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什麼意思?

2020-12-12 純素生活締造和平

我認為最簡單的事就是教人念阿彌陀佛。 現 在 我 要 講 念 阿 彌 陀 佛 有 什 麼 好 處, 阿 彌 陀 的 梵 文 是 Amitabha,本來這個字並沒有包含「佛」的意思在裡面,但是翻 譯成中文以後,變成阿彌陀「佛」,多加一個佛字。

Amitabha 的 梵文是無量光的意思,Amitayus 是無量壽。

「無量光」是什麼呢?我們常說:「佛光常照」,如果佛光常照, 如果阿彌陀佛有無量光,為什麼我們看不到?所以我們會問自己, 「佛光常照」是什麼意思?照在哪裡?在什麼時候照的?我們怎 樣才能看到這個常照的佛光呢?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說, 佛含有這個「無量光」,所以說「佛光常照」。

我們聽說往生的時候,如果修行好,佛會放光來接我們,是 不是這樣?但是如果我們現在看不到光的話,難免會有一點點懷 疑,因為我們不曉得往生的時候,是不是會看到光,佛光會不會照? 現在我們已經那麼盲目,看不到佛光,往生時不曉得我們的眼睛 會不會開?能不能看到佛光?

我們念佛的人很相信佛,但是有時 候也會有這種問題,是不是? 為了翻譯的時候,多加一個「佛」字,結果我們被關在那裡, 被執著在那裡,如果當初只是翻譯 Amitabha,就不會讓人以為有 一個阿彌陀「佛」。Amitabha 是「無量光」,Amitayus 是「無量壽」, 我們本來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我們不是這個身體,但是我們現 在跟這個無量光斷掉了,被這個身體關起來,這種情況就好比拿 一個杯子蓋在大海中一樣,杯內的水以為自己本來就是這麼少, 以為跟大海的水不一樣,但是如果有人把這個杯子拿走,杯內的 水和杯外的水完全一樣,它們馬上合為一體,因為它們本來就是 同一個品質。

就像無量光一樣,我們本來就是無量光,現在因為被這個身 體關起來,所以我們不曉得外面的情形怎麼樣,懂不懂師父的意 思?事實上,我們裡面也有光,如果想要看到自己真正的光,也 可以看得到,這個光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是什麼?我們真正的本性就是「光」。

如果有人能 把這個身體用某種法門打開,當然,我並不是指用刀子開,而是 指用某種不可思議的法門,讓這個身體裡面的「有量光」離開肉 體的束縛,和「無量光」溝通,就像拿開大海中的那個杯子以後, 杯內的水自然會和海水合在一起,又恢復跟未分開以前一樣。

那 個時候我們會知道,我們就是「無量光」。 無量光之外,為什麼又說「無量壽」呢?因為我們本來不生 不死,所以心經講:「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 不減……」,這和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一樣。

釋迦牟尼佛說任何經典,都用很多比喻,用很多方法,讓眾生了解他們自己的本性, 隨眾生等級怎麼樣,祂就做怎麼樣的比喻。所以並不是心經跟阿 彌陀經有什麼不同,其實本來完全一樣。 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有講,佛出現於世,是為了要讓眾生了 解佛的知見,佛的智慧,要眾生也成佛,祂不是來這裡教人要崇 拜祂,頂禮祂,生生世世稱讚祂是世界最高最偉大的人,祂說, 佛出現是為了要眾生成佛,要眾生了解佛的智慧,能夠了解佛的 智慧,就表示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才來娑婆世 界的。

所以任何的經典,任何的比喻,無非都是為了要讓眾生成佛, 不論是心經或阿彌陀經,它的究竟目標都一樣,至於哪一點一樣, 等一下師父再講。有關阿彌陀佛的經典,另外還有一部,就是觀無量壽佛經, 在這部經中,釋迦牟尼佛講,我們應該如何觀想阿彌陀佛,觀想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又說明西方淨土有哪些景觀,要獲得 上品上生、中品中生、下品下生等,各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應該 修十六種觀想才可以往生西方,這是觀無量壽經的大概內容,其 實這也可以算是阿彌陀佛經。 在阿彌陀佛經,佛說:「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一天兩天三天, 乃至七天,一心不亂,會生西方」,但是我們念念看,能不能一 心不亂?一個念頭也不能,更不要講一天兩天甚至七天。為什麼 那麼簡單的法門,我們也做不到呢?一定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因 為我們沒有看到「無量光」,都只是用口念而已,這樣還不夠。「念」 是中國所謂的「想念」,想念二字都含有一個「心」,表示要用 「心」念,如果要用「心」念的話,就必須先看到才可以用「心」,是不是這樣?

