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寶寶似乎像個小大人,特別熱衷於管別人的事,比如:喜歡東張西望,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關注;
放著自己的事不做,喜歡看別人,做事不專心;
喜歡對著別人指手畫腳,喜歡管別人的事,道理比誰都能說;
寶寶如此「熱心腸」究竟好不好?為何會屢屢發生這種事?遇到這種時候,你是否會和寶寶說「做事要專心」「不要管別人」呢?這樣做有用嗎?
0~3歲期間,嬰幼兒經常會出現對周圍事物高度關注的情況,這些行為在成人眼裡成了「管閒事」。那麼,我們就圍繞不同情況下寶寶「管閒事」的行為,分析其中原因,探討應對方法。
知識背景
首先,按照注意力的發展規律,0~3歲嬰幼兒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且以無意注意為主。當他們在做一件事時,容易被周圍環境中新鮮的變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越小的寶寶越難將注意力長時間維持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注意力容易轉移,看似分心。
其次,0~3歲嬰幼兒「愛管閒事」的特點和他們生理、心理的成熟度有關,所以每個階段關注的對象也有所不同。
6~12個月:對因果關係、事物的性狀特徵、基本功能感興趣。加上此時寶寶的視野已擴展至上下、左右,能追視移動得較快的物件或人,比如能看著從他側面走過的人等。隨著頭部控制能力、聽知覺能力的發展,這個時期的嬰幼兒能尋找聲音的來源,辨認熟悉人物的聲音,會專注聆聽。生理的不斷成熟滿足了嬰幼兒探尋周圍事物的需求。
2.5~3歲:寶寶會更關注同伴,他們會與其他幼兒一起玩相似的活動會出現觀察、模仿對方的行為,有的還會做簡單交談,會對其他幼兒受傷或不開心的經驗作出反應。比如看到小朋友摔跤,他們會跑去扶起或告訴成人;看到小朋友生氣,會把自己的玩具遞給他等,這些都是幼兒共情能力的體現,是對同伴的關心。
行為解讀
寶寶因不同階段生理、心理等發展特點引發的「愛管閒事」。
感官發育成熟,「東張西望」是因為觀察範圍的擴大。像之前講的,8個月的寶寶的視力範圍已由前方擴大至左右,能追視移動得較快的物件或人,頸部肌肉的發展也能支持她扭頭看向聲源,所以當她聽見有人在門口說話時,能立即看向聲音的方向,也能用目光追視聲音,直到人的身影離開視線範圍。
因為此時的嬰兒注意力易受幹擾、易轉移、所以其他人的出現讓孩子無法將注意力維持在原先吃奶這件事上,直到他們離開自己的視線範圍後,才重新開始吃奶。在孩子觀察的過程讓孩子逐漸理解人與聲音之間的關係,理解別人正在做什麼,對生活的環境建立基本認知,在看別人遊戲的過程中模仿新玩法,發展同伴關係。
再比如一個2歲的孩子到了會對同伴遊戲產生關注的年齡,最初的關注可能只是偶然間被其他孩子的動作、語言所吸引,出現了無意注意,但小夥伴有別於自己的遊戲玩法讓孩子有了繼續觀察的興趣,進而停止自己的遊戲。在觀察過程中,孩子逐步理解其他孩子的遊戲行為,不僅是對他玩法的學習,也是對同伴的關注,是同伴間交往的前提。
同理心的發展,讓寶寶關注同伴的情緒和需求。30個月的寶寶在同伴摔倒、哭泣時,對同伴予以極大的關注。他通過觀察了解摔倒的原因,調動自身的經驗,體會同伴摔倒後疼痛的感受,然後他自發地想要拉同伴起身通過具體行為來安慰、幫助同伴,體現了良好的共情能力。
行為建議
上述不同月齡段的案例中,如果成人只是武斷地因為「管閒事」而制止寶寶,既違背了幼兒觀察學習的需求,又幹擾了幼兒間的交往,不利於同伴間關係的形成。一味地制止、阻斷寶寶關愛同伴的行為,拉開了寶寶與同伴間的「距離」,久而久之,寶寶會變得不關注同伴,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對寶寶日後社會性、同伴交往的發展無益。所以,我們建議
1.和寶寶一起觀察,並用語言解釋眼前的事情。如當8個月寶寶扭頭觀察時,媽媽可以說「這是外婆的聲音,外婆買菜回來了。」「外公剛洗完衣服,外公去陽臺曬衣服。」等,將甜甜看到的用語言進行描述,幫助她理解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
2.不隨意阻斷、指責、取笑寶寶。當寶寶關注周圍、觀察同伴時,家長可以耐心地等待寶寶,提供充足的觀察時間,不隨意阻斷或指責寶寶。比如2歲的寶寶被打斷,媽媽可以在一旁安靜等待,讓寶寶繼續觀察同伴,滿足他對新妧法觀察、模仿的意願。
3.和寶寶一起關心小夥伴。當孩子有主動關心、幫助他人的願望時,成人應多給予鼓勵和肯定。當寶寶缺少方法時,成人可共同參與、示範方法豐富寶寶的經驗。如30個月的寶寶,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扶其他孩子起來,也可以示範說安撫對方的話語,便於孩子模仿、學說,學習更多關心同件的方法
參考文獻:
David R.Shaffer & Katherine Kipp.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兒(第八版)【M】.鄒泓,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9.
寶寶心語,茅紅美,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12
【意】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單中惠,譯,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