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副教授劉瑜:我們的教育不是鼓勵孩子發現自我,而是逃避自我

2020-12-17 騰訊網

在「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的思想影響下,「育兒軍備賽」正將絕大多數父母席捲其中,似乎落下一項補習或特長,孩子就會一蹶不振。

殊不知在惡性競爭下成長的孩子,極易逃避自我成為一個「空心人」:具備十八般武藝,但失去了目標與動力。那要如何緩解軍備競賽帶給孩子的壓力呢?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分享了幾點建議。

........................................

不確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壞事。某種意義上,它是現代社會的特徵,是社會進步的代價。

自西漢到1949年,中國人均GDP基本保持不變。此時,生活沒有不確定性。未來就是對過去的不斷複製。你爺爺是鐵匠,你爸爸是鐵匠,你也是鐵匠。

但是,在過去200年間,各個國家經濟曲線直線上漲,人類社會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恰恰是不確定性,為我們帶來更多機會,更多可能性。

不確定性,進步的代價

不確定性在帶給我們自由和機會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焦慮。

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這也是我們教育的現狀,即「軍備競賽」模式,它包含兩個策略——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具體體現在,中國的年輕人上大學、讀研、讀博,國內讀完、國外讀,拿了第一學位、拿第二學位,拿了學位、還想拿各種各樣的證書。家長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從小就參加各種興趣班等等。

無限的惡性競爭,很多家長號召搞素質教育。於是乎,教育部積極響應,用應試教育的方式搞素質教育,搞得我們家長現在一聽到「素質教育」這四個字,就聞風喪膽。

「軍備競賽」的後果

教育的這種「軍備競賽」模式,後果是什麼?所有人都疲憊不堪。

你的孩子10點睡,我的孩子11點睡,他的孩子12點睡。你上兩個補習班,他上四個補習班。

前一段時間我在一個媽媽群裡,看到一個轉發的新聞,講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媽媽,為了輔導孩子考大學,硬是把自己鍛造成一個理工科的學霸。

這種惡性競爭在我看來,它有幾個後果。

第一,它是對女權運動的傷害。無數的職業女性本可以在事業上綻放,結果卻因為被捲入這種惡性競爭,不得不把大多數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的「軍備競賽」中,放棄自己的事業。

第二,它是對家庭關係的傷害。本來非常和諧的家庭關係,因為你要逼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導致家庭關係雞飛狗跳。

第三,它是對教育公平的傷害。到最後你會發現,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如果你能上得起最好的私立學校、國際學校,那麼你的孩子就有前途。

在這樣的惡性競爭裡成長,也很容易長成一個「空心人」:雖然習得了十八般武藝,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該做什麼。

但是,這一切最大的傷害是孩子本身。青少年抑鬱症、焦慮症很普遍,自殺的低齡化趨勢非常嚴重,每5位中學生就有1位曾經考慮過自殺。

就算不抑鬱、不自殺,在這樣的惡性競爭裡成長,也很容易長成一個「空心人」。雖然習得了十八般武藝,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該做什麼。

如何緩解軍備競賽壓力?

軍備競賽不可能完全逃離,卻可能減速。

1、認識你自己

首先,認識你自己。這可能比你認識世界,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更加重要。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讓孩子獲得越多技能越好。但是很少鼓勵孩子去思考,很少鼓勵孩子去探索自我、發現自我。:

我是誰?

我最適合幹什麼?

我能幹什麼?

我最喜歡幹什麼?

人生的目的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彼得·蒂爾有句話我印象很深,他說,人們都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引自列夫·託爾斯泰)

但是事實恰好相反。不幸的人都是一樣的,而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為什麼?因為,不幸的人都在走別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闢蹊徑:

人人都在做金融的時候,他去做網際網路;

人人都在做網際網路的時候,他去拍電影;、

人人都在拍電影的時候,他去搞教育;

人人都搞教育的時候,他又回來做金融。

這就是獨闢蹊徑。找到自己的獨特性,才能獲得競爭優勢。

從國家競爭力的角度來說,也是這樣。很多人都發現了中美教育的一個悖論:就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很好,相比之下,美國很多中小學生連基本的加減乘除都不好。

但是,到了大學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美國的優勢開始出現了,最後各種諾貝爾獎,他們拿的最多,而中國本土培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少而又少。

這種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悖論,我覺得就和是否鼓勵「自我探索、自我發現」有關。

當每個人都被鼓勵去尋找自己最大的亮點,施展自己最大的優勢,一個社會的創造力就會被發揮到極致。

自由不僅僅是一個空間,它是一個習得的能力。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不斷探索、試錯中試出來的。你不可能坐在房間裡冥思苦想、絞盡腦汁,突然就頓悟了,啊,我應該去幹這個。