例如一個男的想念一個女的,總是應該先見面以後才會想念 吧?最少聽到對方的聲音,或是看到她的手,或是看到她走過去, 或是看到她的臉,這樣回去以後才會相思,是不是?相思是兩個 人互相想念,沒有看到怎麼想念呢?懂不懂意思?如果強迫我們 的頭腦去想念會頭痛。

以前的女眾都被關在家裡面,不可以隨便 出去,所以很少有那種愛情故事,因為患相思的機會很少,現在 比較多,男女雙方看到的機會多,所以想念也多。 同樣的情況,我們如果要「想念」佛,沒有看到佛,怎麼能 想念呢?所以很難一心不亂,並不是我們不要,而是因為我們 沒有看到祂。

所以若要一心不亂,就應該先看到無量光,看到 Amitabha,把我們這個「有量光」跟「無量光」相合在一起,那 個時候才會相思,會「想念」,佛才能跟我們溝通,我們也才可 以和佛溝通。 既然我們就是無量光,我們裡面應該還有光,不論這個光大或小,只要我們有這個光,就一定有方法可以看到無量光。在看 到光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花開見佛」。

佛並不是一般人所想 象的那個樣子,當然,祂也可以變化成一個樣子,但並不是祂本 來就是如此,佛是無形無相,但可以變化成任何形象,所以說「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遍塵剎」,「無量光,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因為祂本來就是無量光, 祂要化成什麼樣子都可以。

現在我們再講「花開見佛」,到底是見什麼佛呢?就是見這 個「無量光」,這個光會變成觀音菩薩,也會變成阿彌陀佛,變 成大勢至菩薩,祂要變成誰都可以,都是從我們自己的無量光化 出來的,所以說「一切唯心造」。

但是在我們還沒有找到這個「心」 以前,我們不能說「一切唯心造」,因為我們什麼也不能變化。 我們要病好,病不能好,想求發財,結果沒有錢,想去西方,結 果變成去東方,想去天堂,結果反而下地獄,這都是 因為還沒有找到我們的「心」,所以不可以說「一切唯心造」。

還沒有看到無量光以前,不可以說我們是真正「念佛」,這 是師父根據經典來講的,並不是要批評你們念錯,我也不曉得你 們怎麼念,說出來是為了讓大家互相參考嘛! 在我們身體內有一個門,說門其實也不是門,說眼睛也不是 眼睛,反正從那個地方,我們可以開我們的智慧,所以有的人稱 它是「智慧眼」,因為開這個智慧眼以後,可以見佛,可以具有 佛的智慧,所以又有人稱它是「佛眼」。

如果我們知道怎麼開那個地方,我們就會看到自己的「本性」,看到我們就是「光」, 剛開始時是「有量光」,但是看多了以後,破掉這個束縛的外衣 以後,就可以變成「無量光」,成了無量光以後,就變成「無量壽」, 因為那個時候已經了脫生死,不生不滅,不來不去,變成「如來」。

一般人雖然修很多法門,但是卻忘記這個重點,必須先開這 個門,那裡有光,開了門以後會看到路,開這個智慧眼以後,我 們才有智慧,開了佛眼以後,我們才可以看到「佛性」,或是「佛光」, 或是「自性光」。

佛光就是我們自己的光,因為我們本來是佛,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眾生都有佛性」,祂不會騙我們的,只是我 們自己不曉得,不開「門」是我們自己的錯。開了這個智慧門以後, 我們就會了解,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那個時才算是開始認識祂,才能夠想念祂,起初只認識一點點,但是 回家以後很想念,想念越多就越認識,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念佛」, 以這樣的方式「念佛」,一定會往生,不必等到六十、七十、或 一百歲才往生,現在就可以往生。

往生是什麼意思?就是「出去」,是什麼出去呢?就是我們的或是真人從這個身體出去,就像師父剛才所講的杯子,本來它蓋在水上,水被關在杯內,如果把杯子拿開,水就恢復跟以 前一樣,若是不拿開,杯子內的水會慢慢變質,變得有味道,會 發臭壞掉。水流也是一樣,如果不停地流動,就沒有問題,水還 是很乾淨,萬一有一個人,蓋一個池塘,不讓它流動,過了幾天, 就開始生蚊子,有青蛙,有很多東西生出來,不像以前那麼乾淨。

