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寶出生以後,我們就特別享受依偎在一起讀一本書的美好時光,有時是環抱著他們,或者是看他們頭碰頭地翻著書頁,那些在靜謐中浸潤的書香,那些在耳畔心間流淌的文字,總能夠在某一刻打動著我們。這其中,我們常翻開一些繪本,也經常會翻開一首又一首童謠。
我們尤其喜歡那些朗朗上口、節奏明快的童謠。這份樂感,這份韻律,洋溢著童趣和歡笑。說到這,就不能不提我們非常喜歡的一本童謠——《一起念童謠》互動立體發聲書。
這本書從內容到設計都非常契合小寶寶的喜好。
一、喜歡童謠,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童謠最初是從民間和兒童生活中發源而來。古代的童謠比如《三字經》《百家姓》都有著普及生活認知以及薰陶兒童教養的目的。發展到現代,童謠當中依然保留著其中的精華部分。比如在這本《一起念童謠》當中就節選了《小老鼠上燈臺》《金瓜瓜,銀瓜瓜》等比較有年代感的篇目。
有些內容,只有爸爸媽媽和孩子都有所共鳴,爸爸媽媽才能將這份喜愛與感動傳遞給孩子。這幾首童謠尤其如此。在口耳相傳中,有歷史的變遷,有歲月的更迭,正如松居直所說:「兒歌是和朋友、兄弟姐妹邊玩邊唱的歌,圖畫書中的童謠是母親在窗前念給我們聽的,陪伴我們入睡的曲調,都是孩子沉浸在快樂時聽到的。越快樂的經歷越能長留心底。」同樣對於我們和孩子的重要性就是如此。
二、喜歡童謠,源於一種韻律感
童謠的閱讀對象偏嬰幼兒,尤其是0-3歲的孩子尤其喜歡。這是因為孩子在三歲前要建立安全感以及規則意識,而童謠的韻腳和節奏,整齊的句式,在一句一句的反覆中,孩子一次又一次感受韻腳帶來的確定感。並且由於內容易於朗誦,孩子幾乎在聽幾遍之後就能脫口而出,就像唱歌一樣。
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有些孩子總是喜歡固定的規律化的東西,如果達不到他的要求甚至要發脾氣。這時我們不妨給孩子念一些童謠,童謠當中自帶的韻律,能夠契合孩子的閱讀與呼吸節奏,是非常好的安撫孩子的內容。
這樣來念童謠,不光是享受一種優美的旋律,更是獲得一種心靈上的愉悅與舒適。而且到一歲半以後,孩子們會非常熱衷於和我們對答童謠的內容,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語言的積累,更是一種閱讀的升華。
三、喜歡童謠,源於豐富的內涵
這本《一起念童謠》的內容非常值得考究。先從分類來看,大致包含生活常識,社交習慣,童趣生活,數學啟蒙,民間童謠、安全意識等幾個方面的內容。生活常識的比如太陽升起、《小鴨子》告訴孩子小鴨子的生活習性,《小雪人》《下雪了》中關於冬天玩雪的畫面,在趣味性的閱讀中擴展了孩子的認知。
而生活習慣與社交等方面是這本書的一個重點,從早起、穿衣、睡覺,到交朋友、拉鉤鉤,特別貼近兒童的日常生活。社交主題的童謠比較多,有《找朋友》《排排坐》《拉鉤鉤》等。通過這些簡短的童謠,孩子們更容易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好習慣和好行為,培養友愛善良的品格。
童趣生活主題的童謠也有很多,比如玩氣球,觀察小螞蟻,《甜嘴巴》則寫了一個小娃娃天真有趣的一面。這些內容充滿了趣味,讓孩子們讀了忍俊不禁。此外數學啟蒙的比如《一二三四五》,安全意識的比如《小兔子乖乖》等等,在內容的選取上非常豐富,且有幾個主題很接近,更容易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形成良好的認知。知識和道理往往比較枯燥,如果藉助童謠將這些內容深入淺出地講給孩子聽,無疑是一大美事。
四、喜歡童謠,是因為花樣的設計
本書的設計也很值得我們津津樂道。顯示有聲書的設計,小孩子們可以手動操作,並且掌控播放與暫停,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跟讀,音量的設計也比較合理,很適合小孩子自己探索和操作。本書的畫風有些漫畫性質,色彩明朗,這也是寶寶喜歡這本書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有趣的是本書的立體設計,立體的鏤花圖案,隨著書頁搖動的小人,隨著書的開合能夠行走的小動物,隨著小機關的拉動小螞蟻能夠排隊搬運大米等等,這些都吸引著孩子們去探索和遊戲。因為有了這些立體的設計,本書完全可以拓展出一些手工製作、繪畫等玩法。大家不妨試試哦!
小小的童謠,大大的世界;簡短的內容,悠長的講述。一本童謠,足以滋養孩子內心閱讀和思考的種子,給他們帶來潤澤與力量。讓我們陪著孩子一起念童謠吧,那些珍藏在時光深入的美好歌謠,將伴著孩子成長的足跡,給他們一份愛與溫暖,讓他們的成長一路伴著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