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詩幾種體式構想

2020-12-16 齊魯壹點

中國新詩幾種體式構想

文/張興泰(鴻碩)

最近,我對自己的拙作《霜子吟》詩集進行了審理,腦子裡浮現出幾種新詩體式,在理論論證基礎上,現呈現給大家。

我要特別聲明:從文學史上看,一種新詩體的建立到完善,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時間。

我只是把它作為構想提出來,不知可否?請詩友們在創作實踐中斟酌、賜教、取捨。

一、新詩幾種體式

(一)標準詩行體式

這是劉聰美先生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在「柏梁體」基礎上提出來的。這種體式每節行數不限,

每行字數不限(不能過長),從表面看行行押韻。

我在拙作《詩行建設之我見》一文中曾指出:在音步與平仄確定情況下(請注意「確定」),詩行內的節奏、旋律就已確定,分句或詞組與主句放不放在一行,對其音樂性都沒影響。這正是一些詩的形式能改成這一體式的原因。根據詩情的需要,採用這一體式使其有規可循,又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和形式美,便於記憶,這是建立這種體式的理論依據。通過創作實踐檢驗切實

可行,大抵已成定式。於進水先生提出的「通韻言」、「通韻雜言」、「變韻齊言」、「變韻雜言」

均可適用。

參看拙作《晨草》《端午茶思》《告訴我海燕》……聰美先生的《情歌》《白話離騷》,

還有其他詩友這方面的作品。(此文所提部分作品見下篇《鴻碩構建中國現代白話詩體式創作、研究詩例)。

除上述這一體式外,我擬提出以下體式構想。

(二)四行體式

每節四行,通常隔行押韻,首行可押可不押。

依據:古代絕句。

詩體的建立有它的傳承性。

古代絕句是四行詩,始於漢,至魏晉南北朝成形,距今已有兩千年左右的歷史。律詩是在古絕形成律絕的基礎上擴展而成,至今延續了一千多年而不衰,應當說,是絕句賦予了它的生命。

四行詩有它的「起承轉合」的天然規律性,「律隨情移,體緣律立」,我們今天的新詩完全可以在此

基礎上,按照今天語言音韻的特點和現有詞彙的實際情況,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的需要把它擴

展開來,形成新的詩體。

這種詩體用於「齊言」、「雜言」;可「通韻」,也可「變韻」。

參看拙作《夢中我在尋找》《父親》《別說》(變韻詩)《龍虎碑前祭戰友》(齊言詩)《桃花》《向日葵》……

其中,《桃花》《向日葵》這兩首詩每首都四句,雙交韻:每首採用兩個韻部,一、三句相押,二、四句相押(abab)。這樣做試圖造成一種交混迴響的效果,形成音樂的立體感。請詩友們繼續探索,寫成行數較多的詩篇,不妨一試。

(三)兩行體式

這種體式包含兩種形式。

1、每節兩行,兩行互押

這種體式是「標準詩行體式」的特殊形態。

用於「齊言」、「雜言」。可「通韻」,也可「變韻」。陝北民歌「信天遊」就是這種體式。新詩中李

季的《王貴與李香香》堪為這種體式的名篇。這種體式最適合變韻,用於敘事詩可也。

參看拙作《端午茶思》《告訴我海燕》《思念》(變韻)……

2、每節兩行,隔節雙行押韻

用於「齊言」、「雜言」。可「通韻」也可「變韻」。

這種詩把它放到一起,分段不分節也是可以的,節與節之間的跳躍性不是太大。

參看拙作《文竹》《飛去了孤雁》……

依據:世間萬物都有始有終,有起有落,每節兩行,順乎天理,符合規律。我們寫詩為什麼要

捕捉靈感,為什麼會有神來之筆,文章本天成,好的詩歌就是天籟之音。我還沒有看到一行一節

的詩,它逆乎天理,違背法則。

(四)寬體式

通常節尾行相押,中間可押可不押(遙韻),每節行數可等可不等,根據詩情和意義的表達而

定。

依據:古代雜言詩、詞、散曲。新體雜言詩本來就應在古代雜言詩、詞、散曲基礎上去建立。

用於「雜言」。可「通韻」,也可「變韻」。

這種詩體分句或詞組不能太多,句子不能太長,每節行數也不能太多。必要時中間用韻做調整,否則,押韻如同沒押韻一樣。這正如王國維先生所云:「韻之娛耳,其相去不能越十言或十五言,若越十五言以上,則有韻與無韻同。即令二句在十言以內,若以歌二十言之時歌此十言則有韻亦與無韻同。然則風雅所以有韻者,其聲促也。頌之所以多無韻者,其聲緩,而失韻之用,故不用韻……」(《說周頌》)。

