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7日,英國航空母公司國際航空集團(IAG)透露其名為「LEVEL」的全新遠程廉價航空公司品牌正式成立,將提供從西班牙巴塞隆納到美國4個目的地的航線業務。
國際航空集團官方宣布,LEVEL航空將使用兩架新空客A330執飛。每架A330設置21個高端經濟艙座位以及293個經濟艙座位。高端經濟艙的旅客將享有免費餐點、機上娛樂設備、座位選擇權限以及一件託運行李。這些服務對於經濟艙乘客則需要額外付費。
遠程「補給」應對廉價競爭
除LEVEL外,國際航空集團旗下另一低成本航空公司伏林航空(Vueling)的運營基地也在巴塞隆納,其主要運營中短程點對點航線,通往裡斯本、米蘭、巴黎、羅馬等歐洲重要城市,可以為LEVEL提供遠程航線客流。
目前,廉價航空已佔據了歐洲航空市場份額的45%,給老牌航空公司帶來不小的壓力。據了解,歐洲第4大廉價航空——挪威航空今年新開闢了10條跨大西洋航線,乘客甚至有可能訂到從愛丁堡到紐約售價69磅(返程價60.8磅)的機票。國際航空集團布局遠程廉價航空市場顯然是為了抵禦來自諸如此類的廉價航空的衝擊。國際航空集團執行長威利·沃爾什(WillieWalsh)曾表示,他會認真對待挪威航空帶來的威脅。
「如果回到10年前,當時行業內的論斷估計還只是短途廉價航空公司的最遠航程僅為4小時,4小時以上廉價航空就無法作業,因為消費者接受不了自己買水、買飲料、寄存行李、買飯。挪威航空很好地證明,消費者願意這麼做。」沃爾什說道。
除此之外,漢莎航空也通過收購的方式來布局廉價航空長途航線市場。去年12月,漢莎航空收購了布魯塞爾航空。布航在長途航線,尤其是在非洲市場有著很好的布局,其共運營著23個遠程航線和79個歐洲航線。收購布航將使其每座非燃油成本減少10%,有助於漢莎航空減少開支並擴展歐洲之翼在非洲的航空市場。
而法航荷航集團也表示除了旗下目前管理運營的廉價航空公司之外,還將推出更具競爭力的長途廉價航空公司,目的是對抗海灣國家的廉價航空。新品牌還未命名,不過法國航空計劃會在新航線上提供經濟和商務旅行服務。新的航空公司會在2020年前擁有10架長途客機。
順勢而為布局「全」品牌
其實對於老牌全服務航企來說,掛著幾家廉價航空的「馬甲」並不罕見。記者從新加坡航空公司中國辦事處了解到,新航通過旗下的低成本航空公司虎航和酷航逐步成為一家涵蓋「長程/地區全服務航空,短/中長程低成本航空」的多品牌定位航空集團。「酷航側重於中途和長途航線,虎航致力於短途航線服務。再加上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全資區域子公司勝安航空,3家子公司聯力可滿足新加坡所有主要細分市場的需求。虎航和酷航的航線網絡部分受新航集團統一規劃的影響。虎航致力於為乘客提供經濟實惠的旅遊選擇和無縫的客戶體驗。酷航則是一家為年輕旅客以及保持年輕心態的旅行愛好者所打造的航空公司,傳達自發、動感、不拘一格的氣質,捕捉和提升旅行中的輕鬆和休閒感。」新航負責人表示。
2016年5月18日,新航成立了一家名為「BudgetAviationHoldings」的公司,統籌管理旗下的酷航和虎航。隨著該公司的成立,酷航與虎航建立了更為緊密的商業及運營聯繫,航線網絡覆蓋到16個國家的59個目的地。公司將擴大網絡,於今年6月20日首航歐洲航線的第一個目的地——雅典,不僅從新加坡直飛雅典,而且是低成本航空公司運營的最長航線。
正如新航所言,良好的定位和管理是航企規劃旗下廉價航空業務的關鍵。2012年開始,漢莎航空大力發展廉價航空業務,將大部分的國內航線轉移到低成本航空公司德國之翼,共節省了約15億歐元的成本,但是德國之翼的一架空客A320客機2015年在法國墜毀後,漢莎航空的計劃只能改變,並決定將全部廉價航班集中到從前的區域航空子公司——總部位於杜塞道夫的歐洲之翼品牌下。去年,歐洲之翼航空在遠程航線方面頻頻出現延遲問題。僅在2016年1月份,歐洲之翼航空多達1/3的歐洲以外的航班被延誤或者取消,數百名乘客受到影響,並帶來持續數周的負面評價。持續推進廉價市場,是否會導致該公司其他提供全面服務的品牌受到影響,一度成為大家討論的話題。如此看來,如何讓廉價航空成為品牌發展的助力,而不是絆腳石,值得老牌航企好好思考。
國內低成本艱難開花
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早在幾年前便表示,中國的廉價航空時代已經到來。也正因如此,在國內大型傳統航空公司中,海航在低成本航空領域屬於「先行者」。2016年,海航系4家低成本航空公司聯合發起的全球首個低成本航空聯盟——優行聯盟在香港正式成立,海航集團的低成本航空野心初現。該聯盟成員包括香港快運航空、祥鵬航空、西部航空,以及烏魯木齊航空。聯盟成立後,將致力於通過成員間的相互合作,利用各自樞紐門戶的優勢和豐富的航線網絡資源共同優化航班時刻銜接。
而一直在謀求轉型升級的中國東方航空,多年前便曾率先跨出了三大航進軍廉價航空市場的第一步,試圖與澳洲航空公司合資在香港設立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捷星香港」。最終卻因為重重阻撓宣告失敗。在亞太廉價航空市場快速增長的態勢下,三大航企的步子顯然略顯拖沓。
(責編:崔晶喆、帥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