因為水不流動,不跟大水在一起,就會變成「死水」。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被這個身體關起來,我們的光越來越暗, 我們會越來越痛苦,因為跟這個「大光流」斷掉了,沒有溝通, 所以變成很孤單、很痛苦,不管做什麼都不好,不論給我們什麼 都不滿意,慢慢地,我們也會壞掉、爛掉,最多是活一百年而已。 我們爛掉以後,光也沒有,身體也沒有,那時候不曉得跑到哪裡去。

我們都期望自己能夠往生,但是要往生應該現在練習往生,等時 間到了,我們才能真正的往生,現在不練習的話,一旦時間到了, 我們不知道怎麼辦。 比如說我們小時候不好好學,長大了也不可能成為有學問的 人,死掉之後,更不可能變成有學問的人。

所以要有學問,應該 要先學,不學不可能有成就,一個農夫死掉以後,不可能變成醫生。同樣,如果我們現在不知道往生是什麼,等時間到了,我們也不會知道往生是什麼,我們都是被強迫離開世界的,不是真正的往生。 所以念佛應該知道要怎麼念,才能一心不亂,才能保證往生。

如果現在已經知道了,只要等此生的因果都解決了,我們就可以 走。所以從古至今,有很多大師父們,在他們走之前就已經知道了, 他們會告訴徒弟,他什麼時候要走,如果有人要求他延後一天, 他也可以延後,因為他早就知道,而且都準備好了,他會先洗個 澡,然後召集徒弟來,大家先在一起喝茶,喝完茶以後, 就安詳地坐化了。

這是因為他每天練習往生,早就習慣了,就跟 你們去市場買菜一樣,天天跑來跑去,路很熟,即使閉著眼睛也 可以走到,所以對他來說,往生是那麼簡單的事。

如果我們每天都關著門不出去,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個門 就不能開了,是不是這樣?因為門也會生鏽,即使有鑰匙也不能開, 門好像黏在一起似的。我們的身體也有一個門,如果我們現在不 慢慢開,不每天開的話,要走的時候就很難開。所以我們看那些 臨終的人,以前若是沒有真正修行的話,會很痛苦,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靈魂,我們說靈魂比較容易懂,他的靈魂就是他的主人, 他自己的「真人」要走,但是門打不開,到處跑來跑去,撞來撞去, 很痛苦,不曉得要從哪個地方開路,沒辦法走。

比如遇到火災, 如果無法從真正的門出去,只好撕掉窗簾,打破窗戶,或是從洗手間的小小天窗跳下去,跳的時候很可能摔斷我們的手臂或腳, 或是摔壞我們的身體,情況緊急時,已經無法從大門逃出,只好 從窗子或其他任何出口跳下去,因為太著急了,所以只好亂闖亂跳, 結果當然摔傷身體,或是碰到障礙物死掉。

同樣的情況,我們現在不知道什麼是大門,我們沒有準備, 沒有開好,離開世界的時候,當然會很痛苦,因為要走不能走, 本來的大門不能開,只好跑到旁門去,所以會碰到地獄、畜生、 餓鬼、阿修羅的境界,死後就變成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

此外在阿彌陀經中,佛也有講,福報不夠的人,不可以生西方, 你們以為口念阿彌陀佛,這樣子夠不夠福報呢?

應該再加上金剛經中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智慧,很可能這樣子才夠,不然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就夠了, 為什麼還要講金剛經?

佛講阿彌陀經的時候,阿難尊者也在,阿 難是佛的大弟子,為了他,佛才講楞嚴經,佛講任何經典時,阿 難都在場,佛講觀無量壽佛經時,阿難也在,因為當時韋提希皇 後被關在牢裡時,求佛派遣目犍連及阿難到牢裡講經給她聽,當 時佛在耆闍崛山得知韋提希皇后的所求,立即派阿難及目犍連飛 到牢裡,祂自己也飛到那裡,三個人講觀無量壽佛經給韋提希皇 後聽。

這表示說,阿難有機會知道真正的念佛法門,因為釋迦牟尼 佛講經的時候,他也在場,可是為什麼在楞嚴經中,佛還教他應 該學觀音法門?文殊師利菩薩也說,應該學觀音法門才能成佛。

