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不洩露

2020-12-11 百度經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細節,我們不留意很容易造成我們個人信息洩露的情況,往往給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也許很多人都有經常接受到陌生電話的騷擾,或者有別騙的經歷,有些信息洩露不是我們個人的原因,但是我們應該做好防範意識,儘可能的做好防護措施,不輕易洩露自己的信息,那麼在生活總一些細節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注意呢?

在辦理一些需要提交信息的事情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去一些正規的辦事機構去辦理,如果辦理通信業務去正規的營業廳,辦理一些理財產品去一些銀行和正規的機構,不要輕易相信網上的一些辦理機構,因為網上一般有很多」釣魚「網站,所以我們應該在核實過他們資質是否是合法網站等情況之下在來辦理。

在與陌生人交流或者和一般不是很熟的朋友交往過程中,也不要輕信別人從而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以及銀行帳戶,因為畢竟不熟悉並且這些信息是我們的隱私,在別人向我們打探或者了解的過程中,也不要輕易洩露,我們應該學會保護和預付我們的信息不被洩露,

不要相信一些陌生電話語音提示輸入或者簡訊發來的一些網址,這些也不要輕易打開,現在詐騙手段多種多樣,有時候也許我們不注意就洩露了自己的信息,所以在以後,我們應該特別留意一些需要輸入自己信息的電話或者簡訊,不要輕易上當受騙。

不要輕易相信中獎信息也許我們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會收到中獎信息,可能我們也有些迷惑或者好奇,其實我們可以自己仔細想一想,天上沒有白掉的餡餅,每個人沒有這麼好的運氣,所以在一些感覺意外之財來臨的時候,千萬要提高警惕,否則就可能會上當受騙。

快遞信息清除,現在網絡發達,網上購物也越來越方便,在我們收到快遞的時候,快遞盒子我們一般都會處理掉,在處理這些快遞盒子的時候,我們應該清楚上面的快遞面單上我們的個人信息,撕掉或者用其他方式塗抹掉上面我們的信息,也是對我們個人信息的一個保護。

我們的身份證不要輕易借給別人使用,因為如果不法分子拿到我們身份證信息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銀行開戶,辦理信用卡等,很可能會給我們的個人信用和財產造成損失和損壞,所以不要轉借個人的身份證和銀行卡等,保護好自己的個人隱私不被洩露。