如此說來,可能有人要問:既然《詩經》中的「頌」詩可以不用韻,我為什麼非得用韻?此話差矣。毛詩序云:「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由於祭告時語氣相當緩慢,用韻等於沒用,不會有音樂效果,故不用也。這畢竟是詩中的特例,不具有普遍性,不能證明詩可以無韻。

這類詩是罕見的,就普遍意義而言,純詩必須押韻。就某種意義而言,管這類詩叫抒情散文可也。

參看拙作《晴江雨送別》《晨戀》《晨露》……

以上是「新瓶裝新酒」。格律不必過嚴,只需做到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即可,不可雕琢,更不可

以音害意。

(五)舊體式

1、「舊瓶裝舊酒」

嚴格按舊體詩詞古代各種體式規範進行創作。依《平水韻》用韻,(詞可用《詞林正韻》)。

用「文言」,力爭用現代語言。

依據:保存國粹。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延續至今依然有它旺盛的生命力。毛澤東、郭沫若、柳亞子、董必武、陳毅、朱德、葉劍英等老一輩

革命家利用這種形式寫出了許多不朽的詩篇。

漢語詩歌網上,寧家珍、晚春軒主、紫石金麟、進水等諸詩友寫的這類體式的詩歌頗值得一讀。

按舊體詩規範,用現代語言作詩寧家珍老師已做過嘗試,令人欣喜。

參看拙作《敬寄晚春、青衫賢弟》(律絕兩首)《夜遊岐江》(律詩)等。

2、「舊瓶裝新酒」

按舊體詩詞的體式規範進行創作,用現代語言。依《中華新韻》或《詩韻新編》等相關工具書用韻。

依據:作新詩,表現現實生活應著眼於現代生活語言,而不是文言。

參看拙作《哭四弟興安》(依《詩韻新編》「痕」韻)、《登長春吉塔》(依《詩韻新編》「寒」韻)等。

3、「改制舊瓶裝新酒」

在七言近體詩基礎上,打破原近體詩的格律,創建新近體式。音步字數相對增加,音步數量相對增多,句子相對加長,用現代語言。依《中華新韻》或《詩韻新編》等相關工具書用韻。

依據:由於社會生活日趨紛繁、複雜,複音節詞彙大量增加,用原來近體詩的格律和文言詞彙去表現今天的現實生活,勢必要受到限制,建立新近體式勢在必行。這種形式是研究這類詩的側重點。

參看聞一多《死水》、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朱湘《夢》、冰心《一句話》、林庚《冰河》……,

還有馮至的《十四行集》。拙作《自題小照》《桃花笑春風》……

使我感到欣喜的是一些詩友對新詩體式積極進行探索、試驗,這其中有黃淮老師的「自律體小詩」、「微型格律組詩」《點之歌》(獻給第三自然界學說創立者公木先生);有月下吳山先生《自由歌行體——也談孫東東》;有一了山人詩友《觀二陸草堂有感》(「標準詩行」式)、《胡楊》(「四行式」開放型)、《是什麼壓抑了聲響》(三步八言整齊式)、《水仙》(齊言);有築玉聽韻詩友《沙漠玫瑰》(齊言!),還有《玉影》《江祭》《北島北》《回來》《端午》《夜的邊界》等都是「寬體式」,節尾押韻,中間用韻調整。此人很有才情,詩寫得很好。我認為,該詩友個別詩篇,不足處在於韻腳相距太遠,中間押韻調劑不夠,致使韻節奏減弱,影響樂感;還有神牽夢掛詩友《秋歌》(隔節雙行押韻);天問詩友《蝶舞》(自度曲);進水《金溪小調》有散曲和民歌的情調。思緒如瀑和進水都在進行句式有意超過七言新體齊言格律詩的探索,如:思緒如瀑的《心靈深處吟出的詩》《我願》《鳳凰涅盤的中國》《長江之歌》《紅寶石婚》,進水的《開封頌》等都是這類作品;玉兒、憐兒、寧靜、醉茗居和西風碟嫵也在詞和散曲基礎上有意進行雜言新體格律詩(詞)的探索;還有……這些詩友們的風格各異,不循規蹈矩,大膽創新。