因為「念佛」只靠口念是不夠的,必須用GUANYIN法門開我們的智慧 眼,見佛以後才可以「悟無生」,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沒 有見佛不可能變成不生不死。見佛是見這個無量光,用頓悟的法 門很快就可以見到無量光,觀音法門就是「頓悟的法門」,拜佛、 念佛是「漸悟的法門」,慢慢地學,這種漸悟法門是神秀教的, 而六祖惠能則是教「頓悟法門」,教人如何馬上「見性成佛」。

這種頓悟法門現在還可以學到,從古至今,任何時代都有人 傳「頓悟」跟「漸悟」法門,我們自己可以選擇,要學什麼就學 什麼。但是想找到一個人教我們「頓悟」法是很不簡單的,絕大 部分都是教漸悟,教人慢慢修,每天擦亮鏡子(身是菩提樹,心 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可是六祖惠能說,沒有 鏡子,本來無一物,還應該擦什麼呢?(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漸悟跟頓悟從外表看起來似乎一樣, 事實上等級完全不同。 在阿彌陀經也有講觀音法門,它上面是說毫光,觀無量光, 也有講到內在的聲音,但是今天只能講一點點。

「花開見佛」就 是說我們應該見這個「佛性」,才能夠「悟無生」,「悟無生」 是什麼?是不生不死,已經了脫生死的意思。

剛才我提到,在阿 彌陀佛經中,釋迦牟尼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有蓮花, 有八功德水,有佛化身出來的小鳥講法,二十四小時不停地說法, 眾生聽到那種小鳥講法,或是聽到西方極樂世界晝夜不停的奧妙 音樂以後,才會一心不亂地念佛、念法、念僧。

剛才我講過,如果我們不能看到佛,就不會真正「想念」。 現在我們既看不到,又聽不到,是不是很糟糕?這樣怎麼會「念」 佛呢?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應該聽到那種西方美麗奧妙的音以後,眾生才會自然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那個時候才 是真正的「念佛」。現在因為我們看不到也聽不到,所以念佛當 然不能一心不亂,這不是我們的錯,因為沒有人教我們怎麼「念」。

釋迦牟尼佛早已經離開世界,祂的大徒弟也都走了,現在雖 然有很多的法師,但是我不能確定,到底是你們沒有問,或是他 們不知道,所以你們才不能學到一心不亂的念佛方法。因為我們 念的方式好像不夠正確,還有百分之五十沒有做到,因為還沒有 看到無量光,還沒有聽到西方奧妙的音樂,所以不能自然一心不亂地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這樣講對不對?你們聽得懂嗎?

佛怎麼說,我們就應該怎麼做,這樣才是真正的「念 佛」,才能夠一心不亂。

還有一種神咒「嗡嘛呢叭咪吽」,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嗡」這個字本身沒有什麼意思,它只是一種梵語的發音,但是 和宇宙的聲音很像,如果我們修行達到某一種程度時,就會聽到 一種聲音,跟「嗡」的發音差不多一樣,所以變成一種神咒「嗡 嘛呢叭咪吽」。「嘛呢」是指什麼?嘛呢是摩尼,它表示摩尼珠 或如意珠的意思,這個如意珠或摩尼珠的涵意就是指我們的佛性, 懂不懂意思?開悟的時候,就是得到這個摩尼珠,花開見佛就是 得到這個摩尼珠。

為什麼佛性會變成摩尼珠呢?因為見到佛性以後,我們要什麼就有什麼,要變成什麼就變成什麼,就跟如意寶珠一樣,懂不懂? 我們喜歡什麼,立刻就實現,甚至還沒有想,就已經有了,所以 稱為摩尼珠。

摩尼珠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是如意珠,如果我們 有了摩尼珠,我們什麼都有。 「嗡嘛呢叭咪吽」中的「叭咪」是指蓮花,所以我們稱蓮花 生大師的名字為 Padma Sambagwa,Padma 或是 Padme 其實 都差不多,只是各地的口音不太一樣而已。

所以整句「嗡嘛呢叭 咪吽」的意思是說:這個摩尼珠在蓮花裡面,在蓮花裡面有雷鳴 光亮的寶珠,也就表示「光」及「聲音」在蓮花裡面,懂不懂意思? 在阿彌陀佛經有講「花開見佛」,這句話的意思和「嗡嘛呢叭咪吽」 一樣。但是在還沒有見到「摩尼珠」,還沒有看到「佛性」以前, 我們念「嗡嘛呢叭咪吽」並沒有太多用,這句咒語是古代的大師們, 用來提醒我們找這個摩尼珠,摩尼珠就在我們的蓮花裡面。