沒有一個人的「自我」在十幾歲,二十幾歲時就是一個成品,它不是草叢中的一塊寶玉。你最初找到的僅僅是一塊石頭,你得把這個石頭雕刻成你自己,這才是發現自我的過程。

2、失敗的勇氣

現在,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社會、老師,家長不停地引導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其實,成功有實力、運氣、關係、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熱血,就能成功。

最近,大連理工男自殺的事震驚全國,大家覺得匪夷所思。臨死前他寫了一封遺書,因為做實驗失敗,他覺得自己是個廢物,然後就自殺了。

這種失敗觀首先就體現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我們的教育鄙視放棄、鄙視失敗,還發明了很多褒義詞鼓勵這種極其痛苦的堅持:堅韌不拔、堅定不移、決不放棄、戰勝自我……

李雪琴,目前中國最好的脫口秀演員之一。她去紐約留學之前都是一個標準的北大人,但是因為抑鬱或者個人原因,沒拿到學位就回老家了,開始網絡賣貨。

用世俗的標準來看,她失敗了。但是,這種失敗對她來說,恰恰是一個轉機,她轉型為網紅、成為脫口秀演員。

作為一個勇敢的失敗者,總比作為一個懦弱的失敗者要好。最後哪怕你一事無成,你也成了一個勇敢誠實的人。

3、何謂成功?

我一個朋友說的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她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這句話就是我作為一個母親的座右銘,所以我一開始就把自己從虎媽的戰車上解綁了,獲得了做母親的自由。

接受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這一點之後,正確的教育觀是什麼?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而是要把一顆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大部分人可能天賦都很普通,但是她/他的興趣愛好個性,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我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就是:沿著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

所以,我的教育觀是什麼?說起來就是兩句話: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更輕鬆,我相信這種因勢利導的教育,對教育本身的產出,對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萬戶的和平穩定來說,都利大於弊。

