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向善,綺語所感果報

2020-12-22 小朋友說為幸福奮鬥

造作十不善業者, 即使生在人道, 各種惡行所感的果, 仍會如影隨形, 決定此生的遭遇。 如果前世曾經殺生, 那麼此生多疾病且壽命短促, 此種等流習氣還會造成殺人的傾向, 導致未來生中受更多的痛苦。 偷盜果報使人所求不遂, 並且會遭受貧窮, 仍會有偷盜習氣。 如果邪行將導致伴侶的不忠實行為, 而會嘗受眷屬不調和的苦果。 這是三種身業所犯惡行造成的。 在四種口業的惡行中, 虛妄語會使人將來受誹謗或欺誑。 在未來世也喜歡撒謊, 而且容易被人欺騙, 即使說實話, 人家也不會相信。 兩舌罪行的人, 則會過孤獨生活, 且容易損害他人生活。 惡口易招致他人傷害和憤怒的。 綺語所感果報, 說話令別人不信, 見解鄙俗。

最後, 由意業而生起的三種惡行, 這是世間常見的不善行。 貪慾讓我們永遠感到不滿足, 瞋恚引發內心的恐懼, 面貌醜陋, 致使傷害他人。 邪見使人抱持與真理矛盾的看法, 導致障蔽而無法理解或接受真理, 最後仍頑固地執著於邪見。

這些只是諸惡行中的一些例子, 我們目前所遭遇的一切, 乃是由於過去生所造作的業因; 我們未來將遭遇何種情形, 是否能夠有機會過較好的生活, 則取決於今生造作的業因。 雖然我們目前的遭遇是受過去生作為的影響, 但我們還是要為現在的行為負責, 我們有能力也有責任做了正確抉擇, 改變內心, 讓自己走在善道上。

當我們衡量某個行為是否符合善行的要求時, 觀察行為的動機是否清淨。 例如有人決定不偷盜, 而所做只是由於害怕受到法律制裁, 那麼他的內心是否合乎善行, 令人懷疑, 因為他的動機並未符合真正善行。 另一種決心不偷盜的動機, 可能是畏於眾人的觀感, 害怕受譏毀: 心想我的朋友和鄰居會怎麼想呢? 他們都會譏諷我, 那我就會被社會拋棄。 雖然作此決定的動機, 導致的行為是正面的, 但他是不是善行, 也令人懷疑。 如果一個人決心不偷盜的動機是: 偷盜是惡行, 會損害他人致受痛苦。 如果是這樣的動機, 而決定不偷盜, 那麼其思惟就符合善行。 在實踐佛陀的教義時, 如果思惟避免犯惡行的意樂, 是因為會障礙我們解脫, 而自我禁戒才算是善的行為。