相關焦點

  •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你的信息洩露了嗎?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你的信息洩露了嗎?現今,數據洩露漸成常態,在此種環境下,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成為每個人都應該注意並為之採取措施的問題。為此,瀋陽市公安局關於公共服務質量檢測結果有關問題整改工作按計劃部署推進,切實增強公民自我防護意識,使公民認識到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了解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方法和要領。反信息詐騙支隊總結了九條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措施。
  • 國家郵政局回應信息洩露:一直非常重視個人信息保護
    【國家郵政局回應信息洩露】圓通多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洩露公民信息一事受到大眾關注。11月18日,國家郵政局回應稱,「一直非常重視個人信息保護,對於信息洩露等問題態度一直非常明確,一切以此前公布的政策、表態為準」。
  • 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背後,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信息?
    生活在資訊時代,我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但隨之而來的是面臨著信息洩露的威脅。近年來,由於信息洩露而產生的詐騙案件屢有發生,前幾天,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大量的個人重要信息被非法轉賣,更可氣的是用戶個人敏感信息就值1元錢不到。
  • 4.68億個人信息洩露: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近日,央視報導了這一則新聞:「江蘇淮安警方依法打擊了7家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公司,涉嫌非法緩存公民個人信息1億多條,4.68億個人信息洩露。」8月30號,一款利用AI技術的「換臉」軟體在網絡上刷屏,用戶只需要拍攝一張照片,就可以把自己的臉替換到影視作品的演員臉上。也就是說,利用這個軟體,你可以隨意變成劉德華、周潤發、王祖賢、楊冪、anglebaby……後來,細心的用戶從該軟體的用戶協議中發現了問題。
  • 國家郵政局回應「圓通信息洩露」:一直非常重視個人信息保護
    原標題:快訊|國家郵政局回應「圓通信息洩露」:一直非常重視個人信息保護   據媒體報導,近期,圓通
  • 網際網路視野下公民個人信息的洩露風險與刑事保護
    在司法實踐中,不法分子在黑灰產業中大量交易的「公民個人信息」一般可分為:1、基本身份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性別、出生日期、住址、個人電話號碼等信息及可體現在各類證照中的信息;2、線上交易信息,既包括用戶在使用淘寶、京東、小紅書等網絡購物平臺時產生的消費記錄和登記的個人信息,也包括用戶在各類投資理財平臺進行交易留下的信息;3、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客戶信息,個人「隱私」該如何保護?
    第一千零三十九條【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個人信息的保密義務】國家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於履行職責過程中知悉的自然人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不得洩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
  • 個人信息洩露 防「內鬼」也要管「鍾馗」
    □本報記者李鳳虎前不久,圓通速遞「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引發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不管是網購、叫網約車、點外賣,還是使用APP,都需要提供個人信息。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12月8日,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個人信息是怎樣洩露的?
  • 當心朋友圈照片洩露個人信息
    我們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呢?9月7日,省公安廳發布溫馨提示,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洩露的途徑很多,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保護信息安全。警方對偵破的案件進行分析發現,個人信息洩露主要有主動洩露和被動收集兩方面。主動洩露表現在一些公民的信息安全意識不強,無意間洩露;被動收集包括經營者或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盜竊公民個人信息,並故意洩露、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
  • 因信息洩露銀行卡被盜50萬,保護個人信息你得這樣做!
    各類網際網路企業、商戶在長期經營中逐漸形成並積累了用戶信息資料庫。因此,作為金融消費者的我們,應該了解什麼是個人信息並保護個人信息不受非法侵害。 (二)個人信息洩露的幾種情形 個人客戶信息的洩露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種情形:
  • 怎樣徹底清理手機內的隱私信息防止第三方恢復?個人隱私保護指南!
    怎樣徹底清理手機內的隱私信息防止第三方恢復?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被強行推入「大數據」時代。不管你是否願意,我們手機裡的個人數據正在不經意間被動地被搜集並使用。個人數據的網絡化和透明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面對個人信息被洩露的風險,我們是被動的接受,還是主動的去保護我們的個人隱私不被洩露,當然是選擇後者。
  •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 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
  • 大學生,請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
    網購、微信加好友……初涉社會的大學生們常常會在這些行為中,不經意洩露自己的隱私。如何在日常行為中,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的信息?今天,小編帶你一起掌握防止個人信息洩露的「小秘籍」。個人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及家庭住址等在內的個人基本信息;網銀帳號、第三方支付帳號、社交帳號、郵箱帳號等帳戶信息;通訊錄信息、通話記錄、簡訊記錄、聊天記錄、個人視頻、照片等隱私信息以及你的設備信息、社會關係信息、網絡行為信息等。
  • 提高安全意識 防範個人信息洩露
    如何在網絡上保護好自己的信息安全,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民法典中關於個人信息的法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 國家郵政局回應圓通信息洩露事件:一直態度明確 重視個人信息保護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獨家|國家郵政局回應信息洩露:一直態度明確,重視個人信息保護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程子姣)近期圓通多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洩露公民信息一事受到大眾關注。11月18日,國家郵政局回應稱,「一直非常重視個人信息保護,對於信息洩露等問題態度一直非常明確,一切以此前公布的政策、表態為準」。11月16日至17日,新京報貝殼財經獨家報導的圓通快遞五名「內鬼」洩露個人信息事件引起大眾對於信息洩露和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
  • 圓通速遞被約談 專家:保護個人信息不洩露應成快遞公司標配
    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洩露客戶個資,是一種嚴重的失職問題,會對圓通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也可能導致個人信息安全的潛在問題,影響圓通的品牌形象,事情已經發生、應主動賠償並積極正視管理缺陷,儘早做出整改,重新贏得消費者信任。
  • 信息化社會我們怎麼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及隱私
    當前的社會,科技高度發達,給人們帶來工作生活方便的同時也給人們造成很多隱患,公民個人信息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就被他人非法獲取,進而造成公民財產的損失、名譽的損害,那麼我們怎麼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獲取呢?
  • 個人金融信息洩露 銀行難辭其咎
    個人隱私洩露事件再引關注。5月7日凌晨,中信銀行在官方微博上發布致歉信,回應個人帳戶交易信息被調取一事。中信銀行表示,該行員工未嚴格按規定辦理,向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提供了其員工的收款記錄和個人交易明細。據悉,中信銀行已按制度規定對相關員工予以處分,並對支行行長予以撤職。個人金融信息也屬隱私範疇,隨意洩露應受何懲處?如何堵住漏洞?
  • 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頻出現 個人信息還是隱私嗎?
    個人信息的收集、洩露、交易和不當使用困擾著我們的生活,信息洩露導致的人肉搜索、垃圾簡訊、電信詐騙等違法行為更嚴重損害了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利益。數位化時代來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個人信息的產生、收集、存儲和利用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頻出現,個人信息保護成為人們持續關注的問題。
  • 找工作也能洩露個人信息?求職者個人信息不需填寫太詳細
    那麼,這些求職簡歷上的個人信息是否會遭到洩露?一旦洩露應該怎麼辦?如何保障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為此,記者進行了一番走訪調查。 「海投」簡歷後騷擾後電話不斷 「您好,這裡是煙臺XX房地產公司,請問您最近有購房需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