怎樣做一個脾氣溫和的人?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日本一對夫妻非常長壽,記者採訪他們的時候,問他們長壽的秘訣是什麼,他們說,是從來不和別人爭辯。

「怎麼可能?」記者說,也許他也認為僅僅是不和別人爭辯這件事情,怎麼可能讓兩個老人家這麼長壽?

或者說是兩個老人家不願意說出長壽的秘訣而已,所以才說不與人爭辯是他們長壽的秘訣?

但不管這是不是真的,老人家聽到記者的反問的時候,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也許您說的是對的。」

這下就打臉了,換成記者尷尬,原來老人家是真的不爭辯,連長壽這件事情,他懷疑他們懷有私心,他們也不爭辯。

老人家得以長壽的秘訣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心情長期穩定,就是人如同老人家所說的,一直保持著溫和的脾氣。

對自己,能夠做到不煩不燥。不管做什麼事情,不管未來會發生什麼,都做到如此,或許這就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而當一個人脾氣溫溫和和,不管別人說什麼,他都能夠擋回去的時候,這或許就是他長壽的秘訣吧!

就像季羨林老先生《心安即是歸處》這本書中所說的道理:不完滿才是人生,這就是人生的一個道理。

作者:舒暢悅讀,讀心情愉悅的文字,過簡單平凡的一生,閱讀更多文章,歡迎點擊【關注】我哦~

相關焦點

  • 《心安即是歸處》:願你歷經滄桑,永葆天真模樣
    文||肆小蟹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季羨林老師的《心安即是歸處》。一句話簡介:【季羨林的百年生命智慧。】看這本書的時候讓小蟹想到了讀書時期,課本也有季老師的文章。而今越長大越浮躁,心不靜的時候都看不進這一類文學作品了。書中第一章名就是「生命本來沒有名字」,關於人生的意義。這也是小蟹時常會思考的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看了季老師的文字也能讓我更加清楚這一點。
  • 人生何處是吾家?心安即是歸處
    閨蜜最近總是覺得自己很累,身心俱疲,問起原因,居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搞得大家也愛莫能助。無意中翻到季羨林老先生的《心安即是歸處》才明白,或許閨蜜缺的是「心安」。整體在職場和家庭中翻轉,時不時地還要為孩子的學習擔憂暴怒,想要身心俱松,確實難於上青天。
  • 心安,即是歸處
    1、愛情:心安是陪伴人生這一輩子,其實無論在什麼地方,有一個自己相愛的人與自己相守在一起,與自己喜歡的人此生相隨,其實就是一種安心。這一輩子不會辜負自己,彼此兩人從青絲到白髮。人生一輩子,一切終究都是如此。人生本無常,心安即是歸處。自己不會去糾結,那麼自己就不會去尋找那麼多的煩惱。不會去尋找那麼大的擔憂,也不會去自己一個人有那麼多的痛苦。人生一輩子,其實一切也便是如此,。
  • 《心安即是歸處》:願你歷經滄桑,永葆天真模樣!
    無需華麗的語言,也不必深邃的思想,平凡中孕育著人生實實在在才是真。季老的文章語言樸實,真實,沒有刀刻斧鑿的痕跡。卻承載著老人的睿智,人生感悟通透。對生命的思考,對人生的不舍與釋然。對生命、人本性的解讀剖析,像是一個老友和你娓娓道來。
  • 季羨林《心安即是歸處》:處理好這三種關係,人才能活得更好
    季羨林在《心安即是歸處》中,說出了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必須處理好的三種關係,只有處理好這三種關係,我們才能活得更好,生活才會更加愉快,處理不好這3種關係,生活就會有苦惱。第1種關係,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
  • 禪樂《歸》|心安,即歸處
    禪樂《歸》|心安,即歸處 只有到了一定年齡, 經過生活的洗禮, 才懂得心安是福,心安才是歸處。
  • 夜讀|心安即是歸處,隨緣方得自在
    人生路漫漫,你我皆過客。人生本無常,心安即歸處。我們都見證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也曾感受過一個人穿過漆黑的夜,走過泥濘的街。如果一顆心總是浮躁、忐忑、起伏不平、或驚或憂或悲,那麼這顆心一定是一顆不安的心;如果一顆心不安,那便沒有自在的心境,幸福感自然無從建立,導致失去外在的福分,或許這就是唐伯虎所說的「心安是福」。但所幸,我們在生活和歲月的洗禮下,終將懂得:心安,即歸處。
  • 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白居易最美的一句詩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白居易的一生可以說是顛沛流離,雖然他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但在生活中卻是處處遭受到打擊,一度被貶江州,即為今天的江西九江。因為有著這樣的人生經歷,也讓他對現實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更為深沉。
  •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人生本無常, 心安即歸處。的確,當一個人不再為收穫而去愛,不再為得到而去做,不再為回報而去修,不再為輪迴而去生時,一切才走向成熟,一切才趨於圓滿,一切才開始快樂。
  • 易經提醒你:人到中年才明白,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
