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導致老師和家長矛盾不斷深化,老師無奈,家長不滿
最近這段時間教育界發生的兩件事情引爆了家長們的討論和共鳴。一個是江蘇一家長怒退家長群的消息刷爆網絡,一個是部分地區出臺政策,開始把作業批改回歸老師。
之所以能夠引起大家如此參與討論的熱情,我們可以看出不僅僅是個別家長面對這種情況,而是「天下父母苦作業久矣」。
在各種各樣的討論之中我們似乎得到了一個共識:現在老師沒有以前老師負責了,打著教育改革的幌子,實際上不斷的把教育責任轉移給家長。
得出這個結論之後我們隨之就是改變和老師學校的關係,以往和諧的家校關係矛盾越來越突出,家長對老師的不滿積累越來越多。
老師們也很快發現自己在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權威越來越弱,甚至開始直接影響到了教學工作。
於是老師和家長之間相互抱怨,相互牴觸和不滿。
這也就造成了當前比較火熱的「退群事件」。
其實雙方冷靜下來,不妨思考一個問題:老師權威弱化,到底是家長的牴觸還是老師自己錯位而丟掉了自己權威?
或許每一個人的答案不一樣,可是如果我們跳出狹隘的思路去看,你或許能夠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對比以前和當代的學生受教育和社會環境來看,我們可以得到部分更冷靜的結果。從家長和老師角度來說,以前的家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自身對於孩子的學習並沒有什麼所謂的方法,而是把學習方面最大的權力放給老師,老師可以放心大膽的管理,家長也能給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而現在家大多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這樣在教育子女參與度方面大幅度增強,甚至直接進行管理和控制。這樣家長更能夠深入體會和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對老師教學也會提出更有針對性的要求和意見。這一定程度上賦予了他們教育子女的能力和信心,至少教師作為教育權威者這一身份消失了,基本的表現是家長能夠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高低做出評價,無形之中壓縮了老師管理的空間後權限。
另一個是社會和教育政策的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育政策也隨之摸索著前進。我國是人口大國,又有自己的特殊國情,因此教育改革並沒有好的參考對象,只能不斷試錯。試錯的結果加劇了社會上對於教育理念的分化,教育理念的分化又刺激了本就出現危機的家校關係。
再加上國家政策在變革過程之中越來越強調素質教育和多樣化發展,教師面臨的學生越來越複雜而管理權限越來越狹窄,甚至矯枉過正,一些正常的教育手段被曲解為「體罰」。久而久之老師對學生沒有有效的管理方法,學生和家長逐漸的開始輕視老師,惡性循環不斷進行,老師為了自身安全考慮,索性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這或許也是老師逐漸把作業轉移給家長,不管學生管家長,倒逼家長自己管孩子的原因之一。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當前這種教育現狀,家長和老師都在抱怨的局面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