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師。一個同行的朋友告訴我,他的孩子在一所中心小學就讀,每天晚上做作業會一直做到十一點半左右。老師的孩子做作業做到那麼晚才休息,其他的學生又是怎樣的情況?估計情況也是不容樂觀的。
這麼多年來,減負的聲音越來越響,但是學生的作業卻越來越多,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家長的抱怨自然也越來越多。家長心疼孩子睡眠不夠,休息不夠,壓力太大。這些家長在抱怨老師的時候,其實老師的內心深處也很無奈,老師也有自己的苦衷。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現在的試卷難度越來越大,題目越出越細。
某個教育專家所說的「會有15%的學生是做不完卷子的」,這句話絕不是說說而已。上至高考語文,下至小學階段的語文試卷,怪題迭出,超綱超編的題目縱橫,知識面比較窄、閱讀量不夠多、各類題型熟練度較差的學生會在每天的學習中舉步維艱。
一些試卷中比較奇葩的題目,比如「作者當時是怎麼想的」,這樣的語文題目基本上是在考學生到底有沒有學會傳說中的「讀心術」,如果不按照出題者的想法去做這樣的題目,那麼答案十有八九會是錯的。這樣的題目老師如果不進行「套路化」練習,那麼學生還會精準寫出這種題目的答案嗎?考試當中還能考高分嗎?明顯是不可能的。對於這種難度越來越大、題目越出越細的試卷,老師只能圍繞著考試這根「指揮棒」來組織教學,甚至有些老師因此展開「題海戰術」。
某個「高考工廠」明確說出一句相當有個性的話:「通往清北的路是用卷子鋪出來的」,這樣的理念可能「簡單粗暴」,但至少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但是,無論是中考題目還是高考題目,甚至小學生的大型考試的試卷,基本上都不是老師自己出的,所以學生作業越來越多、負擔越來越重的事情,家長們不能單單只抱怨孩子的老師。
另一方面,課本的內容考得很少,卻考海量的課外內容。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語文教學理念,但是這麼好的理念在一些「歪嘴和尚」——出題者的「扭曲」之下就變成了「課內的考一小片,課外的考一大片」。當課本中的知識所考的內容所剩無幾,那麼老師還能怎麼辦?當然是讓學生瘋狂做題,瘋狂進行課外閱讀,那麼學生的作業量還少得下去嗎?學生的學業負擔還能減得了多少?
學生打點滴的時候在做作業,學生處於睡夢中還在背英語單詞,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浸泡」在海量的課外數學作業中,學生的童年變成了剩下作業和吃喝拉撒的灰色之中,這到底是教育的一種進步,還是教育在頻頻發出「倒車,請注意;倒車請注意」的強烈信號?
對於學生作業越來越多、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你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