為什麼說「蓮花」呢?為什麼說「花開見佛」呢?為什麼不說: 果開見佛,或是手開見佛,或是耳開見佛等等,為什麼一定說成 「花開見佛」?因為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有很多關係我們生死的重 要「中心」(梵文是 Chakra,意思是身體的重要中心),那種中 心看起來跟蓮花一樣。我們的身體有很多的「聯合中心」(Yoga Chakra),為什麼稱為聯合呢?因為如果我們修那種中心,開那 種門的話,我們就能跟大宇宙聯合在一起,就像剛才我所講的那 個杯子的例子一樣,只要拿開杯子以後,裡面的水就會跟外面大 海的水聯合起來,所以我們把那種中心稱為「聯合中心」。

在我們身體有很多那種中心,在生殖器官、在丹田、在心、 在喉嚨、眉心、頭頂等都有,當我們修行開智慧眼以後就會知道, 它看起來跟蓮花一樣,它的樣子很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嗡嘛呢叭咪吽」就表示寶珠在蓮花裡面,也就是「花開見佛」的意思, 所以不可以說成果開見佛,因為它看起來不像一個果,而是像一 朵蓮花。

如果我們開這個花,就會得到我們的摩尼珠,所以說「嗡嘛呢叭咪吽」,「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這個意思。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歡迎轉發分享

