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mm電影膠片,即膠捲高度為35mm上下打孔的電影膠片,又稱135膠片。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將其用於他發明的徠卡(Leica)牌小型照相機上,由此形成標準。35mm膠片是電影界最常見、使用最廣泛的膠片。
在「數字電影」的時代,35mm膠片似乎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包括
克里斯多福·諾蘭、
昆汀·塔倫蒂諾、
J·J·艾布拉姆斯、
史蒂文·史匹柏在內的多位知名導演,日前聯名上書希望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能夠每年購買一定數量的電影膠片,挽救深陷困境的柯達,讓膠片攝影技術能夠留一顆火種。華納、環球、迪士尼、派拉蒙、韋恩斯坦等頂級電影公司也表示願意支持。既然膠片的衰落是時代前進的必然結果,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電影人對膠片有著特殊情懷呢?
數字革命給膠片致命一擊
在過去15-20年的時間裡,技術進步無疑使電影的視覺效果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也對整個電影工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曾經在拍攝電影時必須提前解決的問題,如今都可以通過後期製作來完成。傳統意義上,一部電影從籌備到拍攝再到後期製作,直至最後在影院放映,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花費大量財力,製片人需要有強大的商業支持才能承受這些花銷,讓影片能順利產出。
現在的電影市場愈發開放,不少商人都親自參與到電影投資、製作中,這樣有助於減少中間過程的資金浪費。包括阿萊·阿萊克薩、索尼等品牌的專業數碼攝像機,既使用便捷又能削減開支,所以廣泛應用於現代電影拍攝。數字電影可以避免出現膠片因光源照射導致的老化、退色,確保影片永遠光亮如新,還可以憑藉充分的像素穩定性確保畫面沒有任何抖動和閃爍,而且觀眾再也看不到象雨點一樣的劃痕磨損現象。此外,數字電影節目的發行不再需要洗印大量的膠片,既節約生產成本又有利於環保。而數字傳輸技術的保障,使整部電影在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從而使觀眾可以與影片的導演看到「相同」的電影。因此,35mm電影膠片的銷量遭遇滑鐵盧,據華爾街日報的數據,2006年到2013年,35mm電影膠片年銷量從124億英尺驟降到4億5000萬英尺,2013年富士已經停產了該種膠片。
膠片的優點無可取代
喜歡膠片的人有個特別的形容詞,叫做「菲林感」(film like),就是指膠片(包括相機膠捲)帶來的那種色彩濃鬱、鮮豔、厚重,同時又帶有顆粒感的畫面——
用較為專業的話來說,就是色彩的還原度、飽和度高。數字視頻的像素陳列是固定的,可以非常清晰的展現景深和細節,但膠片的顆粒卻是隨機的,它可以讓畫面更有紋理,讓整個畫面生動而多變。著名的電影攝影師約翰·貝利在接受採訪時曾透露,他認識的很多攝影師和數字調色師在後期都會人工加上「數字顆粒」,以打破數字視頻像素陣列的呆板固定,去模仿膠片顆粒帶來的生動和活力。
基於這種喜愛,大導演們紛紛提出購買35mm膠片的申請,而仰仗導演們吸金的電影公司也答應了他們的要求。著名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曾用這樣一句話來比喻數字電影不能取代膠片的原因:「會有人因為覺得IPad更方便就把紙質作品給扔了嗎?明顯不會。」
雖然現在大多數好萊塢片商都在用數位技術拍攝電影,但在去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9部影片中,有6部都是用35mm膠片拍攝的,其中就包括最終獲獎的
《逃離德黑蘭》。而且,備受矚目的
《星球大戰7》和
《侏羅紀世界》都是用膠片拍攝的。除35mm膠片外,其他規格的膠片也有大量擁蹙者。保羅·託馬斯·安德森就用65mm膠片拍攝了
《大師》一片,這也是16年以來第一部全部用65mm規格的膠片拍攝的電影;諾蘭的
《黑暗騎士》、
《盜夢空間》,以及即將上映的
《星際穿越》,都是用70mm膠片拍攝完成的;而昆汀也計劃用70mm的膠片來拍攝他的新片
《八惡人》。
如今,生產35mm電影膠片已經是賠本買賣,柯達希望通過和好萊塢片商的合作,在2015年開始盈利。就像現在乃至看得見的將來都還有人在用膠捲拍攝照片一樣,膠片是不會就此真正「死」去。它只會像黑白電影那樣成為某種獨特的藝術追求、藝術風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有許多導演堅持用膠片來拍攝電影,甚至以此為榮。
數字電影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需要更大發展才能真正在畫面感覺上更加接近甚至超越膠片。而老的膠片電影也會在數位化的修復技術幫助下煥發新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