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減負之困」系列報導之②
減負年年喊 為何越減越沉?
專家:傳統觀念影響、評價機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減負難
近年來,海南省教育廳為切實減輕學生負擔相繼出臺一系列文件,在2013年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減負萬裡行」活動的基礎上,2014年4月至6月,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減負萬裡行·第2季」活動。海南省教育廳2014年出臺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全省義務教育學校作息時間的通知》,也被看作學生減負的重要文件之一。
「減負喊了這麼多年,越減越重,現在的孩子太辛苦。」海口英才小學家長符先生感慨,現在的孩子不僅有來自學校的課業負擔,還要承受來自校外補習的壓力,書包也因此越來越沉。
減負年年喊,為何學生書包越來越沉?老師、學校喊「教學壓力大」,家長則擔心「孩子被落下」。教育專家林澤龍表示,傳統觀念影響、評價機制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減負難。
南國都市報記者黃婷
關於超標作業
老師說:成績仍是考核主要指標
3日,南國都市報發放調查問卷,截至4日早8時,共74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或家長參與。調查顯示,29位受訪小學一二年級學生中,只有2位表示無家庭作業。其他階段學生日作業量也普遍超過教育廳相關規定。其中,約95%的受訪小學三四年級學生作業量超標(日均作業量超半個小時);小學五六年級約83%的學生作業量超標(日均作業量超45分鐘);初中約76%的學生作業量超標(日均作業量超1.5小時)。
採訪中,多位老師表示,教學考核有壓力,多布置作業是情非得已。
「對老師考核表面上說要全面考評,除了成績要看師風師德等綜合素質,但教學成績仍是老師考核的主要指標。課上時間有限,老師只能把教學延伸到課外,通過增加課外作業,鞏固提升教學效果。」海口某小學陳老師表示。她同時表示,每個學生學習基礎不同,因此完成課外作業時間不同。「每天作業量不超過半個小時等規定,對我們老師來說並不是很好把握,如果一定要按規定布置作業,我們只能根據學生的平均水平大概估計。」陳老師說。
「什麼是好老師?現在重要的評價標準還是,要教出高分學生。」海口某中學孫老師同樣表示,教學有壓力,與同校老師有競爭,與自己以往的成績要比較,因此不得不想辦法推著學生向前進。
關於提前到校
學校說:我們也有教學壓力
老師超標布置作業,學校是否進行有效監督?記者採訪發現,在這方面,學校往往流於形式。「開學時,科組長會就作業內容和作業量進行規定,但都是口頭說出來,並沒有明文規定。學校教務處偶爾也會抽查學生作業,但是也基本上是走形式,並沒有多大約束力。」海口某中學李老師透露。
調查顯示,與老師一樣,很多學校也在想辦法搶學生時間。按照我省教育廳有關規定,冬春季,走讀制小學生早上到校時間不得早於8時,走讀初中生到校不得早於7時40分,但記者調查發現,67%受訪中小學生稱到校時間被學校提前。另有27%的學生在校活動時間被侵佔。
「我省明文規定,小學一二年級學生不能留書面作業,但其實,幾乎每個學校低年級都會留家庭作業,這似乎已經約定俗成。」海口某公立小學校長透露,不僅老師有教學考核壓力,學校也有教學壓力。「雖然現在不允許對義務階段學生、學校成績進行排名,但實際上,在業內,對各學校教學質量會有個大致的排名或評估。在無形的競爭中,好的學校想要更好,不好的學校想要變好。」該校長表示,這種隱形的排名或評估,對學校負責人晉升也不無影響。因此,學校要想辦法提高學生成績。
記者了解到,因為中學有中考、高考,因此中學的教學壓力比小學更甚。「雖然現在初中都是劃片入學,但也有『推優』,高中入學則主要看成績。」海口一中學辦公室主任表示,這決定了各學校必須重視成績。「好的成績才能吸引好的生源,好的生源才更易有好的成績,學校自然要想辦法把成績提上去。」該負責人表示。
關於培訓班
家長說:別人都報孩子不報會落後
面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們陷入群體焦慮,紛紛為孩子學習負擔「加碼」。調查顯示,60%的家長給孩子報校外培訓班,其中40%報了不止一個培訓班。
為什麼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面對該問題,眾多家長表現出從眾心理,「別人都報,自己孩子不報會落後」。
孫女士的女兒上小學二年級,她給孩子報了數學校外培訓班。「現在孩子都是超前教育,有些孩子上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學算數、背古詩,我女兒之前沒報班學過,一年級數學成績不太好,二年級開始上數學課外輔導班,等以後學英語了,打算再給她報個英語班。」孫女士說,雖然費用不菲,但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未來,多花點錢值得。
與家長侯先生一樣,家長汪先生對兒子的教育也是萬分焦慮。「孩子上小學時,孩子成績還可以,但有兩次考試沒有考好,升初中時沒能爭取到指標到校的名額。」汪先生認為,現行的教育升學制度下,不同階段的學習相互關聯、環環相扣,如果晚一步很可能步步晚。「小學學好了可以進好的初中,初中學好了才能進好的高中,進了好的高中才更易進入好的大學。」汪先生說,因此孩子進入初一後,他為其報了數學、英語兩個課外輔導班。「孩子是挺辛苦的,基本沒有玩的時間,但是為了以後進入社會少吃苦,現在吃點苦值得。」汪先生說。
專家
學生減負老大難有多方面原因
「中小學減負問題,是社會關注面最廣的不折不扣的『老大難』問題。」省關工委副主任林澤龍作為原省教科所所長、特級教師,對中小學教育有著長時間的觀察和深刻思考。「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雖然在某些時候、某些地方的某些領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但並未傷筋動骨、根本改變,在有些時候、有些地方的有些領域甚至愈演愈烈。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中小學生學習負擔正在從外在的課業負擔向內在的心理負擔、精神負擔延伸和加深。」
「學而優則仕」觀念根深蒂固
林澤龍說,中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這種功利心反映在教育上,便導致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觀的功利心太強。「家長希望讓孩子能上一所好學校,將來能謀一份好職業,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如果整個教育都只偏重教育的功利性,卻忽視了教育促進人的發展這一基本功能、根本功能,那麼整個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觀就被扭曲了。這是導致中小學負擔過重的深層次的觀念原因。」林澤龍說。
教育評價機制不完善
「評價機制不完善。」林澤龍表示,什麼是好學生、好學校、好老師,長期以來的評價標準都是分數和升學率。這種看似「精確」、「客觀」的評價導向必然加劇升學競爭,進而助長了中小學負擔的加重。雖然近些年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評價機制不斷進行了改革,但「明改暗不改」、「你(學校)改我(社會、家長)不改」,因而收效甚微。
相關新聞>>>
數據告訴你海南學生「書包」有多重
責任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