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作十不善業者, 即使生在人道, 各種惡行所感的果, 仍會如影隨形, 決定此生的遭遇。 如果前世曾經殺生, 那麼此生多疾病且壽命短促, 此種等流習氣還會造成殺人的傾向, 導致未來生中受更多的痛苦。 偷盜果報使人所求不遂, 並且會遭受貧窮, 仍會有偷盜習氣。 如果邪行將導致伴侶的不忠實行為, 而會嘗受眷屬不調和的苦果。 這是三種身業所犯惡行造成的。 在四種口業的惡行中, 虛妄語會使人將來受誹謗或欺誑。 在未來世也喜歡撒謊, 而且容易被人欺騙, 即使說實話, 人家也不會相信。 兩舌罪行的人, 則會過孤獨生活, 且容易損害他人生活。 惡口易招致他人傷害和憤怒的。 綺語所感果報, 說話令別人不信, 見解鄙俗。
最後, 由意業而生起的三種惡行, 這是世間常見的不善行。 貪慾讓我們永遠感到不滿足, 瞋恚引發內心的恐懼, 面貌醜陋, 致使傷害他人。 邪見使人抱持與真理矛盾的看法, 導致障蔽而無法理解或接受真理, 最後仍頑固地執著於邪見。
這些只是諸惡行中的一些例子, 我們目前所遭遇的一切, 乃是由於過去生所造作的業因; 我們未來將遭遇何種情形, 是否能夠有機會過較好的生活, 則取決於今生造作的業因。 雖然我們目前的遭遇是受過去生作為的影響, 但我們還是要為現在的行為負責, 我們有能力也有責任做了正確抉擇, 改變內心, 讓自己走在善道上。
當我們衡量某個行為是否符合善行的要求時, 觀察行為的動機是否清淨。 例如有人決定不偷盜, 而所做只是由於害怕受到法律制裁, 那麼他的內心是否合乎善行, 令人懷疑, 因為他的動機並未符合真正善行。 另一種決心不偷盜的動機, 可能是畏於眾人的觀感, 害怕受譏毀: 心想我的朋友和鄰居會怎麼想呢? 他們都會譏諷我, 那我就會被社會拋棄。 雖然作此決定的動機, 導致的行為是正面的, 但他是不是善行, 也令人懷疑。 如果一個人決心不偷盜的動機是: 偷盜是惡行, 會損害他人致受痛苦。 如果是這樣的動機, 而決定不偷盜, 那麼其思惟就符合善行。 在實踐佛陀的教義時, 如果思惟避免犯惡行的意樂, 是因為會障礙我們解脫, 而自我禁戒才算是善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