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其基本含義是指課業及其進程。隨著世界範圍內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課程的表達方式也趨於多樣,但其內涵基本是統一的。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所應學習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教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一)課程的類型以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性質為標準,將課程分為德育課程(包括政治類、品德類等),智育課程(數學、物理、化學、語文等),美育課程(音樂,美術等),體育課程。
以教育組織方式為標準,分為分科課程(代數、幾何、物理、化學、語文、外語等),廣域課程(數學、語言、自然、社會、健康等),綜合課程(單元活動、主題活動),活動課程(區域活動)等。
以學習經驗的性質或對兒童心理發展的指向為標準,課程分為認知性課程(重在促進知識的獲得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和情意課程(重在兒童性情的陶冶、意志的磨鍊、價值觀的形成和個性的發展)。
以影響兒童的方式為標準,課程分為顯性課程(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兒童實施的教育,又稱正規課程〉和隱性課程(沒有列入教育計劃,甚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沒有意識到但卻實際產生影響的課程〉。
(二)課程的要素
1.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在教育過程中的具體化,它指明了學習者通過課程的學習應該達到的成就。它是課程其他要素的依據和基礎,並對整個教育過程起導向作用。因此,課程目標在整體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2.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依據目標以及學習者身心發展的不同規律和特點而選定的兒童所應學習的知識範疇。
3.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是依據目標的要求,對構成教育的基本要素加以編排、組合、平衡的方式。
它包括課程的實施途徑、時間與空間的安排、環境創設與布置、課程活動的組織形式等。
4.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以目標為標準,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或結束時,對課程各要素的適宜性以及效果進行測量和評估,為教育部門鑑定課程方案提供依據,同時也為課程實踐者提高課程質量提供信息。
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這4個基本要素是相互聯繫的整體。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共同促進課程向積極方面發展。
二、幼兒園課程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兒童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以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幼兒園課程包括幼兒園所進行的一切活動,如專門的教學活動、遊戲、幼兒園日常生活活動等。
幼兒園課程與中小學課程相比,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著較大的區別。這是由不同教育階段的教育任務與目標,以及不同年齡段兒童身心發展特點所決定的。
(一)幼兒園課程融合於一日生活之中兒童在園所進行的各種活動都包含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幼兒園課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與環節之中,包括集體活動、小組活動、自由活動、收拾整理、進餐、盟洗、午睡等。
另外,從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來看,兒童教育不是單純地傳授系統的知識技能,而是注重兒童全面的培養。因此,在內容上就不能僅限於幾門學科,還必須能夠滿足兒童身體的、認知的、情感的、社會性的以及溝通與創造等各方面的發展需要。而如此多的內容只通過講課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須綜合利用幼兒園的各種教育途徑,特別是通過合理有效地安排兒童的一日生活,使教育滲透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落實幼兒園課程。
(二)幼兒園課程以遊戲為基本形式中小學教學的基本形式是上課,課堂教學是對學生實施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幼兒園教育則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通過遊戲對兒童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這是幼兒園課程不同於中小學的又一特點。
(三)幼兒園課程以兒童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幼兒園課程的設置也以讓兒童獲得直接經驗為主。兒童主要是通過感官來認識環境中的事物,即用眼睛看到物體的外形、耳朵聽到聲音、舌頭嘗到味道、鼻子嗅到氣昧、皮膚感受到溫度和質地等,而且他們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因此,兒童只有通過感官確切地接觸到事物並操作它們,才會比較容易地真正理解該事物。
三、中外著名的幼兒園課程觀
(一)福祿貝爾福祿貝爾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喚醒人類內在的精神本性和力量,培養萬物統一的人生觀。為此,他設計了一套完整的課程,包括:宗教教育、體育衛生、遊戲活動、語言、手工、繪畫和色彩辨別、唱歌和頌詩、自然科學常識。雖然這套體系的設計宗旨是讓孩子明白「上帝是萬物統一體」的宗教思想,但是這套課程客觀上有利於兒童的能力發展,因此後來也被世界各國幼兒園所廣泛採納。
(二)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是一個經驗主義教育家,她認為知識是人通過感官收集信息而獲得的。因此在她的課程設計中,感官訓練具有突出的地位。
理論基礎一方面,蒙臺梭利十分重視遺傳素質和內在的生命力,她認為正是這種內在的力量,才促使兒童不斷發展;另一方面,她也相信環境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蒙氏的教育體系中,感官教育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自由、作業和秩序是蒙臺梭利為兒童營造的3根主要支柱。
蒙臺梭利課程模式的目標、內容和方法蒙臺梭利課程模式以培養兒童成為身心均衡發展的人為目標。
課程內容由4方面組成:日常生活練習、感官訓練、肌肉訓練和初步的知識學習。教師通過創設環境、提供教具、對兒童進行觀察和引導等方法實施教育。
感官訓練旨在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宮的訓練,增加兒童的經驗,讓兒童在考察、辨別、比較和判斷的過程中提高能力。
對蒙臺梭利課程觀的評價蒙臺梭利課程觀體現了對兒童的愛。但同時也應看到,蒙臺梭利教學法還帶有相當程度的機械化和形式化的色彩,偏重智力訓練而忽視了情感陶冶和社會化進程。另外,教師的作用比較被動和消極。
(三)張雪門依據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論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創編了行為課程,為我國幼兒園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行為課程理論認為:課程是「適應生長的一切有價值的材料」,對於兒童來說,生活就是教育。行為課程理論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幼兒園的課程要依據整體性、偏重直接經驗、偏重個體發展的原則來編制。
課程內容來源於兒童直接的活動,即從兒童的生活環境中搜集、選擇和組織材什鬥由在課程實施強調兒童通過行為進行學習。在行為課程理論中,「行為」一詞與「活動」、「做」是同義的。這就是說,張雪門強調的是讓兒童「在做中學」。
(四)陳鶴琴陳鶴琴的「活教育」課程觀反對因傳統教育「書本萬能」的舊觀念所形成的課程固定、教材呆板的「死教育」現象。在課程內容組織上強調課程的整體性,將課程內容的5個方面比作人的5根連為一體的手指,創造性地提出了課程結構的「五指活動」理論,體現了他重視生活和重視兒童的課程價值取向健康活動:飲食、睡眠、早操、遊戲、戶外活動、散步等。
社會活動:朝夕會、周會、紀念日、集會、每天的談話、政治常識等。
科學活動:栽培植物、飼養動物、研究自然、認識環境等。
藝術活動:音樂(唱歌、節奏、欣賞〉、圖畫、手工等。
活動:故事、兒歌、謎語、讀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