二、新詩建立多元化體式的根本理論依據

(一)指導方針

「律隨情移,體緣律立。」

這就是說音節奏(律)、韻節奏(律)是隨詩情的變化來確立和變的,「律」一經確立,詩的體式就確定了。這是黃淮老師倡導的。這一指導方針非常精闢、準確、科學。建立新詩體離不開這一指導方針。

(二)思想基礎

任何詩體的建立都不是空穴來風。不能承先就不能啟後,不能繼往就不能開來。中國新詩就其內在發展規律來說,只能繼續沿著中國詩歌的沿革道路,在古典詩、詞的基礎上,吸引外國詩和古代民歌的營養、形式,不斷總結新詩創作經驗發展而成。

(三)理論依據

前面我在「標準詩行」體式中說過:在音步與平仄確定的情況下,詩行內的節奏、旋律就已確定。分句或詞組與主句放不放在一起對其音樂性都沒有影響。請注意:前面我說的只是在音步與平仄確定的情況下,如果在音步、平仄尚未確立,即音節奏(律)還未形成,正在創作時,也可能不是這種體式。「律隨情移」,人的感情是豐富的,律也必定是多樣的。如果把分句或詞組單獨提升為一行,不和主句放在一行,這樣,比放在一行會增強感情的強調和意義集中情況下,情況就不同了。由於詩情和位置發生了變化,在平仄調劑,遣詞名篇上就會和同放在一行不同,對後面詩行都會有影響。事實上,這種不同就是「音節奏」(律)的不同,隨之引起韻節奏(律)的位移。「體緣律立」,「律」不同「體」當然就不同。這就是新詩建立多元化體式的根本理論依據。

其實,在這方面聞一多先生早就指出:要「相體裁衣,而不能千篇一律。」(《詩的格律》)「體緣律

立」,「千篇一律」就是千篇一體。一種體式顯然是不行的,浩瀚宇宙,萬千事物,千變萬化,哪能只

用一種新詩體式去表現啊!

三、幾點思考和說明

(一)關於「韻節奏」問題

1、.鄰韻通押問題

中國古體詩鄰韻可通押,已成慣例。如李白的《俠客行》,白居易的《長恨歌》,杜甫的《自

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等。就拿杜甫的這首詩來說,「質物月曷黠屑」六韻通押,這六個韻部在《平水韻》中都是相鄰的入聲部,現已劃到新聲韻相關韻部中。我查了一下,分布如下:

「質」(支部)、「物」(模部)、「月」(皆部)、「曷」(歌部)、「黠」(麻部)、「屑」(皆部)。我標出來是為了

給研究者提供方便,便於研究它們內在間的聯繫和變化規律,從而,促進新詩的建設。我在想:

《平水韻》106個韻部隨著語言的衍變化為新韻18個韻部,歸類的具體科學依據是什麼?這

18個韻部(《中華新韻》14個韻部)是否可以再合併?新韻部鄰韻是否可以通押?這些問題是

語言學家需要研究的課題,寄希望於聰美諸詩友。

不僅古體詩,就是格律嚴格的近體詩也存在鄰韻通押的問題。近體詩通常押平聲韻,如果首句收尾是「平平」或「仄平」,這就要求首句入韻,如果押仄聲韻,首句收尾是仄仄、平仄,首句也

要求入韻。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一書中寫道:「如果首句入韻,詩人卻往往借用鄰韻字來作為首句的韻腳,這種做法中晚唐漸多,到了宋代甚至成為風氣。」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平水韻》中,「峰」在「冬」韻部,「同」在「東」韻部,「冬」、「東」為鄰韻部,因此「峰」、「同」可通押。