只有每個人都各美其美,一個社會才會生機勃勃。

文章綜合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清華副教授劉瑜: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
    博雅小學堂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 文 | 劉瑜 來源 | 印象筆記(ID:yxbj100)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最近在《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講座中說:「我的教育觀是什麼?說起來就是兩句話: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 清華劉瑜: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
    來源: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劉瑜 |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認為,我們的社會有一種錯誤的失敗觀,首先就體現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11月1日,由印象識堂打造的「識堂開講」內容分享欄目在線下開講,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老師在現場進行了《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主題演講。作者 | 劉瑜來源 | 印象筆記不確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壞事。
  • 時代楷模張桂梅和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的教育觀點是相輔相成的!
    張桂梅老師說:「拼了,不停地刷題,人家說刷題對孩子們不好,但我們也沒有別的辦法啊。不這樣,我們的孩子就去不了浙大、廈大、武大和川大。」「我們不拿出這樣拼的架勢,孩子們怎麼和外麵條件好、基礎好的孩子比?」
  • 清華副教授劉瑜: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來源:看理想微信公眾號前不久,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做了一場關於教育的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她以一名家長的視角,談論了今天中國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和成功焦慮。
  • 清華副教授劉瑜:我女兒正在成為普通人
    「我們的教育並非鼓勵年輕人去發現自我,而是逃避自我。從獨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歌星逃向潮流,從冒險逃向安全!」近日,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進行了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演講過程中,她站在一個家長的視角,論述了當下社會最普遍的成功焦慮以及教育焦慮等相關問題。看似特別難懂深奧的演講,其實說的又何嘗不是很接地氣的意思:人生的目的,並非爬得更高、更快、賺得更多。而是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路,在獲得競爭優勢的同時,去真正滿足自己的欲望。
  • 清華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11月1日,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進行了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看似高深難懂的演講,其實講的都是特別接地氣的話。比如她提到現在孩子人人都學鋼琴的現象,她說,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萬孩子在學鋼琴,咱們樓上樓下就有四五家,在這種情況下學鋼琴,要想出類拔萃,這不是自取滅亡嗎?還不如讓孩子學習古希臘羅馬史。
  • 清華教授劉瑜:請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前不久,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做了一場關於教育的演講
  • 清華江西籍教授劉瑜關於孩子教育的演講,刷爆父母圈!
    無數的職業女性本可以在事業上綻放,結果卻因為被捲入這種惡性競爭,不得不把大多數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的「軍備競賽」中,放棄自己的事業。第二,它是對家庭關係的傷害。本來非常和諧的家庭關係,因為你要逼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導致家庭關係雞飛狗跳。第三,它是對教育公平的傷害。到最後你會發現,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財力。
  • 認識自我,接受失敗,假如俞敏洪高考前聽信了劉瑜教授的話會怎樣
    一、清華劉瑜教授的教育孩子的觀點"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劉教授講述我國基礎教育的惡性競爭,以及競爭對孩子對家庭的傷害。劉瑜教授「要發現自我,追求本心,學會接受失敗",劉教授說了一個關於學生的例子。
  • 清華教授劉瑜:大多數孩子會淪為普通人,我贊同卻依然讓孩子去拼
    前兩天清華教授進行了一場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在演講中劉瑜教授毫不遮掩地指出大多數中國家長都在進行一場「軍備競賽」。而落幕時分,大多數孩子將會淪為普通人,包括她自己的孩子。於是劉瑜教授建議家長們可以放棄「軍備競賽」,讓孩子追求本心,也許讀書不是唯一的途徑,奮鬥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
  • 清華女教授劉瑜的高級凡:女兒上清華附小,還能怎麼普通?
    雖然說劉瑜在教育女兒問題上有這個認知,也沒有什麼不妥,但她不能簡單地告訴我們「放棄成功,選擇普通」。她應該告訴我們,普通也有級別:神仙有神仙的普通,凡人有凡人的普通。我們必須清醒地知道,劉瑜所說的普通,是我們大多數人傾其一生心血都無法企及的夢想,有些人甚至可能連夢都不敢夢到。
  • 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版權:來源 印象筆記(ID:yxbj100) 所有文章不作商用 原文名《【獨家】劉瑜最新演講全文: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11月1日,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進行了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看似高深難懂的演講,其實講的都是特別接地氣的話。
  • 劉瑜:不幸的人都在走別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闢蹊徑
    11月1日,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在印象識堂打造的「識堂開講」做了一場教育主題的演講,原題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劉瑜教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焦慮的當下家長剖析時下教育的困局:盲目地將孩子捲入「軍備競賽」式的教育洪流當中,自以為獲得了安全感,但其實這種安全感只是虛假的安全感。
  • 張桂梅PK清華副教授:不要站在高樓上,傲慢地指著大山
    不能有半點的鬆弛,不可有半點的懷疑,不許有半點的懈怠,不該有點半點的偷懶,因為這是唯一改命的機會,也背負著一個家幾代人的希望。只有苦苦奮鬥,考上大學,來到城市,才能擺脫父輩的貧窮和愚昧,才能穿越風雨和疼痛,成為一個看起來不那麼艱難的普通人。這是看多了苦難和偏見的張桂梅校長的偏執,也是背負很多壓力和重託的山村孩子的死磕。
  • 劉瑜PK張桂梅:不要調笑被階層固化壓在山底的人
    劉瑜,本科和研究生在人大讀,博士和博士後在美國讀,現在她在清華教書,而丈夫周濂則是人大教授。這一切,到底意味著什麼?很簡單,這意味著,這對夫妻本身就不是普通人,而是學術大咖,城市精英,要不然,人家也不會說自己女兒反而要成「普通人」了。
  • 號稱「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的清華教授,正在勸大家佛系養娃,這...
    決不能簡單粗暴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要「選擇普通,放棄努力」。最近,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的「凡言凡語」火了。因為一句「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網友戲稱為凡爾賽文學界的「高級凡」。2.現在教育的現狀,呈現出一種「軍備競賽」的模式,這種「軍備競賽」模式實際上是一種惡性競爭,導致的惡果就是所有人都疲憊不堪。比誰更加晚睡,比哪個孩子上了更多的補習班,到最後沒有最終贏家。3.人生的目標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所以,要鼓勵孩子探索自我,認識自己,發現自我。
  • 張桂梅校長和劉瑜教授的「對話」,讓人看到了人生起跑線的距離
    教育的價值是什麼? 張桂梅校長說: 「我們必須拼了,要不停刷題,要死記硬背,要用填鴨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貧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廈大和川大。」
  • 清華教授劉瑜,一個不需要食人間煙火的家長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的一篇文章又刷爆了家長們的朋友圈: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文章一出來,拍案叫絕的有之,拍案而起的亦有之。我作為知名教育專家,很多人就來問我怎麼看?我就覺得劉教授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她只是不需要食人間煙火。很多拍案叫絕的人可能沒有弄明白一個事情:劉瑜文中的普通不是大眾定義的普通。
  • 狗嘴與象牙:清華教授與普通人、王健林與小目標
    近期,清華大學政治學系的劉瑜副教授的一篇文章火了:《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劉瑜教授的文章主要論點就是指,現在的教育是惡性競爭,是軍備競賽模式,因此她呼籲大家要發現自我,要有失敗的勇氣,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並且高調宣稱自己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跟大家聊劉瑜教授這篇文章之前,我先說個說明。
  • 別一聽清華大學教授說孩子會成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麼了
    最近看到好幾篇diss清華教授關於教育的言論。起因是政治學副教授劉瑜進行了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她在演講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就是這句話引發了網民的集體高潮,就連自媒體作家九邊都發文說:「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跟你說『學術可以近親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