相關焦點

  • 良因法師 | 什麼是綺語?綺語果報是什麼?
    綺語果報是什麼?問:什麼是綺語?它的表現形式是什麼樣子的?綺語果報是什麼?答:《資持》云:「言綺語者。古德釋雲。如是錦綺交錯成文。或雲綺側唔,言乖道理故名綺側。亦名無義語。」 綺語,按古德解釋,就像世間的錦綺,就是織得很莊嚴的絲織品。「錦」就是絲織品。
  • 何為「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四種口業?
    由此可見,口業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對於家庭,乃至社會的傷害都極大,這種惡業會隨著傳播人數的增加,果報極為嚴重。那麼,口業都有哪幾類呢?很多持戒的善信,均是知曉,在菩薩十誡當中,關於言語方面的持戒有四種,分別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第一:妄語,簡單來講,就是口不對心,顛倒是非,欺哄騙人,把假的說成真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有的說成沒有的。
  • ——淺談果報的種類
    不論是行善或為惡,都有一定的果報。果報的變化和大小輕重,不像世間上做買賣一樣,可以秤斤算兩的。真正果報的因緣和變化,只有偉大的佛陀最清楚,所以說果報是不可思議的。果報的種類有四種: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一、異熟果眾生所造作的業力,在異時而成熟的果報,稱為異熟果。例如前世造業,到下一世或更久的時間才成熟。
  • 《正法念處經》:口業四種,所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又修行者知業果報。云何口業惡不善行?口業四種,所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如是四種。修行者應了知,口業的狀況。怎樣的口業是不善行?妄語、兩舌、的口、綺語這四種。何者妄語?自思維已,然後於他作不實語。
  • 「所作業不亡,果報還自受」,善護「三業」,福報自然長久
    因為他們要麼行為造了身業,如殺盜淫等;要麼嘴巴造了口業,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要麼意念上造了意業,如貪嗔痴等。因為不勤修自己的內心,所以很難會注意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惡業,於是便會在無意中傷害許多人,得罪許多人,自然自己的運氣會越來越差。
  • 「舉頭三尺有神明」:最損福報的4件事,不要再做了,果報不饒人
    這世上的任何事皆不離因果,如那句偈語所說: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我們當下的所有遭遇都是自身因果業報的顯現,並非無緣無故。《太上感應篇》裡也講: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生的福氣是自己修來的,災禍也都是自找的,「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
  • 因緣果報
    世間法因為受到個人主觀、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很難有絕對的公平,即使是賴以維繫社會秩序的法律,也常因為受到客觀因素所左右而難以獲致絕對的公平。  因果,具足說來應該是「因緣果報」,因是主因,緣是助緣,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事物稱果。宇宙中,大至一個世界,小如一個微塵,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而是隨著因緣不同,果報就會有所差異。因此,要想了解因果,就必須認識因緣,因緣的種類包括:(一)有因緣與無因緣;(二)白因緣與黑因緣;(三)內因緣與外因緣;(四)正因緣與邪因緣。能夠正確認識因緣,才能趨正避邪,才有好的果報。
  • 吝財,果報是貧窮;吝法,果報是愚痴
    真的講《無量壽經》、讀《無量壽經》,依照《無量壽經》所說的修行,「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就是我的一生。這一生當中,誠如章嘉大師所說、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  章嘉大師教給我「最高享受」的入門。你怎麼樣才能得最高享受?「放下、看破」,妙!「放下」,你就入門了。「看破」,你就享受了。
  • 因果不饒人,這2類靈氣動物,不要傷害,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向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教的《十善業道經》,每部經典歸根結底都是勸人向善,語言雖簡練,卻包含著人生的大智慧。《太上感應篇》中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每個人一生的吉兇禍福,都是自己的言行舉止所感召來的,所以想要人生事業順暢,家庭吉祥,積德向善就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又因必有果,我們與人為善,將來所遇到的事也都是善的。
  • 平等 向善 知止 樂天
    尤其是人類個體,由於個人出生與家庭背景以及膚色種姓諸多先天偶然因素的現實存在,人與人之間在直觀對比之中所顯現的差異性,更是涇渭分明。但是倖存斯世的每個人類個體,都應該具有最為基本的「生存權」與「尊嚴感」,這就是「平等」的現代價值內涵。
  • 崇德向善 溫潤人心
    近年來,我省道德模範輩出,截至目前,我省已有13名全國道德模範受到表彰,湧現出154名省級道德模範,他們的感人事跡成為老百姓爭相熱議的話題,在群眾中產生了共鳴,引領著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社會風尚。為河北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更加豐沛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道德榜樣凝聚正能量 道德模範是鮮活的價值觀、有形的正能量。
  • 聽108歲高僧講的這個故事,讓人心向善
    《因果經》曰:「欲知前世因,則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後世果,則今生所為者是」。佛教,可謂是最講究因果的,做什麼業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因果輪迴,真實不虛,業力大於須彌山。其實因果報應不僅僅在佛教當中,就連道家或者儒家,或者傳統文化,也都不謀而合的勸人們一定要一心向善,因為做壞事一定會得到惡的果報,你打人一拳,人家一定會還你一腳,這就是最簡單的因果報應。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佛教,是最講究因果的,而且佛祖菩薩也告訴我們,即便是佛法無邊,也難救身背因果的人。
  • 成語一成不變:觸法刑罰 善惡果報
    果報後來人也有引申「一成不變」作為事物一經形成,即不易改變的意思。唐代白居易的文章《太湖石記》就有這樣的引申用意:「然而(石)自一成不變以來,不知幾千萬年,或委海隅,或淪湖底。」(就說自混沌初成的石頭,有的散落海角,有的淪落湖底,一成不變已經不知經過幾千萬年了。)
  • 如何正確看待因緣果報?
    佛法講因果,其實說來,應該是因緣果報,還要注意時間這一因素。只要因緣、時間相聚會,則果報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塵,皆離不開此理。  俗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苦瓜怎能生出甜豆來呢?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如果你種的是善因,就會得善果;種惡因,就會得惡果。有因而無果,那只是時間未到而已。諺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是不報,時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