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的思想影響下,「育兒軍備賽」正將絕大多數父母席捲其中,似乎落下一項補習或特長,孩子就會一蹶不振。
殊不知在惡性競爭下成長的孩子,極易逃避自我成為一個「空心人」:具備十八般武藝,但失去了目標與動力。那要如何緩解軍備競賽帶給孩子的壓力呢?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分享了幾點建議。
........................................
不確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壞事。某種意義上,它是現代社會的特徵,是社會進步的代價。
自西漢到1949年,中國人均GDP基本保持不變。此時,生活沒有不確定性。未來就是對過去的不斷複製。你爺爺是鐵匠,你爸爸是鐵匠,你也是鐵匠。
但是,在過去200年間,各個國家經濟曲線直線上漲,人類社會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恰恰是不確定性,為我們帶來更多機會,更多可能性。
不確定性,進步的代價
不確定性在帶給我們自由和機會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焦慮。
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這也是我們教育的現狀,即「軍備競賽」模式,它包含兩個策略——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具體體現在,中國的年輕人上大學、讀研、讀博,國內讀完、國外讀,拿了第一學位、拿第二學位,拿了學位、還想拿各種各樣的證書。家長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從小就參加各種興趣班等等。
無限的惡性競爭,很多家長號召搞素質教育。於是乎,教育部積極響應,用應試教育的方式搞素質教育,搞得我們家長現在一聽到「素質教育」這四個字,就聞風喪膽。
「軍備競賽」的後果
教育的這種「軍備競賽」模式,後果是什麼?所有人都疲憊不堪。
你的孩子10點睡,我的孩子11點睡,他的孩子12點睡。你上兩個補習班,他上四個補習班。
前一段時間我在一個媽媽群裡,看到一個轉發的新聞,講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媽媽,為了輔導孩子考大學,硬是把自己鍛造成一個理工科的學霸。
這種惡性競爭在我看來,它有幾個後果。
第一,它是對女權運動的傷害。無數的職業女性本可以在事業上綻放,結果卻因為被捲入這種惡性競爭,不得不把大多數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的「軍備競賽」中,放棄自己的事業。
第二,它是對家庭關係的傷害。本來非常和諧的家庭關係,因為你要逼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導致家庭關係雞飛狗跳。
第三,它是對教育公平的傷害。到最後你會發現,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如果你能上得起最好的私立學校、國際學校,那麼你的孩子就有前途。
在這樣的惡性競爭裡成長,也很容易長成一個「空心人」:雖然習得了十八般武藝,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該做什麼。
但是,這一切最大的傷害是孩子本身。青少年抑鬱症、焦慮症很普遍,自殺的低齡化趨勢非常嚴重,每5位中學生就有1位曾經考慮過自殺。
就算不抑鬱、不自殺,在這樣的惡性競爭裡成長,也很容易長成一個「空心人」。雖然習得了十八般武藝,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該做什麼。
如何緩解軍備競賽壓力?
軍備競賽不可能完全逃離,卻可能減速。
1、認識你自己
首先,認識你自己。這可能比你認識世界,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更加重要。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讓孩子獲得越多技能越好。但是很少鼓勵孩子去思考,很少鼓勵孩子去探索自我、發現自我。:
我是誰?
我最適合幹什麼?
我能幹什麼?
我最喜歡幹什麼?
人生的目的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彼得·蒂爾有句話我印象很深,他說,人們都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引自列夫·託爾斯泰)
但是事實恰好相反。不幸的人都是一樣的,而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為什麼?因為,不幸的人都在走別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闢蹊徑:
人人都在做金融的時候,他去做網際網路;
人人都在做網際網路的時候,他去拍電影;、
人人都在拍電影的時候,他去搞教育;
人人都搞教育的時候,他又回來做金融。
這就是獨闢蹊徑。找到自己的獨特性,才能獲得競爭優勢。
從國家競爭力的角度來說,也是這樣。很多人都發現了中美教育的一個悖論:就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很好,相比之下,美國很多中小學生連基本的加減乘除都不好。
但是,到了大學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美國的優勢開始出現了,最後各種諾貝爾獎,他們拿的最多,而中國本土培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少而又少。
這種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悖論,我覺得就和是否鼓勵「自我探索、自我發現」有關。
當每個人都被鼓勵去尋找自己最大的亮點,施展自己最大的優勢,一個社會的創造力就會被發揮到極致。
自由不僅僅是一個空間,它是一個習得的能力。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不斷探索、試錯中試出來的。你不可能坐在房間裡冥思苦想、絞盡腦汁,突然就頓悟了,啊,我應該去幹這個。
沒有一個人的「自我」在十幾歲,二十幾歲時就是一個成品,它不是草叢中的一塊寶玉。你最初找到的僅僅是一塊石頭,你得把這個石頭雕刻成你自己,這才是發現自我的過程。
2、失敗的勇氣
現在,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社會、老師,家長不停地引導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其實,成功有實力、運氣、關係、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熱血,就能成功。
最近,大連理工男自殺的事震驚全國,大家覺得匪夷所思。臨死前他寫了一封遺書,因為做實驗失敗,他覺得自己是個廢物,然後就自殺了。
這種失敗觀首先就體現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我們的教育鄙視放棄、鄙視失敗,還發明了很多褒義詞鼓勵這種極其痛苦的堅持:堅韌不拔、堅定不移、決不放棄、戰勝自我……
李雪琴,目前中國最好的脫口秀演員之一。她去紐約留學之前都是一個標準的北大人,但是因為抑鬱或者個人原因,沒拿到學位就回老家了,開始網絡賣貨。
用世俗的標準來看,她失敗了。但是,這種失敗對她來說,恰恰是一個轉機,她轉型為網紅、成為脫口秀演員。
作為一個勇敢的失敗者,總比作為一個懦弱的失敗者要好。最後哪怕你一事無成,你也成了一個勇敢誠實的人。
3、何謂成功?
我一個朋友說的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她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這句話就是我作為一個母親的座右銘,所以我一開始就把自己從虎媽的戰車上解綁了,獲得了做母親的自由。
接受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這一點之後,正確的教育觀是什麼?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而是要把一顆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大部分人可能天賦都很普通,但是她/他的興趣愛好個性,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我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就是:沿著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
所以,我的教育觀是什麼?說起來就是兩句話: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更輕鬆,我相信這種因勢利導的教育,對教育本身的產出,對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萬戶的和平穩定來說,都利大於弊。
只有每個人都各美其美,一個社會才會生機勃勃。
文章綜合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