由此,使我想到:「冬」韻部已合併到新韻」庚「韻部中,原「東」韻部已合併到新韻「東」韻部

中,「庚」、「東」在新韻中也是鄰韻部,既然eng與ong結尾古時能通押,今時更能通押,因為新詩

格律不可能像近體詩那麼嚴格(「庚」、「東」在《中華新韻》中已合併在一個韻部)。應該擴展

開來,不僅首句入韻鄰韻可以通押,就是整個詩篇中都可以通押。不僅以eng/ong結尾的可以

通押,就是以ang/an、eng/en、in/ing結尾的貧韻中的協音(韻母中元音字母相同,輔音字母

不同)是否能考慮通押?我在《夢中我在尋找》一詩中把「庚」、「東」二韻部做了通押,其它韻部

個別地方也做了嘗試。毛主席在《長徵》一詩詩中鄰韻作了通押。魯迅、郭沫若等也有此鄰

韻通押詩例。

2、換韻問題

一首詩中,每個詩節是一個小驛站,它是情感和意義上的停頓和集中,一節之內不能換韻。

只有節與節之間感情和意義發生大的跳躍才需要換韻,為此,選擇合適的韻部,藉以充分表達

新的詩情和意旨。如果節與節之間沒有發生感情和意義上大的跳躍不應該換韻。這是在建立

新詩體中應當遵循的一點。

(二)關於重視詩歌理論研究問題

詩歌理論來源於詩歌創作實踐,其理論一經形成對詩歌創作乃至詩體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