    人生起起伏伏、溝溝坎坎,誰也不敢保證自己一帆風順,總會遇見一些風風雨雨。得意時,朋友認識了你;落難時,你認識了朋友!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著肚皮!春風得意的時候,看不出誰真假。只有當有一天,你落難的時候,才能真真正正地看清一些人。
  • 十句很有哲理的人生感悟說說,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
    人生的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每段路有每段路的風景,每段路有每段路的擔當。一路上會有風和日麗,也會有雨雪風霜;會有艱難險阻,也會有一馬平川。有人相伴也罷,一人獨行也罷,人這一輩子,總有些事情需要你去面對,總有些無奈需要你去承受。無論怎樣,都要守住自己的心。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2.
  • 白居易這首詩寫出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那這幾句詩寫得很是有個性,也正是表明了自己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生活雖然很不幸,但是只要勇敢地面對,任何的困難和挫折,那都是不值得一提。」蘇軾的這種豁達其實正是來源於內心的堅強,那麼詞中的意境很顯然是化用了白居易的詩句,也就是這首《初出城留別》,我們通過對比就會發現,蘇軾完全是借用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 季羨林: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1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不完滿才是人生》2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
  • 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面對著一切社會的種種人和事,工作的壓力,生活的重擔,無時不催促著我們加緊腳步大步向前。世間凡塵無一不困擾著我們每一個匆匆在奮力打拼的人。心境,心情都會隨著你的改變而時過境遷,你就會感到你所走過的路都只是人生中的記憶罷了。你也就會真正的體會到: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只要你的心安了,心靜了。的身心便找到了歸處,也有了歸鄉的感覺。你再次出發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心安神爽,身上的擔子也就輕了許多,腳下的步子也就快了許多。
  • 季羨林的人生:不重浮華,晚年更遠離虛名
    中新社發 滿會喬攝那些先生留給我們的博大遺產……不完滿的才是人生2008年7月11日早晨9點,季羨林止步於98歲。聽聞此消息,仍是深感愕然,雖然眾所皆知,季老因病已臥榻數年。而在我們的腦海中,他還是95歲的「紅衣少年」,他說自己「身體很好,要活到150歲」。
  • 看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感悟經典語錄,博古通今,學貫中西
    聽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不完滿的,才是人生。」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季羨林語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 贈書 | 季羨林住過「鬼屋」 滿院石棺 朋友嚇軟腿:不是不怕死 是不再怕!
    在《心安即是歸處》這本書中提到,多少年以來,季羨林的座右銘一直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這樣的環境和氣氛,仿佛是生活在歷史裡,季羨林儼然活成了古人。這樣一個地方,他的朋友們是不會有什麼好感的。有一次,他出門去了,一位朋友來訪。在黃昏的微光中,只見一地樹影,滿院石棺,小窗上卻沒有燈光。朋友的腿立刻抖了起來,費了好大力量,才走了出去。第二天兩人見面時,談到這點經歷,相對大笑。
  • 心安即歸處!成都260m極簡私宅實例賞析
    心安歸處隨意春芳歇,心安是歸處世事瞬息萬變與輪迴,讓人無從預測與猜度。但是,自從人類有了抵禦自然的意識之後,家就成為千百年以來功能變化最少、承載情感與情緒最多,也是最難以琢磨的場域。家,是屬於個人的,是私密的情感,與歷史、風格、形式等標籤無關!
  • 佛說:隨緣放下,心安即是家!(收藏經典)
    其實生活是有它自己的一個流。是不是我們在很多時候,過多刻意地追求,刻意地安排,反而打亂了生活本身的自然流程?反倒是給自己增加了麻煩?放鬆一下,隨緣一次,得到自在。隨緣兩個字,是很多人的口頭禪。尤其是遇到困難,無法做好某件事情,不想管或管不了之時,脫口而出說:「隨緣吧!」其實,隨緣並不容易做到,要有真智慧的人,才能辦得到。
  • 歲月因經歷而懂得,生命因懂得而精彩,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多笑一笑,你的人生會更美好,一定讓自己微笑如花,只有具備了淡然如花的人生態度,任何困難和不幸才能被錘鍊成通向平安的階梯。懂因果的人即使面對煩惱和痛苦也可以從容面對,因為他知道這所有的一切都是與他人無關;不懂得因果的人面對煩惱和痛苦只會沉浸在痛苦中,甚至抱怨他人和環境,不會想法走出來,久而久之當這種承受力達到極致就會導致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