------傳遞愛,和平會隨之而來

【END】

相關焦點

  • 「三花聚頂」「花開見佛」是什麼意思
    在宗教修行中,道家丹道總依三花聚頂為上乘功夫,而佛家講的花開見佛,開頂為功夫上升驗證。雖講法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稱呼各異但意思相同,若守之保之則健康長壽,正所謂「泥丸有九宮,若修壽無窮」。一般講來是不可個能生病的。但佛家不明講,把這些功法藏在儀規裡面,其目的是修心入靜,一念代萬念,比如修淨土,禪定,達到真定真靜時真氣自然上升聚頂,等頭頂跳動時叫開頂,花開等等。只是後來達到這種功力的和尚也不是很多,開不了頂用香籤點戒巴,火燒傷巴位痛時如跳動感去達到開頂的目的。
  • 佛法小知識15:九品蓮花為父母是什麼意思
    回向偈有很多種,例如:「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於眾生,皆共成佛道」等等。在眾多回向偈中,還有這麼一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 佛說:誰無念,誰無生!
    佛說:誰無念,誰無生!離念靈知並非真正無念之心,只能有時無念,並非本即無念、永遠無念者,故非般若實相心。誠如永嘉大師所云: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而證悟祖師說的真正離念靈知,是常離念──是本來就離念而且一切時離念的,只有本來離念的才是真悟祖師所說的離念靈知,這是本來就已遠離六塵中的一切念,並且這個依如來藏而別稱的離念靈知是從來都不在六塵中運作的。
  • 《法華經》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闢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 都知道彌勒菩薩是一生補處佛,其實你也是一生補處佛,不信來看
    佛告訴阿難: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人人都決定證得究竟一生補處的果位,除非有些菩薩有他自己的本願,不要成佛,立願在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之後,應現十方世界,盡未來際,普度眾生,皆生西方。像這一類自己不願做一生補處的菩薩,他們是以度化眾生的弘誓功德,來莊嚴自己的佛身淨土的。
  • 「清淨法身佛」,這五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當時的人們,無論是貧窮的人、富裕的人,出家人、在家人,佛教徒、外道徒,所有人都能看得見,這樣的佛,就是具代表性的化身。報身是普通人看不見,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見到的佛身,譬如金剛薩埵、阿彌陀佛等等。佛的法身,是真正的佛。如《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具有身體、形狀、顏色、面孔的佛的報身,只是法身的投影。
  • 佛說:從真實心,悟真實見,入真實涅槃性海。此方為究竟正道!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有的善信講,禪宗之開悟是豁然頓然的事,不是於佛知見相融的事。不知這個「豁然頓然」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但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佛出世只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再者,佛之知見亦不同於「凡夫知見」,是可以思議稱量的。這是基本「概念」。《金剛經》名言:不可思議,不可稱量。
  •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玄覺禪師說:「我聽大乘方等經論,每部都各有師承;後來我在《維摩經》中悟得佛心宗,只是還沒有為我作證明的人。」 玄策禪師說:「在威音王佛未出世以前,說無師自悟者猶可,在威音王佛出世以後,無師自悟的人,都是天然外道。」 玄覺禪師說:「希望你能為我作印證」 玄策禪師說:「我人微言輕。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不要再無知了!
    許多信佛的善信也喜歡念這句佛號,但是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句佛號是什麼意思,甚至連讀音都不正確,這樣就容易鬧笑話,也會讓人更加迷惑,於學佛修行是無益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到底包含著怎樣的深意?相信看完本篇文章,大家會恍然大悟。首先,我們要明白,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對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恭敬稱謂。「南無」不是我們現代漢語的讀法和意思。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不要再無知了!
    然而,很多人念了一輩子佛,卻不知道這句佛號的真實含義,甚至有很多人連它的讀音都搞錯了。如果修行沒有智慧,只是盲目跟風,那就難以修到功德。「南無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相信看完此篇文章,大家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首先,這六個字是由梵文音譯而來,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更便於弘法,將其發音譯成漢字,方便大家念誦。
  • 假名無生
    佛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世界眾生,世出世間一切法,實相中本無,唯是第六識心假名安立。緣生無自性,徒有幻相,而無真實自體。依相立名,相是幻相,名是假名。 世間諸般,悉是幻相假名。種種業種現行,因緣聚散,無常遷變,無非幻相,實無一法。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看完你就明白了!
    首先,「南無阿彌陀佛」是梵文音譯,「南無」不讀「nan wu」,而讀「nā mó」,不是「南邊沒有」的意思,而是佛教裡對佛菩薩的一種恭敬尊稱,表示皈依,一般用在佛菩薩名號前,比如我們稱觀音菩薩為「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呼佛陀為「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等等。那麼,稱呼「阿彌陀佛」,自然也在其前加上「南無」二字,表示對阿彌陀佛的皈依和恭敬。
  • 達到無生的境界,清淨自在,就是放棄無常的色身
    假使沒有悟到這個道理,要他把生命布施出來,就會像大難臨頭一樣,只會選擇逃避,哪裡還會赴湯蹈火、義不容辭呢?佛陀時代,有兩位比丘結伴去聽佛說法。路途遙遠,又缺乏水源,兩人都瀕臨渴死的邊緣。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水井,一位比丘汲水便飲,另一位見水中充滿了小蟲便不飲。飲水的比丘問他:「怎麼不喝水?」比丘回答:「世尊制戒不得飲有蟲水,井水有蟲,所以我不飲水。」
  •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其實「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這句話是蓮池大師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否認修行人的開悟,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
  • 佛說: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佛說:「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也就是說,真正的生命是生而不生的,是無生的。那麼,什麼是生滅呢?南懷瑾先生在一次講課時解釋說:「例如,我現在講話,各位在聆聽抄寫,動一下,顯出一個現象來,經過一段時間空間,又消滅了,一生一滅,一來一往,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乃至心裡所想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滅法。
  • 《法華經》佛於世間只為一事,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生你呢
    諸佛世尊為了使眾生開啟如佛一般無二的智慧見地,讓他們通過修證得到清淨的果位,因為這個原因,諸佛才出現於世間;諸佛世尊為了向眾生宣示與佛陀無二的智慧見解而出現於世間;諸佛世尊為了使眾生悟解與佛陀無二的智慧見地,而出現於世間;諸佛世尊,為了使眾生真正踏上與佛無二的智慧見地的道路,而出現於世間;如上所言則是諸佛,因為一件大事的因緣,而出現於世間。
  • 花開見佛,心如蓮花,念如菩提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一朵盛開的蓮花裡都藏著一尊佛,帶給你安寧祥和、智慧和啟迪。用一朵蓮,來商量我們的前世今生,於是紅塵萬丈,再無羈絆,可以困住我們的心。用一朵蓮,來感知我們的情深義重,於是人海蒼茫,再無時空,可以阻隔我們的情。
  • 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詩人受家庭影響,從小與佛結緣。詩人的作品以山水為主,其生活也以隱居為主。山水為他提供了創作素材,隱居為他提供樂趣。薦福寺詩人覺悟到了什麼?能否成佛在於悟,「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壇經》。詩人認為通過煉丹,求長生不老的方術是虛妄。詩人通過自己人生的思考,終於覺悟了。
  • 《楞嚴經》解釋:佛七儀軌念誦全文
    ⊙往生蓮位前安位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唱)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三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遍。見6356頁)、往生咒(三遍。見6528頁)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 頓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 四句融通 福德嘆無窮 [P6554]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安位畢,繞念六字佛,時到歸位,照日課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