中國新詩至今已有九十年的歷程,我們要認真對其回顧、反思,加以總結,提高到理論高度,

從中取得經驗,接受教訓,指導創作。

我們在建立新詩體進程中,對「新月派」理論及其詩人們的作品要特別重視,認真研究、借鑑,

批判繼承。須知:我們今天所進行的正是「新月派」詩人們所倡導的理論的繼續,他們的功績是

不能抹煞的,必須予以充分肯定和發揚。

(三)關於要說明的問題

我再重複一遍,我提出的上述新詩體式僅僅是構想。如果說有可能成立,也不是新詩體式

的全部,隨著研究的深入還會有新的體式出現。雜言今風體我嘗試過,雜言現代格律體我還未

嘗試。如何在齊言現代格律體基礎上建立雜言現代格律體有待詩友們嘗試、探討。這裡,我

只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2009年6月於長春

張興泰,字霜子,號鴻碩,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級政工師。先後出版詩集《霜子吟》《張興泰詩歌精粹》《詩鏡文心》(鴻碩詩文集)、該書續集、《鴻碩詩話》《情韻悠悠》(十情集)《詩詞律要講座》等。獲得中國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優賞獎,個別作品獲得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現任《中國韻律詩歌旗幟卷》執行主編,中國韻律詩歌學會副會長,中國雅園學會理事,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研究員,中宣盛世國際書畫院研究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壹點號魯北青梅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新詩如何立格定律》 讀後
    一般而言,新詩體的建設只能有兩個途徑:一是從現有的作品實踐中提煉、歸納,建立新的新詩美學規範,創新格律詩體;二是根據有些理論家的美學標準,先規定幾種詩體,然後逐步推廣。到底應該採用哪一個途徑呢?西南大學呂進教授有自己的理論觀點:「新詩格律學只能是描述性科學:它的使命在於概括、抽象業已呈現的詩歌現象,而決不是人為地設想、規定某種格律模式。
  • 概談新詩的發展路程
    概談新詩的發展路程作者:姜小白中國新詩打破了中國古典詩歌幾千年沉積封閉的格局,融入世界現代化的大視野,形成與歐美近現代詩、中國古典詩歌相互參照的詩歌話語系統,湧現出許多傑出詩人和大批優秀作品,創造和更新了中國詩的傳統。
  • 我們要從詩學建設和詩歌創作兩個方面,高度重視新詩詩體建設問題
    百年新詩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新詩的詩體建設因種種非詩因素的幹擾而始終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沒有獲得有效的解決。這是中國新詩誕生以來一直難以攻克的難題,導致新詩難以相對定型化和規範化,直接影響新詩走向穩定和成熟。
  • 翻譯詩歌與百年中國新詩-新華網
    正如美國新詩運動勝利的重要標誌,在於成功地翻譯了中國詩歌,中國新詩的開創者——五四新詩人們所謂的新詩形式,則大都是以優秀的譯詩為藍本建構起來的。譯詩在百年中國新詩發展歷程中,帶給新詩的潛隱力量,在不同的詩人那裡有著各自的發揮。
  • 翻譯詩歌與百年中國新詩-光明日報-光明網
    正如美國新詩運動勝利的重要標誌,在於成功地翻譯了中國詩歌,中國新詩的開創者——五四新詩人們所謂的新詩形式,則大都是以優秀的譯詩為藍本建構起來的。譯詩在百年中國新詩發展歷程中,帶給新詩的潛隱力量,在不同的詩人那裡有著各自的發揮。
  • 詩的改頭換面,由傳統詩詞向現代新詩的轉型
    現代詩逐漸取代了古體詩的地位,對於古典詩詞,我們更像是把它當成一種裝在盒子裡的寶物,只能珍藏,卻不會打開,詩詞所有的輝煌也變成了過去,為何傳承了幾千年的古典詩詞創作會不再盛行呢?下面將會探究新詩取代古典詩詞背後的原因。文中的古體詩詞是包括古風詩、歌行體、格律詩詞等在內的諸多古代詩歌形式的總稱。
  • 目錄·後記·節選 | 師力斌:《杜甫與新詩》
    作品入選《詩歌北大》《中國當代實力詩人作品展》《新世紀中國詩選》等幾十種選本。主要從事文學評論和文化研究,著有《逐鹿春晚——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和領導權問題》,評論散見於《人民日報》《文藝報》《中國文藝評論》《藝術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詩探索》《山花》等報刊。編有《全球華語小說大系•海外華人卷》《北漂詩篇》(與安琪合編)等。
  • 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歌對新詩的啟示
    「古來磨滅知幾人,此老至今元不死」,宋代陸遊說出了詩人的一個重要心理,杜甫仍活在許多詩人的心中。除了大量舊詩界的「杜粉」,新詩界「杜粉」也不在少數。  載道與言志  周作人在《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中將中國文學的傳統分為載道派與言志派。新詩似乎有這樣一個怪圈:載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會牴觸載道。講政治,藝術就會受影響;重藝術,政治就會退居一旁。杜甫則超越了這個怪圈,他的實踐證明,對優秀詩人來說,載道並不必然影響言志抒情。
  • 中國孩子接觸的現代新詩為什麼不多?什麼是有如閃電的詩歌之美?
    重版緣起自前年,親自編選過《給孩子的詩》一書的詩人北島在拜訪錢理群教授時,二人一拍即合,商討出了重版《詩歌讀本》,即《未名詩歌分級讀本》的構想。近日面世的是其中的3冊小學卷。第二個大的變化是對選錄、解讀的作品做了調整:原先是新詩和舊體詩詞兼顧,如今改為僅收錄新詩,也包括用現代漢語翻譯的外國詩歌作品。編者解釋說,這樣的調整並非意味著古詩不重要,恰恰相反,古典詩歌是每一個中國人寶貴的財富。只不過,新詩在詩歌教育中一直被重視得不夠,而古詩的出版物還是相對較多的。
