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後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陶行知
現如今教育孩子越來越像軍備競賽,比花錢比投入,然而教育卻不是一場只有投入就有產出的競賽,有家長只管花錢不問過程,為了孩子學習可以傾盡所有,唯一沒有考慮的就是孩子願意不願意,這樣培養孩子的結果最終也只能落得一場空!
教學教學,到底如何教,如何學?現在市面上各種培訓機構五花八門,什麼藝術班、奧數班、大腦開發等等都非常熱門,其中也有許多公辦學校教師參與其中,家長投資,老師和培訓機構大筆賺錢,但是很少有人關心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究竟有沒有收穫。這是現狀,值得深思,現在這個社會,教育在有些地方變了味道,市面上的一些教育培訓已經不能定義為教書育人,更多的已經作為一門生意在做。
河南鶴壁的周女士花了23萬讓孩子參加教育培訓,本以為孩子學習終於可以保證了,誰料想孩子最終也沒有考上鄭州外國語中學,尤其讓人不理解的是孩子物理只考了2分,而這些,都是分數出來之後才逐漸被提起的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是啊,為什麼。花了那麼多錢,孩子的成績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在我看來,孩子成績差可以理解,一方面家長不停的交錢,很少去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根本不知道孩子到底學了沒有,學的怎麼樣;另一方面培訓學校也沒有和家長及時溝通,老師方面也沒有盡到足夠的責任,學校只管收錢,老師只管教課,誰會在乎孩子真正學了多少呢。
在老師們之間,經常流傳這樣一句話,家長都不管,作為老師,我又何必去管,是啊,一個孩子的學習如果家長都不上心,那麼孩子的老師真的很難下大力氣去過問孩子的學習。我曾經教過一個男孩子,當我因為孩子問題給他父親打電話時候,他父親竟然告訴我說,老師,我和我的兒子已經籤了斷絕父子關係協議書,有事情你不要跟我聯繫!
遇到這種事,我沒辦法,只能跟孩子母親聯繫,母親來學校當著我的面狠狠的說了孩子一通,但是從這件事情以後,我自己對這個孩子明顯放低了要求,因為這樣的孩子真的不值得你下大力氣,班級裡孩子那麼多,有時間多管一管其他的孩子,收效會大的多。
有的時候孩子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往往被我們忽視,其實孩子也是教育中最關鍵的一部分,如果孩子主觀上學習意願不強,那麼無論老師還是家長作出多大的努力,都是收效甚微的,就像鶴壁的那個孩子,物理只考了2分,試想一下,即使一個小學文化的人來考大學課程,相信也很難只考2分出來,這樣的結果,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孩子並不是蒙題,而是真的不會,花了23萬買培訓,家長面對孩子的成績一臉無奈,要求教育機構退錢,但是家長是否想過,孩子有沒有責任,家長有沒有責任。
我遇到過一個更極端的例子,一個女學生已經在日本留學,可是家長只有這一個女兒,於是千方百計說服女兒回國上大學,就這樣,在父母的堅持下,女兒回國準備參加高考,可是高中知識早已經遺忘的差不多了,於是父母花大價錢託關係找到了6科老師給自己女兒進行一對一輔導,就這樣半個月時間花去了幾萬塊,可是最終的結果卻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成績出來後卻是0分,原來這個女孩最終並沒有參加高考!
父母一廂情願的付出最終卻換來了0分的結局,後來父母從任課教師那裡知道,女兒從一開始其實就下定了決心,不管父母花多少錢,自己根本不會參加高考,當初自己選擇出國留學,也是為了脫離父母的管教。
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但是又不絕對,前段時間我們看到了太多從窮苦家庭出來的高考狀元,這些孩子的家長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有的目不識丁,他們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教育問題歷來是困擾家長的難題,在教育中,家長要深刻的認識到教育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在教育責任層面,家長、學校、老師、學生、社會都有責任。
那麼,如何能夠教育好孩子呢,我認為:
一、基礎在引導。
教育中應該儘量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斯賓塞
教育孩子,不僅考孩子,也考父母。如果父母簡單的以為把孩子交給學校、交給輔導班就能教出成績優秀的學生,那就真的大錯特錯了。父母完置身事外,把希望寄托在老師和培訓班的身上,不但會花費大量的金錢,而且很難保證孩子學習的質量。
孩子雖然看似既在學校學,又在課下學,但是如何保證質量,這其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不僅僅要給孩子做榜樣,教授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正確的方法把孩子引到正確的學習道路上,是採取鼓勵的方式還是稍微的物質激勵,這些都是可以的,要讓孩子逐漸對學習產生興趣,必須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獲得感和滿足感,要讓孩子從學習中不斷的收穫知識,不斷的成長起來。
二、關鍵在規劃。
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蒙田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那麼想要讓孩子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合理的規劃必不可少。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學業而取得事業的成功,但是有的孩子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即使在努力,也很難有大的成就,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提前做好規劃,是學習藝術還是技術,是學習經商還是參軍入伍,這些重大的決定都是需要父母幫助孩子選擇的,當然,這需要家長在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前提下進行。
三、重點在實施。
俗話說,說到不如做到。再好的教育方法都需要切實有效的實施才能夠取得成效,尤其是教育孩子,千萬不要想著一蹴而就,這是長期並且複雜的過程。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基本上,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不愛學習,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是需要家長和老師去激發的,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考慮孩子對學習的模式、內容等方面是否適應,是否關注,家長和老師應該採取不同形式去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當然,前提是能夠找到孩子學習興趣的興奮點,比如:一個喜歡運動的孩子,你可以幫他向武術、體育、運動的方向發展;一個比較文靜的孩子,可以往寫作、書法等方向引導;一個想像能力豐富的孩子,可以往創作、繪畫等方向引導等等。
再好的方法不去實施等同於零,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能夠成龍成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事業有成,但是這個培養的過程一定是極其漫長的,需要家長們和老師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