  • 沙龍筆記 || 中國新詩的語言節奏·上篇
    我覺得新詩的確存在節奏問題,而且它是通過技巧可以達成的。OK,他說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我們的新詩是有分行的。舊體詩沒有分行,錄在文本上所有字都連著,那為什麼我們還能讀出舊體詩的節奏來?很重要的一點,舊體詩句子長度固定,加上句尾押韻,即使不分行,我們也知道讀到哪裡停頓一下。這停頓不止是形式問題,還會造成表意上的效果:詩人要在五個字、七個字或者十四個字裡面,完成一個完整句子的敘述。
  • 在未名湖畔,聆聽「百年新詩」
    [摘要]如果說抗戰前中國新詩經歷了發生,萌芽,探索,以至30年代中期達到詩藝修煉高峰期的話,那麼在「七七事變」後,新詩的發展就從追求藝術風格的「純詩」轉向了具有歷史色彩的滄桑、闊大與凝重。此次活動同時也為2018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及新詩誕生100周年紀念活動拉開序幕。當晚的詩歌朗誦會,在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志攀簡短發言後拉開帷幕,根據新詩產生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分為五個篇章。新詩始於1918年1月的紅樓1918年1月,《新青年》發表了胡適、劉半農、沈尹默的9首新詩,被認為是中國新詩的開端。
  • 流沙河:現當代新詩是一場失敗的實驗 多為大白話
    上世紀80年代《流沙河詩話》出版時,曾引起巨大轟動,直到今天,新華書店網站上對這本書的評價還是「可做中國詩鑑賞入門,亦是寫詩者登堂入室之寶典」。  然而,作為當代詩歌旗幟性人物之一的流沙河老先生,在耄耋之年卻直言不諱地否定了大多數新詩的價值。  流沙河認為,詩歌只有好壞之分,沒有新舊的區別,但相較直到今天仍可細細品味的唐宋經典詩詞,「好多新詩沒有那個味」。
  • 新詩究竟該如何寫?武勝詩人、評論家如是說!
    恰逢第六屆中國詩歌節,適逢新詩百年,隨著武勝詩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圖像詩產生世界性影響,我們希望武勝文藝評論家再打一口詩學理論的7002井。新詩百年,前方的路越來越窄,已來到中國新詩大轉折的重要關口;百年新詩,離大眾越來越遠,給每一位詩人提出了天問:百年之後的新詩是以中國三千年漢詩為主體,兼收並蓄西方詩學,還是反其道而行之?
  • 《中國現代詩人的思想文化闡釋》:探尋新詩研究的新徑
    上述「新徑」的探尋,大抵呼應了一段時間以來部分新詩研究學者所倡行的由「內」向「外」轉變的趨向。郭建超的《20世紀40年代廢名文學觀的佛學維度》探討已經受到較多關注的廢名與佛學的聯繫,將20世紀40年代廢名思想狀態、文學觀念與創作實驗及其相互關係,落實到對《談新詩》《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等幾個文本的分析上。
  • 徐 勇 | 由高考作文談新詩寫作
    既然中國有著如此深遠的詩教傳統,為何我們當前的中小學教育特別是語文教育如此地遠離詩歌和詩教呢?作文不作詩,考試不考詩寫作,這種詩意的冷落和詩教的蒼白是現代高科技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還是中國當代教育發展長河中的不正常現象?自90年代以來,高考作文已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意識,鼓勵他們想像和創新,這對促進語文創新教育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
  • 新詩文本【談詩論道】001期丨什麼是詩?
    它是專門用來提示、想像、呈現另一種存在(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是非確定性、非量化、富有彈性和張力、言近旨遠和意在言外的一種言說方式。使用詩的言說方式,意味著我們要用詩的語言。詩的語言,其特徵就是模糊。
  • 新詩:一種渴望自我實現的文體(四)| 敬文東
    (臧棣:《仙鶴叢書》,2010年) 從邏輯的角度看,原本有無數種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宛若歷史有無數種可能性(歷史因此必須要容得下「假如」一詞)3;所有的可能世界在化為現實世界的當口,都理應童叟無欺,機會均等。為何偏偏只有一種可能世界變作了現實世界?這個幸運者到底何德何能,竟然一至於此?這等神秘之事無從解釋。
  • 中國詩歌體式發展史簡表
    有「二言句式便體詩、四言句式上下片體、六言句式上下片體」三種體式。新華詩學主張重建新詩藝術審美標準,新詩須四個具備:意境、思想、形象、新韻。    《新華詩人》平臺傳播新華詩學,普及新華體詩,光大中華文化,倡導重建中國新詩審美標準,探索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新詩歌,求真知,抒真情,刊真詩。主張現代詩歌應有四美:立意境,有思想,講形象,壓新韻。
  • 杜詩的地理名詞技術與新詩建構
    關鍵詞:杜詩 新詩 地理名詞 詩歌建築學 南方想像  杜詩是古詩的寶藏,也是新詩的寶庫。如果打破新詩古詩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破除格律迷信,在詩的意義上討論新詩現代性問題,就會發現,杜甫為新詩準備了豐富而珍貴的藏品。
  • 考研故事: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的那些事
    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從1985年起招收碩士生,1996年起招收博士生,二十多年裡培養了不少人才,遍布全世界。呂進/重慶研究生學位最早由中世紀義大利的波倫那大學首創,到了20世紀,已經遍及全世界。中國的研究生建制起步很晚。